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3000000013

第13章

夫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初句总指次句。识谓识心。即乐欲不同。谓乐大乐小。根谓根性。即种性不一。即大机小机。次句大乘双照二空名深。小乘独见人空名浅。德行下自利之行名薄。二行双行名厚。亦可谛缘之行名薄。六度万行名厚

所以俱之(往)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由识根差别故。所以俱往彼岸而高下不齐。喻以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彼岸唯一为力。不同故成异也

然则众经殊辨其致不乖(差)。由前云众经异说何以取中。今引法华。明三乘一起。三虽差别。至道唯一。三位例然

责异第十。九折之五也。所证之理既一。如何能证之人三殊耶。此亦蹑前而问。下文自具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证)无为者也。初喻次法免患既同。无为定一。而云下举前违文。彼岸下约法约人。先定其理而后难云

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无为自无为。我自常有为。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初二句双审。若我下出第一过。明人法相。即既人法相即人三法三。何云法一也。又若我下出第二过。明人法两异。无为有为两分。有为三乘应(不)冥会于无为之理。何言三乘冥会耶

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以人从法法。一人一也。异则不证于何有三耶

会异第十一。十演之六也。会谓会通。下文自显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此目此岸。彼目彼岸。犹言居生死之岸。则同生死之患。无为例之。所以下承前已明。文拟老氏。同于得下释前适彼而彼。得谓证得然通能所。能得之人同所得之理时。理亦同于能得之人。如下云。我即无为无为即我。同于失下释前。止此而此。能所不相得也。反前可知

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人证法时人法必即也。所以亦三者。理虽一味。证有浅深故。于法略示。下喻及合中具显

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于众鸟。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初四句举喻体。三鸟随举大中小者。在网为患。出网之时远近虽殊。皆为无患之域。以喻三乘断惑出界。不可下鸟患相望反责一异。然则下释成相即。又不防鸟异。美哉斯喻何疑不遣

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于三乘也。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岂异异自我耳。三乘名众生者。诸蕴未转二死犹存。相续之心犹生。和合之识未破。等觉已降皆有此名。亦前四句明人证法。不可下四句以人会理。会许浅深。人可云异。理何异耶。亦不可云由理一故。不许证有浅深之殊。何云一亦无三耶。然则下结成相即。理则元一证则有三也。句句合前不烦重指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而幽(妙)鉴有浅深。承前法喻。以答异亦无三也。初二句喻明。后二句法说。前举三鸟虽异免患是同。免则相即。不妨人异。以明一亦有三。此举逃患虽同远近有异。以明异亦有三。但异在远近不在于法。幽鉴三乘之智也

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初二句明相即无异。此非下以相即故非异。非异故冥会。谁云其异而乖于冥会耶。以未尽故有三。谁云异亦无三。血脉隐微。可细推绎

诘渐第十二。九折之六也。诘难也。由前未尽有三。以是渐义故今诘之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永除。枝末粗惑众多名万滋益也。彰着也。妄想即根本无明细惑。意云。枝末虽众本惑唯一。但剪本惑末惑顿息。理可顿证。尽智下大品说。三乘之人共十一智。第九名尽智。谓苦已尽见等。第十名无生智。谓苦已见而不更见等。则前之十智声闻皆有。尽智在已辨地得之。今云。菩萨得无生智者。二地已上第九菩萨地阿鞞跋致。如实知诸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名无生智。不共二乘也。意谓智起惑亡理即显现。如大品放光及智论二十三广说

结缚既除则心无为。心既无为理无余翳。初一句蹑前。次句明证。后二句惑尽。理如明镜惑如尘翳。妄惑既尽理即明净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又曰。无为大道平等无二。放光第二略云。声闻辟支佛菩萨佛世尊。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乃至云。不出不在其实空者无有差殊。与大品大同。今谓在字宜是生字。传之误也。智论四十三解云。因边不起名为不出。缘边不起。名为不生。又曰下亦义引大品等。如三慧品。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言。不也等

既曰无二。则不容心异。不体(证)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初句蹑前理智无二。次句会前不相违背。不体下意云。三乘之智无殊。是唯不证证则顿尽。如何分小大之殊。谈渐尽之理

明渐第十三。十演之七也。谓结习不可顿尽。无为不可顿见。譬如磨镜尘亦渐除。明亦渐现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结使重惑而谓可顿尽。亦所未喻(晓)也。初二句许前。结使下正明其渐。此明方便净也。三乘之人皆以见前伏惑。登见道已始尽分别。思惟位中渐断俱生。如是已历干慧乃至已办及辟支佛菩萨等地。方得无漏尽无生智

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者。为力不同故也。初二喻皆古译毗婆沙论之义。故彼论二十二云。犹如一的若木若铁。众箭所中如是一。无为体为三想所行等。五十五云。于甚深十二因缘河。能尽其底。是名为佛。二乘不尔。如三兽渡河。谓兔马象。兔则腾掷乃渡。马或尽底或不尽底。香象于一切时。无不尽底等

