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50200000002

第2章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第一总详诸教。第二别断此经。第三传译根由。第四依文判释。初总详诸教意者。教门虽则无量且谈两义以示未闻。言两义。一者于三学门戒学居首。以能建立定慧义故。故瑜伽论释三学云。建立定义故智所依故最胜义故。遗教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律序云。如是正法堂七觉意庄严禁戒为阶陛。贤圣之所行并其义也。二者七圣财门戒居第二者。以信出家受行禁戒。故于信后以辨戒财。信戒既圆堪正闻法。后由舍施用庄严心故。复次明闻之与舍以此资备引发思修。思修合说总名为慧。慧必断恶惭愧助成。此七圣财由资善法王贼不夺水火无侵。财中之胜故以名矣。问闻慧别说思修合论其义何也。答闻必从他思修自起。用分二相开合不同。此则略详教之总意。若戒学不立则二学无依。七财有阙则六珍亦失。是故要须先学戒财以备功德也。第二别断此经者。四门分别。一教所为机。二说听功益。三藏乘所摄。四宗体不同。第一教所为机者。若望通论戒经但为大僧大尼。大僧尼中普为三乘及人天行。以戒正感人天乐果。是故律云。持戒生二道天上及人中。破戒堕二道地狱畜生中。于三乘中二乘必因戒学满足方修定慧。大乘三聚律仪是一。故华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涅槃经说。菩萨护持突吉罗罪如护浮囊。故知通为五乘人也。若其局据缘起辨者。说戒揵度云。尔时世尊在闲静处思惟作是念。我与诸比丘结戒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彼不能知云何学戒。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尔时世尊从静处出。遂以此缘集诸比丘制令半月和合同说。广如律辨。第二说听功益者。先明说益略有二义。一者如亲见佛。故戒经云。莫谓我涅槃净行者无护。我今说戒经(一卷戒本)。亦善说毗尼(大调伏藏)。我虽般涅槃当观如世尊。经云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意亦同也。二者因之断惑。即戒经云。七佛为世尊灭除诸结使说是七戒经。诸缚得解脱已入于涅槃诸戏永灭尽。尊行大仙说圣贤称誉戒弟子之所行入寂灭涅槃。二者明其听益亦略有二义。一者识相护持。如戒文云。欲除四弃法乃至众集听我说。二者得胜利乐。如云能得三种乐及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等。若准瑜伽第二十二具戒士夫应知有十功德胜利。一者由自观察戒清净故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喜故身安安故受乐。乐故心定定故能如实见。如实见故能厌厌故离染。离染故证得解脱。自知能于无余依界得般涅槃。二者于临终时知往善趣。由无悔恨名贤善死。三者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硕普闻。四者寝安寤安远离一切身心契恼。五者若寝若悟诸天保护。六者于凶暴人不虑其恶。七者怨仇恶友虽得其隙亦常保护。八者魍魉鬼神虽得其便而常保护。九者法无艰难从他获得种种利养国王大臣恭敬尊重。十者所愿皆遂。若欲愿生刹帝利或婆罗门大族家或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即随所愿。若复愿乐入四静虑现法乐住。若复愿乐入无色定。若复愿乐究竟涅槃悉得随愿。今戒文中名誉利养即当第三及当第九。生天即当第二第十。得第一道即当第一及是第十。所余胜利略而不论。律中十利谓摄僧等恐繁不叙。第三藏乘所摄。于三藏中毗奈耶摄三乘之中既皆共学通三乘摄。以律仪戒三聚摄故。第四宗体不同者。先宗后体。且明宗者此经全收律藏为宗。不同法华涅槃等经一藏之中曲别分宗。是故此以善说毗奈耶以之为宗。言善说者谓佛善说。简诸外道以不善说制鸡戒等。毗奈耶者翻为调伏。世亲摄论第一卷云。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七恶。