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我咨询的孩子里面有个外号“问问我妈”的初中生柄秀。需要做决定时,再小的事他都口头禅似的说“问问我妈”。说多了,朋友们就开始拿这取笑他。大家甚至刚说完“借我铅笔用一下”,接着就说“啊,对了。得问问你妈,是吧?”嘻嘻哈哈地调侃他。
马上升初三的炳秀自幼受到父母的极致呵护,他有个姐姐,不到三岁就得重病夭折了。父母无法从丧女之痛中走出来,一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后来好不容易才重新怀上孩子。他们十分珍惜给这个不幸家庭带来希望的健康小男孩,生怕他有任何闪失,干脆辞职在家专心守着儿子。
最初的目标是把孩子健健康康地养大,好好发掘他的潜质,让他有朝一日能够放飞梦想,可父母的保护和干涉渐渐变得十分严重。要是哪天新闻里报道了绑架案,他们就天天开车把上小学高年级的儿子送到学校,亲眼看到他进了教室门才肯回家;放学时间一到,又等在学校门前把孩子一路护送到补习班才安心;如果孩子要去朋友家,他们就会提前结识那个朋友的父母,陪孩子一起过去,非观察到孩子怎样玩不可,眼睛追着孩子走,以防孩子做出哪怕一丁点儿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妈妈总是提出些很能引导炳秀意见的问题:“今天想穿什么衣服?”“你觉得哪门功课最有意思?”当孩子犹豫着判断不出来时,她多半会抢先回答:“今天很冷,得穿灯芯绒长裤再加条围巾,对吧?”“你从小算数就算得快,应该擅长数学。”长此以往,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切都该妈妈代劳,变得更加依赖妈妈或者其他人的判断,而不是自己的。
妈妈说,炳秀的话越来越少,经常发呆,这么大了还经常流眼泪。还说,他比同龄人懂事晚,十分依赖妈妈。我想和炳秀单独谈谈,但他很害怕和妈妈分开,妈妈也对自己不在时我们会聊些什么格外好奇。
“既然您相信我,把孩子带过来了,就请放心托付给我吧。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好结果的。您也知道,炳秀现在很痛苦。”
谈话过程中,我马上察觉到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有多么不自信,妈妈不在时更是如此。问他什么,只是一味地回答:“还是老师来吧,您说好了。”
“说说你的想法,别管任何人的脸色。”尽管我亲切细致地加以引导,炳秀也不轻易开口,只是不停看表,等着咨询结束,妈妈来接他。
小时候受到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们经常患上“依赖型人格障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会出现独有的固执脾气,喜欢和厌恶的东西变得分明,并坚持自己的想法。出现上述症状的孩子总是需要其他人,从依赖别人(强者)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的想法进行判断中得到更多的安全感。
我们常说的“mama boy ”和“mama girl ”长到十几岁时,会成为对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主动的一群人。虽然他们丝毫不觉得这些现象奇怪,也并不怎么痛苦,但进入社会后会猛然间将自己置于巨大的矛盾之中。如果这一状况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还可能对自己的处境悲观失望,产生过激的想法和行为。我见过很多无法从父母那里完全独立出来,长大后连工作和婚姻问题也只想依赖父母判断的成年人。其中,有些人无法建立正常家庭,或者引发严重的婆媳矛盾。
孩子得了依赖型人格障碍后,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其独立性,要引导孩子自然地与之分离。比如炳秀,父母虽然说希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内心深处依然为他的一举一动担惊受怕,紧张不安。因为失去长女的伤痛被原原本本地投影在炳秀身上,这种状态下绝对出现不了任何良性的变化。
如果孩子长大成人后也继续依赖父母,如果父母突然不能再陪伴他左右,会怎么样?如果孩子结婚生子后也不停地依赖父母,事事要求他们替自己做判断,会怎么样?也许,他的父母、他本人和他的孩子都不会幸福。
虽然对彼此严重依赖和纠缠时分离起来非常难,但父母要先对孩子放手,还要让他认为这不是与父母完全分离,“父母永远在身后守护着我,因为他们更加信任和支持我,是在给我前进的机会。”父母和孩子也都是时候明白:人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全盘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伤痛和孤独时,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