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81600000016

第16章 徐志摩的晨报(1)

(一)接手《晨报副刊》

其实,徐志摩早想要办份报纸。想他回国之初,老师梁启超有意推荐他当《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虽然有梁任公推荐,但徐志摩毕竟刚刚回国,一无名气,二无根基,所以《学灯》主编一事未能如愿。不久以后,张君劢的“理想会”要办一份月刊,名为《理想》。他向徐志摩要稿子,当然,也拉了徐志摩入伙。因《学灯》一事抱负未展的徐志摩欣然同意,挥笔写就《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投了过去。结果,徐志摩发现,那《理想》月刊永远只是“理想”,一直出不了娘胎,他失望致极。

再后来,《晨报》负责人黄子美听说徐志摩有意办报,就想让他为《晨报》办个副刊。但当时的徐志摩已然没有先前的踌躇满志,此时的他,正为着陆小曼的事情心神不定,所以对黄子美的提议一直没有上心。

徐志摩自己不上心,可是他的朋友们却替他上心。当他说要去欧洲散心时,陈博生和黄子美都不放他走。情急之下,他只得应承,说从欧洲回来后,一定接办《晨报副刊》。等他从欧洲回来了,陈博生他们便讨债似地逼他赶紧兑现办报的承诺。可是,那会儿的徐志摩还在为着陆小曼的事情伤情呢,哪里顾得上办什么报纸。这下陈博生急了,无奈之下,他联合众人演了出戏来激徐志摩。

这天,陈博生在《晨报》报馆里摆开宴席,约了徐志摩,陈西滢,张若奚等几个朋友吃饭。徐志摩知道,这是要让几个人当说客了,可他想不到,席间居然有人对他接办《晨报副刊》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徐志摩不配办报纸。他这样的人,只配东游西荡,偶尔写点小诗解闷。甚至还有人说,副刊这种东西是“该死”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陈西滢干脆说:“我也不赞成徐志摩办副刊,因为我最厌恶副刊。我主张处死副刊,趁早扑灭这流行病。如果是冲着这目的,我倒是支持志摩办副刊的。志摩,我给你两条建议:第一步,你逼死别家的副刊,第二步,掐死自己的副刊,从此人类可永免副刊的灾殃。”

大家听了陈西滢这话,都笑得停不住。陈博生趁机开始利诱,说徐志摩啊,如果你要办报,另起炉灶的话总得要自己贴钱,现在晨报副刊现成给你了,还有薪水可以领,多好的一件事。

一通激将,威逼加利诱,徐志摩总算动了心。想他原来一直“心不定”,遇到感情的事情,又把一切抛在脑后,只活在自己的情绪里,或许浪漫的诗人,注定感性大过于理性。所以,虽然他对理想总是执著,但却也总是脚跟无线,无目的地忙碌着。现在,朋友们对他还是信任,愿意把一份报纸交给他来办。自己的理想总算有人愿意帮他实现,还有什么可推辞的?接手就是,但是他又一想,晨报副刊是日刊,这意味着每天都要出一张报纸,多难啊。这一下脑子又胀起来了,于是便开条件道:“我也愿意帮忙,但日刊实在太难,假如晨报周刊或是甚至三日刊的话,我总可以商量。”

陈博生一听,手一拍:“好!你就管三天副刊!”就这样,徐志摩有点半推半就地接编了《晨报副刊》。

接手了晨报副刊,徐志摩的理想有了崭露棱角的平台。他的“棱角”是什么?是他的态度,主张与思想。

“我自问我决不是一个会投机的主笔,迎合群众心理,我是不来的,谀附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来的,取媚社会的愚暗与褊浅我是不来的;我来只认识我自己,只知对我自己负责任,我不愿意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说的,我要说的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能不说:我来就是个全权的记者,……我自己是不免开口,并且恐怕常常要开口,不比先前的副刊主任们来得知趣解事,不到必要的时候是很少开口的。”

这就是徐志摩,只对自己负责,不迎合,不谀附,不取媚。正是这份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提倡,让徐志摩的形像看上去,不仅限于浪漫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尽管,这个知识份子看上去感性与浪漫永远大于理性与现实。

(二)自己人的文艺圈

如今,徐志摩从英国回来已有三五年。三五年,给一个普通人能做些什么?一场真心实意的恋爱也便满了。但徐志摩在这三五年里,不但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恋;更打造了一场惊世骇俗,毁誉参半的热恋;他写了诗文若干,惊艳了暮气沉沉的中国;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社团,开一代文学流派之先声。现在,他不过也才28岁,就接手了《晨报副刊》,当了主编。上天眷顾徐志摩,就是这份被“逼”接手的报纸,在他的主持下,竟成了日后与《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齐名的,五四时期中国四大报纸副刊之一。

