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环境问题不再困扰我们,我们自然会问:“面对这些心理尚在发育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怎样才能吸引他们?如何让他们专注地工作呢?”我的答案是“引诱”(但愿这个词不会引起误解),就是让他们向我们的标准看齐。既然如此,假如我们不注意环境,家具上满是污迹,玩具缺胳膊少腿,而且随;意摆放;不注意礼貌,邋遢懒散,随随便便,那么他的教育目的不可能实现。在儿童还缺乏自我意识之前,在他们还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之前,教师应该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不必担心教师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时候上网开始,这个时候有必要给儿童一些指导。
我曾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基督教徒试图将满街的流浪儿召集起来,但是这样孩子们却没那么听话。聪明的基督教徒于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才将这些孩子们笼络到一起。我们也应该像这个基督教徒一样,用聪明的方式去抓住孩子们的心。比如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假如教师能够吸引孩子们做游戏,就能够使孩子们安静下来,尽管这些游戏未必有多大的教育意义。谁都知道,活泼的教师比死板的教师更有吸引力。只要努力去做,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充满活力的人,都可以兴奋地说:“同学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东西都搬走。”都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或者对孩子们说:“水桶有些脏了,我们把它涮干净好不好?”或者“我们到草地上摘一些花好不好?”可以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去行动。
这个阶段我们教师只需要做这些。有些孩子还是不安分,他甚至会干扰到其他的孩子,这个时候教师绝对不可袖手旁观,要适时地站出来,阻止这个孩子。尽管我多次强调,当孩子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时,尽量不要打扰他们,这样会妨碍他们的正常发展,可对这样的孩子正好相反,教师应该打断他们,不然更多的孩子会受到干扰。当然,做这样的事要注意方法。按照我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是对这些孩子表示极端的关注,或者用惊叹性的语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对他说:“怎么样,约翰?到我这儿来,我有东西给你玩。”父母也不为所动,可以接着说:“教师到花园去,好不好。”然后教师就把他带出去,或者交给助手来管理,使其他孩子不再受他的干扰。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阶段,儿童也开始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事实上,儿童在不能集中精力的时候,不宜向他们提供太多有关文化的东西,否则有害无益。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需要看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但是,有一点确实很重要,就是当儿童对什么东西发生兴趣的时候,一定不要打扰他们,因为这种兴趣的出现,表明他们的内在能力开始发展。这种兴趣会使儿童接触很多东西,从中学到一些新的行为方式。当然,这种能力的萌发非常脆弱,微小的干扰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就好比一个美丽的气球,微小的一根刺都会使之破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这段时间一定要高度紧张起来,不要刻意地去打扰那些孩子们,不要关心,不要赞许,只是在一旁观察就行。我们常见到一个儿童做完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顺便说一句:“干得不错”,仅此一句,就会把儿童的兴趣破坏了,因为此时儿童的心理很脆弱,很容易受影响。一般情况下,儿童对某种东西的兴趣会持续2周左右,要是教师不识趣,看到孩子做事困难,就跑走过来帮忙,孩子很可能甩手走开,丢下这件事情不管了。儿童的兴趣不仅在于动手,而且还在于从反复揣摩中得到乐趣,如果教师过去干涉,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就不再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了。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儿童奋力搬动一件重东西,当教师走过来帮忙的时候,孩子就放下这件东西跑开了。教师说教师应该小心,因为帮助、表扬,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打扰儿童。也许有人觉得这话言过其实,但事实就是如此。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看着,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情,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你应该明白: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做不存在一样。教师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的职责,但他不会去干扰孩子,而是用眼角余光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当儿童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孩子争抢一件东西。我的观点是,尽可能让孩子们商量着自己解决,教师不要充当裁判的角色,你只是一名观众。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儿童已经熟悉了某些东西之后,你要能够及时地将这些东西升级或更新。
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你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实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帮助往往会滋生一种傲慢心理,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规避的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都应该是谨小慎微,掌握好条理和分寸,从这种无私的给予中得到快乐。教师对儿童的帮助和支持要尽量隐蔽,这样,即使他们意识到了教师的动作,也会以为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会想到是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儿童和教师的精神交流居多,因此教师应该为儿童的心理服务。教师需要把桌子擦拭干净,把用具摆放在固定位置,把这些事情做好之后,就可以退到幕后了。教师不要擅作主张,只有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你再出手相助。同样,儿童正在专心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去打扰,当他们急需要被肯定的时候,就立即赞许他们。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区间是儿童和教师发生交集的地方,教师就是为儿童心理服务的,而不是为儿童的身体服务。所以,我们不必为孩子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这些事情儿童将来会自己做,只要他们的自然发展不受阻碍,就够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同样,只要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在工作中不受干扰,他们就能够获得思想和意志的独立。人格的发展就是不断获得独立的过程,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获得独立行事、断和思考的能力。
