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36600000003

第3章

客曰。十界隨緣差別之事。已聞教矣。云何名為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門。余曰。上文所明。十界隨緣差別門。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此中宜確論性善性惡。與夫修善修惡之旨。性善性惡者。真如不變之體也。修善修惡者。隨緣差別之用也。正以真如不變體中。具善惡二性。故隨緣時。有善惡之用。是則能隨之性。名曰善惡。所隨之緣。名曰染淨。十界善惡之性。具足五陰實法。名為正報。具足國土實法。名為依報。天台大師。於此具明十界十如。一界有十如。則十界有百如。十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百法界互具。則千如是具。論實法一千。國土一千。假名一千。如是三千。於真如性中。無不具足。惟其性本具足故。隨染淨緣時。有正報依報三千之事。乃全真如不變之體。而為隨緣之用。以無差別。而為差別。如是等義。具在諸大乘圓頓經中。若顯示其相。則莫過楞嚴。彼於七大文中。而具明性色真空等義。并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之義。地水火風空五大。乃十界之依報也。見識二大。乃十界之正報也。今為具引以發明之。使深信此宗者。有所依憑。亦以知台宗所立。深契合乎佛旨也。

先明地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虗塵。柝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柝鄰虗即實空性。次明隨緣體虗云。阿難。若此鄰虗柝成虗空。當知虗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虗塵。用幾虗空和合而有。不應隣虗合成鄰虗。又鄰虗塵柝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虗空。若合色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柝。空云何合。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地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對相而言。蓋有性色。有相色。有性空。有相空。相色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色之與空。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色空。而此色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與所具三德之性。體亦不二。無有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地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地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地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四明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之緣。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業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之體。能隨佛界淨心。造佛界修善之色。約其人。則持地菩薩是也。約正報。即法身報身應身微塵相海。八萬四千相好。八十種好之色是也。約依報。即常寂光實報無障礙土之色是也。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之體。能隨九界染心。造九界修惡之色。約正報。即三聖變易生死之色。六道分段生死之色是也。約依報。即寔報無障礙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之色是也。至於極惡。則阿鼻地獄。依報正報。莫非其相。是則今人道中。所有正報六尺之軀。所稟地大之相。依報山河國土。凡有質礙之色。英非從真如不變所具性惡之色。自無始隨無明塵沙見思三惑染心。造人天惡業之所招報。故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心即華嚴所謂染心之緣。業即人天所造五戒十善之業。此之心業。比三途惡道。名為淨心善業。若望出世間四諦十二因緣。皆染心惡業。矧佛法界三智淨心。六度善業哉。

次明火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云。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次明隨緣其體本虗云。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羅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從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火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盖有性火。有相火。有性空。有相空。相大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火。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火之與空。此火即真空。此空即真火。是則性火即真空。性空即真火。故往復言之。而曰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而此空火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火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火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火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曰清淨。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無汙染者也。既曰本然。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非造作者也。既曰周遍法界。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一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火。約其人則。烏芻瑟摩是也。約正報則。佛之慧日。光明圓照。法界。日月諸天戢歛重曜。約依報。則無量香雲。為光明臺。七寶樓閤。常有光明。皆其事也。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火。約正報。則身中諸冷暖氣。發而為煩惱火。氣息如烟為障熱為痟渴。約依報。則日月光明。林木烟燄。至於修惡之極。則火龍火蛇。火麟火鼠。諸餓鬼等。受氣猛火。常被燒然。至於八熱地獄。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交徹。歷劫燒然。依報則極至於劫火所燒。上至初禪。世界所有悉為煨燼。莫非如來藏真如不變性善性惡。能隨染淨緣所造之火。故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單心不立。獨業難成。既有染淨心。必有善惡業。故曰循業發現。

