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14700000002

第2章 汇考二

高祖武德二年令群臣直言无讳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武德二年闰

二月甲辰考群臣以李纲孙伏伽为上第帝置酒高

会奏九部乐于庭高祖谓裴寂曰隋末无道上下相

蒙主则骄矜臣唯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

稷倾危死于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念在安民平乱

任武臣官方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辅不逮比每

虚心接待冀闻谠言然唯李纲苦尽忠款孙伏伽可

谓诚直余人犹踵敝风俯首而已岂朕所望哉当以

身为婴儿方朕于慈父有怀必尽有意必申

太宗贞观元年令侍臣直言无讳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元年正

月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治正臣事邪主不

能致治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可得安天下也昔

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而定天下既而规模弘

远流庆子孙此盖任得贤人之所致也后世称美不

容于口朕虽不明阙于学问至夫大好大恶容或知

之幸诸公数相谏正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则圣古者天子必有谏臣七人言不用则相继

以死陛卜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

其狂瞽太宗称善自是中书门下及三品已上入内

平章军国必使谏官随之欲其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太宗虚己纳之十一月壬戌太宗谓侍臣曰隋帝性

多猜忌上下情不相达斯岂致治之理乎朕今推赤

心以相付亦望公辈以直心相向纵有指陈深切无

忧逆忤

贞观三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三年六月己卯大风拔木壬

午诏文武官言事

按册府元龟贞观三年五月徐州蝗且旱六月诏曰

岂赏罚不中任用失所将奢侈未革苞苴尚行者乎

文武百辟各宜上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

贞观四年以旱诏公卿言事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二月丁巳以旱诏公卿

言事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

蚀之上谓房元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

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

事宿卫之人传囗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

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

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

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

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

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

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

不得顺旨施行

贞观十一年以水灾诏求直言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一年秋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

溢乙未诏百官言事

按册府元龟十一年七月以水灾诏文武百寮各上

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诸州官民有能明识治道

方正直谏者并宜荐达朕将亲见其人问以得失九

月帝谓侍臣曰朕居九重之内藉左右为耳目但举

事出入亏政害人必须矫正朕将思改之

贞观十七年以旱诏群臣言事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七年六月甲午以旱诏京官五

品以上言事

按册府元龟十七年正月帝谓侍臣曰朕观古先帝

王何尝不受正谏以兴化拒忠言而亡灭有谏朕安

国者授以高官矫朕为非者加以显戮虚心伫待终

无所应然喜得三事思有终始一则克平祸乱四裔

顺轨二则灾异不生百姓殷实三则年在盛壮君临

天下既喜所得当惧所失三思而动庶无愆尤必不

渭桥乘船霸陵纵辔慎夫人同坐夏太康久猎如此

等事当不烦谏诤耳倘嗜欲迁性喜怒变情但闻一

言而正岂候三谏之劳朕于公等乞言幸无所隐四

月帝谓侍臣曰前王之取天下必藉众力英才辅助

仰成师主朕昔仗义而起策发诸心寇平于手即位

以后诚念苍生有人上封事献直言能益于时以裨

政要者朕倾耳而听拭目而览合于务者不以舆皂

而废其言也

贞观二十年诏群臣直言无隐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二十年

十二月帝手诏曰朕闻尧舜之君自愚而益智桀纣

之主繇智以添愚故异顺逆于忠言则殊荣辱于帝

道朕登蹑宇宙字育黔恐大德之或亏惧小瑕之

有累候忠良之献替想英杰之谋猷而谏鼓空悬逆

耳之言罕进谤木徒设悖心之论全无唯昔魏征每

显余过自其逝也虽有莫彰岂其独有非于往时而

皆是于兹日固亦庶僚苟顺不触龙鳞所以虚己外

求披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

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高宗永徽元年以地震诏五品以上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元年六月庚辰晋州地震诏

五品以上言事

永徽四年四月壬寅以旱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永徽五年以旱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徽五年正月丙寅以旱诏文武

官朝集使言事

按册府元龟永徽五年正月以时旱手诏京文武九

品以上及朝集使各进封事极言厥咎九月帝谓五

品以上曰往日不离膝下旦夕侍奉当时见五品以

上论事或有仗下而奏或有进状而论者终日不绝

岂今时无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已后宜数论事若

不能面奏任各进状

龙朔三年以星变诏百寮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龙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

左摄提戊申诏百僚言事

按册府元龟龙朔三年八月戊申诏凡百在位宜极

言得失悉心无隐以救不逮

总章元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唐书高宗本纪总章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

五车诏内外官言事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干封三年二月诏改元为总章

元年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见于毕昴之间乙丑上避

正殿减膳诏内外群官各上封事极言过失于是群

臣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

请御正殿复常馔帝曰朕获奉宗庙抚临亿兆谪见

于天诫朕之不德也当责躬修德以禳之群臣复进

曰星孛于东北此高丽将灭之征帝曰高丽百姓即

朕之百姓也既为万国之主岂可推过于小蕃竟不

从所请乙亥彗星灭

咸亨元年十月庚辰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上元二年四月丙戌以旱诏百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仪凤元年以星变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仪凤元年七月丁亥有彗星出于

东井八月庚子诏文武官言事

中宗嗣圣四年太后以旱下诏求言

即武后

垂拱三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垂拱三年四月癸丑以旱命京官

九品以上言事

神龙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中宗本纪神龙

元年二月诏九品已上及朝集使极言朝政得失

元宗开元二年正月壬午以关内旱求直谏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三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元三年五

月以旱故下诏令诸长官各言时政得失以辅朕之

不逮十月诏曰朕以薄德祗膺睿图曾不能虚己淳

源励精至道将致俗于仁寿思纳人于轨训幸乾坤

交泰风雨咸若中外百僚尽知戒惧天下万姓颇亦

欢康犹恐人或未安政有不惬令外司置匦侧门进

状封章论事靡所不达轩阶进规于何不尽曾无忤

旨之罚实有推心之期岂朕之不诚何人则未谕如

闻朝廷之内噂纷然进不昌言退不讪议悬书以

谤国侨之患邓析伪言而辨孔子之诛少正自昔为

蠹罔不在兹求于理政固宜惩绝自今已后制敕有

不便于时及除授有不称于职或内怀奸忒外损公

私并听进状具陈得失五品已上官乃许其廷争若

轻肆口语潜行诽讟委御史大夫已下严加察访状

涉疑似推勘奏闻

开元十四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东都大风

拔木壬戌诏州县长官言事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

木发屋毁端门鸱吻都城门等及寺观鸱吻落者殆

半上以旱暴风雨命中外群官上封事指言时政得

失无有所隐

肃宗干元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肃宗本纪干元元年四月乙卯赐文武官阶

勋爵京官九品以上言事

按册府元龟干元元年四月诏京官九品已上许上

封事极言时政得失朕将亲览用伫嘉谋才有可观

别当甄录

干元二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干元

二年夏四月壬寅诏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举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一人任自封进两省官十日一上封

按册府元龟二年三月诏昔公卿面谏载在简册令

仆陛奏亦惟旧章所以下竭其忠上闻其过君臣同

德岂不盛欤公卿已下有能论时政之非箴朕躬之

阙有益于国有利于人宜尽昌言以救时敝朕必当

行终无讳者朝廷用一人擢一职或有不当亦任奏

论在京文武五品已上正员清资官各举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一人任自封进两省官十日一上封事直

