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4500000002

第2章

深衣

郑氏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永)按:深衣之义,郑注孔疏皆得之,独其裳衽之制,裁布之法与续衽钩边之文,郑氏本不误,而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细绎郑说,遂失其制度,后儒承讹(通讹)习舛,或以臆为之,考辩愈详而误愈甚,其失自玉藻疏始,今为考订如左。

玉藻曰:深衣三祛,缝齐倍要。(缝音逢,齐音咨,要,一遥反。)

郑氏曰:三祛者,谓要中之数也。祛尺二寸,围之为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缝,紩也,紩下齐倍要中,齐丈四尺四寸。

疏曰:祛,谓袂末,言深衣之广,三倍于袂末。齐谓裳之下畔,要谓裳之上畔,言缝下畔之广,倍于要中之广。谓齐广一丈四尺四寸,要广七尺二寸。又曰,云三之,七十二寸者,案深衣云幅十有二以计之,幅广二尺二寸,一幅破为二,四边各去一寸,余有一尺八寸,每幅交解之,阔头广尺二寸,窄头广六寸,此宽头向下,窄头向上,要中十二幅,广各六寸,故为七尺二寸,下齐十二幅,各广尺二寸,故为一丈四尺四寸。

(永)按:深衣者,圣贤之法服,衣用正幅,裳之中幅亦以正裁之,唯衽在裳旁,始用斜裁。古者布幅阔二尺二寸,深衣裳用布六幅,裁为十二幅。其当裳之前后正处者,以布四幅正裁为八幅,上下皆广一尺一寸,各边去一寸为缝,一幅上下皆正,得九寸,八幅七尺二寸,其在上者既足要中之数矣,下齐当倍于要,又以布二幅斜裁为四幅,窄头二寸,宽头二尺各去一寸为缝,狭头成角,宽头得一尺八寸,皆以成角者向上,以广一尺八寸者向下,则四幅,下广亦得七尺二寸,合于齐,得一丈四尺四寸,此四幅连属于裳之两旁,别名为衽,下文衽当旁是也。深衣裳裁缝之法本如此,玩下文郑注,可见疏家不得其说,妄谓六幅皆用交解,狭头去边缝广六寸,阔头去边缝广一尺二寸,于是裳之前后,惟中缝正直,其余皆成奇衺不正之缝,可谓服之不衷,曾谓圣贤法服而有是哉?下文衽当旁疏及续衽钩边诸说之纷拏,皆由六幅皆交解之说误之耳。

衽当旁。

郑氏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衽属衣则垂而方之,属裳则缝之以合前后上下相变。

(永)按:衽者,斜杀以掩裳际之名。深衣裳前后当中者,不名衽。唯当旁而斜杀者名衽。故经云衽当旁。明其不当中也。当中则前襟而后裾是也。郑云,衽为裳幅所交裂也。玩所之一字,明其唯在裳旁而名衽者交裂,其余幅不交裂也。交裂者,以布二幅,交皆为四幅,狭头二寸,去边缝成角,宽头二尺,去边缝一尺八寸也。又云,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此广解凡裳之衽也。衽有二,朝服祭服丧服皆用帷裳,前三服后四幅,裳际不连,有衽掩之,用布交解,宽头在上,合缝之,窄头在下,如燕尾之形,即丧服篇衽二尺有五寸是也。此衽之杀而下者也。深衣制祛(原文如此,当作衽)当裳旁 ,亦交解,而以狭头向上,宽头向下,此衽之杀而上者也。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为棺上合缝之木亦名为衽也。丧大记曰,君盖用漆三衽三束。郑注云,衽,小要也。盖小要之形,上下广而中狭,以掩棺盖,合缝之际,上半则杀而下,下半则杀而上,似衣衽之上杀下杀以掩裳际,是以有衽之名。此借衣衽名小要,故郑连及之也。云衽属于衣,则垂而放之,谓朝祭丧服之衽。云属裳则缝之以合前后,即此深衣之衽也。其缝之以合前后者,唯左旁为然,若右旁,则不能缝合,别有钩边,见深衣篇,郑亦略言之耳。此经与郑注甚明,又以他文证之:问丧云扱上衽,谓裳之两角插于带间也。论语云左衽,谓夷俗衽掩于左,其缝合者在右也,皆衽当旁之证也,而疏家忽之,并失小要之义。

