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83900000012

第12章

不可发汗四十条

伤寒本论曰。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仲景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又曰。太阳病。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庞氏云。前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宜桂枝汤。不责营不足。盖尺脉长大而迟。

此必软紧而迟。不可汗。宜小建中汤。雍曰。桂枝本为解肌。不动经。

故前阳明证中用之。麻黄则发汗动经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与小柴胡汤。二药可相须用也。故庞氏又曰。凡脉紧病。必无汗。唯濡而紧。必有汗。勿误行桂枝。宜建中汤也。

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一作濡而微弱)庞氏曰。汗则厥而烦躁不得眠。常氏云。可附子汤。

又曰。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雍曰。宜与小建中汤。

又曰。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则吐水。

庞氏曰。动气者。谓心腹中虚气动。若误汗者。先服五苓散一服。次服竹叶汤。朱氏曰。凡脉濡弱。不可发汗。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

不可发汗。诸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皆宜小建中汤。烦躁者。宜竹叶汤。雍曰。诸动气不可发汗者。皆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又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庞氏曰。此为逆。难治。先服茯苓白术散。汗止。续与小建中汤。朱氏同。雍曰。汗不止。筋惕肉 者。皆亡失津液证。不可茯苓汤也。

又曰。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卫。正在心端。庞氏云。

李根汤主之。朱氏同。常氏云。可奔豚汤。

又曰。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

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庞氏云。先服大橘皮汤。得吐止。服小建中汤。朱氏同。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汤、茯苓汤、小半夏汤。雍曰。大橘皮汤、茯苓汤、小半夏汤。皆可用以止吐。吐止而心中烦。骨节疼。恶寒证不去者。服柴胡桂枝汤。后服小建中汤。

又曰。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庞氏云。甘草干姜汤主之。常氏曰。咽中闭塞。可小柴胡汤。设经发汗吐血者。柏叶艾叶汤。(金匮方)气微厥逆蜷卧者。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

(一云大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雍曰。宜小建中汤。

又曰。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不能自还。常氏云。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 。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一作蜷而心痛)常氏云。可柴胡干姜桂枝汤、小青龙汤、理中丸。雍曰。脉经以上二证合而为一。雍谓自咳者之下。为咳者剧证。咳者之上。为不咳未剧之证。二证之脉。皆濡而弱也。咳证里寒多。宜小建中汤、理中丸、附子汤微温之。

又曰。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雍曰。厥阴经紧。则引舌与卵。故舌卷而囊缩。若缓。则舌萎声不得前。

故厥脉紧者。不可发汗。恐其脉缓也。厥脉紧者。宜四逆汤。缓者。宜小建中汤。或言宜白虎、小柴胡。皆不可用。

又曰。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语目眩精乱者死)命将难全。

又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亦宜先服小建中汤。

又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千金翼云寒多热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亦宜甘草干姜汤。

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而振。常氏云。可小柴胡加芍药地黄汤。

又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 。

不得眠。常氏云。可犀角地黄汤。

又曰。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

(本阙方)常氏云。只取一味禹余粮石。火 末服之亦可。雍曰。禹余粮不用石壳。此火 末服则是壳也。

又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常氏云。可猪苓汤、芍药地黄汤。

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者。葛根桂枝汤。雍曰。更详治 门中。

又曰。下利清谷。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雍曰。宜温其里。后随证治之。

又曰。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而逆。雍曰。设误发汗。宜甘草干姜汤、当归四逆汤。

又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必口伤烂赤。雍曰。

已见厥阴卷中厥论并问。

又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常氏云。可小柴胡汤、桂枝加葛根汤、茵陈蒿汤、小青龙汤。雍曰。各随证用之。头痛发热汗出。即小柴胡汤。心烦喜呕。亦柴胡。 而身强。用桂枝加葛根汤。不得小便而咳唾。则小青龙汤。熏之发黄。则茵陈蒿汤也。

又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又曰。太阳发汗。因致 。雍曰。前本病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又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汗也。常氏云。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小便难者。五苓散。

又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常氏云。可芍药地黄汤。雍曰。仍灸三阴交涌泉二穴。三阴交难取。涌泉尤奇。

王叔和曰。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千金翼同)又曰。汗出多热。发其汗亦坚。雍曰。坚字宜作 。前有云。发汗太多。因致 也。

