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20500000026

第26章 佛与修身(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金钱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金钱,是人类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扑在钱眼的人,不可能会有具体的幸福。”这话极有哲理,爱钱如命的人咀嚼一下其中的滋味,对自己有好处。

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古今中外皆然。因此,佛家对一个“贪”字深痛恶绝。贪欲像一条绳索,会将人越捆越紧,最终让你透不过气来。贪欲像一副桎梏,会把人手脚束缚,使你常常身不由己。贪欲越大,绳索越紧;贪欲越多,桎梏越重。

《义足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桀贪的国王,贪得无厌:对内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对外发动战争,涂炭生灵。帝释天王为了一试桀贪到底有多贪,便化作一个美少年,来见桀贪说:“海边有个国家,富饶美丽,不知大王是否愿意去攻打?”桀贪很高兴,请美少年七天以后带领他的军队去打仗。七天以后,美少年再未出现,桀贪贪欲高炽,无法满足,十分烦恼。这时,有个充满智慧的人来对这位国王说了一番贪婪害人害己的道理,使他听后贪心顿消,忧愁亦解。

人生最难满足的,就是贪欲。贪可以让人发狂,可以让人犯罪。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欲壑是永远部填不满的。桀贪有数不清的财产,还要拼命剥削人民;桀贪贵为国王,还要去侵占其他国家。而当他的贪欲无法满足时,便会比任何人都烦恼。这是因为他被贪欲、嗔恚和愚痴三种烦恼一起困扰着。

见钱眼开或见钱眼红,是贪婪者的通病。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眼光短浅,心胸狭窄,见利忘义,利令智昏。这种人为人处世,不讲信誉,不讲友情,不讲人格,不讲原则,因而成为人们嘲笑、讥讽的对象。

《百喻经》中载有一个见钱眼红的商人偷金子而烧了自家棉花的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两个商人。他俩一个做黄金买卖,一个做棉花生意,一有空就凑在一起研究发财的诀窍。卖棉花的商人问:“你说怎样才能发大财?”卖金子的商人说:“我时常在想,像我们这样老老实实做生意,是很难赚大钱的。”卖棉花的商人表示赞同道:“是呀,做买卖就得狠下心,能赚就赚,能骗就骗!”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经常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干着坑害顾客的勾当。

一天,有个顾客到卖金子的商人铺前买金子,提出要看看金子的成色。卖金子的商人客气地说:“您尽管看吧!我的金子成色好,价格又公道,价廉物美。”顾客看了看说:“价钱倒是不算贵,但这金子的成色好像不够纯。”商人连忙解释:“我这里都是地道的纯金,不信您可以试试看。”顾客问:“怎么个试法?”商人道:“不是有句俗话叫‘真金不怕火炼’吗?我们就用火烧金子吧!”说着,他就叫伙计端出一盆火来,把金子丢了进去。过了一会儿,伙计就从火盆里把金子夹出,金子依然是黄灿灿的。商人不失时机地对顾客说:“您瞧,我们的金子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吧!”顾客满意地说:“这金子不错,我要多挑一点。”棉花商人将刚才的过程看在眼里。便打起了那块火中烧过的金子的主意,心想:“那块金子可值钱啦,能弄到手多好啊!对了,把金子偷偷地藏进棉花里,人不知,鬼不觉,谁会想到是我干的呢?”想到这里,他就真干了,将刚刚烧过的金子藏到了棉花里。刹那间,灼热的金子就把棉花给引着了,火苗迅速蔓延,把棉花烧得一干二净,惟留下金子在灰烬里闪闪发光。周围的人见了这情形,纷纷指责棉花商人的偷窃行为,并与他平时以次允好、短斤缺两等坑害顾客的勾当联系起来,都说他烧了棉花是活该。在人们的痛斥和嘲笑声中,棉花商人灰溜溜地逃离了小镇,再也没敢回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确:“偷鸡不着蚀把米。”这是给贪婪者的教训。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棉花商人不可能不知道棉花是易燃物品,怎么能将灼热的金子藏在里面呢?“利令智昏”——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另一寓意。

