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5500000009

第9章

三诊 糜腐稍化,热邪减轻,小溲略爽,脉亦较缓。然仍不饥,稍进糜饮,仍觉气冲。气阴并亏,何能遽复,浊蒸胃口,何能遽化。惟有循理按法,以觇其后。

细生地 北沙参 川贝母 木通 滑石 茯苓 川石斛 甘草梢 竹茹 竹叶四诊 小溲色红且浊,湿热之气,稍得下行,而大敌不能摧散,熏蒸之炎,仍不克平。糜腐退者自退,起者仍起,胸中哽阻,欲噫不爽。足见糜布于舌,而糜之源,实在于胃,源之不清,流安能洁。大肠与胃相连属,勉再通导府气,而泄胃熟,以降胃浊。即请商之。

导赤加黄连黄芩滑石竹茹茯苓荷花露 外用猪胆汁导法五诊 大府得通,并有粘腻之物带出,糜腐较昨大化,口渴较数日前大减。然中州郁郁不舒,时有痰涎随气上冲,饮喜暖热。右脉糊滑。阴液虽虚,而胃中之痰湿郁结不化,遂令清津转难上升,气火无从下降。病至于此,首尾无从兼顾。非辛不开,非苦不降,拟泻心法。虚家善变。势不暇顾矣。即请商进。

青盐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川雅连(四分) 鲜竹茹(姜汁炒二钱) 细木通(七分) 橘红(盐水炒一钱) 车前子(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老姜衣(七分)六诊 病久阴气兼亏,木火夹浊蒸腾,胃糜舌腐。阴液既亏,则不化气,浊不得化,气火内烁,热从内陷。

左脉弦细急促,右脉濡滑,不耐重按。深入重地,勉与崇山先生同议方以尽人力。

洋参(三钱) 细生地(四钱) 金石斛(四钱) 橘红(盐水炒五分) 大麦冬(三钱) 川贝(三钱)蛤壳(八钱) 竹茹(水炒一钱五分) 真玳瑁(四钱) 濂珠(一钱) 金箔(一大张三味研极细末调服)某 湿温旬日,有汗不解,胸闷不舒,甚至气逆塞至咽喉,呼吸难于流利,脐旁按之漉漉,今日忽又便泄小溲不通。脉数糊滑,舌苔薄白,而底质甚腻。此湿郁三焦,恐其转痢。

川朴 白蔻仁 滑石块 通草 橘红 生香附木香 广郁金 沉香片 竹茹 枳实 鲜佛手洪(左) 湿温七日,烦热胸闷恶心,汗出至颈而还。脉沉细涩,苔黄罩灰。邪湿郁蒸,湿遏热伏,有内闭神昏之虞。

制半夏 光杏仁 广郁金 淡黄芩 九节菖蒲 上广皮白蔻仁 范志曲 炒枳实 炒香豉 玉枢丹(四分研末鲜佛手汤下)二诊 发出斑痧,而烦热仍然不减,至暮神昏谵语。脉糊不爽,苔霉虽化而底质白 。还是邪湿郁蒸,欲泄而不能即泄。恐内闭昏痉。

制半夏(二钱) 白桔梗(一钱) 川雅连(三分) 干姜(四分) 九节菖蒲(六分) 光杏仁(三钱)白蔻仁(四分) 川通草(八分) 枳实(一钱) 上广皮(一钱) 赤猪苓(各二钱) 太乙丹(五分研细先调服)三诊 汗出颇畅,身热遂解,但脉形不爽。蕴湿未清,还当泄化。

大豆卷 制半夏 赤白苓 泽泻 川朴 木猪苓 生薏仁 鲜佛手林(幼) 水痘之后,邪虽外达,余热未清。饮食频进,胸中之余热,与谷气交蒸,热绵不退,渐至愈蒸愈重。

湿邪遏伏,津不上布,曾见舌苔干白,而并不渴饮。旬日以来,热势转有起伏,手清时暖,耳聋不聪。脉象右部糊数,左部弦大。当午火升,而热势夜重。舌红温甚,苔白湿甚。咳不扬畅。此由湿热熏蒸,湿多热少,湿在胃中,阳明少降,致少阳之木火,挟浊上腾,遂令清窍为之蒙阻,若蒙闭内窍,便成棘手重证。然火升暮热,神烦耳聋,釜中之沸也。如烟如雾蕴酿熏蒸,釜底之薪也。拟流化三焦,以分其清浊,作抽薪之计,暂观动静。诸高明以为然否。

