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7700000017

第17章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古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后是否还要修?如果要修,修的是什么?说一个道理,大家就会明白。就像一个30岁被评为教授的人,和一个60岁被评为教授的人,他们彼此的阅历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又如一个刚考进大学的大学生,和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都叫大学生,但彼此也有很大的差距。佛教里有古佛、现代佛,他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见性后,就意味着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个历程你并没有走完,也就是功夫还不到家。见性后如果不继续用功,久而久之,连见性的功夫也会失去。过去有很多祖师明心见性以后,由于急急忙忙出来弘法,几年下来,见性的功夫也失去了。因为他的功夫不扎实,不深厚。就像你们原本已经很会写字了,但十年不写,再提笔,就不会写了。即便会写,写出来也是歪歪扭扭的。因为不经常写的缘故,才致使提笔忘字,或者写得不好。

经书上经常讲某某修行人“言下大悟”,悟后去干什么就不谈了,通常只说欢喜奉行,作礼而去。究竟去干什么呢?谁会回答这个问题?(有人答:修行去了。)答得很对。有的书上是用“信受奉行”四个字。现在很多佛教徒只“信受”,但没有“奉行”。

所以好多人说:“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你所知道的根本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悟到的东西没有亲身实践过。我说过多次,佛法是要靠实践的。如果只有理论,功夫没有跟上,犹如一个人走路只迈一只脚,另一只脚没有跟上,是一定无法平衡的。

见性的人一样还有业力。之所以有业力,是因为见性后八识心田里还有习气存在。既然有业力,就意味着他有时还会被业力牵着跑。你们认为见性指的是什么?所谓“见性”,就是见到本来面目,也即见到佛性。见到本来面目并非功德圆满。你们会认为成佛就功德圆满了。

见性与成佛究竟有多大距离呢?既有距离又没有距离。为什么这样讲?如果你见性后能让八识心田的种子彻底转变,就直入佛位。如果八识心田的种子还没有完全转变,就必须出去行菩萨道,借助行菩萨道来引发出八识心田的种子,使其彻底转变。

佛菩萨是否也有自己的特色呢?佛教中有几位很有代表性的菩萨,如观音代表大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大行(读xing),还有一位叫大势至。为什么叫大势至?形容势头大,如水势、火势大了,无法抵挡一样。这是后人分出的几位菩萨的特色。

难道观音菩萨就没有其他几位菩萨所具有的特色和品质吗?实际上一个人要想成就,在他身上,这四种特色和品质都必须同时兼具。只有勇势,没有慈悲、智慧,不能修行。只有悲心、智慧,没有勇冠三军的气势也不行。古人讲,一锤打在肚子上打不出个屁来,也不是个好修行人。该慈悲的时候就慈悲,该勇的时候必须勇。但在凡夫身上往往很难体现出这四种品质,甚至一种也不具备。菩萨必须具备这四种品质,佛就更不用说了。

见性后,勉强称得上已证得“无师智”。意思是已具备了自学成才的能力。在此之前,你想自修、自悟、自证是不可能的,必须由老师带着你修。实际上没有“独觉佛”。独觉佛是指自修、自悟、自证的人。所谓“独觉”只是他这一世的因缘。如果往前追溯,是没有独觉佛的。

比如一个人修到半途,生命就结束了。但他已有了基础,下一世再做人时,就会在上一世的基础上继续修行。如果修完四禅四定后去世了,来世即使未出家,也未遇到师父,甚至未闻到佛法,他也会在红尘中不知不觉地继续往上修。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在家人境界比出家人高,刚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更深的原因。他们都是“再来人”。

所以功夫不是这一世修来的。如果这一世是第一世闻到佛法,对佛法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深信的。按照佛教的观点,只要是个人,就早已闻过佛法或者修行过,这一世才会得到人身。好多人一听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对这一世成佛就没有信心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你的最后一劫、最后一世呢?但有的人就是不相信。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根器了。