干坏事的人,往往并不笨,甚至很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将聪明用在歪道上,最终难免身败名裂,落个可耻的下场。那个棉花商人就是因为摆脱不了金子的诱惑。自作聪明地将灼热的金子藏进棉花里,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使自己的财产化为灰烬,还使自己声名狼藉。

金钱也许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不要说那惟利是图的商人,就是佛门中人也有对它迷恋、追求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了这么个故事:

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法一、宗杲为了躲避战乱,一起渡江去南方。这两个僧人都戴着一顶竹笠,可宗杲老是把竹笠拿在手里翻看,引起了法一的注意。原来他在竹笠中藏了一枚金钗,所以老是放心不下,生怕丢了,就不时地查看。法一看出了这名堂后,趁他去上厕所时,将竹笠中的金钗找了出来,顺手把它扔到了江中。

宗杲如厕回来后,翻看竹笠,发现金钗不见了,急得脸色发白,却又不敢吭声。法一明白他的心思,当即批评道:“我们在一起学佛修行,追求的是了悟生死大事,还有什么身外之物值得你眷恋呢?刚才,我已替你把那东西扔到江中去了!”宗杲听了这话,有所触动,便默默地展开坐具,念起佛经来了。

据说宗杲17岁出家,熟读佛经,与佛学大师讨论起一些深奥的问题来,说得头头是道,因而名振京师,号称“佛日禅师”。南渡后,又号“大意禅师”。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僧人,当初竟然也会去迷恋一枚金钗,真让人想不通。

四、勇于面对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可是,人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古人说:“圣人大过,贤人小过,小人无过。”道德高尚的人苛求自己的言行,到达完美的境界,因此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多的过错。他们能够深切反省,勇于改过,于是就会日益进步。道德卑劣的人则是严以责人,宽以责己,总认为自己的言行没有过失,毫无错误,更谈不上改进了。他们被指出过错时,非但不能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种人,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的人,有一天听到门外有人谈论到:“住在里面的那个人虽然各方面都还不错,但就是过于暴躁易怒。”那个人一听到这话,立刻从屋里冲出来,向议论他的人扑过去拳打脚踢,把人家打得遍体鳞伤。老子也说过:“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有耻辱似的。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不自以为高尚,反而觉得自己德行不足。一个人对待自身错误的态度,正是反映了他人格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佛教认为,只有三业清净才能完全不犯错误,而只有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佛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是平凡人,不到佛果,不能绝对清静,不能绝对不犯过错。有了错误不要紧,“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为明照世间,如日无云了。”“有罪而知非,有过而改善,罪将消灭,而后必得道。”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中,除了重罪之外,均有悔罪的方法。如各种忏悔法和说戒布萨等自我检讨和悔过自新的制度。佛教认为,如果一切戒,只有犯法而没有悔法,那么任何一个人,也就没有学佛成佛的可能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他可以抱这样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决心不再犯错误。这固然很好。可是却不实际,因为这不可能做到。第二种态度,是因为犯过错误,从此觉得自己矮人半截,见不得人。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这都是错误的做法。第三种态度是让犯过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训,一种经验。下次再碰到同样的情况,他就学会了如何应付,如何避免重犯错误。这样,他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趋向成熟。对于已犯过的错误,不该忘记的只是从中得出的经验,而不是事实本身。倘若对于过去的事付出太多的注意,懊悔下已,念念不忘当时应该如何如何就好了,这就如同驾驶汽车时老望着车后路面反射镜一样,会因此忽略了前面的道路。莎士比亚说过:“已过去的只是一个序幕!”不论我们犯过什么错误,惟一重要的是前头的人生道路。

1.反求诸己

有些人不知自我反省,凡事挑剔,拼命找人缺点,以为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结果往往使自身的情绪陷入更恶劣的情况。这种人就像筛子一样,装了水就漏光,再好的东西也留不下来。