香豆豉(三钱) 晚蚕砂(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 光杏仁(三钱) 白蒺藜(三钱)赤白苓(各二钱) 通草(一钱) 白桔梗(八分) 生薏仁(四钱) 鲜竹茹(一钱五分)二诊 当午火升稍微,沉迷较昨清爽,鼻干转润,迷蒙之气,似为渐开。然蕴酿熏蒸,一时难已,热势仍然不退。前法略参苦泄,再望转机。

香豆豉 光杏仁 广郁金 橘红 前胡 生薏仁通草 赤猪苓 白蔻仁(三分) 淡芩 桔梗 晚蚕砂三诊 流化气机,气通表达,发出白 ,背部为多,背俞属肺,肺气先得宣泄。然阳明之热,太阴之湿,不克遽化,熏蒸之势,犹然难解,热仍起伏,伏则迷蒙多寐,胸中清旷之区,竟为湿热熏蒸之地,神机自难转运。舌淡红,苔白腻,右脉糊数。还是邪湿溷处之象。再从流化之中,参入芳香,以破秽浊。即请商裁。

香豆豉 白蔻仁(三分) 蝉衣 鸡苏散 光杏仁 淡子芩佩兰叶 通草 广郁金 牛蒡子 生薏仁 野蔷薇花(六分) 芦根四诊 白 随汗透露,色颇津湛,颗粒均匀,饥肤润泽,喻氏谓上焦之湿宜汗,又谓化里可以达表,气通表达,上焦氤氲之湿,随汗 外泄,熏蒸自衰,热因降序,神情爽慧,浊气渐开,则清窍渐通,耳聋稍聪。

舌苔前半较化,后半尚觉粘腻。大便旬余不行。从宣肺之中,参以润府,冀其湿从下达,彼此分泄,病势自孤耳。

制半夏(一钱五分) 蔻仁(三分) 炒蒌皮(四钱) 光杏仁(三钱) 牛蒡子(三钱) 薄橘红(一钱)通草(八分) 生薏仁(三钱) 滑石块(三钱) 炒枳实(一钱) 淡子芩(一钱五分) 芦根(一两)王(左) 症交八日,热重汗不畅达,红疹发而未透,邪难外泄,热蒸湿动,湿阻气机,恶心脘痞,稍进汤饮,自觉停聚中州,里湿相搏,表气更难开泄,神情懊烦。苔白不渴,脉象糊数。恐邪湿交蒸,而致内蒙昏痉。

拟宣化开泄。

川朴(一钱) 橘皮(一钱) 桑叶(一钱) 牛蒡子(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桔梗(一钱) 枳实(一钱) 薄荷(六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蔻仁(五分) 佛手(一钱)二诊 宣化开泄,汗出甚畅,热势大减,并能得寐,烦懊因而大定,胸痞转舒,恶心亦止。但脉仍糊数,热犹未解。舌红苔薄白。气分之邪,依然留恋。再为宣化。

杏仁(三钱) 上广皮(一钱)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蔻仁(五分)炒枳实(一钱) 薏仁(三钱) 竹茹(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通草(一钱)三诊 热势降序,寐亦稍安,脘痞已舒。然不悲而泣,不恐而惊,痰稠色带灰黑。脉象糊滑而数,苔白质红。腹中攻撑,便带溏薄。邪从外达,痰被热蒸,蕴而不化,胆胃之气从而失降,以致胆木漂拔。再从宣化之中参清气化痰。

杏仁(三钱) 橘红(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云苓(三钱) 竹沥半夏(一钱五分) 胆星(五分)枳实(一钱) 范志曲(二钱) 薏仁(四钱) 通草(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四诊 脉静身凉,稠痰渐少,思谷知味,胃气渐开,悲泣惊恐亦定。宜和中以清余蕴。

温胆除枳实,甘草加天麻钩钩白蔻仁藿香胆星。

五诊 苔白已化,胃开思纳。惟脉形左大。头重眩晕,肝阳挟痰上逆。再熄肝化痰。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石决明(五钱) 池菊花(一钱) 上广皮(一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 陈胆星(四分) 白金丸(五分) 钩钩(三钱) 盐水炒竹茹(一钱)丁(左) 热不外扬,神情烦闷,中脘痞阻,哕恶呕吐,不能容纳,头目晕眩,渴喜沸饮。左脉弦滑,右部糊滞。此肝阳上逆,挟停饮窒塞气机。恐发痉发呃。

