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六百年的知己陶渊明《咏荆轲》(节选)
咏荆轲1
陶渊明
燕渐离击悲筑2,宋意唱高声3。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4。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1.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以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事迹见《史记·剌客列传》。
2.渐离:人名,姓高。筑:乐器名,似筝,十三弦,颈细而曲。
3.宋意:燕国的勇士。
4.商、羽:各为五音之一。
送行的音乐有渐离的击筑和宋意的独唱,这时吹来阵阵肃杀的悲风,滔滔江水也似乎在为荆轲呜咽。“我这一去肯定是回不来了,但我知道你们会记得我的名字。”说完,荆轲登上马车,绝尘而去。
【咏叹之美】
荆轲已经死了几百年,但还有人在为他叹息着,这个叹息的人就是陶渊明。当他写荆轲献给秦王的地图缓缓展开,一把寒光毕露的短剑突然出现了。可是,太可惜!荆轲失手了!这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
荆轲与陶渊明中间相差了六百多年,荆轲刺秦的故事也已经被很多人歌咏过,但陶渊明还是从荆轲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情感。
很多人都说陶渊明是一个心中只有“杯中物”的隐居者,但这首《咏荆轲》,却流露出了他一颗不愿意隐居的心灵。朱熹说《咏荆轲》一篇,可以读出陶渊明的豪放,因为在这首诗中,绝无饮酒自娱的闲适,只有慷慨激昂的斗志。1
一向“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怎会写出如此豪气冲天的诗呢?原因就在于,他心里也有荆轲那样的壮心。“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奇功未成身先死,但是他的勇气和忠诚之心却与世长存。
无奈六百年之后的陶渊明,没有荆轲那样潇洒。一介书生为国效命,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之中他饮酒自醉,忘情山水,但这不过是壮志未酬的表现,真实的陶渊明,并不是醉心吟唱的文士,而是一个有胆略、有壮志的奇男子,所以他还写刑天被天帝砍下头后,依然战斗不止的赞歌。陶渊明何止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有欲报国仇的铮铮铁骨。2
荆轲:
荆轲是战国末期的卫国人。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之一,后来日渐衰败,最后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成为了魏国的附庸。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他曾游说卫元君,但没有得到赏识,便游历天下,与海内的名士豪杰交往。
据说,荆轲曾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到了燕国,和当地的屠夫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喝完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后来荆轲得到了燕太子丹的器重,便不惜性命以死相报。
孤独是一杯苦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1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
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然:怆读chuàng,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
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写作指导】
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
【智慧点拨】
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7
面对困难,有时也要学会低头。如果陈子昂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找到另一种方法,既表达自己的见地,又能让上级采纳,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旷古之悲了。
没有万代不易的江山李白《越中览古》
越中1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越中:唐朝的越中在今天的浙江绍兴。
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而归。胜利的越军们享受着成功的果实,奢华富贵穿尽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珍宝。那时整个宫殿中都是面若桃花的女子,如今只剩下鹧鸪在遗迹上飞翔。
【省略之美】
绝句不是历史小说,要在短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就需要大量地裁剪素材。这里有“尽锦衣”与“满春殿”,写出了越军们回家之后极尽荣华的生活,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子孙如何的骄奢淫乱;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看着鹧鸪在遗迹上飞翔,当年的繁华已经不再,还有什么比这些鸟儿更能讽刺一时的富贵呢。短短几字,说尽了历史的变幻无常。
【写作指导】
一边是美人满宫殿、丝竹之乐盛,一边是梁上鹧鸪飞、荒草漫无边。两副差距极大地图放到一起,读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落差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感,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李白想要表达的以史为鉴的意图。他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写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把今天的景象放在前,把古代的景象移到后。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智慧点拨】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冷静地告诉后人,没有可以遗传万代的江山,只要有人遗忘了艰苦创业时的朴素、节俭、忍辱负重,他的成功果实也就会被收回。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因为人们往往只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持久的恒心。
惺惺自古惜惺惺杜甫《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1祠堂何处寻?锦官城2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3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4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丞相: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2.锦官城:四川省成都市。
3.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4.开济:帮助刘备开国,辅佐刘禅继位。
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就在锦官城外松柏累累的地方。石阶的绿草映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空有好听的嗓音。当年三顾茅庐后诸葛先生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刘备、刘禅两朝竭尽臣子的忠心。可惜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这遗憾常使后世遭遇相似的英雄们泪满衣襟。