疏曰:衽为裳幅所交裂也者,裳幅下广尺二寸,上阔六寸,狭头向上,交裂一幅而为之。(案,裳幅不皆交裂,孔氏误谓十二幅皆交裂,是未绎“所”字之意。)云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者,皇氏云:言凡衽,非一之辞,非独深衣也,广头在上,狭头在下。(按朝祭服,亦如丧服之制。皇氏不及朝祭服,非也。)或杀而上,谓深衣之衽,宽头在下,狭头在上。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谓深衣与丧服相对,为小要两旁皆有此衽。(按小要者,棺上合缝之木也,皇说误。)熊氏大意与皇氏同,或杀而下谓朝祭之服耳。(按,熊氏又不及丧服,亦非也。合皇熊二说乃备。)云衽属衣则垂而放之者,谓丧服及熊氏朝祭之衽。(按,此说是。)云属于裳而缝之以合前后者,谓深衣之衽。云上下相变者,上体是阳,阳体舒散,故垂而下,下体是阴,阴主收敛,故缝而合之。(按,此皆得之。)今删定深衣之上,独得衽名,不应假他余服相对为衽,何以知之?深衣衣下属幅,而下裳下属幅而上相对,为衽。(按,丧服篇言衽二尺有五寸。孔氏乃谓深衣独得衽名,何耶?杀下杀上,明是与他服相对。孔是乃谓深衣衣下属幅,而下裳下属幅而上相对为衽。衣下属幅,何以谓之杀耶?且下文,衽属衣则垂而放之,岂得谓是深衣之衽耶?删定之说,大失郑注之意。)郑注,深衣钩边,今之曲裾,则宜两边而有也。(按,钩边别是一物,此经未及深衣,疏一旁有曲裾,此云宜两边有,与彼疏亦自相抵啎。)但次等无文言之,且从先儒之业。

深衣云:续衽钩边。

郑氏曰: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乌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曲裾也。

(永)按:续衽,谓裳之左旁缝合其衽也,钩边谓裳之右旁别用一幅布斜裁之,缀于右后衽之上,使钩而前也。汉时谓之曲裾,盖裳后为裾,缀于裾,曲而前,故名曲裾也。所以必用钩边者,裳之右畔前后衽不合,若无钩边,则行步之际露其后,衽之里有钩边而后可以揜裳际也。郑氏特引孝经,援神契乌喙必钩之钩读如之,明其为钩曲之义,使非别缀一幅曲而前,不得谓之钩也。裳十二幅象十二月又有钩边,其以象闰欤?郑氏不言左续衽右钩边者,衣裳自左揜右,左可连,右不可连,其事易明,故不必言左右也。续衽钩边之义,郑注分明,疏家汨之,后儒之说并钩边,失之,详见后。

疏曰:衽为深衣之裳,以下阔上狭谓之为衽。(按,裳幅不皆下阔上狭,说已见前。)按,续此衽而钩其旁边,即今之朝服有曲裾而在旁者是也。(按,此说似合续衽钩边而一之,若两旁皆续衽而钩边者,其说误矣。)又曰,衽当旁者,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按,此说甚误,前已辨之。)皆似小要之衽。(按,小要,上半杀而下,下半杀而上,须合他衽之杀而下者方似小要。)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今云衽当旁者,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谓余衽悉当旁也。(按,裳幅当前后者不名衽,安得有余衽?经明言衽当旁,安得谓前后左右皆有衽?)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若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连也。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着,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与相连无异,故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按,一旁连之相着,谓在左者也,一旁有曲裾掩之,谓在右者也。此二句分明最为得之,然有云与相连无异故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恐非郑注之意。续衽钩边,郑氏分别言之,右边曲裾掩裳际,不可谓属连之也。)