徐志摩“入主”《晨报副刊》, 无疑开启了《晨报副刊》的“徐志摩时代”。这么说总有道理,先看徐志摩为《晨报副刊》找的撰稿人:

梁启超、赵元任、张奚若、金岳霖、刘海粟、闻一多、任叔永、丁西林、陈西滢、胡适之、张歆海、陶孟和、江绍原、沈性仁、凌叔华……这些的名字眼熟?哪能不眼熟,都是平日里走动的朋友,大多也是新月社的友人。单看这些名字,也就怪不得其他人说,《晨报副刊》是徐志摩的,更是新月社的。的确也是新月社的,徐志摩正是要借着这份报纸好露一露他的棱角;原本松散新月社能在因这份报纸的联结得以团结,何乐而不为呢?

说是《晨报副刊》的“徐志摩时代”,还因徐志摩一来,晨报的风格便整个地照着徐志摩走。他早先接办的时候便对陈博生他们说了:“我说我办就办,办法可得完全由我,我爱登什么就登什么。”徐志摩说办法由着他,这第一件事,就是把报纸的刊头先换了。原来的刊头只是几个楷体字外加年月日期数,太不符合徐志摩的艺术审美要求。先是那几个字太平常,于是徐志摩找来前清举人书法家蒲殿俊,重新提了刊名,写的是隶书。还不够,单是字有些单调,于是,找来凌叔华照着琵亚词侣的一张扬手女郎图放在刊头。

结果,这画因徐志摩的一时疏忽,让外界误以为是凌叔华“剽窃”了琵亚词侣的作品。虽然后来徐志摩写文章解释清楚了,但凌叔华后来总被人拿这事说项。一直到来年五月,凌叔华还气哼哼地为这事抱怨徐志摩。所以,后来的晨副刊头画,换成了闻一多的画——一个裸体男子站在山崖上,瘦骨嶙峋,绝望呐喊。

“办法由着他”的第二件事,便是要对《晨报副刊》的编排做了调整。先是版式,由原来的八开八版,改成了四开四版;然后是出刊的日期。原来《晨报副刊》是日刊,到了徐志摩这里,便是周一、三、四、六四天出刊,且偏重于文艺。比如,有罗志希,姚茫父,余越园谈中国美术,邓以蛰来谈西洋艺术;有余上沅、赵太侔谈戏剧,谈文学,而西洋音乐则有萧友梅、赵元任;中国音乐,自然是李济之谈。

看起来,《晨报副刊》的徐志摩时代,真正来临了。为它撰稿的人,在它那里所发表的文章,都符合徐志摩的趣味。很明显,他就是要借着这个大平台团结他的新月同仁,而不为发行量迎合读者,不为党派依附上层言论。《晨报副刊》成了徐志摩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里激荡着徐志摩的思想主张,同样也激荡着新月社价值观念。有了它,徐志摩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发声的地方。

虽说《晨报副刊》多多少少成了徐志摩自家人的地盘,但它并不封闭。但凡优美忠实的文字,也总是能被他发现,比如沈从文的《市集》;有时,哪怕是反对意见,只要写得漂亮,徐志摩也一样照刊不误,后来的两次文坛大讨论,也亏了徐志摩的不分正反的刊文。但这里,先说沈从文的《市集》。

沈从文原来潦倒。在刘勉己还是《晨报副刊》主编时,沈从文曾给他投过三四篇文章,换稿费交二十块房租。其中有一篇便是《市集》。徐志摩接了报纸后,发现了这些文章,而且一眼便看上了《市集》。他折服于沈从文白描式的笔触,欣喜之余便将它发表了。徐志摩掩饰不住对这文章的欣赏,在全文发表了沈从文的文章后,还在后面加了一段附注:

“这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支小艇,在波纹瘦鳒鳒里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像就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

却不料,这样赞美的文字,沈从文见了,却背脊发凉。因为这文章,是在《燕大周刊》发表过的,《民众文艺》也曾转载。原来报纸刊发的时候,用的只是他的笔名,而现在,徐志摩把“沈从文”三字写上了。或许是凌叔华刊首图事件让沈从文心有余悸,亦或许是沈从文学得一稿多投的事情总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所以连忙写了声明到《晨报副刊》解释。徐志摩当然把沈从文的申明全文发表了,完了还不过瘾,他在沈从文的声明后,又加了自己的附注:

