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然需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可以教孩子走路,如果太早则有害无异,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当小脑、脊柱神经和骨骼完全发育成熟之后,才可以让孩子尝试着走路。因为行走是一个协调性要求很强的动作,如果各个器官无法协调发展,就不能走路。当身体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之后,必然就会发挥作用。这时候,即使我们企图阻止儿童走路,那也不可能。器官发育成熟之后,就获得了相应的“环境经验”,这种经验充分地实现了器官的功能,否则器官就是发育不完全。同样地,当儿童学会说话的时候,谁也就别想让他闭嘴,他们会一直说下去,要知道让儿童保持沉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儿童的行走、说话遭到阻止的话,都会大大束缚他们的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儿。
所以说,儿童获取行走能力之后,大大提高了独立性。他们要获得自身的独立和发展,需要能够自由使用这些能力。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任何发展都不是必然的,都是有条件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来自环境经验”。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发展,那么,我们只能为他们获得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这是因为我们很清楚,无法对儿童的成长提供实质性帮助。可是,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经验的缺失,它可能减慢儿童的发展,甚至会使发展出现逆转。
教育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
儿童在实现了这个跨越之后,还有更高层次的经验等着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总是在扩大自己的范围,总是在发展着自我的独立性。比如,他们明确提出要这个玩具而不是那个,要穿这件衣服而不是那件。他们还常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大人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主张。可是,他们获取经验的要求常常被大人无情地阻止。我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阻止的不是儿童,而是自然法则的充分实现。因为儿童的行为事实上是受自然支配的。
儿童的个性形成始于自己精神上的独立,而精神独立的前提就是彻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这段时间,儿童会对获取的经验进行这样那样的思考,从而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建立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不再依靠别人。社会必须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他们获得独立,让他们正常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马上去做的事情。我们说,只有通过自由和丰富的环境经验,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不是一种时髦的理想主义理论,而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的科学观察,在客观事实上得出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独立”和“自由”的概念,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那种流行观念,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儿童。至于“自由”和“独立”的确切定义,现如今人们的说法还存在着分歧,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通过对儿童发育的研究,认为自由、独立和生命的真实意义只有在儿童身上才有可能反映出来。
我坚信,大自然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提供了一个解释社会生活的新基础。成长中的儿童似乎毫无保留地将一切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儿童所表现的是正确的,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和真理的指南。每当发现一条自然的真理,真理便驱散疑虑。因此,孩子发育成长所获得的自由能让我们进行妙趣横生、新颖别致的思索。
那么,儿童获取越来越多的独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目的来自何处呢?很显然这个目的就是标志生命不断完善的个性。那么,儿童是怎样获得独立的呢?他是通过不断活动获取的。他是怎样获得自由的呢?靠不断的努力。任何生命都不会是静止不动的,独立也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获取。要获得自由、力量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就必须走这条艰苦不懈之路。
儿童的第一本能是在没有任何人帮助他的情况下自己完成动作。当他不让其他人为他完成动作时,他就为独立作出了最初的努力。为了靠自己获得成功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如果最美好的生活是东坐西躺,让人侍候,无所事事,那么,还有什么比婴儿出生前所过的生活更理想呢?婴儿在母体中时母亲为他做了所有的事情。我们想过学说话这项艰巨的任务吗?是这项任务使成人能与其同伴交谈。“休息”若是生活的真正理想,那么,儿童不是就可以不学说话,不用使自己适应正常食物了吗?他不就可以免去行走、动脑的麻烦和认识周围世界所感到的欢欣鼓舞了吗?
儿童最终帮我们证明了知识的价值,他还表明自然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于社会教育方法。儿童可以通过工作获得他们想要的身体及思维独立,他们并不关心其他的东西。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我们向儿童释放自由和独立的时候,我们是在向一位已经潜心工作,不工作、不活动便无法生存的人施予自由。这与其他生活形式一样,阻止它便会使孩子退化。
充满生机的世界,万物生机勃勃。生命为这种盎然生机之最。只有通过活动,生命的完善才能追寻,才能获得。先辈传给我们的社会期望,向往最少的工作时间、让别人为我们工作及懒惰思想,变得更完整了,这些暴露了自然在童年留下的退化印记。这些期望是那些在刚出世的日子里没人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因此对环境,对努力感到反感的人退化的标记。他们是那种希望得到帮助、得到侍候、让人抱在怀里或放在轮车上的儿童,那种羞于结伴、喜欢长眠的儿童。他们具有科学已认识到的并把它称为重返母体倾向的特征。出生正常、生长正常的儿童朝着独立前进。谁要逃避这种独立,谁便在退化。
这便又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一些不太正常的儿童,如何治疗这种扭曲正常生长的退化呢?这种发生偏差的儿童实在不喜欢生活环境,他们看到了太多的苦难和障碍,这令他们心生畏惧。于是,一些儿童心理诊所便应运而生。这样,误入歧途的孩子们便成为心理诊所的研究对象,科学家甚至也参与其中,他们研究出了一些治疗方法,游戏就是这方法中的一种。
教育学对我们说,环境一定不能有太大的抵抗力。因此,环境中可以避免的障碍越来越多地被减少了,也许被统统撤除了。今天,尤其是为了那些对环境感到反感的儿童,儿童周围的一切都安排得尽量迷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激起同情和爱,来战胜冷漠和厌恶。我们还为他们提供愉快的活动,因为我们知道生长发育源于活动。让兴趣促使孩子活动,激励孩子进行自身经验的环境动机必须丰富多彩。这些便是生活与大自然颁布的法则。这些法则帮助那些已经沾染了退化特征的孩子从懒惰的倾向向渴望工作转变,从倦怠和惰性向活动转变,从某种恐惧状态向充满快乐的自由——开始征服生命的自由的转化。
