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有一天将爱我
你总有一天将爱我,我能等
你的爱情慢慢地生长;
像你手里的这把花,经历了
四月的播种和六月的滋养。
今天我播下满怀的种子,
至少有几颗会扎下根;
结出的果尽管你不肯采摘,
尽管不是爱,也不会差几分。
你至少会看一眼爱的遗迹——
我坟前的一朵紫罗兰;
你的一眼就补偿了千般苦恋,
死有何妨?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诗学
“说点儿傻话吧!”亲爱的,说傻话么?
“你是鲜花,你是玫瑰,你是天鹅”
或者“你是月姑娘,给大地以恩泽”?
人家也许如此;这种空话我却不说。
我说:“脸红吧,玫瑰,你不如她芳菲。”
“弯你的颈吧,天鹅,她的曲线比你美。”
她与月亮并列全然无愧。她是谁?
她是人,是她自己,更低的字眼都不配。
*此诗表现的是语言能力的局限,同时隐含着对浪漫主义辞令的讥诮。
天然的魔力
我所能说的是——我亲眼所见!
精光的房间里只有精光的四壁。
我赌咒我锁进个娇小的黑女郎,
她也一无遮掩,从头到脚全身精光!
“印度舞女纵有本事也休想作弊,
我坚守阵地紧握门闩!”但等我开闩,
看哪,女郎笑着,不复赤裸而是鲜花缤纷,
天晓得是什么花果绿叶披满了周身。
这不可能!可是——我亲眼所见!
我所能唱的是——我亲身所感!
这生活本像那房间一样空虚,
我让你进入,而四面是严密布防——
四壁和上下,哪有长一棵草的地方?
但开门一看,阴沉寒冷俱已隐去。
既无五月撒种,也无六月浇灌,
看哪,你却簇拥着你带来的花朵,
你带来了群群小鸟、累累硕果!
这是童话!可是——我亲身所感!
魔力的天然
我从不认为你是花儿,我相信你是宝石!
花儿的外表摸起来柔和,看起来娇美,
只缺乏内部的燃烧。而宝石呢,我猜得对,
看起来暗淡,摸起来粗糙,却藏有灿烂光辉。
你真是花儿吗?不,我的爱,你是一颗宝石,
宝石啊,不受年华摆布,不随岁月衰老。
不论时间仁慈或残酷,都会叫花颜凋萎,
而宝石的每个晶面,闪着你对时间的笑傲!
一生中的爱
一间又一间,
我把我俩同住的住宅
里外全搜遍。
心哪,不要怕,心,你马上会找到她,
找到她自己!她刚刚还在此地——
瞧,帘幕整洁,散发着床的香气!
经她刷过,帘顶的花边重又华丽鲜艳,
经她轻拂,穿衣镜是何等光洁耀眼。
一天又将尽,
一扇门又一扇门;
我再试试新运气——
巡视这深宅大院,从外向里。
结果仍是这么不凑巧——总是她出我进。
我整天都花在求索中,有谁过问?
看天色已晚,还有那么些套房要查探,
还有那么些密室和小间要搜寻!
爱中的一生
逃避我吗?
不成。
我的爱人!
只要我是我,你是你,
只要世界包容着你我,
我一往情深而你却要躲,
我就必然要追寻不已。
我怕我的一生全是个错,
它看来简直太像命运,
哪怕我竭尽全力也难成。
但达不到目的也不算什么!
只不过是保持紧张的神经,
受了挫折,也就一笑置之,
摔了一交,爬起来重新开始,
就让这追求占去我的一生。
只要你从远方回顾
望一眼黑暗中的我,
每当旧的希望失落,
新的希望立即把它填补,
但我注定
永远
难以接近!
