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62300000022

第22章 泱泱华夏之风(2)

金文、小篆的“册”字字形与甲骨文相似,像是用绳子串编起来的竹简的样子,“册”的本义就是书简。《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许慎对“册”的结构分析完全正确。不过他将“册”讲成“符命”,应是“册”的引申义。古代王者封赏诸侯之时,先把命辞写在简上,编成“册”的形式,以册书、册命的形式颁布册立、封赠、任命等事宜,在被封赠者面前宣读,然后连同印玺等物一起交与受封者。由于符命与“册”相似,因而也称“册”。这种仪式或制度也叫册封。

竹简

由于竹子有这种特殊功用——制简书史,编而为册,所以用它记载的历史就称青史或汗青。“杀青”一词也与竹简有关。古时候,人们在竹简上写字,但是竹简表面是油质的,不容易刻字,而且容易被虫蛀,于是在使用前就先把竹简放到火上烤,使青皮油面的油焦化,然后刮去,这道工序就叫“杀青”。后来人们用毛笔在竹青上写字,就免了刀刻这道工序,所以定稿的时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写字就行了,这一道手续也叫“杀青”。杀青就意味着定稿。现在人们也常用杀青指一部电影拍摄完成。

明白了“册”的由来,对于罄竹难书、功垂竹帛之类的成语,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古人写错字的时候,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删”字是在“册”边加“刀”,记录的正是这种修改的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册”作为记录人类文明的载体,理所当然会受到先民的重视。把册捧起来,供到桌子上,这就是“典”字的由来,“典”的本义是重要的文献书籍。

以史为鉴——“史”字趣释

一代明君唐太宗有一句名言流传于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为何要以史为镜呢,这从“史”字字源可窥见一斑。

关于“史”字,《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手持中;中,正也。”甲骨文的“史”字下部的符号表示“左右手”,上部的符号表示“盛放简册的器具”,整个字形表示掌管文书记录,“史”字为会意字,本义为“史官”,此后金文、小篆大体承袭了这个字形。

史官是一个很古老的官职,掌管历法,参加国家重要典礼、记载国家大事、搜集整理文化典籍。史官记事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叫做“君举必书,书法不隐”,意思是君主的言行,不论好坏都如实记录下来,不替他们隐瞒。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历史对后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给人以启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把历史当做镜子的原因。

史官记录保存的历史文献也是“史”,后代成为“史书”,史书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参考读物。在纸发明之前古人以竹简记事,所以历史书籍称为“青史”。史书有不同的种类,以时间为线索记事的史书叫做“编年体”史书,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以人物为线索的叫“纪传体”史书,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以事件为线索的叫“纪事本末体”史书,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通鉴纪事本末》。史书还分“正史”、“野史”,“正史”指政府组织编写的史书,“野史”指私人编撰的历史。

王安石“用”书童——“用”字趣释

关于“用”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云:“用,可施行也。”对于这个解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这是由于“用”的字形不能够鲜明地显示字义,所以引起各种猜测。

有人认为,“用”字像灼烧甲骨时候卜纹的走向,本义是刻在盘子中央表示可以施行的卜辞,如用兵如神。引申义有委任、使用、需要、凭借、使用的效果、财物、吃喝等。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用”的形状像一只木桶,木桶可用,故会意为“用”,继而引申为施用之用,分别有使用、功用(作用)、费用等义。

关于“用”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王安石想招一个书童,就派人传出消息,凡是想当书童的,必参加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猜谜语。这一天,来了一个孩子,他的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他学习刻苦、聪明伶俐,王安石接连出了三个谜,他都很快就猜出了答案。身边的人问王安石:“这个孩子用还是不用?”王安石一言不发,拿起笔又写了一则字谜:“三山倒挂,两月相连;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身边的人还在奇怪呢,那孩子却高兴地跳起来,连声对王安石道谢。原来,王安石的谜底就是“用”字。

“年”是什么——“年”字趣释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串村走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见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等下一次“年”再来的时候,人们便燃起晒干的竹子,贴上红字。后来,又逐渐演化成放鞭炮、贴对联等过年的风俗。

“年”真的是一种怪兽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年年“过年”呢?这要从“年”字的历史演变说起。

甲骨文“禾”字的上部是“禾”,下部是一个“人”,整个字是一个人的头部顶着禾的形状,以此象征着禾谷丰收的情形。有的学者认为“年”字所描绘的是古代先民庆贺丰收的丰收舞;当禾谷丰收后,人们头上顶着禾谷作为装饰,翩翩起舞。总之,“年”的本义是“禾谷丰收”。