“从文,不碍事,算是我们副刊转载的,也就罢了。有一位署名“小兵”的劝我下回没有相当稿子时,就不妨拿空白纸给读者们做别的用途,省得搀上烂东西叫人家看了眼疼心烦。我想另一个办法是复载值得读者们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的作品,我想这也应得比乱登的办法强些.下回再要没有好稿子,我想我要开始印红楼梦了!好在版权是不成问题的。”

这便是徐志摩的风格,有点义气,有点潇洒。

从沈从文的事情上,也透露了徐志摩办报纸的另一个风格:总喜欢在别人的文章后面,加上一段附记,按语之类。这到底是得谁真传?恐怕是梁启超。话说当年蒋百里写了篇《欧洲文艺复兴史》,洋洋洒洒五万字,交给梁启超作序。结果梁先生这序一作,也是五万字。五万言的文章作序怕是不妥,于是梁先生重新为蒋百里的书写了一短序,把自己的五万言长序改作著作给出版了。

徐志摩在当主编时,竟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张若奚投来一篇《副刊殃》,不过一千字。结果,徐志摩在后面加了附注,竟有两千字之多;比如刘海粟投来一篇《特拉克洛洼与浪漫主义》短文,也不过一千来字,结果徐志摩给它的附注竟有三千字之多。所以,他的附注被“扶正”,独立成文发表了。

徐志摩喜欢写附注,也是因为有话想说,便借着作者的话一并说了。太长的按语到最后喧宾守主,这分理直气壮也着实可爱。徐志摩自认这是一种“毛病”,但他这“毛病”却便宜了读者。除了评介作者,徐志摩也总喜欢在附注里谈谈他选文章的想法,谈谈报纸的稿件都是如何来的。他的附注,有时就像电影花絮一样给了观众以得见幕后制作的乐趣。

(三)著名的闲话事件

徐志摩在接办《晨报副刊》以后,新月社众人有了自己的发声管道。徐志摩领着他的撰稿团队几番驰骋,文名渐盛,当然,麻烦也不少,最麻烦的一件,要数“闲话事件”。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是件意外。

新月社成员陈西滢不但给《晨报副刊》撰稿,同时也在《现代评论》上主持专栏,名曰“闲话”。陈西滢在专栏里,或写文化批评,或论时事,所有文章的题目一律定为《闲话》。

1926年1月9日,陈西滢写了一篇关于法郎士的文章,登在他的专栏上。后来,它被收进著名的《西滢闲话》中,定名为《法郎士先生的真相》。这是一篇文化评论,陈西滢在其中对法郎士的文字风格发表了看法,兼谈了他的一些趣闻轶事。文章干净利落,正是陈西滢的一贯风格。

两天后,1月11日,徐志摩正发愁,他的晨报副刊缺稿了。徐志摩正当无计可施之时,看到了陈西滢的那篇法郎士的文章。真是不错,妩媚可羡,徐志摩当下喜欢得不得了,又想起自己早先也曾在《晨报副刊》发表过一篇《法郎士先生的牙慧》,于是提笔写了一篇《“闲话”引出来的闲话》。

徐志摩下笔时也只是想再谈一些关于法郎士的话。后来可能是因为他太喜欢陈西滢,也实在佩服西滢那篇文章写得干净灵巧,于是,他着了魔似地笔下一滑,把那篇《“闲话”引出来的闲话》写成了“西滢颂”。其中的对陈西滢的夸赞,颇的“吹捧”的嫌疑:

“……西滢是分明私淑法郎士的,也不止写文章一件事——除了他女性的态度,那是太忠贞了,几乎叫你联想到中世纪修道院里穿长袍喂鸽子的法兰西派的‘兄弟’们……西滢就他学法郎士的文章说,我敢说,已经当得起一句天津话:‘有根’了……像西澄这样,在我看来,才当得起‘学者’的名词……他学的是法郎士对人生的态度,在讥讽中有容忍,在容忍中有讥讽;学的是法郎士的‘不下海’主义,任凭当前有多少引诱,多少压迫,多少威吓,他还是他的冷静,搅不混的清澈,推不动的稳固,他唯一的标准是理性,唯一的动机是怜悯。……”

这闲话说多了,麻烦就来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试想,全市那么多官员的升降进退,从推荐、考核、测评到最后的公示、任免,哪一样不需要组织部的操办、介入或过问?人事不像政事那样刻板,而是千变万化,其中很多所涉之人或是身份特殊,或是关系敏感,更加需要这个组织部特别知己贴心。阳城目前的情况,同市委书记廖志国期望的恰恰相反。
  • 暖流

    暖流

    本书分为六部分,包含泉海钩沉、鹤铭考辨、脉流寻源、市井风情、雕版考略、人物春秋。
  • 命运之星

    命运之星

    《谢尔顿作品:命运之星》讲述昔日的小镇姑娘,怎样变身纽约地产王国的女皇?她是大众膜拜的偶像,是不择手段的商人,是迷,是传奇,也是渴望爱的女人。稳重可靠的男助手、横跨黑白两道的保护神,究竟是她的坚强后盾还是引发毁灭的导火索?不堪回首的童年,早已为她的人生埋下了最大伏笔。当获得完美的爱情时,她的世界也悄悄滑向了前所未有的险境……
  • 东征!东征!