又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

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常氏云。可与小半夏汤、温中汤。

又曰。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常氏云。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脉沉里实谵语者。调胃承气汤。

又曰。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语。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出医律)朱氏曰。风温不可发汗。宜葳蕤汤。雍曰。仲景以风温湿温为伤寒四种坏病。难经以湿温为五种伤寒。皆属伤寒也。余见风温本门。

又曰。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 。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出医律)朱氏曰。白虎加苍术汤。

又曰。湿温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热。

庞氏曰。不当汗而强汗之。则津液枯槁而死。

可发汗五十八条

仲景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庞氏作春宜汗。

又曰。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又曰。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又曰。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又曰。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证。(一法用麻黄汤)雍曰。麻黄桂枝二汤。分恶风恶寒有汗无汗用之。如太阳本证。

庞氏曰。恶寒者不当风而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皆属表证。

庞氏论桂枝证曰。凡桂枝汤证病有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

始可行桂枝汤。若病者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厥冷。不恶寒反恶热。或饮酒后。切不可桂枝汤也。此则中风自汗。用桂枝汤证。又论麻黄证曰。伤寒之脉紧盛而按之涩是也。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外证必发热无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厥久而复温。掌心不厥。此伤寒无汗用麻黄证也。

又曰。脉紧必无汗。设有汗。不可误作桂枝证。

仲景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

又曰。病患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逆。大便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又曰。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汤。渴者。五苓散。被火谵语者。龙骨牡蛎救逆汤。

又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

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脉经云。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而外不解。

此外卫不和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雍曰。二者语小异。而理皆通。脉经尤明。恐本论为后人笔削。盖营气独和而卫气未和也。故其病外不解。营卫二气本相和。共循脉内外而行也。今寒不伤营而营气独和。风反伤卫而卫气不和。则营卫不相通。不得谐循脉内外而并行。是以其外不解也。必复发去卫中所中之邪风。然后营卫谐和而病解矣。所以用桂枝者。

以桂枝能和卫而不能至营也。所以不用麻黄者。以麻黄俱入营卫。

反复动已和无疾之营气。使营卫俱虚。俱出而为汗。遂令汗漏不止。

则人殆矣。此古人解表精微之意。因世人疑营气和而外不解之语。

故详明之。

又曰。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雍曰。前证言营气和而反不及卫。此证言卫气不和而不及营。其实一证也。但前证谓常发热而汗出者。

此证谓发热汗出有时者。故论言先其时发汗则愈。其用桂枝。则二证皆同。

又曰。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雍曰。此营卫俱伤之证。所以不用桂枝。

又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属桂枝汤。外解已。血未下。少腹急结。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又曰。太阳病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

又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又曰。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又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雍曰。服汤已者。谓服麻黄汤已也。衄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盖久衄之家。既已亡血。故不可汗。今缘失发其汗致衄。故当泄其毒瓦斯也。

又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一云用桂枝汤)雍曰。亦分中风伤寒有汗无汗二证。而用桂枝麻黄二汤也。

又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常氏云。疑其误也。设须发汗。当用麻黄汤。不然。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取小小汗出而已。雍曰。亦当分有汗无汗二证而用汤也。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故不用承气汤而用二汤也。

又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雍曰。下利。里证。身疼痛。表证也。

又曰。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雍曰。可与前证相续。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属桂枝汤。

又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证。雍曰。营弱者。自和也。卫强者。风邪乘之也。欲逐风邪。须令桂枝入卫。则不动营也。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脉经云。气不上冲者。不可与服。

又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庞氏曰。风池足少阳之经。阳维之会。不针天柱而取风池者。阳维维诸阳。巨阳为诸阳主气故也。

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抢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又曰。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

