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0600000027

第27章 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家、教育家(3)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它必须借助于“气”而“造作”,依“气”而“安顿”;“物”是“理”的体现和表象,是“理”借“气”而派生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1)理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它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天地万物有成毁,而理则超然于成毁之外。

(2)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根本,是天地万物的总原则。

(3)理和气联系着,“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是本,而气是造成天地万物的衬质,必须依傍理而运行。但没有气,理也没有挂搭处。理只是一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没有形迹,无所作为。但是它无物不照,无所不在。

(4)理与周敦颐在《太极图·易说》中根据《易传》而提出的太极是同义语。

关于理气关系,朱熹认为:

(1)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理是本。

(2)理是形而上道,生物之本;气是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

(3)若在理上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这就是说,理在物先,理在气先。

(4)理气浑沌不可分,不可说先后。如果一定要推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5)以人物之生为例,无极之真(理)、二五之精(气),妙合而凝。“理与气合,故能成形。”所谓二五,指阴阳二气,水火木金土五行。阴阳为气.五行为质,即所谓气质。朱熹说:“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师,他取二程及其门人朋友数家言说,系统地发挥了理学思想。他的理论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8.王守仁:心理哲学的大师

生平简介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谥文成。出身于官宦人家,其父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从小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就读于名儒。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他忧虑现实,也希望能够改变现实。他认为社会危机的总根源是“良知之学不明”,是烦琐而僵化的程朱理学助长了人欲的滋生。因此,王守仁建立了完整的心学体系,主张从“格心·”人手,倡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加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从而达到消除“祸乱根寻于无穷”的危险,实现“天下可得而治”。他创立的这套学说,不仅在当时风靡海内,名噪一时,而且在其身后,几乎左右思想界达百年之久;就是对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中,王守仁也是明代一位事功卓著、刚正严明的政治家,将“开导人心”的道德说教与剿抚并用的军事镇压结合起来,积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王守仁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其著作汇集是《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

历史业绩

王守仁在贵州龙场悟出“心即理”的第二年,即正德四年(1509年),受贵阳提学副使席元山之邀,主持贵阳书院,讲学授徒。在此期间,他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这是王守仁心学哲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立言宗旨”和最值得重视的部分。“知行合一”的提法,为王守仁首创,是他在吸收和改造程颐知先行后,知而必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知行合一”首先是针对朱熹而发的,他认为朱熹不懂“心即理”,把心和理分离开而当作两回事,离心而求理,因而造成知行割裂的弊病。他指出,所谓“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的自我体认;所谓“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行为,是良知的实际表现。因此,知行关系主要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活动的关系。它们可以从几个不同方面说明:首先,“知行之体本来如是”,既然人心及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主宰,那么知与行便都统一在心和良知的基础上,“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不假外求”而先天固有的良知,因此有知就有行,知就是行,可以知代行;其次,“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相互包含,彼此融合贯通,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以知代行;再次,“真知即所以为行”,由知到行是无矛盾、无过程的必然趋势,因为每个’人天理具足的心是生生不息的,如果不被私欲隔断,必然要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必然要表现为行,这是良知自然而然向外显现的结果;又,“不行不足谓之知”,只有行才可称之为知,因此王守仁也承认行而后知的情况,如人有出家旅行的要求,就应去“知路”,了解行程;而亲身“履历”走过了路之后,就可知“路岐之险夷”,路到底如何了,这个知就是真知。行而后知的观点虽然潜在地包含了行为知因、知源于行的思想,但却导致了王守仁“知行合一”说的自相矛盾,这是由于他夸大了行的范围,使之自由出入于主观的心动和客观的活动。最后,王守仁批评了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空疏谬妄”,认为如果把知行分成两个,那是“私意隔断”失去了良知本体,不是陷入“冥行妄作”而胡来,就是溺于“揣摸影响”而不行,都有违圣人之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知行这对范围,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为后来唯物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王守仁还提出了“良知是学家的准则”命题。这种良知标准说为当政者随心所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革新的人们解除了思想束缚,对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守仁建立了一套心学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学说之大成。它的理论对我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9.黄宗羲:人性善的坚持者

生平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的名士。黄宗羲自幼受东林党人的影响,19岁时入京为父诉冤,以铁锥毙伤仇人。以后,他发愤为学,从师著名学者刘宗周,广读诗文经书,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颞并称三大儒。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失败后,他隐居起来,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了最后几十年勤奋著述、讲学授业的生涯。黄宗羲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均为精通,史学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之风气。在哲学上,他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理气不可分的观点,并认为心就是气。在认识论上,他把“致良知”的“致”等同于行,反对空想空谈,强调并自身积极投入实践斗争。在社会政治方面,他提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天下不应该以君主一姓的存亡为转移,而应该以百姓的忧乐为出发点。黄宗羲还主张改革土地及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他一生著作盈车,有60余种,130余卷,主要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孟子师说》、《破邪论》等。

