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50100000018

第18章 孟子和“仁政”思想

孟子,姓孟名轲,历来被称为亚圣,后期儒家又经常称孔孟之道,可见孟子的地位非常崇高。他是战国中期邹国人,据说3岁丧父,孟母很艰辛地把他抚育成人。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过去传统上讲严父慈母,父亲是板起脸来教育,而母亲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这样相辅相成,才能把小孩抚养成才,母教非常重要。一般的说法,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因此这一派也称思孟学派。其实,按年代推算,说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是怎么算也算不过来的。比较正确的说法,还是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讲的,其受业于子思门人。就是说孟子的老师应该是子思的学生。这个学生可能不出名,连孟子自己的书里也只提到老师是子思的门人,没有提姓名。后来孟子名气大了,就误传成了子思的弟子。

孟子生活的时代,最盛行的学说是兵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因为那时候各国诸侯都想扩充实力,大一点的想兼并天下,小一点的至少想要守住祖宗基业。所以最实用的就是兵家、纵横家、法家这些可以富国强兵的学问。孟子在中年以前周游列国,想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仁政”。到底仁政是什么?等一下还会具体介绍。《孟子》书中描写他每次浩浩荡荡带几十辆车,几百个学生到各国去,名声很大。最初那些君主们也很礼贤下士地接待他,但听到他讲的仁政这一套,听得都打瞌睡了。孟子这套扯得太远了,君主们听不进去,结果他只能四处碰壁。其中一度最风光的是在齐国。

齐宣王即位后,恢复了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曾经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中心。天下各国的学者纷纷赶到那里去讲学,非常热闹。后来慢慢衰弱,直到齐宣王时代被恢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汇集了上千个名士,还不算旁听的在内。孟子听到后前往齐国,在那里吸收了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原来的思想体系。孟子对齐宣王抱有很大希望。因为齐宣王表现出对他的仁政理论有兴趣,所以他希望仁政理想可以在齐宣王手里得到实现。当时齐国是一个大国,有实力可以和楚、秦一争天下。孟子的想法是,如果齐宣王能够按照我这套仁政理论统一天下,那么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得到了实现。但孟子最后还是失望地离开齐国。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门,和学生们一起著书立说,编订《孟子》一书。

在孟子那个时代,各国互相打来打去,杀伐征战,血流成河,都是凭实力,结果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在这年头,孟子提出仁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他不论听到哪个国家,哪怕像滕国这样的小国,只要其国君对仁政有兴趣,就会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去,推销自己的学说,最后再灰溜溜地离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差不多,最流行的是金融、信息等学科,你还要去推销这些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政治理想,很难,也会到处碰壁。可是就像南老师说的,你想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做一个怎么样的知识分子?是让学识给自己带来功名利禄,还是像孟子那样,虽然自己的思想、理念、主张在当世并不能推行,但影响非常深远。孟子影响了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深入中国人的心。很多人没读过《孟子》,但只要一读,就会发现很多话都是平常非常熟悉的。每一页上至少都有一两句话是耳熟能详的。除非你从来不读书,只要读过一点书,就会非常熟悉。孔孟的思想能够影响到现在,当然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利用。但更深一步地问,过去被统治者捧过的“圣人”很多,为什么大部分都不能深入民间,为什么从“五四”开始批孔孟批得很猛烈,但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始终很难消除掉呢?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增强和使用自己的智慧。本书正是通过古代那些寓意深广,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之后,确实将那些值得吸收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本书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为依据,为了突出故事的可读性,故在其基础上重新撰写,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点拨,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自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 为祖国而歌

    为祖国而歌

    望着渐渐高上去高上去了的长空而静肃着的事是有过的,望着漠漠长空里孤飞的鸟而静肃着的事也是有过的,但从没有独立山头向遥空虚抱的雄伟之感。所以,一切英雄梦在这里当然寻不着足迹。这里有古老的街灯,街之上有浑浑的长天在漫漫地四垂……春天来了么?真地来了么?然而唧唧的呢?息息的呢?
  • 让你看到更好的自己

    让你看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唠叨的叙说里还原岁月,在恳切的絮语中沉淀美好,在谆谆的叮嘱中叩响心扉。无论世事多艰,你都可以从作者痴痴的低语里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有了更好的自己,便有了笑对幸福的力量。
  •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系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自选杂文集。每一篇杂文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直指社会及人性的“病症”。这些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呈现作者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 心灵甘泉:沙与沫

    心灵甘泉:沙与沫

    沙与沫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
热门推荐
  • 誓不为妾

    誓不为妾

    为了逃避被养母送去给老男人为妾的命运,简妍费尽心思的想为自己谋划到一个合适的良人。然后她一不小心就勾搭上了那位据说是最年轻有为的首辅大人。
  • 回眸倾城一笑

    回眸倾城一笑

    “南宫晴晨,你好,你是新来的?”“嗯,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她的笑容,美得令人百看不厌,所有事情,默默承担,给别人看的,却都只是阳光的一面,没有抱怨。他的面孔,冷若冰霜,却英俊潇洒,被一个人,给渐渐地融化。原来自己也是幽默的人啊?友谊万岁,友谊地久天长。
  • 随身空间之陈一

    随身空间之陈一

    陈一的生活本来平凡平淡,但在七夕过后有了变化,大奖、空间、好男人接踵而来,且看剩女陈一的幸福小日子!注:首次写文,文案无能,不坑不虐
  • 懵懵懂懂的花样年华

    懵懵懂懂的花样年华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端木蕻良传

    端木蕻良传

    作者大量援引一手材料,更通过与一些亲历者的访谈,得出自己对于端木蕻良在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地位的独到见解。
  • 篡臣

    篡臣

    这是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历史,一个以武为尊的王朝,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现代人在腥风血雨中渐渐踏上权力的巅峰,面对已经走向暮年的大楚王朝,他将何去何从?是屈人之下,还是居于万人之上?各位看官请看书名!书名诠释:篡臣即是篡夺君权之臣。请各位看官收藏养之。
  • 茶情

    茶情

    煽情版:我们的初见,你白袍如雪,一尘不染;我遍体鳞伤,哀痛欲绝。从相识到相恋,从陌生到熟悉,谢谢你爱我。逗比版:“你为何流鼻血了?”“天气太热...哈哈...太热。”“可是现在还是初春。”“那...麻烦公子...您把衣襟系好!”且看小花精和大神的出游历险记
  • 纵意花丛:我的首席辣妻

    纵意花丛:我的首席辣妻

    妖孽王者回到都市,六年前,他以震惊世界的彪悍成绩从世界猎人学校毕业,六年来,他出现在世界各地,火花四溅……
  • 为人处事心理学(全集)

    为人处事心理学(全集)

    心理学对一个人的心情、感情、性情、习惯都有重要影响,有时还是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将用简明通俗的概念、严谨丰富的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与你为人处世密切相关的因素怎样决定着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