三明水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畫。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二明隨緣體虗云。阿難。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執。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自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水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蓋有性水相水。性空相空。相水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水。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空水。此水乃真水。此空乃真空。是則性水即真空。性空即真水。故往復言之。而曰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而此空水。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水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水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水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水大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水大本無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水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水。約其人。則水天如來月光童子是也。約正報。則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咽喉津液得味中上味。約依報。則也流入德具七寶色。皆悉柔軟。澡浴清淨。隨意淺深。水流光明。常演妙法。鳧鴈鴛鴦。和鳴哀雅。四院繞梁。宣暢大乘。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水。約正報。則大小便利。膿血津液。約依報。則雨露霜雪。江河淮海。溪澗溝壑。一切諸水。至於極惡。則地獄中。灰河血池。八寒凍裂。又至於極惡。則世界將壞。水灾難起。浩浩漾漾。齊於二禪。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囗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此說。但知水之相也。未知水之性也。但知水之修惡也。而未知水之修善也。曷為水之性。如經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當其水之在性也如此。則何分上下之與東西。如目為太陰之精。當月之光明。行於太空之時。則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自上自下。無斯而不在求水者。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遍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然則水之為性。豈必流於下乎。曷為水之修善。如安養世界。七寶池中之水。從如意珠王之所湧出。自下而上。流淚花間。尋樹上下。分一四支。此豈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乎。又如彌勒內院。八功德水。亦自下而上。繞於梁間。宣說甚深妙法。亦非激之而使乎上也。要知世間水之流下。修惡中所有水相也。既水之修相。可以為上。而可以為下。則水之為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性具善惡明矣。又孟子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充塞於兩間。為地耶。水耶火耶。風耶空耶。獨然耶。雜然耶。謂之為氣。宜其為五大之餘燄也。然今經之取其易見之七大。先發明者。猶是修善修惡中之事。非所謂性善惡也。若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必非直兩間六合而已矣。水大如此。餘大皆然。是則依報地水火風空之性。莫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而已。具乎性善性惡矣。況人身之六根。與夫六識心性。而不具性善性惡乎。第性之善惡。與修不同。修之善惡。則確然有昇沉苦樂之異。若夫性之善惡。體具三德。皆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何昇沈苦樂之殊哉。

四明風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次明隨緣體虗云。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虗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揚。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虗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虗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虗空。名為虗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汝自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虗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風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蓋有性風相風。性空相空。相風相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風。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風。此風乃真空。此空乃真風。是則性風即真空。性空即真風。故往復言之。而曰性風真空。性空真風。而此風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風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風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風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風大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風大本無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風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風。約其人。則然燈如來流囗元法王子是也。約正報。則道風德風周流法界。去來坐立終無疲厭。約依報。則八種清風快悅和暢。吹諸寶網及以寶樹。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風。約正報。則觔轉脉搖。血行氣運。行住坐臥相待而居。約依報。則春和夏熱。秋肅冬寒。倒嶽旋嵐。日往月諸。又極惡者。地獄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飛墜乘空。寒風凍裂。諸罪人體。成青白蓮華。又極至於大惡者。則劫數盡時。毗藍風起。大地吹之粉碎。須彌化作微塵。上至三禪天中。未免風灾所壞。須知。諸力之中。風力最大。世界成住壞空。非風力而莫能主維。大地浮幢王剎。非風輪而莫能執持。日往月來。非風力而莫能運行。春夏秋冬。非風力而莫能生殺。行住坐臥。非風力而莫能折旋。語言談笑。非風力而。莫能說默。思惟擬議。非風力而莫能使然。是皆性惡之能事。修惡之發越也。若夫性善修善之風。則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既無有生。而又何滅。既無所住。而亦何遷。正所謂稱性而修。絕待而證者也。

