登陆注册
19997700000058

第58章 附体是如何来的(2)

这就好比张三和李四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李四找王二来帮忙调解。王二要想参与,必须征得张三的同意,同时还要能承担双方的债权、债务才行。如果王二没有能力承担,他也无法把无形众生赶走。因为他没有能力替一方向另一方还债。所以他们两个还会一直闹下去。除非王二有能力帮双方了结债务关系,他们两个的因缘才能就此化解。

如果一个人的心比较散乱,神不守舍,就意味着他的身体是个空房子。既然是个空房子,外人就容易入住。当它长期被外人居住,真正的主人回来以后,反而会被外来者赶出门外,主人变成了外人,外人反倒成了主人。你们是否听过民间盖新房,一百天之内必须有人住。如果没人住,也要把马、牛、羊赶进去住。如果房子盖好后,长时间没有人入住,在进去之前,要在房子里点一堆火烧一烧,人才能进去?为什么要搞这些呢?

民间的许多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不懂,往往会说这是迷信。虽然大家现在都在学佛,有的是居士,有的是出家人,实际上多数都是迷信。你对一件事情不明了,去信,就叫迷信。只有当你对一件事情了解了,掌握了,再去信,才叫正信。

我们碰到的迷信的事情很多。手里拿着手机,为什么能给别人打电话?为什么能接到别人的电话?我们不懂原理,只会使用,就是一种迷信。你相信它有这种功能,但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功能,这就是迷信。天天看电视,不知道电视的原理,但又相信电视机能收到节目,这也是迷信。汽车为什么能开着跑?我们只知道它有个发动机,为什么有发动机就能跑呢?我们不懂,还是迷信。总之,只要是不明白的“信”就叫“迷信”。因为我们天天都活在迷信中,太多了,也就不觉得自己迷信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请法师、请道士来做道场,帮助消灾的事。实际上请来的法师、道士,如果不能与无形众生沟通,仅凭他的法力,是无法让无形众生离开的。既然他的法力高,就应该能与无形众生沟通。不能与无形众生沟通,单凭他念几卷经、几个咒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凡是能附体的都有功夫,至少修到八百年。而我们人未必有修过八百年的功夫,好多都是这一世才闻到佛法,才开始发心修行。虽然有许多人是再来人,但未必有修到八百年。并非只有你的功夫高,无形众生才拥护你。只要你有一颗虔诚的心、正直的心,无形众生都会护你的法。

女同志有附体的特别多。因为女同志的阳气没有男同志旺,无形众生容易接近她们。还有一个原因,女同志比较单纯、善良、头脑简单。如果你的头脑复杂,我执很重,无形众生绝对不会附在你身上。它知道附在你身上没有用,它转不了你的头脑。你的“我执”比它的“我执”要大几万倍,它怎么可能附在你身上指挥你呢?

你们可以仔细观察身边有附体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又缺乏正知正见。如果你头脑简单,心地善良,思想单纯,又具有正知正见,那你就不是与无形众生沟通了,而是与佛菩萨沟通。

有的人比较敏感,说:“这里的无形众生比较多,那里的无形众生比较多。”你们说哪里没有呢?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你走到任何地方,也都会有无形众生。无形众生就像人一样,也是成片地居住在一起。也有些无形众生就像有些人一样,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

比如我们死了以后,没有找到适合我们的载体去投胎,我们的灵体在空中飞来飞去,这时候可以说我们就是无形众生。为什么不马上去投胎呢?因为我们的愿望还没有达成,理想还没有实现,所以还要找一个身体去继续满足我们的愿望。如果正好有个人和我们有相同的愿望,我们自然会与他合二为一。

附体不是修来的。而真正的神通是通过自己的定力修来的。一个有神通的人做得了自己的主。而有附体的人则是身不由己。这是附体与神通最根本的区别。神通可以随时关闭和打开。只要我们身心统一,定力很强,神通自然会出现。

为什么祖师大德们很少讲神通呢?就是不让大家对神通产生欲望。他们通常都是用“智慧”来代替神通。现在的修行人总想有神通,知见不正,身心不协调,怎么可能开智慧,有神通呢?就像一块土地,土质很差,怎么会长出好庄稼呢?只有改良了土质,才能长出好庄稼。虽然我们具有佛性,具有佛的智慧,但是我们用的方法不得当,心态没有摆正,我们的佛性和智慧也无法显现。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留点时间,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

问:师父,民间有请道士来画个符,挂个桃木剑消灾的,您说能解决问题吗?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和尚帮人念经消灾的道理一样。只有你这个和尚戒律守得很清净,道心很高,修行很好,才能帮别人消灾。这时候帮人消灾的不是“经”,而是你这个有修持的和尚一心不乱地观想。如果有一心不乱的功夫,诵经确实有用。但有了一心不乱的功夫,还有什么必要诵“经”呢?