    东征!东征!

    本书围绕着孙中山第二次东征的历史展开描写,记录了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风云历史,探寻孙中山和陈炯明反目成仇的历史真相,在波澜壮阔的岁月里,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是一部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20年代一段大革命的历史著作。
  • 隐形官阶

    隐形官阶

    《隐形官阶》无疑是一部官场小说,但不是反腐小说,作者也没有在一惯用的上下级关系上浪费笔墨,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同级别但存在差别的公务员之间,择取了他们各自为了自身发展而在仕途上顽强挣扎、相互倾轧、费尽心机的故事作为骨架,敷衍成文。读来让人啼笑皆非之余又怅然若失。
热门推荐
  • 独城客

    独城客

    他是一个中学生,梦境将他带进了幻想时代!在那时代,他遇到了一生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唯一女人,由此他开始了“征战”......
  • 金牧场

    金牧场

    小说穿插叙述几条线索的故事:红卫兵重走长征路、牧民重返家园的大迁徙、在日本做学术交流等。这是几个都以主人公或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的追求失败为结局的故事。金牧场――阿勒坦·努特格――是主人公所在的牧民大队人的故乡,但是,当他们在一场生死拼搏的大迁徙之后回到故乡,这个故乡却永远不属于他们了。因此,金牧场在历史的变迁之中成了一个不能再返回的家园,一个只能在回忆中叙述的梦。
  • vampire血族

    vampire血族

    毫无生气,毫无感情,麻木的。嗜血的、残忍的.........隐藏在黑暗里的恶魔,不知疲倦的寻找着红色瞳孔下的你。嘿~,宝贝就是你,充满诱惑力,让我的视线无法离开你。尽管我追逐,你还在逃避。但,亲爱的,我只是想告诉你,这并不只是一场游戏。来吧,尽管疯狂,想要停止,终究这样我发现,我,已离不开你,你听到了么........宝贝!
  • 温州女老板

    温州女老板

    22个人物,22种人生,22段故事,22种精彩。北大教授郑学益、著名企业家南存辉辉、温籍女歌手白雪、知名用家吴玄等倾情推荐……
  • 花千骨之清荷明上

    花千骨之清荷明上

    花千骨在10岁时,认识了一个8岁女孩,她把女孩当亲妹妹看。后来得知,她是东海公主,东海位于最东部。她精通琴棋书画,自幼就和父皇修炼,拥有比断念还有名的青莲剑,和一只英姿飒爽的青龙,拥有和尊上一样的法力。东海一族100年满一岁,可以活很久,宝物是荷明珠,控制木、水。但她在花千骨十三岁时就走了,却又在仙剑大会时出现……
  • 久暖挚爱

    久暖挚爱

    久暖: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意你,听说你喜欢长发,我努力留长,听说你喜欢淑女,可惜我学不会呢。后来你突然说你喜欢我,我很惊讶但也很开心没有顾虑什么,于是我们就在一起。后来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你开始不相信我,你也不相信东方,你说再也不想看到我......好,我再也不出现你的眼前,我剪掉了为你留的长发,离开了有你的城市......可是,怎么办,我的心还是忍不住的想你,我要怎么办......
  • 虫玉天囚

    虫玉天囚

    一个杀手,一个孤儿,一块虫形玉片,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
  • 重送白将军

    重送白将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行伐真

    逆行伐真

    修真者是什么?他们疯狂掠夺外界资源来强化自己,视人命如草芥,没有节制的使用天地灵气,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他们内部,也是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不断,无论从哪一点看来,他们都是邪恶的一方。但是,世界就是这样,力量决定一切,强者肆意揉捏弱者,弱者只能欺凌更弱者,但是有一天,叶言觉得,这样的世界是错误的。他的敌人不是修真者,而是修真者的存在。
  • 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本书集合了大陆及港台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在性学和性教育领域多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心得体会和收获。全书分为22章,内容包括介绍性历史与性文化、性器官解剖及功能、性与生育、人类的性反应和性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