五明空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遠。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次明隨緣體虗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虗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轉運。土因地移。如是虗空。因何所出。鑿空虗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虗空無從自出。三結成空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此虗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空大。與所具一分覺大。以和會之。覺大約而言之。即根與識也。文言性者。亦對相為言。蓋有性空相空。性覺相覺。相空相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空覺。此空乃真空。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覺。即真空。性空即真覺。故往復言之曰。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而此空覺。在於一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空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空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空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虗空本無汙染者(也本然則此空大本無造作者也。周遍則此空大本來絕待者也。〔立〕明〔下〕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空。約其人。則空王如來虗空藏菩薩是也。約正報。則清淨法身寶覺真空。約依報。則虗空為座。常寂光土。此身即土。此土即身。雖曰修成。其實全修證性。與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其體冥合。又九界真如不變性惡。能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空。約菩薩。則為但中之空。約二乘。則為偏真但空。約世間禪。則非非想處之空。約外道。則為四禪無想之空。約無為教。則為晦昧之空。約闡提。則為不信三世因果。謂人死如燈滅。撥無罪福之空。以至外道六十二見之空。斯人因心。雖邪執為空。死後果報。焉能得空。三途惡道如遊園觀。駝驢猪狗是其行處也。

六明見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云之云。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見為復與明與暗。并太虗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虗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虗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虗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虗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密觀。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虗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三結成見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見大。所具一分識大。以和會之。文言性者。乃對相為言。蓋有性見相見。性覺相覺。相見相覺。乃十界真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見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見覺。此見乃真見。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見即覺明。覺精即明見。故往復言之曰。性見覺明。覺精明見。而此見覺。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見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見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見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六根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六根本非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六根本來絕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遍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行。九界逆性之行名惡行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見。約果人。則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又九界真如不變。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見。諸菩薩等。見百千界。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阿難尊者。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若自其善惡極者為言。則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如怖鴿入於佛眼。安然不怖。如入三禪。初入身子之影。猶然驚怖。戰慓不安。非以聲聞無明猶在。殺心未盡耶。又如龍子受經。於羅漢。不令正視於師者。以其有見毒在。一視於人。毒氣攻人肌膚。為之銷爍故也。

七明識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觀見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虗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虗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審諦。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三結成識大以均前之六大云。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識大。對明知覺明。以和會之。文言性者。亦對相為言。蓋有性識性覺。相識相覺。相識相覺乃十界真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識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識覺。此識乃明知。此覺乃真覺。故往復言之曰。性識明知覺明真識。而此識覺。體恒不二。性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之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故曰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方。寧有方所。妙覺湛然。即識大上。兼有般若解脫。二德。亦名真俗二諦。遍周法界。即識大上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妙覺湛然。則此六識。本無汙染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六識。本來絕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識。即菴摩羅識。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是也。又九界真如不變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眾生之識。約菩薩。未斷無明。則尚居八識。約二乘。無明全在。正在八識。約六道凡夫。則八識七識六識五識全在。

已上所引。楞嚴經七大之文。皆名真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之旨。自是如來金口誠言。非是天台故為臆說。信如來則信天台。信天台方信如來也。

客曰。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之旨。已聞教矣。云何名為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余曰。君果能信無差而差。豈不能信差而無差。第膚說易曉。髓旨難明。欲深是義。先須了向所引。真如一性之中。已具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蓋以如來藏一性言之。尚何差別之有。然而藏性之中。既具七大之性。各各不同。能為善不善因。則無差而差之義見矣。雖復七大自性有異。其實同居一性之中。此則差而無差之旨見矣。惟其一性。已具斯旨。是故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時。則染淨雖異。而善惡攸分。其實從真如不變體中無差。而隨緣差別。以此謂之無差而差。既不變而隨緣。必隨緣而不變。是故隨緣造十界時。謂之差而無差。今具以經中隨緣之義。重論於君。如火大中明。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開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然而六合之內。同一日光。獨不得言火性之無差乎。遍世界執滿世間起。獨不得言無差而差乎。然則千處萬處。均此一火。獨不得言差而無差乎。然而火以暖為性。冬至陽生井泉生暖者火也。春來大地萬彙生機者火也。摩頂至踵。暖氣周遊者火也。眼見生光。鼻騰烟燄者火也。第世人著相火而迷性火。自於依正。妄生差別。起染汙意。而分別是非。或得此而失彼。守一而忘諸。彼之性火即真空。性空即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當體照明。湛然清淨。本來成規。毫無造作。即遮那體周遍法界者。豈受汝汙染造作。而有方所哉。火大如是。餘大可知。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盡於是矣。客曰。妙法之義已領旨矣。假以譬喻可得聞乎。余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喻。如來於七大文首。先總示之矣。今君欲因喻明。余當依經氷水之喻。約九喻以行之共為十喻。一氷水喻。二器空喻。三波水喻。四漚海喻。五月水喻。六日火喻。七風空喻。八色空喻。九金器喻。十陽春喻。