但是如果你没有修行,怎么能帮人消灾呢?如果能,只能是拿你过去修行的德行和福报来帮人消灾。通常讲的“吃老本”就是这个道理。你的心力足、定力强、能量高,画的符、刻的桃木剑带有你的信息、功力,就能消灾。你的心力不足、定力不够、能量不强,这道符或这把桃木剑上的力量太小,就不能祛邪。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能量场,凡是你使用过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上面都带着你的能量场、你的念力。你的念力强,你使用过的东西,制造出来的东西,能量就大,就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请一尊佛像,或者买来一件贵重的东西,都要请人剪个彩,开个光,加持一下呢?因为剪完彩,开过光,加持以后,它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物件了,而是有一个活的灵体在上面。

一个成就的人,他的信息在宇宙中可以保持一千年。一个普通人的信息,也就是能量场,最多也就保持一百年。无论你的修行高不高,只要做了这样的事,就叫介入别人的因果。你没有能力调解张三和李四之间的问题,只能凭蛮横的力量去镇压(即凭自己的法力镇压),这样一来,张三和李四的业障就会全部跑到你身上。如果你能通过定力与无形众生沟通,即在定中调解张三和李四的矛盾,使双方都满意,这样你就不会落因果,招来业障。

你们是否听说过有的人给别人发功治病以后,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久而久之,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无形众生?既然你替别人还债,债主就会来找你。如果你有力量,能让双方都满意,他们自然不会再来找你。如果你替别人说了情,而没有替他还债,那么另一方还是会来向你要债。我想这个道理大家一听就明白。

为什么佛门里讲修行人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就是把整个团体都管好了?你们说团体是谁呀?团体就是你自己。如果没有个体,没有我、你、他,哪里来的团体呢?我曾经讲过,国家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没有你、我、他,哪有国家呢?所以每个人管好自己,就意味着把国家管理好了。

可是社会上的人恰恰相反,不管自己,总想管你管他。结果越管,这个团体、这个国家越乱。因为你没有管好自己,你也不可能管好他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独到的见解,历代的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都是从自身做起,管好自己。当你把自己管好了,你就会成为一盏明灯,一盏黑暗中的灯塔,因为你的光亮,大家都看清了自己。如果你没有发光,周围的人也看不清自己。

佛教里有个龙女八岁成佛的故事,你们是否看过或参过这个公案?佛曾经说过只有人才能成佛,而且讲女人身不能成佛。为什么龙女既非人类,又非男子,却成佛了呢?按常规,在成佛之前必须来到人间,以人的身体修功德,修福报。功德福报圆满以后,才能证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在人的基础上完善最后一步,最终只能处在神的阶段,成不了佛。大家都说人的业障重,可是为什么又都渴望得到人的身体呢?为什么功德福报最大,才能做人?

问:上师,龙女的宝珠,是不是代表“我执”,放弃我执就成就了?

师:龙的嘴里有颗珠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一旦放弃,龙就死了。龙珠犹如人的心脏,没有心脏,人就死了。龙女有这个胆识,有这个魄力,是这个根器,敢于放弃。当她放弃口中的宝珠,把它献给佛的那一刹那,她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说她把身口意贡献给了佛。既然把身口意都贡献给了佛,也就意味着她的身口意已经没有了,与佛融为一体了。既然与佛融为一体,她也就是佛了。

就像我们是一滴海水,你敢把你这滴海水放入大海,敢牺牲个体,敢迈出这一步,这一步就到位了——成佛。个体消失,刹那间就与整体融为一体,你就变成了整体。问题是根本没有人敢迈出这一步。所谓的失去个体只是在刹那间,下一个刹那就获得了不生不灭。个体融入整体,自然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既然是个体,就会有生有灭,有增有减。为什么我们说修行人要放弃红尘的功名利禄呢?在你放弃的那一刹那,你就得到了出世间的圣果。

问:上师,您说修哪个法门最快呢?

