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91200000010

第10章 君子隆师而亲友(10)

上述这种推理法,就是所谓“苏格拉底法则”。杜威对这个法则极为赞赏,胡适亦然。他们认为,“法则”只是一种法则,是一种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替任何“主义”去证明那种毫无讨论余地的“终极真理”(ultimate truth)。他们实验主义者是走一步算一步的,不立什么“终极真理”。

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批评他的师祖和老师的推理杂乱无章,他搞了一个“三段论法”。所谓“三段”,指的就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这可以称为“演绎推理法”(deductive method)。这方法的核心是“证明真理”,而不是“寻求真理”。后来它为中世纪的耶稣教神学所利用。这种神学已经有“终极真理”和“最后之因”,只需要证明,而不需要探求,这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一拍即合,所以就大行其道了。

胡适经常讲他的方法是“归纳法”,就是针对这种演绎法而发的。

既然讲到了方法,我现在就来谈一谈胡适的“实证思维术”。胡适说:

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上引书,页94)

这是“夫子自道”,由此可见他毕生重视方法,在思想方面和治学方面的方法,而这方法的来源则是杜威的影响。

根据胡适的论述,杜威认为人类和个人思想的过程都要通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固定信念阶段。

第二阶段,破坏和否定主观思想的阶段。这第二个阶段杜威称之为讨论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苏格拉底法则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之间发展的阶段。杜威用溢美之词赞扬苏格拉底,而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则颇有微词。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是现代的归纳实证和实验逻辑。(上引书,页93 ~ 94)

杜威在另一本举世闻名的著作《思维术》中,认为有系统的思想通常要通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思想之前奏(antecedent),是一个困惑、疑虑的阶段,导致思想者去认真思考。

第二阶段,是决定这疑虑和困惑究在何处。

第三阶段,为解决这些困惑和疑虑,思想者自己会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面临一些现成的假设的解决方法,任凭选择。

第四阶段,思想者只有在这些假设中,选择其一作为对他的困惑和疑虑的可能解决的办法。

第五阶段,也是最后阶段。思想者要求证,他把大胆选择的假设,小心地证明出来,哪个是对他的疑虑和困惑最满意的解决。(上引书,页96)

我想,大家一看就能够知道,胡适有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来源就在这里,是他从杜威那里学来而加以简化和明确化了的。

根据我个人肤浅的分析,在对外方面,在对西方的反应方面,胡适这个思想的来源还不仅限于杜威,一定还有尼采的影响在,他那“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名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在对内方面,胡适也受到了影响,最突出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大学·原下》)他又说:“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正蒙·有德篇》)(以上引文都见上引书,页20。参看同书,页12,胡适自己的说法)

多少年来,我就认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个字是胡适对思想和治学方法最大最重要的贡献。胡适自己在《口述自传》中“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这一节里说:

我的治学方法似乎是经过长期琢磨,逐渐发展起来。……我十几岁的时候,便已有好怀疑的倾向,尤其是关于宗教方面。

下面他讲到“汉学”,又说:

近三百年来学术方法上所通行的批判研究实自北宋开始,中国考古学兴起的时候。古代的文物逐渐发展成历史工具来校勘旧典籍,这便是批判的治学方法的起源。“考据学”或“考证学”于焉产生。

胡适在十九岁前读中国经书,发现了汉、宋注疏之不同,企图自己来写点批判性的文章。这种以批判法则治学的方法,胡适名之为“归纳法”。(上引书,页118 ~ 119)

在这同一节中,胡适又说:

我举出了这些例子,也就是说明我要指出我从何处学得了这些治学方法,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我想比较妥当的方法,是我从考据学方面着手逐渐地学会了校勘学和训诂学。由于长期钻研中国古代典籍,而逐渐的(应作“地”——羡林)学会了这种治学方法。所以我要总结我的经验的话,我最早的资本或者就是由于我有怀疑的能力。(上引书,页125)

最了解自己老师的胡适的学生唐德刚说,胡适的治学方法只是集中西“传统”方法之大成,他始终没有跳出中国的“乾嘉学派”和西洋中古僧侣所搞的“圣经学”(Biblical Scholarship)的窠臼。(上引书,页133)唐又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说,胡适“不成一套”。(上引书,页111)