如是三乘众生俱济缘起之津。同鉴四谛之的。绝伪即真同升无为。然其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缘起谓十二因缘。津谓渡处。渡已名济。四谛可知。若缘若谛。随一法门三人同禀。通教意也。所禀法门无殊。随其机宜但成自乘菩提。亦婆沙之意。涅槃略云。十二缘生下智观者得声闻道等。见谛之理名曰中的。行相皆多。如婆沙说。绝伪者。断惑也。即真者。证理也。同升无为者。明所趣非异。然其下明能趣有殊。后句即论语云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以法对喻。昭然可知

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正(直)使(令)智犹身子辨若满愿。穷才极虑莫窥其畔。群有即万物也。量谓边量缘起事法。虽广多无际。然有名有相皆属分限。故云有涯。身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故。满愿即富楼那。辨才第一故。意云。有限俗谛直令穷满愿之辨才。不能尽谈其名极。身子之智虑不能遍知其状。故涅槃三十五云。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

况夫虚无之数(妙)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耶。虚无重玄拟老书为文。谓涅槃也。有涯之数令智辨之人尚不窥其畔。无涯之真使三乘众生欲令顿尽。岂能尔耶。譬乎九层之台不可躐等。万里青冥顿欲阶升。于道未许故

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日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例引老书。论主于中间而释之。以喻渐断之理。如见前见后之节级。性宗相宗之位次寄位断惑。皆此理也

经喻萤日智用。可知矣。放光第二云。舍利弗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言。我光明照阎浮提。普令大明。如是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亦无是念言。我当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脱众生。舍利弗譬如日出遍照阎浮提。莫不蒙明者。如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不可计一切众生

讥动第十四。九折之七也。讥讽也。亦诘难之谓。前断惑证理损益等皆动。故论文虽别引经以辩。然意中含有前旨。如下云。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岂非尽惑证理之动也。所以讥动者。欲明动而常寂。寂而恒动。无住之行。事理双修。不尔奚证无住涅槃之果

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测。体绝阴入心智寂灭。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方广分中共示菩萨入地。心证真如离分别故智不知。以法为身故象弗测。至七地中身心无相。如何复进后之三地。焉非其动乎

夫进修本(因)于好(去)尚。积德生(起)于涉求。好尚则取舍情见。涉求则损益交陈。初二句推因。谓心有好尚于后位。所以进修其胜分。身有涉求于众德。所以复出于自分。次二句显其过患。取后舍前损障益德。皆分别之动

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此文乖致(旨)殊。而会之一人。以此四者身心两现。如何乃云体绝(云云)文义既殊动静互戾。会属于儒童一人如何

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也。南喻动北喻寂。经中云寂云动。令人服行。既二理相违。如何准的。譬之欲北而反指南。若今谓寂而反示动。何以令迷夫行人晓解耶。南北喻动静者。南为朱明故喻动。北为玄冥故喻寂

动寂第十五。十演之八也。法身已上行行合真即相无相。焉有动而不寂。寂而不动耶。今标动静不云寂动者。以问中但讥其动。意谓动则违寂。不知动时全寂。故云动寂。然禀实教之行者悟理起行。不拣凡夫。况七地乎。演此显无住之因。方契无住之果矣

无名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放光二十四云。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等。无为寂也。无所不为动也。寂不妨动故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初四句相蹑显动寂无违。次四句显二法非一非异。后四句蹑前。释成二行双流

所以为即无为无为即为。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承前三对之文。一致已明。此但结成前所引经。通答进修之动。既为即无为。如何进修三位。一句属动

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即彼经初卷中文。据前问中。身心各说。以进修是取舍之心。积德是涉求之身。今答中初答进修。引为不为之文。意复属身以运行由身故。今答积德。而却引心亦不有之文。意以涉求岂非是心。大底行由身运身由心策。身心相应互举皆可。况法身菩萨证心成身。未尝宛异不惟动寂无殊。亦乃身心一致

不有者。不若(似)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义如下释

何者。(征)有心则众庶是也。无心则太虚是也。众庶止于妄想。太虚绝于灵照。岂可止于妄想绝于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哉。众庶谓凡夫。初二句指体。次二句彰过。岂可下正拣

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为斥二见故。言非有非无。岂可闻说非有。却计是无等。谓者计谓之谓

不有故。心想都灭。不无故。理无不契。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初二句离过。次二句证理。次二句初由契理。恒沙佛法一一随理周遍法界。后二句由心想灭故功皆无相。无容我证我为。如何乃至积德起于涉求哉

