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65400000003

第3章 热病方论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方注。浮者风也。言不独伤于寒也。滑为里热。以滑且浮。知热不独在里也。故指言此表有热。盖表里俱热之谓也。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夫表里皆热。欲两偕而解之。诚哉极其难也。譬如夏秋两届之间。燥热酷甚。非金风之荐凉。则毒暑不解也。

又注。世本作表有热。里有寒。必系传写之误。夫白虎本为治热病暑病之药。其性大寒。安得里有寒者可服之理。详本文脉浮滑。不但无紧。且复多滑。乃阳气盛而郁蒸。此里有热也。里热甚。必格寒于外。多厥逆身凉。而为亢害之证。此表有寒也。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则知此表里二字。为错误可知。当为上下更易。

周注。热病皆伤寒伏邪也。至发则但热矣。乃仲景仍以伤寒揭之者。所谓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也。

白虎汤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注。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生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知母、石膏。辛甘而寒。辛者金之味。寒者金之性。辛甘且寒。得白虎之体焉。甘草、粳米。甘平而温。甘取其缓。温取其和。缓而且和。得伏虎之用焉。饮四物之成汤。来白虎之嗥啸。阳气者。以天地之疾风名也。风行而虎啸者。同气相求也。虎啸而风生者。同声相应也。风生而热解者。物理必至也。抑尝以此合大小青龙真武而论之。四物者。四方之通神也。而以命名。盖谓化裁四时。神妙万世。

名义两符。实自然而然者也。方而若此。可谓至矣。然不明言其神。而神卒莫之掩者。君子盛德。此其道之所以大也。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周注。此因中 而引动伏邪齐出。三阳为病极重。腹满者。热本病也。身重难以转侧者。湿本病也。若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溺。则是 本病矣。惟热 相兼。其热势尤剧。此时倘复汗之。则津液外亡。而谵语转甚。若下之。则阴气下竭。而阳气上脱。故额上汗而手足逆冷矣。故必仍自汗者。主以白虎。设误汗下而证如上者。加人参为无疑也。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周注。滑为邪实。何反至厥。即热深厥深之义。故特申之曰。里有热也。里热安得不用白虎汤乎。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发热汗出。热本病也。今脉浮无汗。必因邪风袭表矣。岂可竟与白虎汤乎。

故必以辛凉先撤其邪。然后治热。始为无碍。假使表邪解而烦渴转甚者。明系因邪以更耗津液。白虎汤固非解表之剂。又岂有助正之功。加人参者。益其元也。元稍益而热易清矣。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燥渴且烦。为热证本病。而曰无大热者。以独背微恶寒也。背为太阳经位。

正气大虚。故微恶寒。安得不用补正之药。于本汤中乎。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滑者。栀子豉汤主之。(方见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周注。浮紧伤寒脉也。何以为热病。以其发于夏。反恶热不恶寒也。又何以独言阳明。以夏时湿热上蒸。邪从胃发。且腹满而喘。种种皆阳明证也。然咽燥非少阴证耶。不知阳明为从出之途。少阴其伏脏之地也。夫既阳明热病。曷又为脉反浮紧。正以夏时肌腠本开。人本多汗。邪风袭入。致腠理反闭而无汗。故夏之风脉。每反显冬之寒脉也。今云汗出而脉亦浮紧者。正因浮甚有力。热邪盛而致也。若不知者。以辛热汗之。耗其津液。必至躁妄昏昧。火劫温针。燥其阴血。必至惊扰无寐。下之必亡其阴。必至胃虚邪陷。心中懊 。此皆误治。将何以救之乎。观舌上苔滑者。则外邪尚在。以栀子解热。香豉去邪。是为合法。若渴饮水浆。

口干舌燥。知其外邪亦入。总以白虎汤为治。加人参者。以误治而津液大伤也。

设使紧脉去而浮在。发热饮水。小便不利。则其浮为虚。而热已入膀胱矣。入膀胱者。曷不饮以四苓。而主以猪苓耶。伤寒之小便不利。结于气分。热病之小便不利。由于血分者也。因邪郁既深。耗液日久。故必以阿胶补虚。滑石祛热。而无取于白术也。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周注。口至干。舌至燥。无津液极矣。能生津液而神速者。莫若人参。故加之。