制半夏 炒竹茹 广藿香 郁金 川朴 枳实白蔻仁 煨天麻 生熟香附 玉枢丹(三分研末先调服)江苏抚军吴 病湿温下虚,缠绵两月有余,仆以病近膏肓,恐药石难于奏效,以未便立方辞。主人坚恳至再,不得已勉尽绵力,将病脉症因,方治宜忌,变方案之式,为之分列各条,备诸方家及主政采择之。一、久病湿热,化燥化火,而藏气虚微,脉至少神,症属难治。循例告辞者为此。一、病既沉重,不能袖手,惟有细究其理,勉为调治。一、口燥舌黄带灰,时喜凉饮,非胃中热甚,安得有此。一、 语错语,病涉于心。盖阳明胃脉,上通于心,胃热上乘,则心神为之扰乱。一、胃中燥火,原从湿热所化。夫湿热何以致燥。盖津之与液,清浊攸分,升降异致。浊之清者为津,清之浊者为液,液从上而下降,津从下而上升,滋养涵濡,悉赖津液敷布。今湿邪抑郁,则津液不布,燥是其标,湿是其本。一、救阴即是润燥,降火即是清心,无如津不上承,清之养之,仍苦扬汤止沸。一、大腹饱满,按之而软。谓之虚膨,虚者何,脾虚也。脾有气血,有阴阳,虚膨不运,脾虚其阳,确有可见。一、胃有燥火,而脾虚其阳,勉欲挽回,动辄矛盾。一、泻胃热而仍顾虑脾阳,前人有连理汤一方,兹仿其意。一、连属苦燥,姜属辛燥,似有抱薪救火之弊。但火从燥化,燥从湿化,燥为假燥,湿为真湿,正治从治,例得权宜。一、养阴救津,甘凉之品,有益于胃,即损于脾。再仿前人药露之法,专取其气,以润其津,于脾无损。

川雅连(五分炒) 炮姜(三分) 生熟甘草(各二分) 以上三味煎服。

上濂珠(三分) 西黄(一分) 辰砂(二分飞) 三味研细末,先调服。

西洋参(五钱) 元参(八钱) 细生地(一两) 北沙参(一两五钱) 麦冬(一两) 生甘草(二钱)白芍(四钱) 上药七味,加荷叶二两,用蒸壶取露,随意温服。

此案变通旧式,罗列条例,精警透辟,得未曾有。药露方尤为奇特。方中丞病甚时,苏沪诸名医遍治罔效,御医陈某亦束手无策。先生为处此方,旋获效果,盖先生成竹在胸,原非幸获,而犹以未便立方辞,是先生之谦德也。此案已见医界镜(又名卫生小说),群相称赏。涵当时不获随侍,未知其详。今春编印医案,而先生侄孙绍曾以此稿抄示,并面述一切。涵读此案,可法可传,洵足突过前贤,而为后学之津梁也。故乐为记之。(文涵志)

温疫说(补)