所以应化无方未尝有为。寂然不动未尝不为。经曰。心无所行无所不行。信矣。答问至此大理已明。前结后证文皆可了。所引之经亦义引大品等。如无作品云。菩萨行般若不行色。为行般若。不行受想等为行般若等。自此已下广会教理。旨不异前

儒童曰。昔我于无数劫。以国财身命施人无数。以妄想心则非为施也。今以无生心五华施佛。始名施尔。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今是行时非谓证时。智论第十六云。我于无量劫中。头目髓脑以施众生。合其愿满。乃至殷勤精进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罗蜜。我是时未有所得。见然灯佛。以五华施佛。布发泥中得无生法忍。即时六波罗蜜满等。释曰。七地已前智相未尽故。三轮未或全空。住相行施非真施也。以不顺真故。施既如此戒等皆然。举一例诸也。至无相地。智相已亡。无生又证施无所住。冥然契真。施虽五花之鲜。胜前身命之多。蹄涔海量何敢相望。施华之缘如本行经。又空行下放光二十略云。菩萨行空无相无愿三昧等。今正是行五波罗蜜时。非是证时。皆显动寂无妨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画家知希录

    画家知希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冒牌天才

    冒牌天才

    手术突然停电?这也太衰了吧!咿!这MM为啥不穿衣服?透视了?咔嚓!哇!眼睛就能拍照?岂不是要做个比那个陈老师还伟大的摄像师!再等等!居然还能复制输出!突然异能了。要怎么活?当然是过的比别人给力啊!
  • 灰色都市

    灰色都市

    非爽文。《罪恶都市》本是一款所有人翘首以盼的开放式游戏,当游戏服务器同步开启时,进入游戏的人们却发现这款游戏开放得毫无边际:没有职业,没有公会,没有国战,甚至,没有任务。而游戏开篇却给了玩家们一个重要规则:屠戮伙伴可以获得高额经验值,亲密度越高,经验越丰厚。在几乎全无规则的世界中,这个游戏一开始便陷入了几乎失控的混乱。如何去寻找,传说中的终极?共犯!寻找自己的共犯一起,踏上无尽的黑暗之路。你的身后,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同时,也是你最忌惮的威胁。走吧,行走吧,在这灰色的城市里!
  • 闪亮的新星

    闪亮的新星

    本书以生动的创业故事为基础对主人翁的创业商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点评,让读者了解创业新星成功背后的精神内涵。有三个特点:一、系统性的提出创业商数的理论。二、“创商”理论与案例故事有机结合。三、案例原型定位于初创型创业者。使大学生感觉与自己的距离更近。
  • 无限之平民也疯狂

    无限之平民也疯狂

    把我骗到这么远来,还玩我,连个天赋能力都没有!看着白板一头的陈小飞,如何在这奇异的世界里披荆斩棘,玩转人生。
  • 霸道校草:我比想象中更爱你

    霸道校草:我比想象中更爱你

    她,一个天生的美人胚子,他,一个天生高冷的霸道校草,直至他遇到了她..........
  • 狂妃驯服邪王:王妃傲视天下

    狂妃驯服邪王:王妃傲视天下

    强魂入驻废柴体,逆天改命,强势崛起。引来无数争抢,天下最强的仙剑?她用来切西瓜。天之娇宠的仙品灵兽?烤的味道一级赞啊。绝世无双的功法秘籍?丢给路边小青蛇修炼了。圣子圣女高贵圣洁不可侵犯?都排成一排给她抬轿子,端痰盂!不服?本小姐专治各种不服!当她举世皆敌,他不离不弃,与她一起背离整个世界。当她唯我独尊,他为了她扫平阴谋,替她铺开一张如墨山河画卷。女主纨绔,强大,腹黑。
  • 穿越之迷恋红尘

    穿越之迷恋红尘

    唐绕绕,一个乐观开朗的现代女孩,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古代,在现代她的爱情胎死腹中,重生以后成功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 无尽危途

    无尽危途

    这个世界已经成为地狱!绝望中众人靠双腿踩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路是残酷的,血淋淋的,每天都有人不停倒下,但是也有人得到新生一手红颜一手情,背负种种血与泪,纵然脚下全是枯骨,他必将继续前行,直到……最后
  • 感悟道德经,做最阳光的自己

    感悟道德经,做最阳光的自己

    《感悟道德经:做最阳光的自己》撷取《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溶于现代生活理念,退却纷繁世界给人们带来的困惑,消除人们因万千事态而产生的焦虑。愿读者能从老子思想中寻得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家园,从而活出最阳光的自己。一部现代人进行自我心理修复的范本,一部教你从容生活于世间的智慧真经。取国学奇葩以润心,调心灵鸡汤以自养。《道德经》是现代人真正的心灵鸡汤,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其阐述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于解决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抑郁及心理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西方的马斯洛、罗杰斯、荣格,日本的森田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都曾将道家思想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