唐德刚先生的话不无道理,胡适的“治学方法”确实是中西合璧的。但是,我认为,决不能就因此贬低了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上面已经提到,这是胡适最大的贡献之一。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真想做学问,都离不开这十个字。在这里,关键是“大胆”和“小心”。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必先有假设,否则就是抄袭旧论,拾人牙慧。这样学问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想创新,必有假设,而假设则是越大胆越好。在神学统治的重压下,哥白尼敢于假设地球围着太阳转,胆子可真够大的了。但是,大胆究竟能够或者应该大到什么程度,界限很难确定,只好说“存乎一心”了。有了假设,只是解决问题第一步。这种假设往往是出于怀疑,很多古圣先贤都提倡怀疑,但是怀疑了,假设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论,必须求证,而求证则是越小心越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异常复杂,千万不要看到一些表面就信以为真,一定要由表及里,多方探索,慎思明辨,期望真正能搔到痒处。到了证据确凿,无懈可击,然后才下结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孤证难信。这做起来比较难。如果真正只有一个孤证,你难道就此罢手吗?

胡适毕生从事考据之学,迷信考据之学。他在《齐白石传》中说过几句话:白石先生用“瞒天过海”的迷信方法,来隐瞒自己的年龄,却瞒不过考据学。可见他对考据学信仰之虔诚。我再重复说一句:十字诀是胡适重大贡献之一,对青年学者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胡适

刚写上了“政治家”这个词儿,我就想改为“政治活动家”,或者由我杜撰的“政治热心家”或“政治欣赏家”。因为我始终认为,胡适不是一位“政治家”。在胡适所处的时代和地区,同中国历史上一样,一个不“厚”不“黑”的人,是不能成为“政治家”,享受高官厚禄的,而胡适所缺乏的正是这两个要害之点,他仅仅是热衷政治的书生或者“书呆子”。在这一方面,胡适是缺乏自知之明的。

胡适毕生喜欢政治。他以一个不到20岁的中国青年,一到美国,立即迷上了美国的政治。他大概认为,政治的最高目标就是“民主”,而美国政治正体现了这个最高目标。其实,美国的“民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可是适之先生竟一叶障目,偏偏视而不见。根据他的《口述自传》,他初到美国时,对美国的政治情况并不清楚。但是,当他听了一位讲美国政治的老师的课以后,立即兴趣大增。他最初本来是学农的,但兴趣全不在农上。美国的总统选举实与一个想学农的中国青年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他也积极参加美国人的会议,并佩戴支持什么候选人的襟章。罗斯福被刺之后,群众集会,表示同情,并为罗斯福祈祷,好多教授也参加了。他说:

令我惊奇的却是此次大会的主席,竟是本校史密斯大楼(Goldwin Smith Hall)的管楼工人。这座楼是康大各系和艺术学院的办公中心。这种由一位工友所主持的大会的民主精神,实在令我神往之至。(上引书,页33)

他以后还参加了很多政治性的会。他说:

我可以说,由这些集会引起我的兴趣也一直影响了我以后一生的生活。(上引书,页34)

在《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这一节最后一段话中,他“夫子自道”地说: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和我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以及我学生时代所目睹的两次美国大选,对我后来对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关心,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后在我一生之中,除了一任四年的战时中国驻美大使之外,我甚少参与实际政治。但是在我成年以后的生命里,我对政治始终采取了我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的兴趣(disinterested interest),我认为这种兴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上引书,页36)

这些都是真话,胡适确实是毕生对政治感兴趣,他自己所说的“不感兴趣”,我却只能画一个问号。我现在讲一件我目睹的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在南京导演了一幕选举国大代表和选举总统的喜剧。不知是出于什么用心,忽然传出了一阵流言说,蒋介石要让胡适当总统。对于这个流言,我们几个对政治最无经验,最不感兴趣的在适之先生身边工作的人,都觉得好笑,这是蒋介石的一种政治手法。蒋介石是什么人,他焉能把即使只是傀儡性的“总统”让别人干呢?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胡适却信以为真。当年他虽是北大校长,但是在南京的时间却比在北平的时间长。后来,总统选出来了,当然是蒋介石,然而胡先生却至死未悟。他在美国还有时对唐德刚说,是CC派反对他当总统。有时候又忽然说,CC派赞成他当总统。他让蒋介石玩于股掌之上而一点感觉都没有。我称他是“书呆子”,难道还算是过分吗?