一氷水喻者

如來因阿難。疑佛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佛則示以非和不和之義。初示非和合不可云。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虗空不和諸色。古人云。此約真如隨緣。不同頑空之性也。次示和合不可云。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古人云。此約真如不變。不同變化等相也。非不和合既不可。和合又不可。此理幽玄。卒難開示。故示之譬喻云。如水成氷。氷還成水。此喻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蓋水之成氷。嚴塞使之然也。氷之成水。陽春使之然也。若非和合者。水何因而成氷。氷何因而成水。若和合者。水何和而成氷。氷何和而成水。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斯而已。此喻應取濕性。喻七大真如之性。水喻佛法界隨緣之相。氷喻九法界隨緣之相。嚴寒喻染緣。陽春喻淨緣。隨嚴塞以成氷。而濕既無虧。隨陽春以成水。而濕亦不改。喻隨染緣以為九。而真如之性不減。隨淨緣以成佛。而真如之性不增。下文廣明七大。無非發明此理。以喻合法。以法合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義成矣。

二器空喻者

文亦出於本經義。稍殊於今義。經義因阿難疑見性有舒有卷。故如來破云。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不應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經義以虗空喻見性。以器喻一切世間。大小諸塵事業。今則借虗空。以喻真如不變無差之體。借方圓群器。喻十界隨緣差別之用。如虗空雖無大小方圓。不妨隨器不同以成乎。大小方圓之空。在虗空固無差也。在群器故有差也。然而在虗空同此空也。在群器亦同此空也。可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也。是則終日不變無差。而不妨乎隨緣之差。終日隨緣之差。不妨乎不變無差。不變隨差。體用而恒即。無差而差。一異而常同。善觀喻者。性善性惡。修善修惡。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得矣。

三波水喻者

譬如世間無有不波之水。亦無不濕之波。在水自分乎動靜之殊。在濕固無有波水之異。以濕喻真如不變無差之性。以水喻隨緣差別之用。知水處波處之濕性無殊。可以悟修善修惡之真如不異。斯則豈惟體用之性恒同。亦以見修門之大體不異。淨名之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理得矣。

四漚海喻者

經中斥迷己為物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然而漚果非海乎。漚果異海乎。經但斥人認物為己。以小為大。若會萬物以為也。轉物同如來者。知全海以為漚。漚還匝海。悟全漚以即海。海不離漚。蓋以漚相而言之。持一浮泡而已。方彼大海。不啻毛剎之相懸。能觀漚體者。漚相雖小。漚體則寬。故諸如來。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蓋得乎此。是則海喻真如之體。漚喻隨緣之用。全海以為漚。可喻全真如不變之體以隨緣。全漚而在海。可喻全隨緣之用而在體。千漚兢起。不妨無差處以為差。一海恬然。不妨隨緣而不變。能了漚海之喻。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思過半矣。

五月水喻者

此下四喻出於楞嚴。本是於法。今借之為喻。以顯乎法。蓋經文所說。乃是用修惡近淺之事。以明性水隨緣之義。今約喻言。故無咎也。如經云。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月。以喻真如不變之體。所取之水。以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月色。不妨終日不變以隨緣。手中之水。不妨終日隨緣而不變。是故於空水之喻。能了達者。則於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得矣。

六日火喻

經云。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生火。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日。喻真如不變之體。滿世間火。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之火。不異手中之火。手中之火。不異空中之火。以喻真如不變之性。無差而差。隨縱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其旨甚明。

七風空喻者

經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界。寧有方所。今以虗空。喻真如不變之體。風喻隨緣變造之用。空中之風。不異拂面之風。拂面之風。不異空中之風。空中之風。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拂面之風。以喻隨緣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厥義甚明。