【雄浑之美】
诸葛亮神机妙算,帮助刘备开创蜀汉江山,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后来又帮刘备辅佐太子刘禅,可惜功未成,身先死。这个故事杜甫概括为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工整的对仗之中,有一股雄奇的崇拜之情。可杜甫写这首诗并不光是为了赞美,主要目的还是抒发自己与诸葛亮同样壮志未酬的悲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下英雄莫不相惜,杜甫也是其中之一。在沉郁顿挫的诗风后面,有一个气概雄浑的大丈夫。
【写作指导】
用典故的时候,重在简约,不能长篇大论地说历史,而要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里杜甫用了两个量词来概括诸葛亮的功绩:“三顾”、“两朝”,同样的说法还有“七擒孟获”、“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个量词将这个人的主要功绩都说尽了,不仅全面,还有体现了作者提炼语言的能力。我们在提到历史故事的时候,为了简约起见,也可以用这种总结方式。
【智慧点拨】
从“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来看,杜甫是不喜欢善于歌唱的黄鹂的,因为他心中衡量好坏的标准不在于能说会道,而是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像诸葛亮这样的神机妙算之人,又忠心于君主,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我们可不能做黄鹂这样的花言巧语之辈,要赢得别人的尊敬,还需身体力行地实践那些嘴上说来的美德。
为了梦想,把委屈埋在心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1尚有村。
一去紫台2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3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2.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3.省识:省读xǐng,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成千上万的山峦相依相连,似乎是在一齐奔向荆门,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就在那一带。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一去不回;最后客死他乡,留下青色的坟墓,在黄昏的风沙中孤独伫立。单凭看看画像,怎能辨出美丽的容颜?如今纵然想念,能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带着环佩的幽魂了。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已死,那琵琶的曲调中又分明多了她的满腔怨恨。
【别乡之美】
杜甫在的这首诗中,说的是昭君的故事,表达的却是对自己不幸的悲愤。杜甫一生,是想要和古代的贤者一样为国效力的,但他也如昭君,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器重。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好,而是因为他没有门路来推荐自己。同样,昭君不是因为容貌不够美,而是因为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杜甫在肃宗时,虽在京师任职,也只是一个官阶卑微的左拾遗。他因为直言劝谏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获救之后,就一直被疏远,最后在忧郁中辞官流浪,远走他乡。千古佳人与绝代才子,同样遭受着别乡的凄苦。
【写作指导】
诸葛亮身为大丞相,可以用来与杜甫对比;王昭君作为一个远嫁的女子,怎么也能和杜甫对比呢?这是因为杜甫抓住了昭君与他自己之间最根本的相似性:都是被君主弃之不顾的有才(貌)之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性别、身份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在做对比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要从最根本上是相似的才能拿到一起做比较,不要局限在表面的相似上。
【智慧点拨】
昭君肩负着汉匈和亲重任远嫁漠北,她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保障安宁的王妻。从此,两族和睦相处,边塞停止了征战。呼韩邪单于亡故之后,王昭君忍受着极大的耻辱,按照匈奴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她从决定和亲的那一刻开始,就做好了接受一切挑战的准备,而且她做到了,它给两族人民带来了和平。我们做任何事情,也要有咬定目标决不回头的勇气和毅力,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接受风雨兼程。
美德是最好的传家宝刘禹锡《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1边野草花,乌衣巷2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3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跨淮河。
2.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由于三国东吴时驻扎在这里的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俗称乌衣巷。
3.王谢: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秦淮自古繁华地,而今天的朱雀桥边只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乌衣巷种夕阳铺撒。当年王道谢安两大豪门中的家燕,如今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屋檐下。
【曲笔之美】
后人评价刘禹锡的这首诗时说:“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刘禹锡凭吊东晋时繁华鼎盛的南京,选取了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为代表,当年“参差十万人家”的京都,而今是“野草花”、“夕阳斜”,荒凉却凄美,不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旧燕唤起了人们对过往的想象,语极浅,味无限,这就是曲笔的魅力。
【写作指导】
旧时的燕子,飞进了今天的寻常人家,显然没有真的穿越时空的家燕,这里只是作者可以安排的一条贯穿古今的线索。我们在用不同的场景转换的时候,要注意流畅自然,这事就可以用一个线索奖不同时间段的故事串联起来。这个线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个不变的事物,以保证过渡的自然美。
【智慧点拨】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观的规律,就是“富不过三代”,一般的大户人家能够子孙三代都富贵的很少。因为两代以后的人,生来安逸富足,很容易养成纨绔子弟习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仗势欺人……就这样,比他们有能力、更努力的人就取而代之了。当年的王道谢安两家,何等富贵,但也没能突破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还是后人不思进取。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要格外提醒年轻人,不要做当年的“乌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