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证。庞氏云。身疼痛骨节烦疼。凡脉浮数或脉浮紧。无汗。

小便不数。病虽十余日。尚宜麻黄汤也。

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又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或头痛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又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雍曰。大青龙汤惟有此二证最为难识。故世医多不能辨。用之亦多误也。前曰太阳中风脉浮紧者。此即中风见寒脉也。后曰太阳伤寒脉浮缓者。此则伤寒见风脉也。庞氏曰。似桂枝证。反无汗而脉紧。似麻黄汤证。反身不疼而脉缓。此为大青龙证。其言皆不难知。其要则在太阳中风脉浮紧。太阳伤寒脉浮缓而已。然大青龙发汗。过于麻黄汤远甚。如中风见寒脉汗不出者。尚可用。设或中风见寒脉自汗出者。安敢更用青龙汤发表。故仲景又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盖谓服之则汗漏不已。至于亡阳之极。则必厥逆而生筋惕肉 之证。不可治也。世医所以多误用者。正谓此。如是则大青龙之证。又当于中风见寒脉之中。再分有汗无汗。作为两证。则大青龙当有三证。其两证无汗者。可服大青龙。其一证有汗者。不可服也。有汗一证。既不可服大青龙汤。则有证无药矣。自仲景之后。古今未尝议此一证。所以后人多误。雍谓此一证。当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仲景本以此汤治发热恶寒形如疟者。且疟之发寒本因伤于寒。疟之发热本因伤于风。惟疟具风寒二证。故与大青龙其源相似。但恐病重药轻。雍又妄意大青龙三证。皆可代用。惟无汗者。微加麻黄。有汗者。微减麻黄。用之则尤善。虽曰药轻。其实对证。又无误用之失。不犹愈乎。庞氏云。桂枝石膏汤夏至后可代桂枝证用之。更加麻黄去节半两代麻黄汤青龙汤用之。然言无少阴证可用者。三阴俱不可发汗。独少阴为甚也。

又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

又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

又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雍曰。

发黄不溺而哕者。宜多服茵陈五苓散大通小便。若无表证。脉不浮。

则十枣汤下之。

又曰。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又曰。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属小柴胡汤证。

又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雍曰。少阴病不可汗。惟此一证。可微发也。

又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又曰。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庞氏曰。

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成结胸。故去芍药。全用甘辛发散毒瓦斯也。

又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庞氏曰。伤寒三日后。与诸汤不瘥。脉势如故。阳气犹在经络。

未入脏腑。宜桂枝石膏汤。此汤可夏至后代桂枝汤证用之。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青龙用之。

又曰。伤寒疗治四五日不瘥。身体毒热面赤者。葛根龙胆汤主之。兼治阳毒风温。

又曰。凡发散以辛甘为主。复用此苦药。何也。辛甘者。折阴气而助阳气也。今热盛于表。故加苦以发之。素问云。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是也。

又曰。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目赤。身体大热。烦躁。狂语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胃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如已死人。或精魄已竭。心下才暖。发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麦奴丸。(活人书名黑奴丸)又蒸法曰。伤寒连服发汗汤七八剂。汗不出者死。如中风法蒸之。使温热之气外迎。无不得汗也。古今用效。薪火烧地良久。去火扫地。以水洒之。取蚕沙柏桃荆叶糠及麦麸皆可用。和铺烧地上。可侧手浓。铺席。令人卧席上。温覆之。热月只可夹被覆。其汗立出。候周身至脚心皆 。乃用温粉扑止。移之上床即愈。如无蚕沙。则用麦麸之类亦得。雍曰。此即千金所载陈廪邱法。已见首篇叙论之后。

不厌重出也。

又曰。伤寒瘥后。有不了了证者。谓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缪。或无寒热。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如疟状。此乃发汗不尽。余毒瓦斯在心胞络间可致也。宜知母麻黄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卫。其脉必浮。可根据证发汗。不与发汗。则成结胸也。凡发汗。脉浮大。虽大便秘小便少者。可发汗而解也。

又曰。当汗不汗。诸毛孔闭塞。闷绝而死。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爱妃再嫁我一次

    爱妃再嫁我一次

    南宫寒澈,她的夫君,却心早有所属,拒绝娶她,新婚之夜让她独守洞房花烛,然,为能夺回心爱的人,却和她达成荒谬的协议,可到头来谁才是他心中所爱?他道,“汝,嫁与本王为妻,有诸多过失,以淫荡由为甚之,正合七出之条,至此退还本宗,听凭改嫁,并无异言,此休书为凭。”她却笑道,“王爷果然言而有信。”她和他空有名分,无实的婚姻只为那荒唐的交易,然,这一纸休书却只是这段姻缘的开场白。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墨上王妃

    墨上王妃

    一朝穿越回古代,还是个架空的世界。初来乍到便招惹了两位皇子,背后还有敌意满满的二公主觊觎,殷墨表示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当殷墨重新睁开眼睛,两个不同世界的灵魂交换,一切才刚刚开始。且看相府嫡小姐玩转古代,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无姨娘庶女争斗,基本无宅斗。
  • 美女明星爱上我