在耕作方法落后的上古时代,禾本庄稼一年一熟,所以西周中叶以后便以“年”纪岁:一年,便表示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用“年”作时间单位也是“年”最常见的用法,由此还引申出“岁数、年纪”等义,例如“年轻”、“年龄”等。

同志为友——“友”字趣释

关于“友”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友,同志为友。”意思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友”字都是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手,两手并列,而且是朝着一致的方向,这种形象的会意字形生动地表现出双方的一种友好的关系。可见,“友”字的本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

“友”字由朋友的意思还引申出结交朋友的意思。在实际使用中,“友”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只要在某一方面志趣相同或相近的就称为“友”,例如学友、文友、棋友、票友等。而松、竹、梅这三种有共同特征的木本植物则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关于“友”字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鲁国的权臣友快生下来时,其父命卜官占卜一下。卜官占卜后报告说:大人生下的将是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生下来时将有两只巨手,大人可以将他的名字叫做友。他长大以后,将成为国君重臣,辅佐王室,成为鲁国昌盛的保证。等到孩子生下来一看,果真是个男孩,孩子的手纹上有一个“友”字,于是家里人将孩子命名为“友”。友后来果然成了鲁国的权臣。当然,这个故事带有迷信色彩,不足为信。

占卜——“卜”字趣释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在殷墟甲骨文里,求雨的卜辞数量极多,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一条。

在殷商时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人们仍然十分迷信,他们认为人间的一切取决于天帝和鬼神,因此,事无大小都要进行占卜,占卜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祭祀、征伐、打猎、年成的丰歉、天气阴晴等。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情况来看,占卜时多数是在乌龟壳或兽骨的背面凿出一个椭圆形槽,再钻上一行圆坑,依此顺序,排列钻凿下去,然后放在火上烤灼,使龟甲或兽骨的正面出现有横有竖有规则的裂纹,占卜者根据裂纹走向判断所卜事情的吉凶。这些裂纹,多是“卜”字形,这就是“卜”的来源。

“卜”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正是形象地表现了龟甲在占卜时候钻凿烧灼后呈现的裂纹形状,“卜”字的本义是烧灼龟甲以占卜吉凶祸福。“卜”是个象形字,又因为“卜”字的读音模仿龟甲爆裂的声音,故它又是一个象声字。“卜”由占卜之义,可以引申为预测、估量、选择等义。

商人将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卜辞,因为这种记事文字全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而又叫甲骨文。学术界认为,甲骨文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有人称卜辞为殷商时期重要的档案材料,它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双手举物——“共”字趣释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食物和其他礼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祭祀活动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比如说供奉之物要双手捧着等。“共”字的产生正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形。

共是“拱”或“供”的本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共”字,像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块玉璧之类的东西。玉璧等贵重之物,常用来作为宗庙祭祀的供奉之物,因此,“共”字有供奉于前的意思,引申为环抱、拱卫和供给等义。因两手同捧一物,故又引申为共同、在一起、一齐等义。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共工,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颛顼”时代一个比较强大部族的首领。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虽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新兵为什么收不到信——“缄”字趣释

有一姓马的人,儿子叫马小明。马小明18岁后,到外地当兵,到了部队稍作安顿,马小明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待到要邮寄时,发现别的新兵在信封上的落款处写着“王缄”、“李缄”。“缄”在这里是封口的意思,马小明不懂,想问别人,又怕被人小瞧了,想着别人都写了,干脆自己也照写吧,就写上“马缄”。

父亲接到信,先是一愣,以为寄错了,后来看到字迹是儿子的,心想:这小子怎么刚进部队门就改了名?看信时,落款处仍是马小明,想了半天,忽然醒悟:准是部队里讲究起个新学名,于是回信时便在信封上写了“马缄”收。

这样过了一个月,父亲给儿子写了三封回信,均因“查无此人”而退回。看着这一封封被退的信和儿子信中埋怨父亲不给他回信的话,做父亲的怎么也不知毛病出在哪里。

第四个信封上写着“马缄”收的信送到新兵连,被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他见地址和连队唯一的一个姓马的新兵马小明家的地址一样,猛然闪出个念头,让通信员把信送给了马小明。马小明见到父亲那熟悉的字迹,急忙拆开,映入他眼帘的是:“缄儿,我给你已经去了三封信,都因‘查无此人’而……”马小明看到这,心里全明白了。随后赶到的指导员细心为马小明讲述了“缄”的意思,马小明表示要在部队里好好学文化。