论得失无假文言冀成殿最用存沮劝

上元二年令谏官直言时政得失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上元二年九

月制曰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

囗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夫若

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代宗广德元年令谏官直言无讳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广德元年七

月制谏官每月一上封事无所回避

广德二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二年二月制

百官有论时政得失并任指陈事实具状进封必宜

切直无讳有司白身人亦宜准此任诣匦使进表朕

将亲览必加择用三月诏曰为政者宣之使言作事

者稽之于众切于求道务以从人将明目而达聪亦

理烦而去惑经国之体庶无阙言文武百官及诸色

人等有论时政得失上封事者状出后宜令左右仆

射尚书及左右丞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等于尚

书省详议可否具状闻奏其所上封事除常参官外

有时辞理可观或干能堪用者亦宜具言详议官中

或见不同者即任别状奏闻十二月乙酉令谏官每

日奏事

大历七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历七年十

一月制曰淮南数州夏秋无雨朕精诚奉天诫惧临

下唯恐明有所不照聪有所不达百辟卿士咸囗予

违宣示百姓令知朕意

大历八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代宗本纪大历八年九月戊子诏京官五品

以上两省供奉官郎官御史言事

按册府元龟八年九月诏京官五品已上及两省供

奉官郎官御史各上封事论国之利害时大有年帝

虑税重害农弊延百姓乃下是诏旬日内抗疏者百

余人损益各异悉亲览留中不出

大历十二年下诏求言

按唐书代宗本纪十二年四月癸巳诏谏官献封事

勿限时侧门论事者随状面奏六品以上官言事投

匦者无勒副章

按册府元龟十二年四月诏曰昔予太祖太宗之御

天下也功格二仪不私于己化覃万宇犹问于人外

与公卿大夫讨论政典内与鸿生硕老演畅儒风日

旰忘劳特称至理犹复旁求谏诤俯察讴谣广延不

讳之书载建登闻之鼓于时中朝无阙政四海无疲

人历代是遵列圣相轨朕承天序祗奉睿图战战兢

兢日慎一日于兹十六年矣何尝不励精理道欲得

忠贤虚己清心日有所待直词谠议或时空闻五谏

七臣人其安在眷怀于此耿叹良深顷以任非其人

凡事壅蔽今则已惩厥罪正乃惟心式伫嘉猷庶裨

不德自今已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早晚任进状来

所繇门司不得辄有停滞如须侧门论事亦任随状

面奏即便令引对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

时法禁乖宜刑尝未当征求无节冤滥在人并且极

论得失无回避以称朕意其常朝官六品已上亦宜

准此其击登闻鼓者金吾将军收状为进不得辄有

损伤亦不许令人遮拥禁止其理匦使但任投匦人

投表状于匦中依常进不须勒留副本并接时妄有

盘问方便止遏欲使万邦之事无隔于九重献替之

谟不遗于听览

德宗建中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德宗即位初

大赦制宪官谏官常参官每政事错综即面折廷争

无有所隐宪司弹奏一依贞观故事其知匦使先有

明敕非不丁宁犹闻拥遏自今已后仰每日诣匦务

招远方达聪明目诸司各举厥职共守至公天下有

才业尤着高蹈丘园及直言极谏之士所在具以名

兴元元年令朝臣面奏时政得失精择谏官俾直言

无隐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兴元

元年九月丁亥上顾谓宰臣曰今大盗虽除时犹多

难宜广延纳以达下情近日谏官都无论奏自今每

正衙及延英坐日常令朝臣三两人面奏时政得失

庶有弘益

按册府元龟兴元元年九月令精择谏官俾直言无

贞元元年诏群臣直言时政得失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

元年三月甲寅诏宰臣宣谕御史今后上封弹奏人

自陈论不得群署章疏

按册府元龟贞元元年八月诏令待制官各陈所见

方略十二月以蝗螟之后流庸未复诏延英视事日

令常参官七人对见问以时政得失

贞元四年以地震下诏求言

按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京师地震

诏九品以上官言事

贞元六年以春旱下诏求言

按唐书德宗本纪六年春旱闰四月乙卯诏常参官

畿县令言事

按册府元龟六年闰四月以岁旱令常参官及京畿

县令各上封事指陈救人之术致旱之繇咸极乃诚

无有所隐

贞元九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九年十一月

日南至郊祀礼毕大赦天下诸司官有陈时政得失

者各尽所见修疏封进人有冤滞事有阙遗悉当极

言无所隐避

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唐书顺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顺宗以贞元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诏内外官及诸色人任上封事