云若今曲裾也。郑以后汉之时,裳有曲裾,故意续衽钩边似汉时曲裾。今时朱衣朝服从后汉明帝所为,则郑云今曲裾者,是今朝服之曲裾也。(按,孔氏王薄疏谓曲裾两边宜有似唐时朝服有两曲裾,然以经文绎之,一边既续衽,则曲裾唯宜施于右耳。)

家礼,深衣制度云: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

注云: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其下过胁而属于裳处约围七尺二寸,每幅属裳三幅。

(永)按,深衣之领,自左而掩于右,前襟亦自左掩右,右襟有表有里,则前后当有五幅,如后世之袍制,而家礼谓衣前后四幅,如今之直领衫,恐误矣。家礼深衣图亦是两襟相掩,既相掩则领不直,而衣不止四幅,岂朱子未定之说乎?又云每幅属裳三幅,亦演习旧说之误。前后四幅,每幅属裳二幅,而衽之四幅在两旁,衽之上头但有角,属于衣,前襟之里一幅则有曲裾属之耳。

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

注云: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副,一头广,一头狭,狭头当广头之半,以下头向上而连其缝以属于衣,其属处约围七尺二寸,每三幅属衣一幅,其下边及踝处,约围丈四尺四寸。

(永)按,孔氏误释玉藻裳幅皆交解,家礼遂承其误,当以玉藻衽当旁郑注为正,又按深衣篇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郑注云裳有六幅,幅分之以为上下之杀,此注亦略言裳以六幅分为十二幅,下齐广于要中耳,其为上下之杀者,在当旁之衽,非谓十二幅皆杀也。

又云方领。

注云,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永)按,深衣云,曲恰如矩以应方注,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孔疏云,郑以汉时领皆向下交垂,方领似今拥咽,故云若今小儿衣领,但方折之也。司马温公引后汉马援传朱勃衣方领能矩步注,谓颈下别施一衿,映所交领,使之方正尺,引后汉儒林传服方领注,方领,直领也。左传衣有襘注,襘,领会也。曲礼注,袷,交领也。谓领之交会处自方,即谓袷,疑更无它物。朱子此说,盖从温公后说也。郑氏谓如今小儿衣领,岂汉时小儿衣领亦但曲之而自方,非如孔氏拥咽之说乎?但领既交会,则不直,而在右之前襟必有表里,前谓布四幅,不知何以制之也。

曲裾。

注云,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广头向上,布边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为乌喙,内向缀于裳之右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郑注,钩边若今曲裾。

(永)按,曲裾别用一幅布裁之,缀于裳之右旁,是已然谓交解裁之,广头向上,左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则似朝服祭服丧服之衽,非钩边之制也。郑注,读如乌喙必钩之钩,此引孝经纬文,明钩字之义,非谓末为乌喙也,此条朱子后自有说。

蔡氏渊曰,司马所载方领与续衽钩边之制,引证虽详而不得古意,先生并之,尝以理玩经文与身服之宜,而得其说。谓方领者,只是衣领既交且有如矩之象,谓续衽钩边者,只是连续裳旁,无前后幅之缝,左右交钩,即为钩边,非有别布一幅裁之如钩而缀于裳旁也。先生之说已修之家礼矣,而续衽钩边则未及修焉。

(永)按,续衽钩边,朱子前后有三说,谓别布一幅裁之如钩缀于裳之右旁,此家礼之说也。谓左边既合缝了,再覆缝。以合缝者为续衽,覆缝为钩边。此衣图之说也。谓只是连续裳旁,无前后幅之缝,左右交钩即为钩边,此蔡氏所闻之说也。三说似皆未确定,其源皆由孔氏释玉藻误之,使其不谓六幅皆交解,则当旁之衽,左边连属之,右边必须有别布一幅为曲裾以掩之,非如合缝覆缝,左右交钩之说矣。其有别布一幅也,亦但缀于裳之后裾,钩曲而前,非如交裁为燕尾之说矣。