至于胡适对国共两党的态度,那是众所周知的,他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是,据他自己说,他没有写过一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这可能是真的。但是,表示不满的地方却是多而又多的。对于国民党,他虽然当过国民党政府的驻美大使,也算是大官了,平常也与国民党政府和许多政府要人打交道,竞选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代表,但是也并没有卖身依附,唯命是听,他还经常闹点独立性,写文章提倡“好政府主义”,又说什么,知难行亦不易,是针对“国父”的。因此,国共两方都不喜欢他。大陆上从50年代起对他批判之激烈,之普遍,延续时间之长,是大家都知道的。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呢?我读过许多批判胡适的文章,台湾方面的文章由于两岸隔绝,我没有读到过。大陆方面的文章,在当年那种极左思潮影响下,满篇僵硬庸俗的教条,有的竟流于谩骂、污蔑,殊不足以服人。我没有读到一篇真正能搔到痒处的文章。我现在斗胆提出一个个人的解释,请大家指正。我觉得,胡适之所以这样做,其根源全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胡适追随他的老师杜威之后,相信“苏格拉底法则”,而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前者是归纳法,不立什么“终极真理”;后者是演绎法,先立一个“终极真理”,然后加以证明。胡适认为,国共两党都先立一个“终极真理”,只要求或者只允许人们了解和信奉。这与他的哲学思想直接矛盾,所以他才加以反对。

总之,我想说的是,胡适只是一个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一个政客,说文雅一点就是政治家。在那样的社会,不厚不黑,焉能从政?

作为人,作为“朋友”的胡适

我从小就读胡适的书,从我这一方面来讲,我们算是神交已久。从年龄上来看,我们是相差一个辈分。当他在北大教书最辉煌的时期,我还在读中学,无缘见他,也无缘听他的课。上大学时,我上的是清华大学,所以始终没有一面之缘。我在德国待了十年之后,由于我的恩师陈寅恪先生的推荐,当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文学院长的汤用彤,他们接受了我,我才能到北大来任教。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门槛是非常高的,学生进北大不容易,教师就更难。而我一进北大,只当了一两个星期的副教授——这是北大的规定,拿到外国学位的回国留学生只能担任副教授,为期数年——立即被提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当时我只有三十几岁。因此,我毕生感激他们几位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

我同适之先生共同工作了才短短三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经常飞往南京,在北平的时间不算太多。但是,做的事情却真还不少。我是系主任,经常要向他这位校长请示汇报工作。我们又同是北大教授会和校委会(准确的名称我记不大清楚了)的成员,同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有点像现在的文科研究生院,理科好像是没有)的导师,同是北京图书馆的评议会的成员。最后这一个职位一直到今天对我还是一个谜。评议会成员只有六七位,都是北平学术界的显赫人物。为什么独独聘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担任评议员?我是既喜,又愧,又迷惑不解。

同类推荐
  • 龙腾砚

    龙腾砚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 恣意

    恣意

    《恣意》是诗人风荷继《临水照花》之后的第二本诗集,从近几年创作的六百多首诗歌里挑选了在诗歌刊物上发表过的一百六十余首编辑而成。收录的诗歌蕴含着诗人隐秘的个人经验和顿悟,也蕴含着记忆和渴望。整本诗集按四季分辑,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情爱的礼赞,对故土、童年的怀念……向读者展开了一个女子开合自如,逍遥自在的内在世界。风荷擅长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使用一种跳跃的略带闪烁的语言,使诗集整体充满着灵动且诗意盎然。诗集被列入余姚市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荣荣老师作序。
  • 奇书《山海经》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中东铁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还是一条革命志士前往苏俄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当年沿中东铁路往来于中国内地——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袖、革命先驱留下的红色足迹为题材创作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罗章龙、邓颖超等往来中东铁路时遇到的危险与艰辛,并由众多红色后代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红色故事当年秘而不宣,如今也鲜为人知。为挖掘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历时七年进行采访,走过二十几个省市,寻访过百余人。
  •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品特戏剧中的疾病叙述研究(求索外语学术研究系列)