极言时政得失有才可观别当甄奖

宪宗元和二年诏公卿直言无讳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

二年十二月丙辰上谓宰臣曰朕览国书见文皇帝

行事少有过差谏臣论诤往复数四况朕之寡昧涉

道未明今后事或未当卿等每事十论不可一二而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穆宗以元和

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御丹凤楼大赦诏内外文武

官及诸色人等中任上封事极言时政得失有才可

观别当甄奖

穆宗长庆四年正月辛亥诏百官言事

按唐书穆宗本纪云云

敬宗宝历元年诏谏官直言无隐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宝历元年正

月赦书朕即位之初已有赦令至如损彻服御绝止

他献限丧葬以息淫费禁奇靡以专女工他淫擅赋

闲籴禁钱吏行奸欺人曷依庇僧道逾滥流贬重轻

钱币利害军屯侵占车马衣服之式未几废格已多

或职司惰慢而不能将明或诏书纔行而下已不守

以此求理不亦难乎其元和以来诏并长庆四年三

月三日赦令有委废不行事在朕躬者谏官直言得

失无有所隐

文宗太和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太和元年正

月赦诏内外文武官及诸色人任上封事极言得失

无有隐讳四月宰臣对罢召常侍谏议给事中中书

舍人起居补阙拾遗集于政事堂宣谕圣旨自今已

后如有公事面论奏者并宜对来六月诏曰内外卿

士有规朕过宜上封事条奏

太和六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

六年五月庚申诏如闻诸道水旱害人疾疫相继宵

旰罪己兴寝疚怀今长史奏申札瘥犹甚盖教化未

感于蒸人精诚未格于天地法令或爽官吏为非有

一于兹皆伤和气并委中外臣僚一一具所见闻奏

朕当亲览无惮直言

太和九年置谏院印令谏官密章言事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太和九年十

二月敕创造谏院印一面以谏院之印为文谏院旧

无印苟有章疏各于本司请印谏官有疏人多知之

至是特敕置印兼诏谏官凡所论事有关机密任别

以状引之不须以官衔结署

开成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成元年正

月一日赦书内外文武官及诸色人任上封事极言

得失有裨时政必加升擢待以不次

开成二年诏群臣极言得失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

二年三月壬申诏曰朕嗣丕构对越上元虔恭寅畏

于今一纪何尝不宵衣念道昃食思愆师周文之小

心慕易干之夕惕惧德不类贻列圣羞将欲俗致和

平时无殃咎然诚未格物谪见于天仰愧三灵使囗

庶汇思获有济浩无津涯昔宋景发言星因退舍鲁

僖纳谏饥不害人取鉴往贤深惟自励在朝群臣方

岳长吏各上封事极言得失囗违纳诲副我虚怀

按册府元龟二年三月壬申诏常参官及诸州府长

吏如有规谏者各上封事极言得失陈救灾之本明

致理之方咸竭乃心以辅厥辟

开成三年以星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十一月

以妖星见降诏文武百官及诸色人有能通达刑政

之源参考天人之际任各上章疏指言得失

懿宗咸通四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咸通四年正

月诏曰济济多士邦国赖之以取宁謇謇匪躬王臣

急之以行义故内悬谏鼓外设匦函思广谟猷用弘

风教自此在朝廷者勿韬利国之谋居草泽者但贡

安民之策必当开纳择彼所长勿虑依违翻成自滞

旌扬之道无所囗焉

僖宗光启元年诏求直言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光启元年三

月诏曰古者进善翘旌蔽贤削地苟异至公之选适

开浮党之门要在拔奇方资济理昔贞观戡乱既久

治具毕张而马周徒步献书上犹前席魏征直言替

否下得竭诚况朕久致履危实惟懵道欲新庶政益

赖群才已诏中外臣僚必使搜罗淹滞仍令文武各

陈所见冀有可裨苟申筹国之谋是济同舟之患非

无上赏伫称勤求布告远近咸使知悉

后梁

太祖干化元年诏求危言正谏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干化元年春正月庚寅赦流

罪以下因求危言正谏

按册府元龟干化元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庚寅制曰

两汉已来日蚀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盖欲

周知时病尽达物情用缉国章以奉天诫朕每思逆

耳罔忌触鳞将洽政经庶开言路况兹谪见当有咎

征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谏极万邦之利害致六合

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极

干化二年诏臣民极言得失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干化二

年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

内外文武百官及草泽并许上封事极言得失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同光元

年四月即位制曰外内文武官及诸色人任上封事

兼有贤良方正抱器怀能或利害可陈无所隐讳直

言极谏朕将一一行之亦委诸道长吏具姓名申奏

闰四月帝御延英殿顾谓侍臣曰朕自创业已来勤

于军旅至圣王治道殊未经心陆生有言以马上得

之不可以马上为治朕惟寡昧夙夜惕然实赖卿等

献纳忠言箴规得失朕不学曹丕云舜禹之事吾知

之矣遂非拒谏自取厥违敬俟语言辅兹不逮

同光二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二年二

月诏曰尧鼓明悬贵闻进谏舜旌旁建止为求贤是

宜广纳话言庶箴阙政洎伪梁人滋浇薄朝掩忠良

蔑闻投水之规莫识从绳之论此后应两省文武常

参官并前资草泽之士有谋分利害事计囗违并许

上表敷陈朕当选长旌录如有性多毁誉私伫爱憎

承宽偶恃于得言纵志惟专于罔善朕亦潜令伺察

观要审详狡囗有彰罪刑无赦

同光三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闰

十二月诏曰朕闻古先哲王临御天下上则以无偏

无党为政治次则以足食足兵为远谋缅惟前修诚

可师范朕纂承凤历嗣守鸿图三载于兹万机是总

非不知五兵未辑兆庶多难盖赖卿等寅亮居怀康

济为务冀尽赋舆之理洞询合辙之规今则潜按方

区备聆谣俗或力役罕均其劳逸或赋租莫辨于后

先但以督促为名烦苛不已被甲胄者何尝充给趋

朝省者专困支持州闾之货殖全囗天地之灾祲屡

应以至星辰越度旱涝不时农桑失业于丘园饥馑

相望于郊野生灵及此寝食宁遑岂非朕德政未孚

焦劳自掇者耶朕昨亲援毫翰轸念疮痍一则询而

谋猷一则表予宵旰未披来奏转挠予怀敢不翼翼

罪躬干干轸虑咨尔四岳囗予一人何不举尔贤才

辅予寡昧百辟群后或有尽忠者被掩其能抱器者

难陈其力或草泽有遗逸之士山林多屈滞之人尔

所不知吾将何助卿等位尊调鼎名显代天既逢不

讳之朝何囗繇中之说宜历告中外急访英髦应在

任及前资文武官下至草泽之士有济国治民除奸

革弊者并宜各献封章朕选择施行其近宣御札亦

可告谕内外体朕意焉

明宗天成三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天成三年三月丁未朔御札

求直言

按册府元龟天成三年三月丁未宣御札曰朕奄有

四海于今三年敬事天神敢忘日慎上凭列圣赖祖

宗之垂休下设庶官思邦家之共治闻过必服见善

则师静惟省躬动怀畏惧每从人欲方布时和不谓

仲春已来繁阴未散虽如膏之泽可待丰年而飞霰

其蒙恐伤粟麦实关穑务深轸纳隍卿等陈力有方

直言无避共熙帝载以沃朕心更吐嘉谋庶裨阙政

应文武百官奏对恐有隐密之事不敢当庭敷扬即

许上章极言时政善恶贵合天道弛张

长兴四年诏求直言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四

年八月戊申受尊号毕下制曰在朝文武官寮并诸

色职员有能直言极谏者各上封事尽当开纳

后晋

高祖天福元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天福元年十二月辛卯御札

求直言

按册府元龟天福元年闰十一月壬午敕曰鸣谏鼓

以俟谠言列肺石以申冤滞将闻善以自戒思与物

而垂恩备着前规用光大业或直辞可贵或有理可

矜各务奏陈皆当鉴纳十二月庚寅御札宣示百寮

曰朕猥以眇冲式承眷命虽宵衣旰食不敢怠荒而

一日万机有虞旷阙应在朝文武臣寮等早升班序

并蕴器能怀康济之才展经纶之术既逢昌运宜罄

谠言须务救时各思举职勿取容而避事勿尸禄以

旷官或时经未囗于和平必思献替或命令未谐于

允当必在箴规苟有敷陈并当开纳俟汝匪躬之节

副予仄席之求凡在朝廷共裨寡德咨尔卿士宜体

朕怀

天福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二年五月壬戌御札求直言

按册府元龟二年五月御札示百寮曰朕自祗膺大

宝虔奉丕图每念创业之艰难未尝终食而懈堕所

冀照临之内将臻康泰之风庶几亿兆之中渐息疮

痍之痛虽疚心罔暇而逆耳无闻岂视听之不开故

箴规之未贡应在朝文武臣寮等各怀异术早践通

班宜陈经济之谋用赞兴隆之道勿失谠直之议无

拘循避之规咸罄乃诚同规不逮宜令在朝文武臣

僚每人各进封事一件仍须实封通进务裨阙政用

副虚怀凡百寮采宜体朕意

天福三年诏求直言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二

月御札曰百官曾有宣示令进封事据到者未及十

人食禄于朝卒无一言可不知贞观政要说言而不

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帝急于时病务求

致理时命吏部尚书梁文矩等十人置详定院诏遣

百官上封事夫封事箴时政之阙达于一人否者留

中可者行之今下详定司未敢有尽其言者自是数

月僶俯滞命故有御札促焉

天福七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七年闰

三月敕起今后百官每五日一度起居日轮差定两

员官具所见实封以闻

后汉

高祖开运四年二月汉高祖即位称天福十二年六

月诏求直言

按五代史汉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汉高祖

以晋开运四年二月即位称天福十二年至六月诏

曰古者询刍荛之言探歌诗之讽冀求利病以省是

非况济济盈朝謇謇就列怀才抱器博古知今苟无

弘益之辞曷表翊扶之力起今后文武百寮每遇后

殿起居日仰具利济上章以闻次第循环周而复始

嘉谋嘉猷之告庶得闻知可久可大之规期于晓达

亦聆此事向来已行但率皆浮言鲜克忠告良繇时

或拘忌人有依违遂使急务慎于指陈浪语盈于章

奏有名无实阿旨取容今则不然所宜改作凡有封

事并可直言无用饰辞务存确论辅此不逮称朕意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诏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周太祖