八色空喻者

經云。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此文廣辨空土元無異因。與前性色即直空。性空即真色同旨。是則出土得空。空色元同一體。空中之空。即土中之空。土中之空。即空中之空。空中之空不變。土中之空亦不變。空中之空。既不變隨緣。能為土中之空。則無差而差。井中之空。雖隨緣變造。其實差而無差。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亦甚分明。

九金器喻者

此取出鑛之金。不取在鑛之金。若取在鑛之金。此則濫同別教但中佛性。煩惱異菩提。真如隨緣猶為其變。今取出鑛之金。正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但彰己能。何過之有。故金之為眾器也。雖有佛像生像。瓶盤釵釧之殊。自其金體觀之。則一而無二。金體不二。可喻真如不變之體。眾器差別。可喻隨緣變造之用。真金不礙眾器。眾器不失黃金。則真如不變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之旨成矣。

十陽春喻者

比陽春之發生萬物已。實寂然而不動。遇有感而遂通。是以卉木叢林。觸之即發。如桃李梅柳。感之即芳。陽春遍於萬彙。不妨無差以為差。物物皆具陽春。不妨差別以無差。以喻真如不變而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之旨了然。差而無差之義不忒矣。

客曰。真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之旨。聞前法喻已曉然矣。云何名為因心本具。毫無虧欠門。余曰。因心者。指今在凡夫地。慕佛果以修因之心也。發心雖然廣大。約境猶居陰中。即以日用根塵相對。隨起一念。或善。或惡。或無記。或世間心。出世間心。即以此念。而為所觀之境。如此之心。屬第六識。名為陰心。亦名人心。言本具者。正以此心。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起三綱五常之心。即是人界。若此一界現起。名為事造。則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名為理具。而此一界具十如是。謂據外攬而可別。名為人界如是相。據內自性不改。名為人界如是性。人界主質。名為如是體。能修戒善功能。名為人界如是力。構造綱常。名為人界如是作。時習成種。名為人界如是因。助善具度。名為人界如是緣。表表威儀丈夫可敬。名為人界如是果。招生中國富貴王侯。名為人界如是報。初相為本。終窮為末。如此十如。促居一念。了不可得。即是無諦。雖不可得。十法宛然。即是有諦。皆是佛性。一一真常。即是中諦。名為如是本末究竟等。然又具五陰十種如是。國土十種如是。假名十種如是。成三十如是。如此一界。在一性中。與九法界。性體融通。各各互具。是則每一界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十如是。百界則千如是。歷假名五陰國土。成三千如是。如此三千。但約一番互具而論。若番番互具。則萬億兆媛。不可以頭數而枚舉也。既性是三諦三德。則此一念三千之法。體是法身。一一周遍法界。故性是般若。一一照明如大明在天。無幽不燭。了無煩惱。故常處解脫。蕭然累表。了無生死繫縛。故如是人心。而與佛性無二無別。如是解了名為見性。如是照見。名為成佛。天台之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蓋見乎此成乎此也。如是說者。名為即修論性。非即性成性。若即性論性。已如前第一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中說竟。雖即修論性。與前第一門大體。無二無別。但前即性論性。如即海論海。今此門中。即修論性。如指漚而即海也。良由真如不變隨緣。造此一念。既無差而差。故此隨緣一念。當體不變。差而無差。有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如剖栴檀片片皆香。如碎白璧分分皆真。如搗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如人入大海浴。已用諸河之水。又合前十喻。則如水之為氷。氷還即水。如空之投器。器不異空。如水之為波。波仍是水。如海之起漚。漚體全海。乃至如月水。如日火。如風空。如空色。如金器。如陽春。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者也。