教育旨在满足心灵需求,所以它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工作,也只能在为儿童服务的过程中才得以体现。教师只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够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天性中的优秀品质便会发挥到极致。对于成人来说,儿童心灵所进发出的火花是让人心神激荡的,这就好比久旱逢甘雨一般惬意。人类的优秀品质通常埋藏在儿童的心里,如果教师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它们开发出来,自身将会感到多么快慰、满足;这些儿童也将会成为人类的优秀成员,他们的热情永不熄灭,他们的工作富有成效,他们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会真心关爱弱者,给予有效的帮助,他们知道怎样尊重他人,完善心灵的发展。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渐发展形成。开始,教师可能这样说:“这个孩子发展得不错,超过我对他的期望。”
就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知道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他们的父母是谁,社会关系怎样,而是要通过观察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的表现,看到他们身上出现的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儿童有深入的了解。当儿童的美好天性展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们会对真正的爱有更深的理解,孩子们的天性常常让人为之动容。
通常爱是分两个层面来讲的,一般意义上的爱就是照顾孩子,关心他们,爱抚他们。孩子激发教师心里的爱,教师又把这种爱馈赠给他们,因为父母和儿童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另一种爱。它既不属于个人情感上的爱,也不是物质上的爱。这种爱叫做“精神服务”。这种服务必须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爱的层次决定于儿童,而不是教师。教师会感觉自己被不断地提升,直到完全融入了儿童的世界。就是说,儿童的爱能够促使教师成长。
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觉得自己的职业很高尚。但一到过年过节或者节假日,他们也就未能免俗。他们也希望发过年过节费,提高工资待遇以及社会福利,还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绝对的权威和神圣,一呼百应。要是混得好,在学校当个教导主任或者副校长之类的,那就更加称心如意了。但是,对于一个追求更高的境界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很多这样的人都辞去了高薪职业,献身于幼儿教育工作,人们把这样的人称为“婴儿教师”。这样的“婴儿教师”我认识不少,其中有两位是巴黎的医学博士,他们放弃了现有的职位,转而从事幼教工作,对儿童发育现象进行研究,在从事这项工作中,他们认为自己获得了更高的成就。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成功的标志不是你挣了多少钱、买了几套房,而是你可以自豪地说:“我的学生们能够自己认真工作,而不在意教师在不在身边。”当然,这个观念到来之前,很多教师还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教给了儿童知识,是自己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儿童的进步应该归功于他们的劳动。但是,随着对儿童精神发展的认识,他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说:“我的贡献在于,帮助儿童完成了他们要做的工作。”
这的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儿童6岁的时候,他的人格开始展现出来了。教师此刻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塑造着人类的灵魂,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没有和与儿童进行交谈,教师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也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感兴趣,不会去关心他们是上了中学、进了大学,还是中途辍学。无论如何,当教师们看着孩子们渡过了这个性格成型时期,获得了必要的工作能力,能够欣慰地说:“孩子们已经完成了这一过渡阶段,而我全程陪伴他们左右。我为这些孩子的精神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这些教师疑是伟大的,他们没有在孩子面前倚老卖老,也没有极端傲慢,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般,认真地对待孩子们的这个发展阶段,促使儿童的心理正常发展,现在,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不少人认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应该归功于教师的自我牺牲。他们会说:“教师真是谦虚呀!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不把自己当做权威。”另一些人却说:“未必是这样吧!假如教师的自然本能都受到压制,这种教育方法能成功吗?”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出牺牲,也不存在什么压制,他们只有一种满足感,体验到了另一种生命价值。这种价值他们以前不知道,如今在伴随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显现出来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所有的原则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说“公正”,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不论对一个学校、一个社会,还是一个民主国家,公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如何”。这样,公正就和法律、监狱、诉讼联系在一起了。在民主国家,法院被人们称为“正义之所”,假如有一个人说:“我是一个诚实的公民”,那意思就是说,他与警察局、法院等法律机关没有瓜葛。假如这就是公正的话,那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不要刻意地让自己去关心某个人,而是要一视同仁。否则,公正就得不到体现,如果一个教师关心了某一个同学,那么其他同学也势必要求你给予关心。很显然,这是一种低水平上的公正,这种公正要求一种不现实的平等,比方说,所有的人都长得一样高。
真正高水平的公正属于精神领域,这能够保证儿童得到最大的发展。给所有人提供帮助,促使其精神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这种公正有着其社会价值,是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这种公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不能把它丢弃,因为物质财富的价值远不能与之相比。在现代社会,物质财富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只有一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生活资源才不会成问题。如果人类的精神能够达到完善,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富有,贫富差距也就不再有意义。人的真正创造力不是来自肉体,而是来自精神,不是来自四肢,而是来自大脑。只要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