制伏除灭诸恶行故。次辨体者瑜伽八十一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今此经文所诠之义其唯五篇。准僧祇律名为五篇。上代相承共传此名。若依四分名为五犯。必招苦罚名之为犯。亦名五犯聚。一一篇内各集多犯故名犯聚。或名五种制。制有二义。一由佛语称法而制。二由自行能有制防。且五篇者。一大僧四波罗夷尼八波罗夷合为初篇。二大僧十三僧残尼十七僧残合为第二篇。三大僧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及九十波逸提合一百二十。戒尼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及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合二百八戒。僧尼总计三百二十八戒为第三篇。四大僧四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尼八波罗提提舍尼合为第四篇。五大僧百众学及七灭诤尼但百众学亦或有七灭诤合为第五篇。总计大僧有二百五十戒。尼除七灭诤合三百四十一。若并七灭即当三百四十八戒。并是正宗所诠义体。其二不定防过由绪。未有正罪故不入篇。至文当释。第三传译根由者。昔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游化此土。度人出家与剃发。已披着缦条唯受三归五戒。至汉灵帝凡一百年。僧数不满不得受具。灵帝已后北天竺有五沙门。创与此方五人授戒。支法领口诵戒本一卷。今时古戒本是也。后至曹魏嘉平二年复得梵僧十人重受具戒。此即大僧受戒缘也。汉末魏初复有东天竺尼与尼受戒。又至宗文帝时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又与重受。自尔已来方有戒法相传。至秦姚兴谥文桓帝。皇初三年殿前设无遮大会。帝问得戒有何证验。遂有智严法师请往西国。问得戒事。至北天竺遇问罗汉。罗汉云我之小圣不委得戒。汝且住此吾今为汝往问弥勒。于是入定升天为问弥勒。弥勒答云。振旦僧尼得戒遂与金花一尺影现以为证验。罗汉得已转授智严。智严来日迦毗罗神送至此土。文帝殿前先有金花。太史占之云。佛法来未盈一月。智严来至。来至之日证验事毕金花还灭。又至姚秦有于填三藏佛驮耶舍译四分大律并重校古戒本。方于经首加以归敬。后有晋国沙门支法领。从于填来达秦国。并重校定。又至元魏世。惠光律师删改其本亦存归敬。依齐世法愿律师谨勘大律又生一本。除其归敬。扶昔汉世古本故也。今存归敬又依大律。庶使义周缘释相彰。冀诸讽诵者不损其功耳。此即略明传译义讫。第四依文判释者。于此经中总开三分。一赞德同修分。二开宗审察分。三结示回求分。就赞德同修分中分二。初偈赞戒德。次和合同修。就偈赞中十二行偈分之为四。初之一偈敬传真法。二有四偈示以听仪。三有五偈损益殊分。四有二偈明其胜德。先释初偈敬传真法者。三宝可敬法必堪传。是故文言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者设敬也。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者传真法也。礼有三品稽首最尊。故俱舍云。稽首接足故称敬礼。所敬之境即是诸佛及以法僧。先敬三宝用标嘉瑞。为传正法令无灾障故。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今初列。今演毗尼法者。毗尼即是调伏灭恶。故无性摄论第七卷云。或一切善能灭众恶成大涅槃。灭除生死名毗奈耶。今此戒经正治恶行远得涅槃名毗尼法。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二。一教二证。半月宣传教法久住。依而得证证法久住。次释四偈示以听仪者。文分为三。一赞德以示。二举名以示。三引证以示。此三示中各敕听仪。先释初文。赞此戒经有广贵德。广故如海无涯如明了论。第三羯磨竟时四万二千功德福河顿至身中教广也。贵故如宝以其戒是七圣财数七圣财者。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如开发中已辨。护令不失故云欲护也。众集听我说者敕以听仪。谓须和合不许别众。