猪苓汤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泽泻(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周注。热甚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无祛热之力也。故用猪苓之淡渗。与泽泻之咸寒。与五苓不异。而此易白术以阿胶者。彼属气此益血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为消热也。然则所蓄之水去。则热消矣。润液之味投。则渴除矣。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周注。渴而小便不利。本当用猪苓汤。然汗多在所禁也。此与伤寒入腑。不令溲数同意。盖邪出阳明。已劫其津。汗出复多。更耗其液。津液曾几。尚可下夺耶。当以白虎加人参去其热。则小便之不利者。津回而自利矣。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吐下后至七八日不解。知误治而热邪不为吐下少衰。反因吐下转甚。时恶风者。阳外虚也。舌燥而烦渴。饮水至数升者。阴内亡也。舍人参白虎。将何以解其表里。补其津液耶。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注。桂枝辛热药也。热病本汗。或疑为风。饮以此汤。不更益其热。而大汗淋漓乎。如是则津液益伤。烦渴益甚。洪大转增。当与本汤加人参也审矣。

夏热集补证治并方

交夏至后。炎暑司令。相火用事。人有发热身疼不恶寒。但大热而大渴者为热病。

仲景以白虎汤为主治。今人以此汤治伤寒者误也。热病下发上。内发外。必经阳明。故无论三阳。总以石膏之辛凉。乘势升散。知母之苦寒。靖少阴伏邪之源。甘草、粳米。维持中气。一了百当。至伤寒既非其时。复非其病。邪自外来。未入者解表。已入者下夺。石膏本非表药。又非下药。即欲解热。热何从解。况有知母。引入少阴。为害不浅。理自如此。达者自会。愚不敢好与今人辩也。故除以上见证正方外。补集方治。

一法。热病之脉本洪大。若见浮紧。是又感夏时暴寒。谓轻举见紧。略按则仍洪盛。

以内伏已发也。治宜通解散。去麻黄、苍术。或加葱白、香豉。或先以连须葱白香豉汤。减生姜撒其外。后用白虎加人参汤。

一法。热病凡客邪所感。不论脉浮紧。恶风恶寒。宜解不宜下者。通用双解散去硝黄。于中加减。如去白术、芍药、桔梗二三味。加知母葱豉最妥。

一法。凡温病之发。因暴寒者居多。热病之发。兼暑 者为盛。若始病见谵语面垢遗溺。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

一法。若本病兼衄。于本汤中加生地黄、牡丹皮。喘加栝蒌根、浓朴、杏子仁。

一法。若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黑干。五六日不大便。凉膈散或三一承气汤。

一法。若本病兼暑湿者。或凉膈合天水散。若小便不利者。竹叶石膏汤倍石膏。

一法。若兼风痰者。用双解散。煎一大豌。先饮半作探吐。法以引痰出外。再尽剂。微以被覆。令汗出解。盖用凉药热饮。发汗百无一损也。河间制双解散。子和演为吐法甚妙。

一法。误用辛温药。致发斑谵语。喘满昏乱者。黄连解毒汤加减。

一法。屡下后热势犹盛。不便再下。或诸湿内盛。小便黄涩。大便溏。小腹痛者。欲作利也。宜黄连解毒汤。

温热死脉死证

周禹载曰。内经刺热云。太阳之脉色荣颧骨。营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营未交。

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太阳之脉色属赤。初起时其色止荣颧骨一处。不交他处。纯是赤色。曰今且得汗者。谓邪势渐从外解。即余证未靖。少待而自解。言无害也。至于厥阴争见者。死不外三日。是为交已。热病大热烦渴汗出。反见厥阴肝经之脉色。争见赤紫晦滞。已为主死。况争见青黑之色耶。何者。少阳青色。少阴黑色也。争见者。命期甚促矣。又评热病论云。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夫帝既曰病温矣。复曰病名为何者。正欲知病之本于阴阳也。岐伯曰。名阴阳交。交者死。何也。交则不解也。谓人所以汗出者。生于精气也。精气者谷气也。邪正交争而得汗者。是邪退而精气胜也。精气胜则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胜。则是汗出不为汗衰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其寿可立而倾也。故热病曰。汗出脉尚躁盛者死。脉既不与汗应。此不胜病矣。其死必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此段论温。独创谷气之旨。谷气为精。精气为汗。

故藏精者不病温。其病温者。咸不藏精之人也。而有生有死者。不藏精甚与不甚之分也。

二阳搏。病温者。死不治。虽未入阴。不过十日死。二阳者。手足阳明也。

温病发于三阴。脉微足冷者难治。

温病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死。

温病初起大热。目昏谵语。脉小足冷。五六日而脉反躁急。呕吐昏沉。失血痉搐。舌本焦黑。脉促结代沉小者皆死。

温病汗后反热。脉反盛者死。

温病误发汗。狂言不能食。脉躁盛者皆不治。(以上春温死证)热病七八日。脉微小。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或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热病不知痛处。耳聋不能自收持。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热病泄甚。而腹愈满者死。