有位中年妇人,曾来找我谈过。她说自己从未开心地笑过,总是终日愁眉苦脸。

对这种个性的人,若直截了当的指出她的缺点,情况必演变成如火上加油般,一点帮助也没有。此时要让她自己发觉自己缺点,但不要逼得太紧,劝语要婉转留给她一条退路。一到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固执,转而观察别人的时机来临时,就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了。

人在气头上如果能把不满的情绪,借某些趣味的娱乐或工作发泄掉,不拿他人当出气筒,就是有理性的作法。

倘若依然积习难改,也只有听其自然,等到他自己领悟,就会痛改前非,太逼迫他的话,反而会不得其法。

2.内省为重

时常反省的人,会以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修养的良方。至于喜欢责人过的人,只要稍一动怒,就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凶器。前者乃积德而开善行之道,后者则将过失转嫁于人。

假设A君与B君合作做生意,结果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A君彻底反省之后,觉得错在自己。B君虽犯了相同的过失,但他故意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而把一切责任推给A君。因此A君被嘲笑为无能之人,B君却赢得大家的同情。表面上看来,是A君吃亏而B君占便宜。然而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是A君,B君不但毫无收获,并且还犯了“自欺欺人”之罪。

莎士比亚说过:“借口会扩大过失。”孔子亦云:“知过不改,是过也。”只知责备别人,对自己是毫无益处的。

3.知错能改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常常会省视事情的整个过程。这是由于失败不为人喜悦,因而在不利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回顾前因后果。但孰能无过呢?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过失,乃是由于他们努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国际基督教大学的名誉校长在念国中三年级时,因数学不及格而被留级。当时十六岁的他,经过一番切实的反省之后,为了不再重蹈覆辙,他祈求上帝保佑,并以“不贰过”为受洗的誓言。

我年轻时有经常酗酒的痛苦经验。虽经一再发誓不以酒精麻痹自己,但过后仍然未改,这种失败实在是意志不够坚定所致。

4.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话是日莲法师写给信徒的。由此可看出他为修练成佛所做的努力。日莲小时候曾在清澄山对虚空藏菩萨许愿“我要成为全国第一智者。”从这个时候起,他努力修行,终其一生,信念未尝改变过。

当然其间亦遭受许多挫折打击,但他都能勇敢面对,而不屈服、不变节。日莲矢志不渝的原因可能是先天的,亦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将自己过去错误的思想彻底改变,就可以把过去的恶因,一转而为善因。从现在起,即可借由反省的结果,脱去造成不幸的因素,即能重新开创崭新顺利的未来。

5.怒气冲天

中国天台宗之祖智,于他的所著《思想实践论》中曾说,有史以来佛教就认为贪、嗔、痴会毒蚀人心,使人迷失,终至陷身魔界而无法自拔。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有一些脾气暴躁的人,这些人的情绪十分焦躁不安,人际关系也不好。由于没有朋友,使他不得不以“发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及发泄胸中的苦闷,如此恶性循环之结果,终使他成为愤世嫉俗的人物。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诚如道元和尚所说:“常处于静如止水的心境。”

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佛洛姆,曾以橡皮原理,来说明正常人与不正常人之区别。他说:“正常的橡皮,拉长后放松,它立刻会回复原状;老旧的橡皮,一经拉长后就不易恢复原有的弹性。人亦如此,正常人发怒,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异常人发怒就会把怒气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之心。”

五、善待你周围的人

如何与你周围的人们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佛教认为,只要通达缘起的道理,就能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所谓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人生由相依关系造成,人并非只靠自己的力量便能生存。这就像一颗壮健的种子,假如缺乏土壤和水份,就不能萌芽。每个人必须借着各种人的因缘,才能展开多彩多姿的人生。有人类的彼此合作,才能形成这个世界。人生既然是由相依关系造成,便当互相尊重,若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先以真诚的心和满腔的爱去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秘诀,就在于互相体贴。假如我们都能考虑到他人的快乐、幸福、舒适和感受,那么我们的言行一定不会发生磨擦和争吵,自然而然地会帮助他人,同情他人,容忍他人,尊敬他人。这些品德就如同润滑剂,可以使我们和周围的人接触非常平坦顺利。一个人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成功,就能够在生活中如鱼得水,享受到人生的欢乐。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在浮世