对于非正常的儿童来说,从倦怠到充满活力的确是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都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进行的教育。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只想对“成熟”这个词做一点解释。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要义。“成熟”是生物学中遗传和胚胎的概念,指的是受孕胎产生之前,最初的生殖细胞从不成熟到成熟细胞的发展期。这一概念移植到儿童心理学之后,便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他表示一种成长调节机制,这种机制能保障个体生物乃至在生长刺激方面的发展平衡。尽管阿诺德·格塞尔没有下任何确切的定义,却发展了这个概念。如果我们领会了他的精髓,便是这样一种解释:个体的成长受固定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必须遵循,因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上决定着什么时候学的多半是天生的体格特性和趋势。格塞尔认为,儿童身上具有部位教育所影响的机能。关于儿童的身体发育,格塞尔的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如我们前面所说,在某一个器官尚未成熟之前,我们不能教儿童走路。我们应该把自然教育法则作为教育的基础。但若是将格塞尔的观点完全应用于儿童的精神成长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根据他的一元论学说,他认为:“由于儿童的发展进程,他的智力水平与身体发展成正比。”但是,这很难说一定正确。假如我们在一个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地方将孩子养大成人,只给他食物和水,别的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孩子的身体发育会是正常的,但大脑的发育一定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个家喻户晓的“阿维龙的野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无法制造天才,只能为每个个体提供成为天才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发挥身上的潜能。但是我们要讨论“生理成熟”的进程,就必须准确认识“心理成熟”的进程。因为在胚胎发育中,这两者是平衡进行的。
现如今,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认识器官的成长过程,因为器官的发育并不规律,每个器官的发育都是都是围绕着活动点进行的。这些活动点等器官出现之后就要消失。此外,器官的成长过程还有一些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对动物行为存在这特别的影响。这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雷指出的。我们也发现它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相似——生命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适应。
就生命个体而言,“成熟”过程中不仅有基因功能的作用,还存在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环境因素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至于心理成熟,这恐怕只有依靠环境经验才能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环境经验也有不同形态,这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目的的行动”不断更换类型,环境经验也就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面貌。正因为环境经验的不断出现,使得人的意识出现了一种特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我们当然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这些不断重复的行为与它们所产生的作用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并且它们一出现便消失了。与此同时,孩子的注意力也相应地转移到为另一种功能做准备的其他活动。如果儿童不能这样连续吸收环境经验,他就会失去对环境的敏感性,影响他的发育成熟。
心理学的课本这样定义“成熟”这个词:“成熟主要包括遗传的结构变化,即它们源于受精卵细胞的染色体。但是,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按照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这样说,人在出生的时候,便有一种吸收的心理普遍存在与我们的大脑结构中,这就是“具有目的的行动”。至于这种力量和功能,我们在“星云”一章中会做详细讨论。
因此,我们总结得出结论,影响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机制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星云”、敏感期。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具有遗传性质。但是,他们必须通过环境进行的自由活动,在获取经验之后才能完成。
生命伊始
如果我们想要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进步,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幼儿的吸收的心理是不断从环境中摄入营养的。它必须如此,并且必须用摄取营养养来滋养自己。因此,在人生的初期,我们必须尽力使环境变得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
现在我们都认识到,儿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许多阶段,环境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在其他任何阶段的作用都不能与其在幼儿刚诞生那个阶段的作用相提并论。然而,迄今为止,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可说是寥若晨星。因为就在不久以前,人们几乎连想都不曾想过,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儿童居然还会有各种心理需求。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有些微忽视,否则,今后会出现极其有害的后果。
过去,科学家们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儿童健康的物质方面。在20世纪,为了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婴儿死亡率,在医学和卫生领域里出现了一种精细繁琐的方法。但是,他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方面,心理健康几乎完全无人问津。即使有人曾涉足该领域,但收获甚微,难以摆脱自然历史的空白。他们认为,幼儿期的首要目的是形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
那么,自然发展是到底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呢?自然让我们知道,婴儿的出生,在精神上要经历一个逐渐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这一阶段对于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即使对于那些哺乳动物也同样重要。必须明确一点,人和哺乳动物不尽相同,人类没有天生的那种行为能力。儿童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心理创造,而不是心理唤醒。正因为如此,环境的作用才显得一场重要。我们必须注意婴儿周围的一切环境条件,使他不受排斥,不产生退化行为,要使他降临其中的世界变得对他有吸引力。这对他完成吸收的重任是很有帮助的。他的进步、成长和发展都依赖着这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