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热病汗不出。呕吐下血者死。

热病舌本烂。热不止者死。

热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

热病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以上夏热死证)

温热死脉死证

附湿温

活人书云。先伤于湿。又中于暑。名曰湿温。许学士云。先受暑。后受湿。所言先后感受不同。然湿病则缓。暑中则速。由斯以推。先湿后暑者为确也。其证两胫逆冷。

胸满颈目痛。妄言多汗。盖湿得暑邪。遏抑阳气。故胫冷而腹满。暑挟湿邪。郁蒸为热。故头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许学士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纪氏以浮为阳。沉为阴。罗谦甫云。濡弱见于阳部。湿抟暑也。小急见于阴部。

暑抟湿也。然湿伤血。则必小急。暑伤气。则必濡弱。于此加浮为阳。沉为阴者当矣。切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死。治宜白虎加苍术汤。如有寒热外邪。加辛凉表药一二味。

若湿气胜。一身尽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加茵陈、香薷。若有寒物停滞。及中寒宜温。必小便清白。然后可。如赤涩而少。断不可用。通宜十味香薷饮。清暑益气。合天水散。

王宇泰云。昔人治湿温。通身皆润。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

问所服药。皆阴病药也。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以五苓合白虎十余剂少苏。

更与清燥汤调理而安。凡阴病厥冷。两臂皆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

故知非阳微寒厥。而合用祛热药也。

温热死脉死证

附阳毒发斑

阳邪亢极。遂成阳毒。亦有误以辛热与之而成者。金匮云。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虚热炽甚。毒不化者。阳毒升麻汤。大便结。去射干。加酒大黄。热甚去人参。加大青。

或吐下未当。陷邪内甚。其证壮热。头项强痛。躁闷不安。或狂言骂詈。妄见妄言。或面生斑纹。口吐脓血。或舌卷焦黑。鼻如烟煤。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而数。犀角黑参汤。黄连解毒汤。慎不可用下药也。势甚者。以青布渍冷水。搭病患胸膛必喜。热即易之。须臾得睡。

附阴毒发斑

有阴热亢极而成阴毒者。金匮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活人用本方加桂枝。名阴毒甘草汤。

复有阴寒极盛而成阴毒者。自是两种。不可混也。惟阴寒至极。反大热躁渴。四肢厥逆。脉沉细而疾。或尺部短而寸口大。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因入房而后着寒。或内伤生冷而犯房室。内既伏阴。复加外寒。积寒伏于下。微阳消于上。遂成阴盛格阳。阳气上脱之候。后五六日。胸前发出红斑。其色淡。其点小。是为阴斑。

虽盛夏宜附子理中汤。甚至身重眼睛疼。额冷汗出。呕哕呃逆。或爪甲青。或腹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躁渴不欲饮。身发青黑色斑。目鼻灰色。舌黑而卷。茎与囊俱缩。脉沉细而迟。或伏而不出。或疾至七八至而不可数者。急用葱饼于脐上熨之。随用附子散。或人参三白汤。合四逆汤。熨后服汤已。手足不和暖者不治。

刘守真曰。世俗所言阴毒。皆阳热亢极。蓄热深于内。身表似有阴寒。此特指仲景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阴热亢极之证。若后世所言阴寒极盛之阴毒。非用回阳退阴之药。内温正气。逼邪外出。乌能起死回生耶。

王安道曰。阴阳二毒。与阴阳二证迥异。仲景书虽有阴毒之名。其所叙证。不过面目青。身如被杖。咽喉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证也。沉所治之方。不过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而已。并不用大温大热之药。故知仲景所谓阴毒。非阴寒之病。

乃是感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阴经。故名阴毒。而非纯阴冱寒。可用热药之比也。

赵以德曰。按古方书谓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衰。内外皆阳。故成阳毒。阴毒者。

阴气独盛。阳气大衰。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二者或伤寒初得。便有是证。或服药后变而成者。阳毒治以寒凉。阴毒治以温热。药剂如冰炭之异。何仲景以一方治之乎。且治阴毒去雄黄、蜀椒。则反去其温热者矣。岂非一皆热毒伤于阴阳二经乎。在阳经络。则面赤如锦纹。唾脓血。在阴经络。则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阴阳水火动静之本象也。其曰七日不可治者。阴阳之津气血液。皆消减矣。伤寒七日。经气已尽。而此加之以毒。至七日不惟消灭其阴。且火抑亦自减矣。