*以上两首是一双孪生小诗,第一首说的是“搜寻不见”,第二首说的是“追寻不已”,含义深远。
和前面三首小诗不同,这两首小诗既是“情诗”又不真正是情诗。它们发表在戏剧独白诗集《男男女女》里,属于哲理性的戏剧诗。
按照勃朗宁的哲学思想,人的一生注定在追寻中度过,而这追寻又注定达不到终极目标。“人的企及要超过他的把握”,而理想总是位于不可企及之处。
因此诗的主题可理解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也包括对爱人之间完全交融的理想境界的追寻)。勃朗宁在自己求爱成功之后仍继续写他的“求爱失败”系列,也是这个缘故。
尽管遭受挫折,追寻者仍不屈不挠,决心让追求占去一生。强者无悔,这是强者的哲学。
夜半相会
灰蒙蒙的海,一带黑色的陆,
大而黄的月亮低悬天边。
浪花儿朵朵从睡梦中惊跳,
化作小圈儿无数,磷火闪耀。
我驾小船驶入小小的海湾,
就在泥泞的海涂稳稳刹住。
在带海腥味的滩头走一里路,
越过三块田,一座农庄出现。
窗玻璃上轻弹,嗤的一声摩擦,
擦燃的火柴喷出一朵蓝花。
又惊又喜的一声呼,但这呼唤
早被两颗心同跳的声音盖住!
*《夜半相会》和下一首《清晨离别》本来是一首诗的上下两部分。这两首诗构成对偶关系:夜半对清晨,相会对离别,月亮对太阳,阴柔对阳刚,依存对独立。
《夜半相会》是独白者赴夜半幽会的细腻描写,诗人对此作了戏剧化处理,专写带着渴盼赴约的路途——驾小船,渡海湾,过田亩,寻农家——到相会的一刹那,在“惊喜的一声呼”和“两颗心同跳”上戛然而止,余音不绝。
清晨离别
绕过海岬大海扑面而来,
太阳在山边缘刚刚露脸:
一条笔直的金路在他面前,
而我需要一个男性的世界。
*《清晨离别》展现的是清晨的朝气和广阔的胸襟。勃朗宁一反爱情诗常规,不写两情缱绻难分难舍,却写主人公在销魂的幽会后需要他的事业、他的理想。他在回答关于此诗的提问时说:“当极乐的销魂出现时,曾以为这就是自给自足的一切和永恒;他现在承认(第一部分中隐含的)这种信念是多么的短暂。”
这并不是说勃朗宁心目中爱情缺乏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他懂得:爱的销魂并不是一切。爱,是两个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个人共同缔造的;在销魂中,两个人希望能变成一个人,然而这是浪漫主义幻想,不是事实;而且如果真的失去个人独立和个性(以及个人的空间、事业和理想),那么也意味着失去爱。
失去的恋人
那么,一切都过去了。难道实情的滋味
真有预想的那么难咽?
听,麻雀在你家村居的屋檐周围
唧唧喳喳地道着晚安。
今天我发现葡萄藤上的芽苞
毛茸茸地,鼓了起来;
再一天时光就会把嫩叶催开,瞧:
暗红正渐渐转为灰白。
最亲爱的,明天我们能否照样相遇?
我能否仍旧握住你的手?
“仅仅是朋友”,好吧,我失去的许多东西,
最一般的朋友倒还能保留:
你乌黑澄澈的眼睛每一次闪烁
我都永远铭刻在心;
我心底也永远保留着你说
“愿白雪花回来”的声音!
但是,我将只说一般朋友的语言,
或许再稍微强烈一丝;
我握你的手,将只握礼节允许的时间,
或许再稍微长一霎时!
