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11700000028

第28章

爱因斯坦也说:“凡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我们不能否定它不存在,因为,不能以我们的意识去判断世界存在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存在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这么一种哲学思辨,这么一种科学的头脑。这三句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旦这么去理解吧,哎!古人怎么讲得这么玄呀!所以有人将老子的《道德经》当作玄学。他们没有将老子的东西从书本上搬到生活中,搬到自然本来面目之中,而是从自然中将它搬到书本上。为什么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关,不想写什么?也许他早已预料:我写了,是害了你们呐。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最后还要说一句:“我一句都没说”呢?意思是说:我说了这么多是害了你们,你们就将我说的东西都当成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当作一个一个的概念,这些概念组成了意识,这些意识又影响了智慧的发挥。而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这么一大堆概念、名词将智慧给掩盖了,就像一层层的云将智慧的阳光挡住了一样。

现在,我们就将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这些意识上的东西掀开吧,看看它的本来面目,让圣人从书本上走回到自然中间,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间,然后走入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智慧之光,让我们的智慧之光融入圣人的智慧之光。这不就可以无不为了吗?

现在,我们怎么来理解概念、理念,感性、理性?我们的悟性是从哪来的?不是圣人才有悟性,不是大师才有悟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悟性。悟性是什么?我这里讲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无师自通就是悟性。每个人都能无师自通吗?都能。因为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间、学习中间、工作中间所碰到的许多难题、棘手的问题,都是自己去解决了。

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难道全是教科书上的东西?全是老师教的吗?全是从其他人身上模仿来的吗?可以说,绝大多数是我们自己无师自通的,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环节上,我们完全无法依赖教科书,无法依赖老师教的,只能是自己悟,独立思考,自我解决。

这就是无师自通,这就是悟性,太好理解了,不需要去背那些概念。

第三部分“三念”与“三性”之爱因斯坦为道经典(2)

“观察到的不是世界”

所以,爱因斯坦有句精辟的结论:“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世界。”我们如何理解?为什么说不是世界?我们应该这么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一个局部。这么个局部就说它是世界吗?我们住在海淀,能说海淀就是整个北京吗?这不对。到了天安门,天安门就是北京,这也不对。不能以偏概全。古代名家说“白马非马”就是这种概念,白马是马的一种,而不是马的总体概念。所以,爱因斯坦这段话我们理解了,联系老子的三句话去理解,我们就知道概念是怎么回事,理念是怎么回事。

我们怎样从概念里面超脱出来,从理念里面超脱出来,然后,让我们的智慧发挥出来?我们所讲的是“跨越”,实际上,只要把我们本身的智慧发挥出来就是超越。超越了我们的聪明,超越了概念性的东西,超越了书本上的东西。这样,无师自通的东西就多了,多好啊。谁不喜欢?哎呀,我还不知道我有没有悟性,在怀疑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悟性是什么?还有点扑朔迷离,模棱两可。一讲无师自通,你喜欢不喜欢?我喜欢呐,就接受了。能不能做到无师自通?我做到过呀!工作中间、生活中间、学习中间,无师自通的东西多起来,积累起来,最后把它们连成一片,这不就是悟性?不就是小悟积累成了大悟,最后彻底地觉悟,大彻大悟了吗?你们讲,是不是这么个过程?我们为什么还要从书本里面、名词术语里面寻找答案?为什么我们不到我们生活中间寻找答案?为什么不从我们的心底寻找答案?就是这个道理。

“理性的跨越”

有人说,概念的组合是理念,理念的升华是理性。

理性,表现于内的是“明理”,表现于外的是“明礼”。不合“理”和“礼”的言行思维都是对理性的违背。所以荀子说:“怀着恶意发问的,不要告诉他;怀着恶意告诉的,不要追问他;怀着恶意讲说的,不要听从他;怀有争强气势的,不要同他辩论。所以,如果他是顺从理性而来的,才能接近他;如果不合理性的,就要回避他。”

他又说:“持礼恭敬,然后才和他谈论道义的方向;言辞和顺,然后才和他谈论道义的条理;面色从容,然后才和他谈论道义的真谛。”荀子认为,“持礼恭敬”、“言辞和顺”、“面色从容”是理性的表现;“道义”的方向、条理和真谛才是理性的内涵。

第三部分“三念”与“三性”之爱因斯坦为道经典(3)

“能够”与“不能够”

爱因斯坦还有一句话:“凡是不能观察的,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们究竟‘能够’观察到什么或者‘不能够’观察到什么,那是不可能作有效的断言的。”

爱因斯坦在与海森伯的谈话中又谈到:“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中,会有启发性帮助的,我这样说,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