夏热病论

周禹载曰。冬伤于寒。夏必病热。则是热病与春温对峙。而非夏时所感之热也。乃嘉言尚论天之六气。春秋冬各主一气。独夏月兼主三气。谓为痉湿 者。此仍是气感之证。而非伏藏之寒。至夏始发之热也。故人素有伏气将发。复感湿 者言之。若但病痉湿 。不得即谓之热病也。故热病自内发出。不论兼见何经。必由阳明。并无表证。其有表者。必外受风邪。不得遽投白虎。亦必先撤外邪。而后本汤可用。此亦先表后里之法也。

又曰。热病即伏寒也。彼冬伤于寒。发于春为温病。发于夏为热病。何彼发于春。此发于夏耶。盖感之轻重不同。人之强弱亦异。而触发亦异。有因饥饱力役者。有因房室劳伤者。故春时虽行风木之令。使气血不致大亏。感触亦有先后。不即发也。

至夏则阳气尽泄。火令大行。正属湿土寄旺。尔时邪乌肯伏。故其发源。皆自少阴。

热病由出之途自阳明。温病由出之途自少阳。虽所合之经不一。要不离乎阳明少阳者。各因时令之气也。但为日既迟。为热愈炽。此仲景所以用石膏升凉胃热。

以知母荡涤肾伏。用甘草、粳米维持中气也。名汤曰白虎者。白属金属凉。风从虎且猛。人逢闷热烦躁。无可奈何之际。忽然狂风荐至。偃草扬波。火轮火树。不顿成清凉世界而称快乎。

热病方四道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栀子豉汤 猪苓汤(方俱见前)

热病方四道

附集方一十八道

通解散麻黄(去节酒洗) 石膏(碎) 滑石 黄芩(各二两) 苍术(四两去皮泔水浸炒) 甘草(一两五钱炙)上为末。每服半两。加姜三片。水煎。温服取汗。陶节庵方加羌活、川芎、葱白、香豉。

葱白香豉汤葱白(七茎连须) 香豉(一合勿炒) 生姜(一片)上三味。水煎。日三服。覆取微似汗。不汗加苏叶。

双解散 承气汤 凉膈散 天水散(即益元散四方俱见前)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白虎加苍术汤(即前白虎汤加苍术二两)十味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二方见后暑病)金匮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蜀椒(一两炒去汗)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阳毒升麻汤升麻 犀角(各一钱半)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上水煎温服。温覆手足。汗出则解。不解再作。

阴毒甘草汤(即前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加桂枝)犀角黑参汤(方见前)附子理中汤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散附子(七钱五分炮) 桂心 当归 白术(各五钱) 干姜(炮) 半夏(各二钱五分洗)上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暖覆取汗。不汗再服。

人参三白合四逆汤人参(二钱五分) 白术(蒸炒)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去核) 干姜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炙)上九味。水煎冷服。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雪拥蓝关

    雪拥蓝关

    感动百万读者的爱情传奇!伶人往事至美情深,国剧宗师时代传奇,浩瀚动人京剧之美!《雪拥蓝关》未出先热,网上连载吸引百万读者热情追捧,媒体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签约本书数字版权,并首度尝试在频道各线上平台连载本书内容,这也是央视戏曲频道**次合作纸书出版项目!小儿女的痴恋,在大时代风云中的身不由己,男儿间的情义,与国剧的华美水乳交融;爱情故事动人心弦,京剧之美惊心动魄……
  • 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僵尸皇后

    僵尸皇后

    ”五百年前,为了成全你的大局,我选择了沉睡。五百年后,我,南宫莫颜,只为自己而活。”这是南宫莫颜被再度唤醒后,所许的诺言。她是僵尸又如何?谁规定僵尸就不能存在于世间,谁又规定僵尸就不能有爱情?她,就要过得比任何人都好。龙霄宇,一个用鲜血为她接触封印的小毛孩,长大后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对她说,要娶她。她不屑一顾,五百年前,那个说爱他生生世世的男人最终还不是为了江山牺牲了她。男人的话,才不可信。然而,就是这个男子,义无反顾地对她好,为了她可以将江山拱手相让,于是她再次有了爱的欲望。(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下锋芒