客又問曰。前真如不變隨緣門。既具論十界依正二報。是則身色依正。無非性具。則隨緣時無不遍造。皆可論隨緣不變之旨。今但云因心本具。惟約心言。而身色依正不言何也。余對曰。今天台家性具圓宗。正約色心依正皆性具故。則隨緣時。無不遍造。所造色心依正。無不當體隨緣不變。故四明祖師云。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法。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法不具諸法。故知法界三德。不大。一念三德不小。剎海三德不多。一塵三德不少。故華嚴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今宗正約此旨。以釋法華經題之妙法。謂法者。心佛眾生之三法也。妙者三無差別也。然雖三皆無差。若約近要。又莫要於心。故天台大師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約世人近要者為言。故獨指心法。非身色依正。而不具論。故知眾生色心依正。一念一塵。與真如不變之體。毫無虧欠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红色账簿:全景展示中共革命史中的货币战争(1921~1927)

    红色账簿:全景展示中共革命史中的货币战争(1921~1927)

    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队伍,如何战胜了拿着高福利的正规军?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红色历史,隐秘资料首次公布,颠覆你的革命观!全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我党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真实的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 良辰

    良辰

    故事从少女青和的七岁的梦魇开始,以一个记忆的片断慢慢切入文章的主题。少女青和家庭变故,随着改嫁的母亲蓝进入郝家。结识少年郝弥渊,在他的照顾里成长,依恋和爱上这个温和美好的少年。然而弥渊真正爱着和迷恋着的是穿旗袍的女人蓝。同时,新搬来的少年家明,长相酷似蓝深爱着的男人。家明带着他的关于鸽子的秘密,也深深地迷恋着女人蓝,关注着她的一切,默默为她做着一切。不堪永远贫乏无味的家庭的蓝,最终跟着他私奔……时光安好,只剩换肤的记忆,和被遗忘的良辰好年。
  • 重生回到香港1980

    重生回到香港1980

    2013年,叶云姣在去香港的途中发生车祸,虽然狗血但是就是这样她重生到1980年的香港,带着对这个城市复杂的感情,叶云姣将遇见什么事什么人呢?
  • 梦幻穹苍

    梦幻穹苍

    从前不会代表将来,过去不能说明以后,或许以前你是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废物,但是只要你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辛酸,面对别人不能面对的困难,你一定会有所作为。
  • 《ThisHouse》

    《ThisHouse》

    虽然毫无血缘,但我们依然兄妹相称;尽管相隔阴阳,但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 地狱使者:魂之复仇

    地狱使者:魂之复仇

    【梦溪】少时的‘噩梦’,让两颗童真的心破碎。她与她的相识,是上帝的安排。她跟她的相知,是上帝给予的‘缘分’。她们遇得他们,‘缘分’是这么简单。火爆公主撞上小受王子。乐天派女孩遇上呆萌男孩。四个人,一条红线。缘末,分尽,情断,根未失。
  • 截教天尊

    截教天尊

    穿越洪荒,成为截教仙,看雷昊一步一步为截教逆转乾坤,最终踏上大道巅峰,成就不死不灭。
  • 嗜血双煞

    嗜血双煞

    “只为你乱这江山崩塌。”这是他对她的承诺,那一抹如火血衣,在他心头挥抹不去。家门不幸,怒杀千人血洒,只为仇人人头落下。黑袍如墨,紧握手中清光,与倾名满华夏。血染天下,他紧握她的手,轻声问他“你可曾后悔?”她不语,眸中映着他的容颜,清晰的吐出二字“不曾。”
  • 指引人生的理财智慧(指引人生丛书)

    指引人生的理财智慧(指引人生丛书)

    《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理财智慧》不但可以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蓝本,使孩子在开始他们的人生之前,就能够了解随之而来的欢喜、挑战与责任,而且更适合每一个成年人阅读,成年人可以在重复阅读这些故事时提醒自己并纠正自身行为的偏差。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书能给大家带去欢乐与启迪,希望这些美妙的故事能帮助每一个阅读《指引人生丛书:指引人生的理财智慧》的人了解智慧对生命的价值,获取前行的动力并因此感到满足。
  • 启明星的指引

    启明星的指引

    在黑暗中,有人踽踽独行,唯一能指明道路的,只有头上的启明星,告诉她光明即将来临,当太阳照耀到大地时,启明星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