广顺元年正月丁卯即位制曰自古圣帝明王莫不

好贤乐谏是以立诽谤之木采刍荛之言时之利病

罔不知政之得失无不察达聪明目其在兹乎应内

外文武臣寮有见识灼然益于道者许非时上章闻

达庚辰又诏曰朕昔在侧微罔亲学但明军旅之

事安知王化之基而天命眷求神器自至涉道斯浅

何德以堪爰念得之虽难未若守之不易况承敝之

后致理尤难苍生未得息肩贤者尚多钳口必欲使

下情上达上情下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莫若开其

言路询于廷臣冀时政之得失必论君道之否臧必

告自然昏蒙渐涤听览有资致于日新其在封事如

闻累朝旧制咸令转对上书百辟相循五日为准然

或权臣惜短时主多猜敢不深切为言恐以伤触获

戾至有搜罗鄙事蔓延虚辞徒牵率以为劳于裨补

而何取朕猥惟凉德肇启丕图矻矻览于万几未能

广其庶绩兢兢念于百姓何以致之小康寅畏以居

思虑为疾实赖黎献诲以谠言一则究邦国之规模

一则观卿士之才器且采搢绅之议不亦愈于刍荛

之词询贤哲之谋不亦愈于工瞽之谏应在朝文武

百寮凡有所见益国利民之事并可实封而奏诣合

门进纳即不可尚习余风更循旧辙无益于理者勿

说不济于时者勿书纵使指朕之非攻朕之短自当

改过不吝岂但从谏如流如或武班中有出自战功

不亲儒墨苟有殊见安得惜言固可假手直书岂在

属文丽藻至于藩侯郡牧当切务于安时蠹于政者

必知利于民者必晓但关弘益悉可敷闻朕今谕此

至怀固非掠其虚美志在得画一之道成可久之规

济济英翘无辞贡直事有短者不责理有长者必行

但存辅翼之心勿以逆鳞为惧咸在中外宜副朕心

世宗显德元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元

年三月诏曰文武班列亲近臣寮爱国诚坚致君心

切苟或闻朕躬之过失睹时政之否臧无惜敷陈以

补寡昧苦口良药逆耳忠言裨益兹多翘囗惟切今

后内外臣寮或有所见及有所裨赞可具实封章表

以闻或欲面对便仰合门司非时引见

显德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显德二年春二月御札求直

按册府元龟二年二月诏曰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

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虽尧舜禹汤之上圣文武成

康之至明尚犹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何况后之

人不逮哉朕承先帝之灵居至尊之位涉道犹浅经

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自临宸极已过周星至

于刑政取舍之间国家措置之事岂能尽是须有未

周朕犹自知人岂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

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岂朕之寡

昧不足与言邪岂人之循默未肯尽心邪岂左右前

后有所畏忌邪岂高卑囗近自生间别邪古人云君

子大言受大禄小言受小禄又云官箴王阙则是士

大夫之有禄位无不言之人然则为人上者不能感

其心而致其言此朕之过也得不求骨鲠之辞询正

直之议共申裨益庶洽治平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

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

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

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将谁执咎应内外文武臣

寮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

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方求名实

岂尚虚华苟或素不攻文但可直书其事理有谬误

者当期舍短言涉伤忤者必与留中冀所尽情免至

多虑诸有司局公事者各宜举职事有不便者革之

可也理有可行者举之可也勿务因循渐成讹谬臣

寮有出使在外回者苟或知黎庶之利病闻官吏之

优劣当具敷奏以广听闻班行职位之中迁除改转

之际即当考陈力之轻重较言事之臧否奉公切直

者当议甄升临事蓄缩者须行抑退翰林学士两省

官职官居侍从乃论思谏诤之司御史台官任处宪

司是击搏纠弹之地论其职分尤异群官如逐任官

内无所献替启发弹举者三月限满合迁转时宜令

中书门下先奏取进止凡尔有位宜悉朕怀

显德四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五

月诏曰朕日观书见前代名臣议时政得失皆直

指其事不尚枝词举一善必适其材惩一恶必当其

咎故能中外无壅悔吝不生居上者听之而不疑在

下者言之而无罪嘻埋轮都亭恶梁冀也陈尸下室

进蘧瑗也曹参期狱市无挠充国议屯田之制李勉

嫉恶谓卢杞为奸邪诗人乐善美张仲之孝友皆明

述臧否端若贯珠时主闻之可以区别施于臣寮得

事君尽忠之义用之邦国有从谏如流之称爰自近

朝颇亏公道上封事者言无可采议刑罚者事不酌

中论阿党则莫显姓名述正直则曾无按据卒岁延

纳终无可观为臣事君不当如是今后每遇入合其

待制官候对及文武臣寮非时所上章疏并须直书

其事不得隐情但云某人有文某人有武某人晓钱

谷某人能理人某处所官吏因循某州县刑狱冤滥

某事利于国而未举某事害于民而未除经营四方

者术策何施裨赞万机者阙遗何补何人党正之士

何人诈伪之端苟上下同心则纲纪有序当寡昧求

理之际适贤良献可之时当极言之朕自详览黜陟

二柄期于必行咨尔群寮各体深意其待制候对官

今后于文班内轮次充不在只取刑法官百寮听命

再拜而退

太祖神册六年诏画招谏图以开言路

按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六年夏五月丙申诏画前代

直臣像为招谏图及诏长吏四孟月询民利病

太宗会同五年春正月戊午诏求直言

按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景宗保宁四年十二月甲午诏内外官上封事

按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太祖建隆三年诏百官朝对直言无讳

按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三年二月甲午诏自今百官

朝对须陈时政利病无以触讳为惧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日食诏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乙未朔日有

食之壬子诏求直言

雍熙元年诏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五月丁丑干元文明二

殿灾六月丁亥诏求直言

至道元年三月庚申诏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纪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五月丁

卯诏求直言

真宗咸平元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元年春正月甲申彗出营室

北二月癸巳吕端等言彗出之应当在齐鲁分帝曰

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方耶甲午诏求直言

咸平二年以久旱诏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纪二年闰三月丁亥以久不雨帝谕

宰臣曰凡政有阙失宜相规以道毋惜直言庚寅诏

中外臣直言极谏

咸平三年诏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纪三年十一月壬午诏群臣尽言无

讳常参官转对如故事未预次对者听封事以闻

咸平六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宋史真宗本纪十一月甲寅有星孛于井鬼十二

月甲子诏求直言

大中祥符四年诏言事官并赐对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丁巳诏文武

官有言刑政得失边防机事者并赐对

仁宗天圣七年诏百官直言时政阙失

按宋史仁宗本纪天圣七年三月癸未诏百官转对

极言时政阙失在外者实封以闻

明道元年以火灾诏求直言

按宋史仁宗本纪明道元年八月壬戌大内火延八

殿乙丑诏群臣直言阙失

明道二年秋七月戊子诏以蝗旱令中外直言阙政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康定元年下诏求言