    天下锋芒

    穷秀才弃文从武,力抗朝廷,百废俱兴,妖兽横行,却是慢慢走上一条不归路。修真的世界,光怪陆离,百族林立,未知的命运,如何踏上彼岸?我以吾之本心,诛以天下之锋芒!**************************空卫军(新群):150755476
  • 猛鬼秘事

    猛鬼秘事

    七岁时,因为村子里雷击木事件结识了一名大叔,老童,事件过后我得了过阴病,没办法只能放弃学业跟这老童四处奔波。十年后,我回到校园,因为三年没上学的关系是一名初三学生,不过学校却因为有人玩笔仙,招来一只猛鬼,事情就从此开始变得越来越离奇……而我开始将从老童手里学来的东西,四处游走在各个学校之间,被校长,局长等等邀请,以此来解决一些超自然现象。
  • 造化阴阳道

    造化阴阳道

    天地有造化,万物分阴阳。我本凡尘一俗人,尽尝世间疾与苦,滚滚红尘如蝼蚁!一梦造化欲寻仙,蝼蚁望天任逍遥。
  • 首席前妻不下堂

    首席前妻不下堂

    三年的婚姻生活磨掉了她千金小姐的骄纵,面对婆婆的刁难,丈夫的冷漠。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一次意外,她得知女人的另一身份,让她忍无可忍。她咬牙切齿道:“叶思凡,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片段一】她让那女人害的流产,她的丈夫却冷冷的看着她,发狠的问:“你把我的孩子怎么了?”她淡笑看着眼前这个她深爱的男人,打掉他握在她肩头的大手,笑容里尽是讥讽:“我们离婚。”那语气不是商量而是决定,她要离开他潇洒的活。男人一惊,他以为只要他不提,她永远都会乖得像小绵羊,绝不会开口说出“离婚”两个字。【片段二】带着狠劲的她却意外吸引前夫的眼光,他霸上她的床,冷冷的,一字一句道:“女人,你只能是我的。”“我们已经离婚了!”她忍不住的提醒他这个事实。“离婚?还可以再婚。”他用和她讨论下顿该吃什么的语气随口说道,眼底的强势不容许她有半分闪躲。【片段三】她的脸上带着讽刺的笑容站起了身:“邵临尝,恭喜你,你的孽种死了。”他心里一惊,当她看到她染血的裙子,他知道,他伤害的不止是她的身体,还有她的心。她讥讽的看着眼前的男人一步一步踏上了楼,他不在乎她,可为什么看到她绝望的表情他的心会那么疼!【片段四】她花上浓妆,对每个人顾盼巧笑,唯独对他冷若冰霜。他看着眼前冷淡的女子,火大拉住她抵在墙上:“你不是想要新片女主角的位置吗?陪我,我给你!”她冷笑着推来男人,眼底尽是恨意:“谁我都可以陪,唯独你,不可以。”他阴冷着拉过女人,强吻了上去,霸道的对她宣誓:“你只能是我的女人,就算死,你的魂也只能是我的!”“……”推荐新文《报告长官,夫人嫁到》:http://www.xxsy.net/info/528941.html求收,求包养O(∩_∩)O~~
  • 无法忘记的爱

    无法忘记的爱

    “我爱你,从来没有后悔”——慕容轩,“哥,我也没有后悔爱过你,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爱。”——慕容澈,两个人命中注定要在这一世里纠葛,一世缘一世情,我们都没有后悔遇见彼此。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青年律师韩丁在南方小城办案时,偶然遇到清丽脱俗、明艳绝伦的罗晶晶,并暗恋于心。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使出身富贾之家的罗晶晶在遭受丧父、破产的打击后,孤身流落到京城。韩丁又一次巧遇罗晶晶,很快坠入爱河。不久罗晶晶的初恋情人龙小羽出现了,在罗晶晶与他见面时被警察以杀人嫌疑犯带走,罗晶晶忘不了那段曾经让她刻骨铭心的爱情,便请求韩丁为龙小羽辩护。为了维系两人的感情,韩丁违心地卷入了罗晶晶初恋情人龙小羽杀人案的调查之中,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
  • 阳光下的木子

    阳光下的木子

    都道是红颜祸水,寻常女子,此生得一君倾心便足矣。未曾想,她赫舍里梦薇豆蔻年华,怦然心动,便以为他是一生归宿,谁料这常清劫却让人丢了男儿驱;那年杏花微雨,浅步回眸便叫人难以忘怀,又是一个叫阮宁远的人终了性命;不是所有爱都予之默默,岁月如歌,博果尔浓情似酒。桃花罪,她又该何去何从?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沉淀下来的到底是临福还是遇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