*这首诗据认为作于勃朗宁初次求婚遭婉拒之时,然而与勃朗宁的绝大多数作品一样,也是一首戏剧独白诗而非抒情诗。所以不能把诗中的独白者完全等同于作者。固然,作者的个人体验在这首诗中是特别明显的。
从诗的开端我们得知主人公的求爱刚刚遭到了失败。事至如今,只得像男子汉那样把这颗苦果咽下去。
早春的葡萄藤正待冒芽,暗喻本来爱情的芽苞再有一天工夫也就会催开了,不料如今不幸夭折,暗暗的红,转为了灰白冷静的现实。
此诗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独白或道别辞,但其中两处引用了女主人公的话,一句是“仅仅是朋友”,另一句是“愿白雪花回来”。白雪花与水仙同类,开放在冬末春初尚有残雪之时。她话里的意思是宁愿停留在冷而纯洁的友谊阶段。
独白者尊重对方的意愿,他深恐自己连保留一般朋友享有的那一份无拘无束也难以做到,但仍然希望:今后在遵守一般朋友的礼节时,对方在心底里能感到我虽不提起但仍然不变的情意。
此诗特色在于其含蓄细腻,体现了一往情深和男子汉坚强自制力的统一。诗的主题是理想的难以企及和在失败中的追求不息。
最后一次同乘
1
我说:那么,亲爱的,既然如此,
既然终于知道了我的命运,
既然我的全部爱情无济于事,
我视作生之意义的,已经落空,
既然无可挽回,一切注定——
我就集中全部心志,骄傲地
祝福和感谢你的芳名!
收回你给予我的希望吧,
我只要你保留同等的记忆,
再加上——如果你不见怪——
请同意与我最后一次同乘。
2
但见我的恋人皱着眉头,
深而黑的眼睛盯了我一歇。
生死双方在天平上争斗,
直到怜悯终于软化而妥协。
冲破了骄傲的迟疑不决,
我最后的念头毕竟没有落空,
我身上又重新充满热血:
我和我的恋人,肩并肩,
将一同骑行,一同呼吸,
这样,我面对挑战又一天。
谁保证世界今夜不会终结?
3
嘘!如果你看见一朵西方的云
胸怀浪涛滚滚、身载重荷——
满载着太阳月亮的祝福,
外加再载上黄昏的星辰——
只要你凝视它而且爱得深,
就会觉得你的一腔情热
吸引着云和星、日没与月升,
一齐向你降落,越来越近,
直到凡躯消失,天堂降临!——
她就这样俯身向我,在我胸口上
迟疑了一瞬——喜和惊的一瞬!
4
于是我们开始骑行。我的心——
痉挛的一卷心——把自己舒开,
抚平,迎着凉爽的清风飘拂,
过去的希冀都已留在背后,
何必竭力去强扭生活?
假设我说了那,假设我做了这,
我既能有所得,也可能有所失。
当初能使她爱我么?弄巧成拙,
她或许还会恨我,谁敢说!
弄到最糟时我岂能有今日?
而今日我们同乘——她与我。
5
唯独我失败吗,我的言和行?
可是大家奋斗,又有谁成功?
乘行中我的精神仿佛在飞翔,
看见陌生的地区、新的城,
世界在两侧飞速驶行。
我想:大家奋斗,但与我一样
也在不成功的重压下咬牙坚持。
看看工作的结果吧,比较一下
微小的成就与巨大的未成,
他们的现实与满怀希望的昔日!
我曾希望同心;而如今却同乘。
6
什么手和脑能完全匹配?
什么心能构思也敢于作为?
什么行动证实过全部预想?
什么心志不曾遇到身的屏障?
乘行中我见她胸口起伏微微。
有各种金冠供人们摘取。
十个政治家足有十种运道!
胜利的旗帜插于白骨一堆——
士兵的功绩!有何酬劳?
寺院墓园里姓名刻碑。
我的乘行要胜一筹,恕我冒昧。
7
诗人哪,这一切有何意义?不错,
你的头脑按节奏跳动,你说出
我们仅能隐隐感到的事情;
你表现你把美看作至善,
还把它全押上韵,极工整。
这真是本领,大本领!但是
你自己可曾享有人们的福气?