    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疾病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疾病既是作家诠释世界、表达情感体验的工具,也是人们解读社会风貌及作家创作意识的一条通道。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哈罗德·品特的大多数作品中体现了品特对疾病的理解与体验,他成功地展现了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状况,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展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基于此认识,本专著以医学理论作为划分基础,对品特戏剧中的疾病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运用了精神分析法、叙事学、福柯身体政治、隐喻修辞、戏剧美学等理论,从品特戏剧中疾病对于品特戏剧创作以及剧情本身的推动、对于隐喻意义的传达、对于荒诞戏剧诗学功能的达成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热门推荐
  • 祸妃岂是池中物

    祸妃岂是池中物

    她是当年风声显赫的白家次女,亦是如今唐家众人的眼中刺、肉中钉。一朝重生,再遇故人。却不知是应恨他当年休了自己,另娶她人为妻。还是应怜他泥足深陷,不能自拔。世家纠葛,爱恨交缠。她是皇家变乱下的一道暗影,是撕开层层险恶的微光。可白家败落的背后,又何曾如她想的那般简单。她终要与曾经挚爱隔岸而站,经沧海、历桑田,任凭物是人非,雁去无痕。祸妃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算她逃不开这帝王家,那也绝不能为其所折服。
  • 魔仙莱丝

    魔仙莱丝

    主角;莱丝在与昆虫王国巡逻队执行任务中被一个神秘巫婆偷袭拐走,被逼成为她的入室弟子,从此命运发生改变;"从一个公主流落民间成为一介平民,目标只为逃离巫婆魔掌而修炼魔法,原本只想成为一个魔法家,被改变的事实却是...!欢迎各位收藏与支持,谢谢!"=0-0=2015隆重登场。。。魔仙莱丝!”
  • 重生之富二代

    重生之富二代

    回到九七年,没有亚洲风暴资金的周旭却拥有着极大多数人所不知互联网知识,带领着家乡的猕猴桃走向世界水果王座,成为一个牛逼闪闪的富二代公子,上一世的多年浮沉却没有发现这世界黑纱之下的真面目,却不想今世才步入高堂却发现这世界比他想象的要深。
  • 被遗忘的六年

    被遗忘的六年

    一对情侣从相遇相识相恋。经历了很多,到最后女主角因沉重背叛而离开了他。
  • 栲栳山人诗集

    栲栳山人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美丽的时光

    最美丽的时光

    病魔缠身的鱼唯游与众多队友创办了髮魔摇滚乐队,在众队友的支持下,鱼唯游战胜病魔,且看他如何与队友们踏上艰辛万苦的成名之路。
  •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介绍了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其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其治学,严谨,实际,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其为人,自由独立,不满足于现状,敢说老实话,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他的笔下,描绘着理想中的家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他的灵魂激荡、影响了中华百年……李慎之说:20世纪是鲁迅的,21世纪是胡适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一位“胡适”先生,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指导并引领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思想光芒。
  • 唐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唐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李渊被设“计”给隋炀帝戴“绿帽子”,“被迫”起兵;李世民收买“常何”,发动“玄武门兵变”……杨国忠逼反安禄山、郭子仪怕卢杞、算命先生游皇宫、朱楷离间朱温与黄巢……故事背后是人性的复杂和阴谋的可怕,能看懂历史就能看懂现实……本书文字生动、故事精彩、分析点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的深度点评中提高自己的智识和判断力。
  • 一品妖妃:夫君别来无恙

    一品妖妃:夫君别来无恙

    莲花池边,他故意与她相遇,第一眼,她便离不开他。如果她与他在一起痴痴缠缠的万年光景只是一场漫长的梦,那么梦醒之后,她是否应该知足了。再次在九重天遇到他时,她已经相信,那真的是一场梦,不过是她注入了所有的一场痴梦。她是妖,他是仙,注定了一场利用与被利用,她不过只是他劫数中的一粒沙,没有价值了,便随意丢弃了。而她,一次次的从死亡中被救出,直到强大后的站在了他的面前,她只问他,你可曾真的爱过我?
  • 霸少,我不从

    霸少,我不从

    一个误会,让陌生的他当众问她:“色诱?”鲍米吞了吞口水:“误会。”某人阴沉一笑没说话,N天后一间房的大床上,鲍米看着正趴在自己身上的男人,男人笑了;“误会?”某女崩溃的一脚踹过去:“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