杨氏复曰,深衣制度,唯续衽钩边一节难考。按玉藻深衣疏,皇氏熊氏孔氏三说皆不同,皇氏以丧服之衽广头在上,深衣之衽广头在下,丧服与深衣,二者相对为衽。孔氏以衣下属幅而下,裳下属幅而上,衣裳二者相对为衽,此其不同者一也。(按,二说孔氏失之,皇氏但失不兼朝幅祭服耳。)皇氏以衽为裳之两旁皆有,孔氏以衽为裳之一边所有,此其不同者二也。(按,孔氏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谓衽谓裳之一边所有也。)皇氏所谓广头在上为丧服之衽者,熊氏又以此为朝祭服之衽,一以为吉服之衽,一以为凶服之衽,此其不同者三也。(按,此非不同也,皇熊各举一边耳。)家礼以深衣续衽之制,两广头向上,似与皇氏丧服之衽,熊氏朝祭服之衽相类,此谓可疑。是以先生晚岁所服深衣去家礼就说曲裾之制而不用。(按,郑氏解钩边为曲裾,分明别有一物,但非如燕尾下垂耳。去而不用,恐乖郑义。)盖有深意,恨未得闻其说之详也。及得蔡渊所闻,始知先师所以去旧说曲裾之意,复又取礼记深衣篇熟读之,始知郑注续衽二字文意甚明,特疏家乱之耳。(按,续衽与钩边是二事,郑注分言之,而杨氏即以续衽当钩边,是误读郑注耳。)按郑注曰,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按,郑注别解钩边为曲裾,此独删去,何也?)郑注之意,盖谓凡裳前三幅后四幅,夫既分前后,则其旁两幅分开而不相属。唯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名为衽。(按,此沿孔疏之误。)见玉藻衽当旁注。(按,郑注衽,谓裳幅所交裂也。言唯衽之四幅交裂,其余八幅则不交裂也。杨氏亦未细绎郑注耳。)所谓续衽者,指在裳旁两幅言之,谓属连裳旁,两幅不殊裳前后也。(按,属连之者,裳之左旁也,若右旁,两幅各开,是以别有曲裾以掩裳际。杨氏但言裳旁,不辨左右,则右边岂可属连乎?)疏家不详考其文义,但见衽在裳旁一句,意谓别用布一幅裁之如钩而垂于裳旁,妄生穿凿,纷纷异同,愈多愈乱。(按,孔疏深衣,裳一旁连之相着,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二句最分明的确,郑注既解钩边为曲裾,则安得混钩边于续衽而谓非别用一幅布为之乎?)自汉至今两千余年,读者皆求之于别用一幅布之中,而注之本意为其掩盖而不可见。(按,钩边别用一幅布,正得郑注之意,唯玉藻疏误谓深衣裳皆名衽,十二幅皆交解,于是注之本意为其掩盖而不可见耳。)夫疏,所以释注也,今推寻郑注本文,其义如此,而皇氏熊氏等所释其谬如彼,皆可以一扫而去之矣。(按,皇熊之说未尝缪。)先师晚岁知疏家之失而未及修定。愚故着郑注于家礼深衣曲裾之下,以破疏家之谬,且以见先师晚岁已定之说云。

(永)按,杨氏之说,虽谓以郑注破疏家之谬,而玉藻衽当旁之经文及郑注衽为裳幅所交裂也所字之意未尝细玩,又引深衣续衽钩边之注,但及其释续衽者而遗其曲裾之说,于是疏说本不误者以为误,而其真误如孔氏所谓裳幅皆交解者,反忽之甚矣。注疏亦未易读也,深衣裳之误以久,以圣贤法服而反类于奇衺不正,是以详为之考,俟当世君子定论焉。(今世万斯之说尤误,亦不必辨。)