师:如果你是念佛的,我会说念佛快;如果你是打坐的,我会说打坐快;如果你是修密的,我就说修密快。我不会让你改变原来的修行方式。但我会说念佛怎么念,打坐怎么打,修密怎么修。不是穿件和尚衣服就是出家人,不是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不是盘盘腿就是参禅,不是念个六字大明咒就是修密。现在许多人修禅、修净、修密……方法都不太正确。

同类推荐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 修心

    修心

    本书讲解了在如今这样一个繁华浮世里静心、清心、养心、修心的重要性。美好和善良的心,是人最强大的后盾,也是智慧的化身,由此,它教会我们懂得自己,善待他人,从而心性清透、人生通达,社会和谐。
热门推荐
  • 性格影响女人的幸福

    性格影响女人的幸福

    法国作家让·吉罗杜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我们的幼年开始,每个人身上就编织了一件无形的外衣,它渗透于我们吃饭、走路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之中。这件外衣就是我们的性格。
  • 错过只为相遇

    错过只为相遇

    ——命运的交集除了相遇和分离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段玥其曾以为林桐熙就是她的阳光,他的出现就像点亮了她的生命一般;傅安森是段玥其最好的朋友傅安然的大堂哥,因为这层关系,段玥其也一直把成熟儒雅的他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导师;黄天肇对于段玥其来说是特别的,从遇见他那天起,她的命运就开始发生转变。
  • 重生之且试天下

    重生之且试天下

    前世,她是资产过百亿的财团大小姐重生后,她的父亲简亲王是当今皇上亲生弟弟,深受重用。她的母亲是手握百万兵马的将军王萧梁的小女儿前世今生,身世显赫,从不受屈。这样一个飞扬恣意的小女子,在勾心斗角的皇族世家当中,能活出怎样一个恣意人生。
  •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人说,沉默是金。其实,沉默更是一种智慧,它往往比雄辩更有力量。沉默,是一把含蓄的剑,它胜在以柔克刚的技术和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沉默暗藏着高瞻远瞩的眼光,蕴蓄着胸怀大局的气度,显现着以退为进的策略。它是心灵深处的慧智,是从容淡定的外现,它为进攻做好了缓冲……
  • 超能机甲战神

    超能机甲战神

    新的星系,新的国家,不变的是流淌在身体内的炎黄血脉。战争突然爆发,敌人跳打腹地,久安星即将沦落,身陷重围的李钰又该何去何从?战争改变命运,时势造就英雄。这只是一本讲述一个普通大学生因战争自救成为英雄的故事。
  • 若是蝴蝶会哭泣

    若是蝴蝶会哭泣

    她,本是平凡女子,却一次又一次流落异地,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似乎都与她有关,这厄运就那么无法逃开吗?所有这一切种种安排,可有她的一丝意愿?他,一袭月白衣衫,本是杀手,却在与她的第一次邂逅中便有了一生一世的承诺,而后,依旧是背叛。他,是那里的王爷,是地下的皇帝,依旧为她倾心,可最后,为什么会对她的死活不管不顾?不是爱过吗?在这恩怨情仇交织的地方,她又该走向何方?
  • 至尊妖仙

    至尊妖仙

    一枚看似普通的化兽丹,引孔尚入了一条妖魔之道。同为快意恩仇,人妖有何殊途!旁观仙路,修成妖魔,纵横天地。尽在至尊妖仙。
  • 明伦汇编家范典父子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父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燕子笺

    燕子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本轻狂:冷帝的极品妃

    凤本轻狂:冷帝的极品妃

    昨天郑泽泽才刚收拾完一对狗男女。今天她竟莫名其妙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个地方连个人气都没有。遭人绑架?谋财害命?突然飞出个人来,还是个受了伤的不好相处冷冰冰的怪人……原来他是谋朝篡位的王爷,原来他一直步步为营、紧紧相逼;原来她抱错了大腿,并且这个人比任何一个人都危险……“要不,朕封你个更衣当当?”“靠!老娘才不当你小小小……最小的老婆呢!”“皇上,您有啥吩咐,奴婢什么都可以做!”“先给朕暖个被窝。”他为帝,谁为妃,她若不跟他,他怎会罢休,一朝得你,我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