按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二月丙午许中外臣庶

上封章言事三月丙子大风昼暝是夜有黑气长数

丈见东南丁丑诏中外言阙政

庆历二年五月甲寅诏三馆臣寮上封事及听请对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七年诏内外臣寮实封言事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七年三月癸未诏天下有能

言宽恤民力之事者有司驿置以闻以其副上之转

运司详其可行者辄行之丁亥以旱罢大宴癸巳诏

许中外臣寮实封条上三事

庆历八年诏群臣条奏阙失

按宋史仁宗本纪八年三月甲寅幸龙图天章阁诏

辅臣曰西陲备御兵冗赏滥罔知所从卿等各以所

见条奏又诏翰林学士三司使知开封府御史中丞

曰朕躬阙失左右朋邪中外险诈州郡暴虐法令有

不便于民者朕欲闻之其悉以陈癸亥以朝政得失

兵农要务边防备豫将帅能否财赋利害钱法是非

与夫谗人害政奸盗乱俗及防微杜渐之策召知制

诰谏官御史等谕之使悉对于篇

嘉佑元年六月己卯诏群臣实封言时政阙失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八月乙未以雨灾诏责躬乞言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闰

三月庚子诏求直言夏四月辛酉诏内外所上封事

令张方平司马光详定以闻六月辛未诏天下官吏

有能知徭役利病可议宽减者以闻

神宗熙宁元年春正月丁亥命宰臣曾公亮等极言

阙失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熙宁七年三月乙丑诏以灾异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熙宁八年冬十月己亥诏以灾异数见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元丰三年秋七月癸未彗出太微垣丙戌诏求直言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下诏求言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丰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五

月丙申诏百官言朝政阙失六月丁亥诏中外臣庶

许直言朝政阙失民间疾苦

哲宗绍圣四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四年九月壬子以星变诏公

卿悉心修政以辅不逮求中外直言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纪元符三年正月即皇帝位三月辛

卯诏求直言

徽宗崇宁五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五年春正月乙巳以星变诏

求直言阙失丁未太白昼见戊申诏侍从官奏封事

大观四年五月丙辰诏以彗星见令侍从官直言指

陈阙失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宣和七年十二月己未诏令中外直言极谏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钦宗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朔诏中外臣庶实封言

得失

按宋史钦宗本纪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下诏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五月诏中外臣庶许言

民间疾苦虽诋讦亦不加罪

建炎三年下诏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三年二月癸亥下诏求直言丙子

诏士民直言时政得失夏四月乙卯许中外直言六

月己酉以久雨召郎官以上言阙政

绍兴元年十二月戊寅以彗出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二年九月辛酉以彗出诏许中外臣民直言时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年以灾异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年八月甲辰以雨旸不时

苏湖地震求直言

绍兴四年十二月己亥以来年正旦日食下诏求直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六年六月乙巳朔夜地震己酉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七年以灾异求直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七年二月辛丑以日食求直言六

月癸未以久旱命中外臣庶实封言事

绍兴十五年以星变求言

按宋史高宗本纪十五年夏四月戊寅彗星出东方

癸未命监司郡守条上便民事宜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下诏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纪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乙亥即皇帝

位甲申诏中外士庶陈时政阙失七月庚子以雨水

飞蝗令侍从台谏条上民间利病十二月戊辰诏侍

从台谏集议当今弊事仍命尽率其属使极言无隐

孝宗隆兴元年秋七月乙巳以旱蝗星变诏侍从台

谏两省官条上时政阙失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隆兴二年以水灾下诏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纪二年秋七月癸丑以江东浙西大

水诏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陈阙失及当今急务

干道元年夏五月壬戌诏监司帅守讲究弊事以闻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干道二年夏四月戊寅以久雨命侍从台谏议政刑

所宜以闻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八年七月乙巳以旱蝗星变诏侍从台谏两省

官条上时政阙失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九年诏讲读官直言时政

按宋史孝宗本纪九年四月癸亥帝览陆贽奏议谕

讲读官曰今日之政恐有如德宗之弊者卿等条陈

来上无有所隐

淳熙十四年下诏求言

按宋史孝宗本纪十四年秋七月丙午诏群臣陈时

政阙失及当今急务己酉诏监司条上州县弊事民

间疾苦癸丑命检正都司看详群臣封事有可行者

以闻

光宗绍熙二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宋史光宗本纪绍熙二年二月乙酉诏以阴阳失

时雷雪交作令侍从台谏两省卿监郎官馆职各具

时政阙失以闻五月庚申诏侍从经筵翰苑官自今

并不时宣对庶广咨询以补治道

绍熙五年宁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宋史宁宗本纪绍熙五年七月即皇帝位戊辰诏

求直言甲申诏两省官详定应诏封事具要切者以

闻冬十月乙未诏以阴阳谬盭雷电非时令台谏侍

从各疏朝政阙失以闻

宁宗庆元六年诏百官直言阙失

按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六年夏五月戊辰诏侍从台

谏两省卿监郎官馆职疏陈阙失及当今急务辛未

以久不雨诏中外陈朝廷过失及时政利害壬申雨

丁丑诏三省枢密院择臣僚封事可行者以闻

嘉泰四年三月乙亥诏百官疏陈时政阙失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嘉定元年下诏求言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元年春正月辛巳下诏求言

闰四月丁酉以旱诏求言

嘉定二年五月己未以旱诏群臣上封事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嘉定八年夏四月癸卯诏中外臣民直言时政得失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理宗宝庆元年诏内外文武官封章言事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庆元年五月甲子诏内外文武

大小之臣于国政有所见闻封章来上毋或有隐

端平元年春正月庚子朔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嘉熙二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嘉熙二年秋七月壬午以霖雨不

止烈风大作诏避殿减膳彻乐令中外之臣极言阙

嘉熙四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四年秋七月乙丑诏今夏六月恒

旸飞蝗为孽朕德未修民瘼尤甚中外臣僚其直言

阙失无隐十二月丙辰地震己未诏求直言

淳佑二年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淳佑二年十一月己亥日南至雷

电交作诏避殿减膳求直言

淳佑五年以来岁正旦日食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五年十二月壬午太史奏来岁正

旦日当食诏以是月二十一日避殿减膳命百司讲

行阙政凡可以消弭灾变者直言无隐

淳佑七年诏求直言弭旱

按宋史理宗本纪七年五月乙亥御集英殿策士诏

求直言弭旱

开庆元年十一月戊申诏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景定三年春正月戊子朔诏申饬百官尽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景定五年七月以星变诏求直言十月度宗即位诏

求直言

按宋史理宗本纪景定五年秋七月甲戌彗星出柳

丁丑诏中外臣僚直言朝政阙失 按度宗本纪景

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一月丙戌帝初听政

御后殿诏求直言又诏先朝旧臣赵葵谢方叔程元

凤马光祖李曾伯各上言以匡不逮

世宗大定元年诏职官陈便宜事

按金史世宗本纪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改

元大定十二月壬戌同知河间尹高昌福上书陈便

宜上览之再三诏内外大小职官陈便宜

大定二年诏宰臣直言无隐臣民上书者亟条具以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年正月壬辰上谓宰执曰