    美女明星爱上我

    推荐好友的一本好书《女神宝鉴》:当贾青、高圆圆、刘亦菲、杨幂、刘诗诗、范冰冰、章子怡、姚笛、周秀娜、张馨予、张歆艺、杨恭如……金泰熙、李孝利、宋慧乔、林允儿、少女时代等等进入了玄幻的世界,她们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女娲、嫦娥、九天玄女、观音、龙女,还是公主、仙女、神女、魔女?当主角进入了这个玄幻世界,又会与她们发生什么样的香艳故事?本文绝对热血、暧昧!这里的爱情缠绵悱恻,这里的故事风月和真心并存。
  • 武曲星混异界

    武曲星混异界

    上古大仙武曲星君在猎杀九龙火鸟的时候,误吃了女娲补天的五彩石,从而被罚下天界,转世投胎成了寒冰,由于体内由五彩石转化而成的五彩之心,蕴含着震撼整个世界甚至是宇宙的元力,可惜自己不会使用这种元力,正是因为如此,他遭到了阴、阳两界间顶级玄门高手的追杀。。。
  • 我在阳光下睡着了

    我在阳光下睡着了

    她本是神秘之族梓亦族的族女,因其母不忍她同她走上一样的道路而被悄悄的送出了梓亦,她在俗世成长,十八年的执念只是为了一个人。她怀上了他人的孩子嫁给了他,他冷眸看她: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娶你,因为我要这个孩子。他恨她吗?起初是恨的,她使他不能娶心爱的女子,还背叛了他。前生里的辜负,今生偿还。他的职责只是因为守护她,她生,他陪她生,她死,他陪她死。他说:他要,给他就是了,侵慌,除了你,我什么都不在乎。他对她痛下狠心,以假死来教她成长。他说:侵慌,对不起,跟哥哥回家好不好?她是梓亦的族女,是大浮的长公主雁国的王后,亦是King集团的少夫人。这是以十二个月为序的十三个故事,又名《只是错失的爱,也只是如此》
  • 90后圣人系统

    90后圣人系统

    玄幻世界,他人为刀俎,我竟为鱼肉。门派弃徒叶开因一次偶然,意外被另一位面的都市同名小青年叶开魂穿,从此,开始天下巅峰之路!叶开说,这是一个都市机智小青年带着系统开挂升级的故事。有幽默,有热血,有爱情...你想看的玄幻元素,尽在《90后圣人系统》自行车出品,必属精品
  • 反重生之星光易暖

    反重生之星光易暖

    重生女配甲:我不是花瓶,我是影后!重生女配乙:沐然是我的,叶暖暖滚粗!重生女配丙丁:暖暖女神,我爱你,求抱大腿~叶暖暖:该是我的,永远是我的,你们就算重生一万遍也没用!
  • 邪君魅宠:舞妃卿红颜

    邪君魅宠:舞妃卿红颜

    魂来异世,她是连云家的爱子,袖手风云,挥起一片天下江山,桃花美人遍千里,她路路摘下,若说她无心,她怕是只会轻笑不止,勾魂摄魄不过家常便饭,迷倒世人不过走马观花,一世倾念数数人心。汾月大陆,是他们要得到她,还是她要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命。【浅尝】他放开她的唇,抹下唇边殷红的鲜血,“女人,你怎么还往嘴里放刀片,要是伤到了自己怎么办!而且我的血很贵的呢”“呵呵”她轻轻一笑,“男人,这叫舌尖上的艺术,你懂不懂啊,贵?有我贵吗。”他宠溺地揉了揉她的小脑袋“就算是整个世界,也不过是你舞蹈的一个陪衬而已。”(亲们滴眼神看过来,不多说)撒花撒花~~~~
  • 封魂秘录之灵异校园

    封魂秘录之灵异校园

    当高鹏踏入这所学校后,一切灵异事件接踵而来,他,一个职高的少年,能否克服这些困难,让我们敬请期待。
  • 我曾混过的日子

    我曾混过的日子

    同桌班花腿流血后,我蹲下去帮她……曾经的青涩少年,多年后他们有的洗心革面,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亡命天涯,四海为家,有的飞黄腾达,风光无限……他们也曾梦想成为王者,可最终还是堕落成为落寞……这里有的只是一双铁拳与铮铮傲骨,有的只是现实残酷腐败的人生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