历史业绩

黄宗羲在1676年完稿的《明儒学案》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气观,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首先,他在《明儒学案》中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所构成,气是客观存在的,它主宰着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产生的,不仅如此,气还亘古越今,永远存在。他说,如果不承认气主宰一切,怎么会有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呢?他认为草木的荣枯、寒暑的转换、地理的差异、气象的变化以及人、物的发生、变化和死亡都是气主宰的。其次,他批判了宋儒关于理先气后、理能生气的说法,指出理是气的理,没有气就没有理。他说,从宇宙的整体看,气没有穷尽,理也没有穷尽,理和气都是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二者相依相存,不能分开;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说,理是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进一步提出,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从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来说,这是气;而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的规则、秩序来说则是理。最后,黄宗羲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气、理、心三者的关系,批判了那种把三者割裂开来的观点。他认为,离开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气,是无所谓理,无所谓心的。但他有时把心与气等同起来,有混淆精神与物质的倾向。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黄宗羲主张人性善论,他认为人和万物之性都是由气质决定的,“人之气本善”。他说:“人和万物并立于天地,亦与万物各受一性,如姜桂之性辛,稼穑之性甘,鸟之性飞,兽之性走,或寒或热,或有毒无毒,古今之言性者,未有及于本草者也。”万物有万性,同类则同性,人禀善气而生,有不忍人之性,所以人性是善的。黄宗羲认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的,是来自“人心”的,是“人心”自生的“人性”,“人人如此”,“所以谓之性善。”

黄宗羲力主人性善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否认大量恶人存在的事实,当他无法解释这些恶性与善性并存的原因时,只好摭拾宋明理学的陈旧思想——

“存天理,去人欲”,把“恶”归之于“人欲”,由于人欲破坏了善性,所以他认为只有“去人欲”才可以“存善性”。

黄宗羲是明代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缜密。他著的《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哲学思想史。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10.王夫之:学识渊博的大哲学家

生平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三三,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因晚年在衡阳西乡石船山下隐居,他自称船山老人,或船山老农、船山遗老、船山病叟,后人遂尊称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身于日趋没落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一方面眷恋着科举考试的旧路,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等,立志改革社会。农民革命的风暴打破了他“学而优则仕”的梦幻。但他拒绝张献忠农民军的礼聘。明亡后,他于1648年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退至肇庆,后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小官,又到湘南一带过了几年流浪生活。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从事学术研究。

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历史业绩

王夫之坚持事物运动的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摩、相荡,明确阐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万物变化的源泉。

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为乾与坤、阴与阳没有先后之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为主的一方在另一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辅的一方,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为辅的一方也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变成为主的一方,矛盾双方的地位可以转化,人们不应当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王夫之还进一步用对立面斗争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他明确肯定:豪强兼并的人家与流离失所的百姓是社会的两级,二者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激烈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坏事,也可能会引出好的结果。他意识到对立面的斗争会促成矛盾的转化。

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一书中,批判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观点,提出了“天理”“人欲”并存不悖的思想。他认为天理和人欲都出自自然,离开人欲就谈不上什么天理。他说:“理欲皆自然”,“终不离欲而别有理”,“天理人欲,虽异情而亦同行……天理充周,原不与人欲对垒”。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道”与“德”的内容及其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们对于一般的“道”,应该遵循和笃信,而对于具体的“德”则应加以变通和弘扬。

最后,王夫之得出结论,“故道可弘也,而不用乎笃信也;德必笃信也,而不弘以执之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把握“道”,即把握一般的规律和原则时,应该把它看作是可以弘扬发挥的东西,而不能把它视为不可移易的教条而加以,’

“笃信”;当人们在把握“德”时,又必须有所“笃信”,不能借口“弘道”而根本抛弃“道”。这里包含了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不把规律当作教条去死守的思想因素。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达到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11.严复:救国挽危的教育家

生平简介

严复(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他出生在一个乡村儒医的家庭,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人洋务派办的福州船政学堂。l 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选派去英国,先后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学完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枪炮营垒等课程。同时通过耳闻目染,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

同类推荐
  • 信贷风险和资产保全案例选

    信贷风险和资产保全案例选

    本书通过梳理近年来金融系统重大信贷风险事件的典型案例,以分析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与教训。在分析信贷风险案例的基础上,通过以债务重组、诉讼追偿等不良资产处置的九个专题案例。
  • 世界之最大全(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世界之最大全(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之最大全》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海洋深潜全记录

    海洋深潜全记录

    本书内容包括:海底的多样性地形、大洋深处的山脉、海底瀑布的真面目、海底地震和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会唱歌的海洋动物等。
  • 阅读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

    本书提供了可以给读者知识和力量的好文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青少年的阅读素质有积极作用。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冰川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冰川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主要是有关世界著名冰川的内容。本书介绍的关于冰川的各种知识,以及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冰川。本书分为10章,共介绍了陆地冰川、海洋冰川等10个著名冰川。
热门推荐
  • 阴阳面具之目遮