    在浮世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浮世》(丰润心灵的人生小语)人处浮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性,无所依托。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俗世,透过种种现象,来阐释佛法的本质——既是出世解脱,也是活在当下;其作品文字隽永,深入心灵,意蕴深长。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热门推荐
  • 寄小读者·往事

    寄小读者·往事

    《寄小读者·往事》总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中为我们讲述了,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入了贝满中斋、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大学生生涯、在美留学的三年、在巴黎的一百天。
  •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年轻人如今所承受的物质压力,似乎产生的种种问题都于钱有关:住房、教育、出行……似乎有了钱就可以解决掉一切问题。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钱,本身无所谓善恶,我们追求金钱也无可非议。并且生活在如今社会中,想要过上好生活,是不可能离开钱的。吃穿住行、看病吃药、看演出、逛街游玩……样样都离不开钱。钱,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先决条件。
  • 霸道总裁之爱你不易

    霸道总裁之爱你不易

    豪门世家出身的韩子豪与进城应聘的普通女孩夏佳琪不期而遇,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命运却将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是一见钟情还是一时的占有欲?背叛、出轨、逃离与泪水的交织,何时才能用真情去感化霸道总裁的心,爱你不易,爱的艰难。其实呢,爱情杀死不了我们,它只会在最柔软的地方给我们划一刀,然后我们看着伤口不知痛痒,在如此的反复轮回里,我们久病成医,直到我们刀枪不入。
  • 来自冥界的咖啡师

    来自冥界的咖啡师

    史上最强美女咖啡师。午夜还阳重开咖啡吧,勇向世界挑战,重塑传奇人生。
  • 网游之龙皇霸主

    网游之龙皇霸主

    看主角如何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 天价冥婚:萌宠鬼夫不可以

    天价冥婚:萌宠鬼夫不可以

    俗话说,宁可说错话,不可办错事,苏晴却犯了忌讳,梦里莫名和鬼拜了天地。无意之中,便惹上气势摄人却好看如画的千年厉鬼,对她纠缠不休……满怀杀意的女鬼从天而降,欲将碎尸万段;蛰伏的鬼物蠢蠢欲动,想炼化她的魂魄精进道行!千奇百怪的诡异事件层出不穷!苏晴简直欲哭无泪……可他却在每一次危险逼近时翩然出现,声音清冷,却决然入如金石“谁敢动苏晴一下,我必当让其魂飞魄散,化作尘埃,消失于三界六道!”
  • 葡萄成熟时

    葡萄成熟时

    青春这条路上,有太多欢笑与疼痛,这些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没有人会多去在意,但对于浅凉来说,她的青春不止这些,还有一个她无法言说的秘密,令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这个秘密就像一块伤疤永远烙在她的心里......
  • 一分钟改变管理的弱点

    一分钟改变管理的弱点

    约翰·科特是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的权威。在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领域著作甚丰,他曾两度荣获颇具声誉的麦肯西基金会“哈佛商学院最佳文章”奖。他提出,在管理活动中,一分钟内改变管理弱点是目前全球各大企业所追求的、最有效率的改变管理弱点的理念,即需要每个管理者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管理的弱点和不足并迅速有效地改变,使自己企业的管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趋完善和高效。
  •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将军的布衣娘子

    将军的布衣娘子

    赵雩有桩得意的事儿,就是十四岁的时候,‘欺负’了个暗恋的男人,如今她开了三间布料铺子,混的是风生水起。秦獠有桩难以启齿的事儿,就是十七岁的时候被一个女人给‘欺负’了,如今虽然他已经是大将军了,但是一想到依然气的抓心挠肝。得胜还朝的秦獠亲自来找那女人算账,可是……“什么?嫁人了?!”女人你怎么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