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个求助者,张先芬和她的姐妹们总是用自己活生生的经历一遍又一遍耐心开导,抚平求助者的心灵创伤,用自己所知所能,教授求助者学习烹饪、缝纫、家政、电器修理、法律、点穴擒拿等劳动致富和自卫的本领,使来“驿站”的妇女经过身心调整后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出“驿站”去迎接生活、搏击人生风浪。
婚姻遭受不幸的27岁嘉鱼籍女子张莲元,是第一个走进“驿站”的求助者。
她丈夫小时候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后来父亲又娶妻生了四个女儿,没人管教他,他整天游手好闲,20岁时曾因打群架被判三年徒刑。
张莲元同情他的遭遇才与他结婚,没想到婚后她成了别人同情冷淡的对象,而且丈夫越来越暴躁、狠毒、懒惰,对妻子经常拳打脚踢。
绝望之际,张莲元八个月前与丈夫离婚。前夫为逼她复婚,以毁容相威胁,危难时,她毅然投奔了“驿站”。
在“驿站”生活了两周后,张莲元告别时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这里是我们不幸妇女的娘家,有了娘家人撑腰,我今后什么也不怕了。”
洪湖市32岁的陈某,丈夫让她不生儿子不罢休。第一胎是个女儿,第二胎又是女儿,以后每怀上一个,就要领她到当地医院做B超判定是男是女,是女的引产。
她一共引产了5次,她不仅没生个男孩,而且医生告诫她以后再也不可能生孩子了。
丈后知悉后,认为她生儿无望,就与她离婚,将她撵出家门。
她到“驿站”后,学习烹饪技术,出去后开了家餐馆,生意红红火火,经济上能独立,她的日子过顺了,腰杆也就挺直了。
四川一位年仅31岁的杨女士是坐飞机来“驿站”的。她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且年轻漂亮,本应生活幸福,然而两次婚姻的失败,使她在强大的舆论偏见中颇受歧视。
当她得知武汉有家“女子驿站”后,便辞掉工作,处理了家产走进“驿站”。
她在“驿站”接受心理咨询与技能培训后,以其自身的经历帮助其他姐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来“驿站”时最令人惨不忍睹的是武汉硚口区一位女工周某,她浑身伤痕,脸部多处乌紫。这是她丈夫施暴所致。
一提起丈夫的名字,她就心惊胆颤,她曾起诉离婚,丈夫不同意,并当着法官的面表示痛改前非。但到家里,丈夫变本加厉地打骂她、折磨她。因没到第二次起诉离婚的法定时间,她只好投奔“驿站”。
在“驿站”的日子里,张先芬为她的不幸遭遇奔走呼唤,周某的遭遇迅速引起了市区两级妇联的高度重视,在周某所在单位和司法机关的配合下,周某的苦难才得以解脱。
这些投奔“驿站”的妇女,短则住上几天,长则住上几个星期或数月,她们在这里或渡过生活难关,或治疗心灵创伤,或学习培训劳动技能,而后便各自走向新的人生之旅,“驿站”成了她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驿站”的热线电话整天响个不停,这些电话来自十几个省市的城镇与乡村,几乎每一个电话里都有一个苦难的故事,每一个打电话者都希望得到各种帮助。
“驿站”创办至今,先后有100多名妇女进站,来站咨询和打进热线电话的达450多人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婚姻不幸女子走进“驿站”,“驿站”得到了省民政厅、省妇联等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情帮助。
省、市、区妇联,市信访办公室等负责同志先后到驿站看望了张先芬和入站妇女,称赞张先芬这一“开风气”的举措,鼓励入站妇女早日抚平身心创伤,迈向新的生活。
很多单位和个人来函来电询问“驿站”是否需要经济、医疗或其它方面的帮助。一些不愿留名的志愿者经常来“驿站”工作,他们把为不幸妇女义务服务当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位名叫张义德的60多岁的妇女在电话里诉说她曾有过的不幸婚姻,现在经济条件很好,在香港设有分公司,她将尽心尽力为“驿站”作贡献。江苏一位老板被张先芬的事迹感动了,买下了她的碘糖专利。
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市电视台,以及一些报刊杂志的记者在采访张先芬和她的“驿站”后愿意更多地给予“驿站”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