    阴阳面具之目遮

    16岁少女和朋友外出,无意打开了异世界的窗口。什么?杀掉异世界的自己?三位少女揭开重重疑难,穿越在七个空间里。真实还是虚假,终结还是开端,待到真相打开之时却又回到了原点。最后的最后,艰难的抉择,是去是留……
  • 佛祖历代通载序浮图氏之论

    佛祖历代通载序浮图氏之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妃不乖:调教小王妃

    王妃不乖:调教小王妃

    曾记,当年,秋来秋去,依旧那样唯美,秋心秋情,依旧蔓延着念想。每当回忆,那秋久殇永不忘。遇见如同一场宿命,结局早已写好。是的,她来了,他也来了,他们相遇,相爱。她离开了,心痛了,因为他说他爱她,她问他“如果我难过了,你会安慰我吗;如果我受伤了,你会陪伴我吗;如果我哭了,你会安慰我吗;如果我没安全感,你会抱着我吗;如果我失踪了,你会不顾一切地寻找我吗;如果我讨厌你了,你还会对我好吗;如果我离开了,你会为我哭得撕心裂肺吗。”他沉默了,后悔了…….其实他一直在等,只差她一个回头。他想:如果我伤你至深,只愿你莫要回头。最终,她回头了,原谅了。他们终老了。
  • 一顾倾人城

    一顾倾人城

    怎么说呢,正常的青春故事吧,活泼的小女生,深沉霸道的男一,腹黑深情的男二,成长的故事。我就是想把自己对青春的憧憬分享给大家,一同怀念吧
  • 假情侣合约

    假情侣合约

    片段:《假情侣合约》1、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私生活2、禁止对乙方起什么亲密的称昵3、禁止对乙方动手动脚行为4、允许乙方交男朋友,哈哈哈哈……(注:甲是臭小子,乙是林美晞)某男看到,还能好好的交往下去么(⊙_⊙)?本文男主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哦!!!!敬请期待他们的故事吧!
  • 分手专柜

    分手专柜

    四年相恋没抵过一张研究生录取通知,左初夏华丽丽的甩了那个负心的混蛋凤凰男。爱情都是骗人的,左初夏从此不再相信爱情,却成了因为爱情才会存在的分手事务所的分手代理人。本事务所承接各种分手事务,要分就来,不分滚蛋!傲娇公主病,都市小白脸,爱情眯眼的可爱少女,痴心温暖的甜蜜小帅,更有一大堆婚恋男女前来分手,可是……某个搞笑阳光的男人,某个冷傲霸道的男人,还有我萌萌哒的叔父(叔父你来凑什么热闹,你说你要帮我择偶?),你们三个够了!什么是爱情,是你看到的那样吗?
  • 英文爱藏:打开生命的窗

    英文爱藏:打开生命的窗

    人生于世,不过是匆匆过客。急急流年,滔滔逝水。生命中没有什么恒久不变的风景。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一次次看透人生,我们的激情又使我们一次次重受蒙蔽。生命原本就是一场得失共存的行走,既然来走了这一遭,那就千山万水,随意行去。透过这一篇篇的哲理故事,打开通向灵魂的窗户,在一花一木中抵达生命的豁然之境。作为双语读物,《打开生命的窗》为中英双语对照版,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文。
  • 莞尔雪妃

    莞尔雪妃

    淡淡的雪花飘落指尖。融化。深深地后宫玩转权术。陷害。即使有再多的权利,再会陷害。岁月变更。时光荏苒。也敌不过容颜的衰老。淡然的看开,或许更好……在皇宫中看来,每个妃子都是皇帝手中的玩物可她们并不觉得奇怪然而,有一位妃子——婉妃因为美貌而选进宫中她不想和那些莺莺燕燕斗却应为后宫的渲染成立一个腹黑辛辣的女子期初她对皇上是真心在一次悄然中她认识了三王爷并对他三笑留情从此便上演了一条默默陷害皇上的道路她能成功吗?敬请关注《莞尔雪妃》每天14:00~18:00更新嗯
  • 仙剑之奇缘

    仙剑之奇缘

    五柄绝世仙剑,五件远古秘宝,一段旷世奇缘。纯真少年好心救人,不料牵扯出一段惊天秘密,仙剑秘宝、神魔妖邪纷纷现世。天下将乱,群雄纷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被陷害利用时,他会仗剑斩尽天下妖邪。被美女萦绕时,他会但凭本性随心而往。且看他如何凭借手中仙剑,披荆斩棘,扒开层层迷雾,走向传奇。
  • 奥林匹斯王

    奥林匹斯王

    一个身世神秘的大西族少年,一把在族中祭坛石壁上插了万年之久的圣物神剑,一幅关于众神未来预言的神秘浮雕,一段神奇的旅程带他走上了一条罚天之路,雅典、忒拜、冥界、特洛伊,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传说,也因此拉开了又一场众神之战的序幕。亚特兰蒂斯文明因何沉没,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最初又是为了什么?希腊城邦文明为何在同一时间全面遭到毁灭?而阿波罗、雅典娜等众神为何现在在世间难寻其踪迹?这一切都将由我们的主人公为你一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