同类推荐
  • 韶州驿楼宴罢

    韶州驿楼宴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内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居竹轩诗集

    居竹轩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eart of the West

    Heart of the W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都市大高手

    都市大高手

    高手苏晨来到都市,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都市之战。战商场大鳄、战暗实力、战各种二代、战一切不服。高手就是打的你满地找牙,还让你心里佩服。高手就是让妞主动暖床,还要当给你钱。高手苏晨,注定不凡。
  • 妩媚公主的温柔王子

    妩媚公主的温柔王子

    因为一块石头完成了一段完美爱情,看伊落梦和王子的唯美爱情
  • 格林兰

    格林兰

    传说与信仰,一个女孩的故事。本书为练笔之作,正在修改中,更新奇慢,最快每天一节。
  •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译注

    《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世说新语》作了典范的论述。作者以鲁迅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和译注,以方便读者阅读。
  • 千年女鬼错时空:新朝遗梦

    千年女鬼错时空:新朝遗梦

    啥,诸葛亮是她祖先?她娘是当朝圣女?一夜之间,惊讶变惊慌,至亲之人变白骨!她师拜卧龙先生,誓报血仇。与帅哥师傅隐于山村,男耕女织,兴学教书……要不就拽上师傅,助她报仇?省的放他一个人,被别的女人惦记。她可不放心!
  • 做人不要太老实大全集

    做人不要太老实大全集

    本书从几方面对老实人的做人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阐释,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和经典智慧故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如何做人,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开创美好人生做了更为直观的介绍和分析。
  • 复仇道路上的公主

    复仇道路上的公主

    在复仇道路上的她们,遇到了在过着快活神仙日子的他们。原以为只是片面之缘,却是长久之缘。而往往快乐的日子不久,可恶的第三者出现了,王子怎么选择?随着第二段恋情的开始,已经受过伤的她们,会不会选择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感觉再一次去爱?冷幽凝雪、冷幽凝汐、冷幽凝澜、冷幽凝沫,千菱冰语五人从决心报仇到报仇成功的过程中又会有怎样的令人期待的故事呢?
  • 妖王令:美男回家吃饭了

    妖王令:美男回家吃饭了

    她,千年不遇的水灵花妖,肩负花妖一族成仙的寄托。修炼千年,掌权千年,终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即将成仙,只可惜飞升的一瞬,仙魔开火,为争夺先天灵根七色葫芦籽,互相炮轰,而她飞升的位置老巧不巧的就卡在中间,很悲催的和宝贝一起沦为仙魔打斗的炮灰。七色防护开启,携带七色葫芦籽异世重生,再次睁眼,星云互转;饥荒一片,尸体成山,残忍冷血的兽人世界?额!扶额!!善良的树之精灵,可爱的矮人,漂亮的美人鱼,风格各异的兽人,高傲优雅的吸血鬼,狂傲的远古神兽这一世,没有压抑的寄托和期望,她只要快乐的生活只是当问鼎天下,回头看,是谁一直默默的陪着她的身边?此文带你们走向美好的玄幻兽人的世界,无小三,无渣男,只有快乐
  • 蝶恋花之回眸一笑醉倾城

    蝶恋花之回眸一笑醉倾城

    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庞大的十大家族在唐太宗:李世民那是风云雄起。美女可是在十大家族中齐聚,每人都有一张倾国容颜,但风格不同;美男在这儿也不少,每一张面孔都能让人窒息。在最庞大的南宫家族里的大小姐、二小姐,已经能让人一见钟情了,后面的美女也不算差。美男一个个性格不同,脾气不同,面孔不同,故事也不同......在他们之间又能有怎样的火花呢?上官家族的小姐、少爷,东方家族的小姐、少爷,又能有怎样的故事呢?武功、文学又怎样呢?谁又是笑到最后的呢?是那个最幸福的呢?
  • 武道真源

    武道真源

    当一个猎人因为一场意外卷入一个又一个阴谋的时候,他发现,不但他在被江湖改变,他也改变着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