他又把话说回头。就像司机开车打方向盘,转弯打过去,马上还又要打回来,方向盘打过去不往回打,那车子不就在原地打转了吗?“矫枉不能过正”。就是说你马上还要回过头去,也就是说否定以后,你不能全部否定,到一定程度又要回头,又要肯定。肯定什么?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中,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你不能不依赖。这些东西我们都不听,认为这些书本知识都没用,我们不学了。谁说的?爱因斯坦说的,这不又错了吗?爱因斯坦说:我说过了吗?再看看孔子的观点。

孔子说:“我们毕竟还是要学而知之”,学还是要学的,关键是看你怎么学。你学的时候,不要把一个东西看作是绝对的,只能看作是一个相对的,你不能把你观察到的东西都当作是全部的,当作一个真实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变化的;它不是全部的,它是局部的。这就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理念。

读书,不能读死书,“咿咿呀呀”背一大堆,结果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这样的人多着呢,读书读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原因就在概念里面转圈子,读死书。书不能说不读,而且要多读,天天都要读,不读不行。怎么读?这很关键。读死书,只能使你的智慧越来越暗淡。活学活用,知识都学活了,智慧之光就发挥出来了。为什么有帮助?爱因斯坦又回头说,“我这样说,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但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这样?在《论语》、佛经、老子的著作、《易经》里面都能找出一大堆自相矛盾的东西,先否定、又肯定,肯定、又否定。难道说这些圣人、伟人的思维出毛病了?不是,他们的思维非常正常。他们就是怕我们这些凡夫出毛病,所以,他们老是在打方向盘,手里老是拿着扳手在拧螺丝,螺丝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不行,方向盘太打过了,不行,就是这个意思。什么事都要保持中庸、中正。《易经》里面讲“中正”,《礼记》里面讲“中庸”,老子讲中和,墨子讲“中用”。这就是教我们看问题要有一个度,不要把什么事看得绝对,不要把什么事看得超越了它的极限。

所以,爱因斯坦又讲到了“观察”这个问题:“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观察下的现象,在我们的量度装置中产生某些事件。”量度装置是什么?如果说爱因斯坦实验室里面的仪器就是量度装置,那我们身上的五官也是量度装置啊。为什么?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只能看到多远,有个量,有个度;超声波、次声波,是我们耳朵所听不到的,它也有个量,有个度;鼻子闻东西,品酒大师闻什么酒,闻起来,讲得头头是道,非常权威,我们这些人办不到,因为这也有个量和度的问题。品酒大师鼻子闻的功能比我们精确,但还是有限的,他能说这个酒里面是什么成份?能说出它们的分子式?讲得出来吗?讲不出来。北师大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跟我聊,他想从《易经》里面找一个课题,找到一种思维方式,他正在研究中药里面的化学成分,怎么样将它们辨别出来。这种中成药是由哪几种药组成,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熬成了药汁,熬成了一碗汤,你能知道它里面是哪些成分?每种成分占多少比例?分子结构是什么?一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未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国外一直没法将中国中药的祖传秘方破译,原因就在这。

爱因斯坦接着说:“结果,进一步的过程又在这套装置中发生。它们通过复杂的途径,最后产生了感觉印像,并帮助我们把这些感受在我们的意识中固定下来。”

这个明确了,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色、身、意这些量度装置,作为观察事物的量度装置,尽管它是有限的,有一定量度的限制,但是,我们还不能不用它,还要用它。在进一步的过程中,还要用它来作载体,将我们观察到的东西通过这套装置来产生印像,产生形象,产生概念。然后,将这些感觉的印像接收下来,通过加工、抽象、分辨、处理,再在我们的意识中间保存下来。作用还是有的,不能说没有作用,问题还在于我们意识中间的东西如何去融通的问题。

第三部分“三念”与“三性”之爱因斯坦为道经典(4)

“理性”与规律

爱因斯坦接着更精辟地说:“相信那些对于世界有效的规律,是能够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由概念上升到理性了。那我们这些概念、印像,这些形象,这些感觉的印像上升到概念,概念储存到我们的意识里面,就此为止了吗?还不行。我们认识了这些一块一块的积木是长的、方的、圆的、多角的,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会玩它,怎么样去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这就要去找它的规律。理性是什么?就是规律,就是找到了玩积木的规则、方法。所以说,理念规律要用理性去理解它,没有理性不行。

爱因斯坦在《时间和空间》这篇文章里面又说:“一个概念愈是普遍,它愈是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之中;它与感觉之间的关系愈间接,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也就愈困难;对于那些我们从童年时代起就用惯了的科学以前的概念来说,尤其是如此。”