朕即位未半年可行之事实多近日全无敷奏朕深

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思

癸巳太白昼见甲午上谓宰执曰卿等当参民间利

害及时事之可否以时敷奏不可公余辄从自便优

游而已闰二月甲戌上谓宰臣曰比闻外议言奏事

甚难朕于可行者未尝不从自今敷奏勿有所隐朕

固乐闻之戊子上谓宰臣曰臣民上书者多敕尚书

省详阅而不即具奏天下将谓朕徒受其言而不行

也其亟条具以闻八月癸酉上谓宰臣曰百姓上书

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

乎夫听断狱讼簿书期会何人不能唐虞之圣犹务

兼览博照乃能成治正隆专任独见故取败亡朕早

夜孜孜冀闻谠论卿等宜体朕意诏百司官吏凡上

书言事或为有司所抑许进表以闻朕将亲览以观

人材优劣

大定八年谕宰臣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纪八年正月乙丑上谓宰臣曰朕治

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

不逮慎毋阿顺取容卿等致位公相正行道扬名之

时苟或偷安自便虽为今日之幸后世以为何如群

臣皆称万岁

大定十年谕宰臣直言无隐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年三月庚午上谕左丞石琚曰

女直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

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宜悉敷陈十月辛未上谓

宰臣曰朕凡论事有未能深究其利害者卿等宜悉

心论列无为面从而退有后言

大定十一年诏内外官民直言得失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一年八月癸卯朔太白昼见诏

朝臣曰朕尝谕汝等国家利便治体遗阙皆可直言

外路官民亦尝言事汝等终无一语凡政事所行岂

能皆当自今直言得失毋有所隐十月甲寅上谓宰

臣曰朕已行之事卿等以为成命不可复更但承顺

而已一无执奏且卿等凡有奏何尝不从自今朕旨

虽出宜审而行有未便者即奏改之或在下位有言

尚书省所行未便亦当从而改之毋拒而不从

大定十二年诏陈言文字送秘书监录付所司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二年正月戊寅诏有司凡陈言

文字皆国政利害自今言有可行以其本封送秘书

监当行者录副付所司

大定十六年谕宰臣直言无隐

按金史世宗本纪十六年十二月丙子上谕宰臣曰

凡已经奏断事有未当卿等勿谓已行不为奏闻改

正朕以万几之繁岂无一失卿等但言之朕当更改

必无吝也

大定二十七年谕宰臣竭诚尽言

按金史世宗本纪二十七年二月乙酉上谓宰执曰

朕自即位以来言事者虽有狂妄未尝罪之卿等未

尝肯尽言何也当言而不言是相疑也君臣无疑则

谓之嘉会事有利害可竭诚言之朕见缄默不言之

人不欲观之矣

章宗明昌三年集百官各书所对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八月甲辰集三品以下

六品以上官问以朝政得失及民间利害令各书所

明昌六年谕谏官直言无讳

按金史章宗本纪六年三月甲午以翰林直学士孛

囗鲁子元兼右司谏监察御史田仲礼为左拾遗翰

林修撰仆散讹可兼右拾遗谕之曰国家设置谏官

非取虚名盖责实效庶几有所裨益卿等皆朝廷选

擢置之谏职如国家利害官吏邪正极言无隐近路

铎左迁本以他罪卿等勿以被责遂畏缩不言其悉

心戮力毋得缄默

承安二年敕计议官直言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二年八月庚辰敕计议官所

进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辞

承安四年以旱诏求直言

按金史章宗本纪四年五月壬辰朔以旱诏求直言

六月丁丑右补阙杨庭秀言自转对官外复令随朝

八品以上外路五品以上及出使外路有可言者并

移检院以闻则时政得失民间利病可周知矣从之

泰和三年令士庶诣阙陈言

按金史章宗本纪泰和三年冬十月丁卯谕尚书省

士庶陈言皆从所司以闻自今可悉令诣阙量与食

直仍给官舍居之其言切直及系利害重者并三日

内奏闻

泰和六年诏言军国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纪六年五月壬辰谕尚书省今国家

多故凡言军国利害五品以上官以次奏陈朕将亲

问之六品以下则具帖子以进

卫绍王大安二年九月乙未诏求直言

按金史卫绍王本纪云云

至宁元年八月宣宗即位九月诏求直言

按金史宣宗本纪至宁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丁未谕宰臣曰朕即大位群臣凡有所见各直言

勿隐丙寅诏谕六品以下官事有可言者言之无隐

世祖至元五年诏御史直言无隐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秋七月癸丑立御史台

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诏谕之曰台官职在

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

仍以诏谕天下

成宗元贞元年敕上封事者中书省发视以闻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元年六月敕凡上封事者命

中书省发缄视之然后以闻

武宗至大二年诏臣民实封言事在外者赴所属转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二年九月庚辰朔诏朝廷得