好多哲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他们的领域里有非凡的成就,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都是大修行人再来。像他们这种类型的人,意识层次已经开发到第七层了,再继续开发一层,就达到佛门里所讲的“明心见性”了。可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容易停留在目前这一点小小的成就上。尤其是搞艺术的人,他们的身心必须达到高度统一协调,他们的艺术才会有灵魂。好多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都是在不用头脑,凭借灵感的状态下诞生的。

明心见性的人做事、讲法都不是用头脑,而是用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灵感和智慧。但是有的人见性后没有继续往下修,时间一久,“头脑”又出现了,佛性的力量又被闲置一边了。

你们都知道“喧宾夺主”这个成语,实际上它是从唐朝临济禅师的一套思想中延伸出来的。临济禅师曾经说过四句话: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均不夺,人境俱夺。对于刚修行的人是“夺人不夺境”。这时候最怕没有境界,法喜、禅悦都是在境界中产生的。之所以坐在这里腿疼,坐不住,就是因为没有境界。当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就是“夺境不夺人”。意思是把境界拿掉,留下思想。

前段时间有一位从云居山来的师父在这里闭关,闭了六个月就出关走了。闭到第五个月的时候,他希望跟我谈一谈。他说:“现在坐在洞里,每天看到山下、县城里人来人往,外面的境象就像隔着一层玻璃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我一听就明白,他必须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否则身心无法安静下来。一般人修行是苦于没有境界。而他是境界太多了,无法从中走出来。此时就要“夺境不夺人”,把境界拿掉。

在修行途中,境界太多了会干扰一个人迈步、前进。就像爬楼,每一层楼都有宝贝供你观赏,如果你留恋一楼的境界,就看不到二楼的宝贝;留恋二楼的境界,就无法到三楼去看更好的宝贝……四禅八定,每一禅都有每一禅的境界。你若执著一禅的境界就无法到二禅,执著二禅的境界就无法到三禅……如果这位师父不执著这些境界,按他平时的方法继续用功,这些境界就干扰不了他,他就走过了沿途风光。

还有两种情况:人境均不夺、人境俱夺。意思是有时要保留境界,有时不保留。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修法的问题。并不是见性就能成佛,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反应,都要有不同的对治方法。如果你的境界很高,一旦遇到复杂的事情,感到很烦时,就可以动个念头进入自己的境界(心态中),把烦人的事情放在一边。但是,如果没有境界,有烦琐的事情烦扰你,静坐的时候你就会越坐越烦。境界来了,把眼睛睁开就没有了。没有境界,把眼睛闭上就容易出现。

我曾见到几个已明心见性的朋友。他们出来后做的事情比几十人,甚至上百个人做的还要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们是想让自己的功夫更扎实,更经得起琐碎事情的考验。虚云老和尚56岁开悟,80岁出来弘法,弘法40年,世寿120岁,历经五个王朝。他就是通过不断地做事才功德圆满,成为一代圣人。你会说,假如我明心见性后,也会出来弘法、做事。事实上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有的人是直接出来弘法,有的人是被某种因缘逼着出来弘法。

前几天讲了优婆离给佛剃头,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故事。如果你会用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修行;如果不会用功,即使佛祖再来,坐在你对面,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用不进去。你们在座的有的知道我会用功,为什么你不会用呢?时间投入的不够。

我花十几年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们想十几天就会,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明白一件事未必会做这件事。那些老修行想静下来,马上就能静下来,进入状态。但对于初修行者,越想静,越静不下来,只好不去管它。结果是妄想纷飞,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通常明心见性以后,已完全可以降伏妄念。妄念来时,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顿消消失。功夫修出来以后,要达到随时提得起来,才能启用。比如打坐时昏沉了,如果提起精神动个念头,顿时就不昏沉了。但是如果没有功夫,妄念一出现,就随着妄念跑。这说明你还没有降伏它。所谓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念。当你明白了用功的方法,猛用功三个月,自然会形成一种惯性,说提起来就提起来。即使不能完全提起来,也不会随着妄念跑了。