实际上我们刚才所讲的就是这些东西,许多概念经常在我们的思维中间,讲到天、讲到人、讲到雨、讲到雷、讲到水、讲到火、讲到风、讲到土,这些是不是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之中,而且从儿童时代就进入我们的思维中间,进入我们的意识中间?但是,这些东西就不是进入科学以后的这种概念,一旦进入科学思维以后,那些概念就又不一样了。这就说,我们习惯思维里面的许多概念有误区,有片面、有偏见的东西,所以,爱因斯坦就讲:“我们观察到的不是世界”,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引用了爱因斯坦关于概念、理念、感性、理性的一系列论述。这些论述实际上也都是在与人谈心,在谈心中间随意道出自己的认识。我们借鉴大师的东西来理清我们的思维。

第三部分“三念”与“三性”之《金刚经》为道经典(1)

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

下面再讲第三个经典:我们经常诵《金刚经》,《金刚经》上反复出现的那一种非常奇特的句式:“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不是世界,只不过取了个名字叫做世界。这不是世界的全部,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啊。是不是?你们现在所看见的,不是世界的头,也不是世界的尾,也不是世界的边,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仅仅是中间这么一个点。从时间上来讲,你看不到它的全部;从空间上来说,你也看不到它的全部。故说:“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说《金刚经》是一本哲学的经典。

毛泽东每次外出视察都要带上一本《金刚经》。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中国,江泽民主席与他一起与记者见面,答记者问时他坦诚地说:“我也读《金刚经》。”为什么?《金刚经》讲的是科学,是哲学。

赵朴初大德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陪一位柬埔寨来宾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朴老先到了。毛主席问朴老:“《金刚经》里面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朴老说:“有。”毛泽东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朴老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他们兴致勃勃正准备探讨下去,毛泽东很想与朴老探讨这个哲学问题,客人到了,话题中断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伟人对《金刚经》也有这么浓厚的兴趣。《金刚经》里面反复出现这种句式,一方面以否定的句式指出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现象和特性的认识是虚妄的;一方面又以肯定的句式指出所有假相的作用;这种既否定又肯定的善巧方便,具有维护事物存在的多面性和完整性。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王爷的艳妾

    王爷的艳妾

    意外穿越到未知的世界,穷到了极点,丑到了极点。命运好像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一步一步由人牵着鼻子走,每一步都是陷阱,每一个人都看不清真面目。孩子气的皇帝顾北冥,阴鹜的王爷顾南风,温润的侍卫屈昂,乖戾的画师齐师墨他们真的,真的,是她看到的这样吗?
  •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古人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对中医世家这一学科特色的高度概括,同时也说明中医世家所传经验较之一般医家的经验来说弥加珍贵,而父子相传这种形式更具有中医特色,其中有不少真传,也是其他方式常常无法实现的,这种情况也从反面佐证了祖传世家经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套《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对以祖辈相传的中医世家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就显得极为迫切而重要。
  • 太子妃

    太子妃

    她,天界唯一的公主,绝色倾城,风华绝代,因不满自己的婚事,在人间百年未曾回过天界。他,养在宫外的皇子,七岁那年,一次暗夜的绝杀,他遇上了她,脑中便再也忘不了她的身影……
  • 总裁大人不好惹

    总裁大人不好惹

    倒霉的45分钟,让她失业,一次碰撞,让她找回了工作。一次阴差阳错,她当了他的秘书,也同时让他喜欢上了她,斗嘴、捉弄、刁难,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乐趣,一场爱情笑话正在开始………【此书已暂停】
  • 合租四分之一

    合租四分之一

    在陆轻繁的眼中,孙東瑜是个带着点小傲慢的人。在孙東瑜眼中,陆轻繁是个轻薄的人。直到有一天,陆轻繁才发现,原来孙東瑜竟然就是他记忆中的那个他,他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 重生之凤倾九天

    重生之凤倾九天

    初见,她女扮男装迎风而立,清隽雅致,潇洒恣意。后来,她舞一曲惊鸿惊煞世人,倾世容颜配一袭白纱云袖轻扬,遗世独立,人人称赞,“沉湘有女顾红妆,惊才绝艳世无双。他许他一世安宁,她许他白头偕老,最后却是誓言皆负,她心如死水毫无波澜,死后重生却变为她人,接近他,利用他,不过是为了查出何人要置她于死地,但依旧在他身上失了心丢了魂。他说,我不怕死,我只是怕即便我死了,也无法护她周全。她说,我愿倾覆一生,只换与他生死相依,情深不负。
  • 王俊凯你是我的阳光

    王俊凯你是我的阳光

    一个普通的女孩无意偶遇了TFBOYS,面对王源的关爱,千玺的暖心,身为小螃蟹的她该怎么办……
  • 中华帝国的密码

    中华帝国的密码

    探索中华文明历史变换中的神秘主宰元素,揭示影响历史前进方向的诡异历史人物事件。
  • 龙皇圣殿

    龙皇圣殿

    变身为龙,翱翔天地。没错,我就是要成为龙的男人!
  • 宝持总禅师语录

    宝持总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