“缄”为何意?溯其源,“缄”原来是捆箱子的绳,《说文解字》载:“缄,束箧也。”“箧”即箱子之类的东西。又引申为“封”,指的是把公文或书信封盖上,使内容保密。另外,缄由“捆”引申为“封”,与古代公文书信有关。东汉前,公文书信多写在木板或竹简上,叫“札”,并用绳子捆上,绳子打结处再加一块泥,然后在泥上盖印章,以防被拆,叫“封泥”。用绳子捆叫“缄”,用泥盖印叫“封”,解开绳子叫“开缄”。“缄”和“封”的目的均为保密。

同类推荐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世界文化博览2

    世界文化博览2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中国人自画像

    中国人自画像

    本书介绍了关于中国之家庭、宗教与哲学、婚姻、离婚、妇女、书面语言等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 壮文论集

    壮文论集

    这些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中个别地方做了一些修改、订正和补充,但不作重大改动。限于时间和个人的条件,还有若干领域自己来不及研究,例如,壮族和国内及国外民族发展民族文字的情况对比,壮文和其他民族文字的对比,都只好暂付阙如。壮文本身的完善问题、借词问题、壮汉翻译规范问题,也未能予以展开。本论文集只着重围绕推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给政府部门、推行单位、研究专家和广大群众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秋夜吟(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秋夜吟(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大梦惊风云

    大梦惊风云

    每一次轮回都是一次新生,每一次轮回也都是一个故事,恩怨情仇,纠缠不休,纵使修成圣人,又怎样逃离红尘的枷锁!历经一次次战斗,揭穿一个个阴谋,且看平凡的少年,如何走向巅峰,即使,如同一场幻梦……
  •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混世神王

    混世神王

    他,一个霸道混蛋男,在一款神秘的网游中六年磨一剑,终得大成,结果很拉风的穿越了。但来到了新的世界,他悲催的发现,自己竟然成为了一个悲剧男,不但是个有点弱智的废材,还是个人见人恨的猥琐之辈……
  • 思维脑游

    思维脑游

    战乱后的一款游戏,一个小队的逗比故事,这里有呆瓜、腹黑、装傻充愣!女王、女汉、毒舌鞭打!总之一句话概括,一群逗比惊险刺激~暗潮汹涌~闲聊逗趣~热血沸腾的冒险之旅!
  • 鸾凤还巢之嫡女重生

    鸾凤还巢之嫡女重生

    被人陷害自己害死了夫君的孩子!原以为夫君会相信自己,却没想到自己一心一意,甚至付出性命对待的夫君,宁可相信一个丫鬟的话,也不肯相信自己!说自己是毒妇,还踢死了从小照顾自己的贴身侍女!将自己关进柴房!却不料又遭人陷害与人私通,被当场捉奸在床,无论自己如何解释,他始终不肯相信,一纸休书将自己休弃。然而她却不知,其实这一切都是他与自己的庶妹联手策划的!可怜她直到最后才知道这一切!原来自己豁出性命对待的夫君竟是豺狼虎豹,自己拼了命保护的庶妹竟是蛇蝎妇人,她绝望到了极点。“甘杰,慕清梦,你们这对狗男女,若能重生,我慕清颜绝对不会放过你们!我要将你们加注在我身上的痛苦,百倍千倍地还给你们!”
  •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两晋的庄园社会在中国如白驹过隙,此后一千多年的小农意识支配下,人们从没有读懂过两晋文明。本书以西晋名将刘琨作战经历为线索,全面展现八王之乱的宏大史诗全景描绘庄园社会的风土人情全心解读魏晋玄学的前身后往全力解析中国历史上这个和西方文明分道扬镳的特殊的时代
  • 超能学霸

    超能学霸

    突遭变故的苏剑遇到了一个浪荡不羁的游方道士,得到了一本“无字天书”,发现上面真的一个字都没有,之后无意间的一泡尿觉醒了“无字天书”的秘密,这让他觉得很开心!人生有太多无奈,也有太多惊喜,苏剑作为一个猥琐流的宗师级高手,很庆幸周围有那么多纯洁的妹子陪他一起玩耍,还有什么事情比遇到一个外表清纯内心邪恶的妹子还让人兴奋的?
  •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书分“风云际会篇”、“善抓机遇篇”、“随机应变篇”等十部分。内容有:阿基米德鏖战罗马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富兰克林巧用比喻等。
  • 菩提树下的礼物

    菩提树下的礼物

    本书分别从心态好活得好、简单是幸福的主旋律、轻松的过,快乐的活、把健康留住、别跟自己过不去、放弃也是一种幸福、幸福怎能缺少喜好、仁爱是传递幸福的基石、低调一点幸福一些、因为知足,所以幸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