失军民利害臣民有上言者皆得实封上闻在外者

赴所属转达

仁宗延佑二年诏求直言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二年春正月御史台臣言比

年地震水旱民流盗起皆风宪顾忌失于纠察宰臣

燮理有所未至或近侍蒙蔽赏罚失当或狱有冤滥

赋役繁重以致乖和宜与老臣共议所由诏明言其

事当行者以闻十一月丙午客星变为彗犯紫微垣

历轸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灭甲戌左丞相

合散等言彗星之异由臣等不才所致愿避贤路帝

曰此朕之愆岂卿等所致其复乃职苟政有过差勿

惮于改凡可以安百姓者当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

变可弭也

延佑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十二月下诏求言

按元史英宗本纪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

月乙巳朔诏七品以上官有伟画长策可以济世安

民者实封上之丁卯铁木迭儿拜住言比者诏内外

言得失今上封事者或直进御前乞令臣等开视乃

入奏闻帝曰言事者直至朕前可也如细民辄诉讼

者则禁之

英宗至治三年二月令百官言便宜事八月泰定帝

即位诏求直言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三年二月癸酉畋于柳林顾

谓拜住曰近者地道失宁风雨不时岂朕纂承大宝

行事有阙欤对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责固宜良

由臣等失职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载于兆姓万

物岂无乖戾之事卿等宜与百官议有便民利物者

朕即行之 按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

皇帝位十二月诏求直言

顺帝至正九年九月甲子凡建言中外利害者诏委

官选其可行之事以闻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太祖洪武三年诏廷臣言得失

按大政纪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日中有黑子诏廷

臣言得失起居注万镒言日者阳之精也至阳之中

而有黑子焉是阴之奸乎阳也其在人事德为阳刑

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刑胜乎德小人胜乎君子

臣请凡臣民有罪法当死者皆三覆奏毋辄置之刑

小人而奸君子之位者黜之庶乎天象感也吏部尚

书郎本中言日者君之象也在陛下修德以禳之君

德修则天变自消昔宋景公一言之善荧惑犹为之

退舍况陛下以天锡之资诚能益加修省何天变之

不回哉且河南中原之士隐于山林者宜访求之仕

于朝者有能加其官或不能者加其黜罚焉凡天之

仁爱人君鉴视告戒无所不在则人君体之于心而

施之于政者亦当无所不用其情也诗曰明明在上

赫赫在下天人感应之机如此愿陛下无忽上皆嘉

纳其言

洪武九年诏言事者直陈得失

按明会典洪武九年颁建言格式使言者直陈得失

无事繁文

按大政纪洪武九年六月上谕侍臣曰昔大禹以五

声听治为铭于笋虡曰教我以道者击鼓以义者击

钟以事者振铎以忧者击磬以狱者摇鼗禹圣人也

虚己求言如此之切朕屡敕廷臣言无讳至今少有

启沃朕心者侍臣对曰陛下事无可言者上曰朕日

总万几安能事事尽善所望左右尽忠补过如卿所

言非朕所望也侍臣顿首谢十二月庚戌颁建言格

式上因主事茹太素卜疏时务累万余言可行者四

事因颁示中外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复自序

其事于旨云

按明昭代典则九年闰九月庚寅诏曰朕本布衣因

元多故遂与群雄并驱险阻艰难更历备至方得偃

兵息民称尊海内纪年洪武已九春秋矣迩来钦天

监奏报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于是静居自省古今干

道变化殃咎在于人君思之至此皇皇无措惟尔臣

民许言朕过于戏于斯之道惟忠且仁者能鉴之若

假公济私岂贤人君子之操非所望焉

洪武十年诏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

按昭代典则洪武十年六月丁巳上谓中书省臣曰

清明之朝耳目外通昏暗之世聪明内蔽外通则下

无壅遏内蔽则上如聋瞽国家治否实关于此朕常

惧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

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虑微贱之人敢言

而不得言囗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言有

限所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御

洪武十五年诏言事者实封递奏

按明会典十五年令军士建言者所司用印实封入

递奏闻本人不必赴京

洪武十八年诏中外条陈军民利病政事得失

按明昭代典则洪武十八年二月甲辰上以当春久

雨阴晦不解间雪雹以雷虽时气不和亦人事有以

致之乃谕中外凡军民利病政事得失条陈以进下

至编民卒伍苟有所见皆得尽言无讳

惠宗建文元年三月京师地震求直言

按大政纪云云

建文二年八月承天门灾诏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则云云

成祖永乐元年诏百工技艺皆许陈奏

按名山藏典谟记永乐元年十二月诏百工技艺凡

利国益民之事皆许陈奏

永乐二年命六科给事中庶务失中直言无隐

按明昭代典则永乐二年春正月上御奉天门召六

科给事中谕曰朕日临百官可否庶务或有失中尔

等宜直言无隐又顾解缙等曰敢为之臣易求敢言

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

之风世不多见欲使进言者无所畏听言者无所忤

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勉之

永乐三年诏侍臣直言无隐

按大政纪永乐三年四月戊辰谕侍臣自今事之丛

脞者悉记之以备顾问所行有未合理者亦常直谏

上曰为政之道莫先于广言路盖天下之大吏治得

失生民休息人不言朝廷何由悉知又曰早来在宫

中偶忘一事问左右皆不能记忆盖沉思久而后得

之朕以一人之智处万几之烦岂能一一记忆不忘

一一处置不囗汝等慎勿有所顾避

永乐八年令布政司按察司进表官陈奏军民利病

政治得失

按明会典云云

永乐十三年令凡军民利病及贪官污吏作弊害民

者许诸人具实奏闻

按明会典云云

永乐十九年以火灾诏求直言

按明通纪永乐十九年四月庚子夜奉天谨身华盖

三殿灾诏告天下求直言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十月诏求直言

按大政纪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

位十月敕五府六部等衙门求直言

仁宗洪熙元年诏群臣直言无讳

按大政纪洪熙元年正月癸酉召大学士杨士奇杨

荣金幼孜黄淮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贤不受直言

则祸益增为臣以能直言为贤不能直言则忠不尽

自今遇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

钞一千贯文币一表里三月丁亥谕三法司自今诽

谤者悉勿治曰往者法司无公平宽厚之意尚罗织

为功能稍有片言涉及国事辄论诽谤中外相帅成

风奸民欲嫁祸良善者辄饰造诬罔以诽谤为说一

罣名于此身家破灭莫复辨理今数日间觉此风又

萌夫治道所急者求言所患者以言为讳况今所急

尤在于通下情卿等宜体朕心

按明昭代典则洪熙元年三月敕曰朕以眇躬处亿

兆之上御天下之大机务之繁殆难独理是以下诏

求言冀匡不逮此朕之实心也自即位以来臣民上

章以数百计朕未尝不忻然听纳言之而当即与施

行苟有不当未尝加谴此皆群臣所共知者间因大

理寺少卿戈谦所言过于矫激多非实事朕一时不

能禁于心而群臣有迎合朕意者交章奏其贾直欲

置诸法朕特优容今在职视事不得朝参自是以来

言者益少岂为无事可言欤抑怀自全之计而退为

默默欤今自冬不雪春亦少雨阴阳愆期必有其咎

岂无可言而为人臣者惟念保身亦何以为忠朕之

一时不能含容盖未尝不自省尔文武群臣亦各思

以君子之道自勉摅其嘉谋嘉猷凡遇国家军民利

有未兴弊有未革及政令有未当者咸直言之勿以

前事为戒而有所讳庶几君臣相与之义戈谦自明

日以后仍旧朝参故谕

宣宗宣德三年奏准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御史六

科给事中会议奏闻

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正统四年诏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则正统四年六月帝敕谕南京守备襄

城伯李隆参赞机务兼户部尚书黄福及五府六部

都察院等衙门官朕承大统夙夜祗勤惟天惟祖宗

付托之重不敢怠逸比年以来停罢一切征敛除逋

负薄刑罚所冀四方咸遂生息今岁以来灾沴数见

京畿尤甚兼以各处水旱相仍军民困苦洪范咎征

皆由人事此盖朕不德所致也修省兢惕勉图善道

尔等皆与同休自今其体朕心以敬天爱人为心毋

懈夙夜夫持廉戒贪者善身之本至公绝私者善政

之要钦哉勖哉无懈朝夕庶几以回天意以固宗社

生民之福尔等尚亦有利哉凡军民一切利病及今

可以济时恤患除奸去弊之事许诸人指实直言无

正统八年诏求直言

按大政纪八年四月雷震奉天殿诏求直言

代宗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该衙门详细参看

按明会典景泰四年令建言者该衙门详细参看果

有利国利民可行则行有假以言事报复雠怨者具

奏治罪

按大政纪景泰四年六月灾异求直言

景泰五年正月积雪恒阴诏求直言

按大政纪云云

英宗天顺五年诏开言路

按大政纪天顺五年八月以擒逆贼诏示天下布宽

恤开言路时李贤上言曹贼就擒此非小变宜诏天

下一切不急之务悉皆停罢与民休息又言自古治

朝未有不开言路者或设敢谏之鼓诽谤之木以导

之或举旌奖赏劳升用之典以劝之犹虑其讱默自

保或设不言之刑以惧之圣帝明王其惓惓求言若

此者惟恐不得闻其失也惟奸邪之臣恶其攻己必

欲塞之以肆其非由是覆宗绝祀陷于大僇而不悟

矣上曰此吉祥石亨张軏杨善辈实为之今宜列之

于诏咸使闻知先是御史张鹏杨瑄以言获谴权奸

遂肆行无忌相继反逆故贤以为言乃降此诏言路

始开

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名山藏典谟记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

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坠化白气复曲折上腾其声

如雷逾时西方复有流星如碗大赤色自中天西行

近接尾迹化白气曲曲如蛇形良久正西轰轰如雷

震地须臾止敕曰上天垂戒灾异迭见岁暮及今正

旦星变有声如雷朕甚惊惧尔文武百官其指陈国

家生民之利病朕采行之

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大政纪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十