我上次去斋堂,看到几位老居士在揉面。实际上一心一意地揉面,与你一心一意地打坐,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禅?什么是定?我讲过:单用一心做万事,莫把一物万心思。用一颗心专注投入地做一件事,做完之后,再做另一件事。事情来了,就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情做完了,就保持清醒灵明的状态。

如果感到没有东西可以把握,就去念佛、观想。只要做事,就把思想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全身心地投入。用这样的方式修炼三个月,笨一点的修半年,自然能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除非故意去见、去闻。如果你的功夫深,即便见,即便闻,也是在一心不乱中。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网游天龙

    重生之网游天龙

    带着一个巅峰高手的记忆回到了过去,那个六年前,游戏刚开的日子!曾经我错过的,我要拿回来!曾经背叛我的,我也要拿回来!终于一天,我要练就绝世神功,手持旷世神剑,遇神杀神,势不可挡!
  • 十二狼主与吃货

    十二狼主与吃货

    “孩子,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人类,这个世界还有血族和狼族。你要记住晚上一定要少出门。”母亲一直都这么说,我却从未放在心上。毕竟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会相信这种骗小孩子的话了!然而有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遇到了血族和狼!?开什么玩笑!
  • 校园实用经典座右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座右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座右铭》精选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上千则,内溶涉及幸福、友谊、志向、真理、奉献等方面。为便于查阅,我们将其按照主题,分为18个类别。希望《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座右铭》能给初踏人生之路的青少年有益的启迪。
  • 绿茵大盗

    绿茵大盗

    19岁的高阳混迹于荷甲鹿特丹精英俱乐部青年队,眼看就要英年退役之际,却得到了神奇的球衣交换技能,就此改变职业生涯的故事。
  • 龙凤决之女皇的七位神夫

    龙凤决之女皇的七位神夫

    她,水天心,二十一世纪凤舞天后,一场惊心车祸撞碎了谁的心?淹没了谁的一切?重生:她,倾夕颜,昔舞国丞相大人最疼爱的大小姐,三岁便会满腹诗学,五岁就会琴棋书画,十五岁便是昔舞国闻名惊动之人。只因她在国君宴会上,一首【言别】诗惊四座!从次倾夕颜三字,响彻四国!更是为此引来七朵带毒桃花!蝶尘烟去,炎青丝竹。情花开,果难结,只因那繁华一梦。月桂仙,姻缘线。三生石旁是谁在期待,奈何桥上是谁在等待。彼岸花,花彼岸,缘起缘灭难决则。
  • 擒神记

    擒神记

    亿年前,九天老祖九命造天,开创了九天之世纪。九天老祖原有十命,九命换天,一命幻化成玄天眼和焚天炉。而他只有半命……一身凄惨却还要逆转乾坤谁说我命有我不由天?实则我命有天不由我!一盏灯开,一盏灯灭,实则是命里玄机……
  • 火居道士传奇

    火居道士传奇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故强名曰道!末法时代,统一西方的邪恶势力K组织强势入侵东方世界,而在中华地区隶属于组织上的修者势力十三局在佛爷的领导下只能和他们虚与委蛇展开博弈。本来在师傅的庇佑之下不知江湖为何物的王元,在师傅仙逝后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成为了茅山密宗光杆司令一般的掌门人。后来王元机缘巧合之下破解了一个邪教高人布置的百年凶局,然后在前往苗疆见心爱的彤儿时却被卷进了这场东西方修者势力博弈的漩涡之中、、、、、、(太上感应--闲聊群539120243)
  • 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本书重点介绍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以及它们的发展历史、进化、生存环境等等。本书图文并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充分展现了两栖动物世界中的千姿百态,令青少年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栖动物世界的美妙神奇。
  • 瑞狐

    瑞狐

    上古狐妖魂穿都市,人身妖修麻烦重重;本属祥瑞,奈何妖化。母亲家世迷离不简单,父亲极品亲戚三两个;幸有小包子弟弟来做乐,又有上古空间助修炼。一切帅哥天才都走远点,本大妖只专注修炼。…………其实,这就是一个上古狐妖都市修行,以正九尾狐祥瑞之名的故事。
  • 寓意草

    寓意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