说文疫,民皆病也。从 。役、省声。内经素问遗篇论司天在泉,升降不时,五运暴郁,刚柔失守,三年化疫。故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即仲景所谓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至宋元时则不名为疫,而名曰瘟。近贤喻嘉言曰、四时不正之气,伤人致病,初不为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成疫,以故鸡瘟死鸡,猪瘟死猪,牛马瘟死牛马。推之于人,何独不然。如世俗所称大头瘟者,头面腮颊,肿如瓜瓠者是也。所称捻颈瘟者,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虾蟆者是也。所称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汁如血者是也。所称杨梅瘟者,遍身紫块,忽发如霉疮者是也。所称疙瘩瘟者,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者是也。所称绞肠瘟者,肠鸣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小儿痧痘,传染犹多。此外刘松峰有葡萄瘟鸬 瘟等种种名目,无足深究。陈素中谓凶暴大病,死人在数日间。戴天章谓中人人病,中物物伤。张石顽云时疫之邪,皆从湿土郁蒸而发,不异障雾之毒,或发于山川原陆,或发于河井沟渠。杨栗山云毒雾之来也无端,烟瘴之出也无时。凡疵疠旱潦之气,禽兽草木,往往不免,或数年而一见,或数十年而一见。不明证治,咸委劫运,良可伤悼。前人论疫,至精至详。今人但闻西人有黑死病之说,又有鼠疫之新论,一若中国之医,并疫症而不知者。夫中医未尝不言疫也,中医言瘟疫,有大头瘟捻颈瘟种种之区别,所述情状,如腮颊肿硬结核,以及喉痹失音呕汁如血等,颇与鼠疫情形,仿佛相同,近时中医之研究西说者,亦出有鼠疫专书,互相发明。鼠疫之类,又有一种名肺炎疫。夫炎者热也,肺炎者肺热之谓也。香岩叶氏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症身热咳嗽,甚则气喘神昏或斑疹吐衄等候,与肺热之症吻合,谓之风温,俗谓冬温春发是也。拙于东西学说,茫无头绪,故就中医界限言之,悖谬与否,不能知也。夫温之与瘟,音同义别瘟即是疫,陆九芝既详论之,喻氏又云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则为湿温,一方受之则为疫疠,伤寒温热感四时之正邪,疫病由于天地不正之疠气。伤寒温热邪由外廓而入,疫邪从口鼻膜原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议论最为扼要,治法具详本书中,然温热湿寒之气,皆能为疫。吴又可温疫论主达原饮,治湿疫也。余师愚疫论主清瘟败毒饮,治热疫也。东坡圣散子,治寒疫也。近时通用者,如普济消毒饮、玉枢丹、紫雪丹、甘露消毒丹、炼雄丹、神犀丹、古方今方,皆可取用。余师愚疫症条辨,既属精详王孟英温热经纬,尤为可采。甘露消毒丹治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神犀丹治温暑直入营分,清瘟败毒饮为十二经泄火之药。犹忆清光绪二十八年岁在壬寅,沪上疫症大作。吾师谓少阳司天,运值风木,风火交煽,合用辛凉镇重之剂,以三石汤为主方,治效大着。当时门下按法用之,皆奇验。惜其案散佚,无从搜辑。民国七年,方将抄存之案,次第排印。而南京鼠疫之恐慌特甚,既以前说登之日报,贡社会之采择。又因同学何永清君述师门之事,惜疫案之阙,爰拟此以补之。续貂之诮,所不免尔。(文涵志)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这个夏天

    这个夏天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月如烟,情如烟

    月如烟,情如烟

    一份超越生死的爱,一世忠于彼此的情。虽然莫言死了,可他再如烟的心中一直活着,他们的爱一直都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
  •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父亲因为赶尸神秘失踪,我继承了他的手艺,开始与魑魅魍魉斗智斗勇,我是一个肤浅的人,但我也心存正义。我要让阳光和雨露,泼洒人间!
  • 追捕宝贝妻:独家占爱

    追捕宝贝妻:独家占爱

    表白失败,她错惹上自家英俊妖孽又多金的腹黑BOSS,从此小秘书开始啼笑皆非的还债之路。一场意外,小秘书壮胆偷逃……再相遇,他将她堵在墙角,邪肆的笑,“小东西,债没还完就跑,现在翻倍!”
  • 校花的绝品兵王

    校花的绝品兵王

    一代兵王回归都市,奉命保护校花,美女都离我远一点,我可是校花的贴身兵王!
  • 夜幕降临后的救赎

    夜幕降临后的救赎

    平静而又祥和的城市,但,一声惨叫突兀响起,打破了这里维护将近四十年的治安夜幕降临,一张神秘的生日祝福贺卡,却宣告着收卡人生命的结束重案组着手调查此事,却不了这只是开端...一个接着一个受害人在生日那天死亡,旁边静静地躺着生日祝福的卡片,上面写着一串神秘的代码命运的轮回已经启动救赎,生日那天的救赎,降临在这个城市的夜幕后
  • 藏斋诗话

    藏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美女大大

    我的美女大大

    一个叫周星星的初中学生,在一个麦当劳里面邂逅了他的女神,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爱恨情仇的故事。
  • 不经意的遇见

    不经意的遇见

    这世上有一见钟情吗?或许有吧?直到我遇见她,原来思念是这个样子的
  • 宝贝来袭,抱得总裁归

    宝贝来袭,抱得总裁归

    18岁,她走错房间,他喊着别人的名字将她压在身下,春风一度,事后她却连他的长相都没看清楚。墨衔之,墨氏总裁,江城最炙手可热的钻石王老五,为了初恋,禁欲五年。可是有谁告诉他面前这个喊他爸爸的小鬼头为何跟他长得一个样?“你,解释一下。”他沉着脸质问孩儿他妈。“你儿子当然长得像你。”某女爆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不记得和你做过。”他的身体只对一个女人有反应,但绝不是她。某女隐去苦涩,牵强一笑:“那可能是我搞错了,没准你们俩是兄弟呢。”之后,某女便带着儿子登堂入室,她儿子不但成了他弟,他还得叫她一声“婶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