月丙子五更星变下诏求言

孝宗弘治六年三月亢旱求直言

按大政纪云云

弘治十年诏求直言

按大政纪弘治十年五月京师风霾各省地震诏求

直言

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宁宫灾诏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则十一年冬十月干清坤宁宫灾诏曰

朕惟天道人事相与之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迩者

上天示戒灾异频仍乃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二日清

宁宫灾中夜达旦朕心惊惧寝食靡宁虑有愆违上

干和气修省数日莫究所由兹特斋心竭诚遣官祭

告天地太庙社稷山川尔文武群臣有官守言责皆

与朕共天职者宜各省躬思咎去垢涤污殚心囗力

毋得因循怠玩若罔闻知凡百司弊政奸贪显迹及

一应军民利病皆直切指陈无有所隐以助朕励精

之治荅上天仁爱之心绵国家亿万载隆长之祚钦

哉故谕

武宗正德九年以干清宫灾诏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则正德九年春正月干清宫灾敕曰朕

恭承天命嗣守祖宗成业夙夜孜孜图勉治理乃正

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干清宫灾朕心惊惶莫知攸措

殆以敬天事神之礼有未能尽祖宗列圣之法有未

能守用舍或有未当刑赏或有未公征敛太重有伤

民财工役繁兴有劳民力谗谀并进而直言不闻贿

赂公行而政体乖谬奸贪弄法而职业多未能修抚

剿失宜而盗贼尚未见息有一于此皆足以伤和致

灾静言思之悔悟方切尔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义均

休戚各洗心改过痛加修省事关朕躬及时政阙失

军民利病宜直言无隐庶俾朕有所修以荅上天仁

爱谴告之意故谕

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诏求直言

按明昭代典则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即皇

帝位诏天下朝廷政事得失天下军民利病许诸人

直言无隐

世宗嘉靖二年以水灾诏求直言

按永陵编年史嘉靖二年八月河南诸郡大水帝降

敕修省求直言吏部侍郎汪俊乃上言皇上临御未

几政渐弗终天心仁爱特示警惧登极一诏百度惟

贞迩来举措背驰万民失望诏令不如初矣即位之

初罢逐奸回任用耆旧迩来师傅重臣咨询囗阔任

贤不如初矣即位之初听言如流迩来事干戚宦九

卿台谏执奏不从听纳不如初矣即位之初厘革幸

位迩来戚宦藩邸之臣侯伯锦衣陈乞日多慎名器

不如初矣即位之初马匹牛羊悉付科道核计后因

阎闳渎奏遂寝前旨恤民不如初矣即位之初禁黜

左道迩来修设斋醮混渎宫庭禁邪不如初矣即位

之初神气精明迩来圣体违和天颜渐改岂鼎盛之

年忘在得之戒乎有一于此皆足以召灾未可以为

适然之数而不加之意也不报

嘉靖七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永陵编年史嘉靖七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北

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敕求直言且谕辅臣曰

卿等亦各尽言以体朕忧言者甚众大学士杨一清

疏臣观群臣立论者不宜于措注而责实者多付于

空言是皇上应天以实而群臣应诏以文也臣谓今

日之务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变法在安静

不在纷更在宽厚不在烦苛昔人有言为国有不足

惧者五深可惧者六今日之弊实恐堕此臣举其要

曰举贤才以充任使收人心以固邦本求直言以防

壅蔽而已帝嘉纳之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京师地屡震求言

按大政纪云云

同类推荐
  •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乙金镜式经

    太乙金镜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禅门锻炼说

    禅门锻炼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得依释序文缘起

    得依释序文缘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

    《总是元曲最销魂》打破以往对于元曲的赏析形式,试图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元曲的大致风貌,呈现每一首元曲的来龙去脉,并从中介绍一些元代名士的奇闻轶事。元曲不如唐诗那么蕴藉、含蓄,令人一唱三叹、吟咏不已,也不及宋诗的精炼。就风格而言,其类似宋词的长调,写的铺排,感情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少用冷僻典故,更贴近现实生活,易于流传。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本书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含重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经中央任命担任并主持航空工业工作的部(副部)长、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和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担任过总经理职务的领导干部(共计44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本书内容翔实、生动,实为记录航空系统领导干部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英雄联盟之黄金眼

    英雄联盟之黄金眼

    新书发布《一拳皇者》别藏了,藏什么呀,你藏在哪里,你在哪里插眼,我全知道,想gank我?门都没有?一次比赛中获得了透视眼,拥有了OB视角,整个英雄联盟峡谷视野全开,对方的眼位在哪里全部知道,靠着这一技能,黎凌将带领中国队走上电竞之巅,拿回那些属于我们中国队的冠军!!
  • 逆光仰望

    逆光仰望

    后来我知道,原来记忆死去也没办法带走你。他在窗台的阳光下,微微侧着头看书。我在看他。忽然,他抬起眸望我,风吹过,发丝撩动,他低垂的睫毛,平静如水的目光,似笑非笑,无论经过多少年,我仍然记得这一瞬间,那个俊美的少年曾用一双温暖的眼睛看过我。
  • 唯世之倾世公主

    唯世之倾世公主

    那一年,她曼舞萧条,淡了桃花。那一年,她挥笔直下,醉了人家。本如花似锦的年纪,却倾尽自己,还了天下!神秘的末代大倾国度,一代公主,保国善将,明争暗斗,舍命设计,终是为情所惑,逃不过宿命,命中如何?又能奈何?城崩弃离,也不过如此。所以,万万别道爱我,因为我会当真。萧瑟浅唱,白雪送歌。你只叹对他恨之入骨,却不想他依旧待你如初,纵是万劫不复,粉身碎骨,只愿深情不被负。用我余生,换你半世快活。
  • 光之夏寂寞

    光之夏寂寞

    已经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父亲将我卖掉,我只有静静的等待命运的到来,我祈求着可以死在那个关闭我的屋子里,可是命运却将我送到了世间的天堂之地,葡萄庄园。那是是温暖的阳光,暖衣饱食,我已经甚为满足,报着感恩的心静静的生活就好,可是却遇见了他。阳光之下,他温柔的笑着,他说寂寞不许和别人随便出去,寂寞那些旧的衣服不要了,你扔掉,或是拿走,寂寞这汤太难喝了,你过来尝一尝,寂寞不会去上海,她只能留在这里,寂寞,她是我的。他是童家的大少爷,却爱上了卑微我,他从见到我的第一眼就开始计划着,一生的打算,我想退离,我想躲藏,终究还是败给了他的爱,我笑着,算了,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愿意成为可以和他并肩平齐的女人。
  • 伤融于泪:流氓校草请远离我

    伤融于泪:流氓校草请远离我

    天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开学第一天就遇上个什么流氓校草,丢了初吻!吴羽冥!你个混蛋!大混蛋!
  • 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一本关于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的有趣小书,系统地展现了不为人知的那些关于厕所的故事。
  • 赖上萌系兽妃

    赖上萌系兽妃

    花季二货少女一朝穿越变成了北辰国王的小宠,看萌系小宠各种傲娇,各种捣蛋。只要吃得饱睡的香,姐照样大摇大摆走四方!只是姐都这么安分了,为啥还要安排这么多妖孽出现呢?偶对美男真的没有抵抗力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

    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