你自己——贫病交困,未老先衰,
比起我们从未做过诗的人
可有一丝更接近你的峰顶?
唱同乘之乐吧!所以,我乘行。
8
而你,雕塑大师,你为艺术
做奴仆,数十年如一日,
我们却情愿离开你的维纳斯,
回头看那边涉溪的村姑!
你已默认,我又何必抱怨?
咳,音乐家,你鬓发已灰白,
除了音符,你别无其他语言,
这是你朋友唯一的赞词么?——
“他的歌剧有宏大的抱负,
但我们知道,音乐的时尚常变!”
我付出青春;但我乘行,趁晴天。
9
谁知道什么是我们的福?假如
命中有现世的福使我的存在
升华——假如我签过契约——
人终究要过来世生活,临死时
远远望见那极乐世界。
这脚,曾立足于实在的目标,
这花冠,曾在我灵魂上戴,
我能望见这些么?费疑猜!
我畏缩着后退,我不信赖。
地上这样美,天堂岂能超越?
现在,天堂和她都在乘行之外。
10
可是,她这么久都不发一言!
假如天堂就是:在生命之巅,
美而强,把我们的目光投向
初次发现生命之花的地方,
并让我们固定在这一瞬间?
假如就让我俩继续乘行,
让生命永远既老又新,
只有量变啊,没有质变,
让这一瞬间化作永恒——
证明天堂就是我和她
永远同乘,同乘,同乘到永远?
*这是勃朗宁“求爱失败”系列的又一首诗,也是《失去的恋人》十年后的旧事重温。诗中独白者也同样表现了男子汉的自制力和豁达胸怀,属于勃朗宁“高尚的失败者”形象系列。但表现的感情体验更丰富细腻,并对成功与失败作了深刻的哲理思辩。
主人公认识到他的求爱已经失败,不可挽回,无法强扭,他的长篇独白已不是试图说服恋人,而是试图说服自己了。随着骑马同行的进程,在迎面清风吹拂下,他努力“把痉挛的一卷心舒开,抚平”,在失去了视为生之意义的爱情而陷绝望的时刻,重建现实冷静的心态。
诗中对“失败”的哲思,包括成败渗透的辩证法、对功名的反讽和对现世美好情感体验的肯定。他认识到,“微小的成就”对应“巨大的未成”是生活的普遍规律,哪怕求爱失败,但对真情体验仍将珍惜。
生活中多一分哲思,就会少一分悲剧。因为人人都有失败经验而且需要从失败的阴影下解脱,这首失败者宛转萦回的独白诗给人亲切感受。
一个女人的最后的话
爱人,咱们别再吵了,
忍住眼泪,
让一切还像以前好了,
安心地睡。
出口的言词控制不了,
难免伤人,
我们吵起来像两只鸟,
枝头鹰隼!
瞧!蛇趁我们说话间
悄悄爬近!
小声!脸贴着我的脸,
小声,当心!
有什么能比真实更假,
对你而言?
那棵树,有蛇的毒牙,
得躲远点,
那树上苹果红得诱人——
永不窥探;
否则我将步夏娃后尘,
失去乐园。
像天神似的抱着我吧,
展现魅力!
像男子汉般搂紧我吧,
以你的臂力!
教我吧,爱人,教会我,
我该这样:
我要学会说你所说,
想你所想,
你所有要求,我都满足,
全无保留,
把肉体和心灵——全部
交在你手,
都给你——但不是今宵,
而是明天,
我必须先把悲伤埋掉,
不让人见,
我必须哭一会,爱人,
(我多傻气!)
然后才能入睡,爱人,
在你的爱里。
*这是一对爱人剧烈争吵后,女方为结束争吵而说的一段最后的话。
这种事情本来“清官难断”,加以我们不清楚争吵的原因,就更难断是非了。只知是女方作了妥协,但这又引出一个“难断”问题:这妥协是温情的和解呢,还是羞辱的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