不来与欲故云众集。下当广释。第二举名以示者。略举二篇及第三少分。初篇永傧故云四弃(此罪须除)。残依僧忏故曰僧残(此恶须灭)。犯堕舍财故曰舍堕(此犯须障障谓遮障也)。此之三篇作法稍难是故偏举。余遂略之。敕听同前。第三引证以示者。谓引过现七佛同说。一毗婆尸。二式弃。三毗舍浮。四狗留孙。五狗那含牟尼。六迦叶。七释迦文。七佛略戒如下经文。释迦广教如正宗辨。广之与略文虽有异事意不殊。故云为我说是事也。我今欲善说者诵文不坠。诸贤咸共听者听法之仪咸集和合也。次释五偈损益殊分者文分为二。初有三偈。显持即得最胜生道若破便失斯益。次有两偈。若持即得决定胜道。若破便失斯益。先释前文又分为二。初之两偈显得胜生及得定生。次有一偈显破戒死必怀忧惧。前文分二。初明喻合次举益劝。喻中约事如人毁足。合中约法合于毁戒。次举益劝。若天若人皆是胜生。于五趣中此最胜。故就中分别。欲界人天单名胜生。色无色天名为胜生亦名定生。如文易解。次释一偈破戒死者。喻中约事忧悔昔时辖轴不罕。合中约法合于先时毁破禁戒。若毁重戒喻同折轴。若毁轻戒喻同失辖。于临终时崄趣相现方怀恐惧。故涅槃十一云。何等名为破戒死。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是名破戒死。次释两偈决定胜道有违有顺。初偈为显圣道加行。次偈为显圣道自体。圣道断惑决定不可还为凡夫故名决定胜道也。先释初偈喻中约事镜观好丑。合中约法合说戒相以晓全毁。全即生喜喜故身安安故受乐乐故得定。即是顺于圣道加行。毁即生忧忧故发生身心热恼正违圣道也。次释圣道体者喻中约事勇怯进退。合中约法净秽安畏。若能永断破戒烦恼名为勇进。即是净安。安谓寂灭涅槃安乐。若不能断破戒烦恼名为怯退。即是秽畏。畏谓极长三途恐畏。次释二偈偏明胜德者文二。初一偈半正明胜德。次半偈依胜制说。先释前文喻中约事四最不同。合中约法总合四最。世间王为最者势力大故。众流海为最者悉容纳故。众星月为最者清凉胜故。众圣佛为最者德无量故。次释法合。一切众律中者律有三种。谓别解脱静虑无漏名为一切。一切律中戒经为最。三学居初生余学故最含四义。一者势摧破戒。二者纳恒沙德。以持戒人身器清净。是故容纳世出世间种种功德。三者乐如清凉。四者戒德无量。次释半偈依胜制说者。由具如前四种最胜。是故如来依此立制令半月说。若时久延便令废忌。若时更促事恐烦劳。故唯半月半月而说。自下第二和合同修文分为三。初制和合(从和合僧集会乃至答云说戒羯磨是也)。次制同法(从大德僧听已下是)。后劝闻修(从诸大德我今欲说已下是也)。初制和合即是说戒羯磨二事前方便也。故律云和合者一羯磨一说戒也。凡制和合必托界同。故须对此二门分别。一者泛辨诸界不同。二者正释和合僧集。第一泛论诸界有十一种。谓自然三大界四小界四。故成十一也。或准善见论加一自然即十二也。又更通论加其水界自然及摄衣界库藏处说戒堂结净地等合十七种。且辨自然本缘起者。佛初缘时于说戒日一化弟子制令尽集。大迦宾菟是大罗汉。自恃清净便作思念。我于说戒若赴不赴皆是清净。是故不赴。佛躬自唤罚迦宾菟。令其步涉不乘神足。语迦宾云。凡说戒法应当恭敬尊重承事。若汝不欲恭敬尊重谁当恭敬。若不和合一处同说得突吉罗。若准僧祇二十七是阿那律罚令步赴失肉眼。故极苦方至。广说如律。自后又以尽一化集疲劳废业。遂开随处白二羯磨结说戒堂于中说戒。尔时犹未制结诸界。远路共赴一说戒堂。犹为疲极。又开随处结大界已和合同说。结界之前依自然集此之自然。古来相承自有三别。一者依十诵律第二十二云。诸比丘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界。尔时齐几许。佛言随聚落。聚落界分齐是僧坊界。古来判云。此是可分别聚落。欲结界者尽聚落集。此谓了知人家有僧可令唤集故名可分别也。二者若不可分别聚落。依僧祇律第八卷云。五肘弓量七弓种一庵婆罗树。齐七庵婆罗树相去。尔所羯磨者名善作羯磨。异众相见无别众罪。古来判云。既同聚落异众相见许无别众。明知即是聚落之中不知谁家有僧无僧。不可尽唤故名不可分别聚落也。三者若于阿兰若迥无村处于僧坊中欲结界时。依十诵律云。诸比丘无聚落空处初作僧坊齐几许。佛言方拘虑舍。古来相传依杂宝藏经注云。拘虑舍者五里也。今详十诵是萨婆多宗。萨婆多宗四肘弓量五百弓为一拘虑舍计当二里。故俱舍颂云四肘为弓量五百拘虑舍。何须不依。又准善见论第十七。阿兰若界七盘陀罗。一盘陀罗二十八肘。若不同意者得作法事。计当五十八步半一尺八寸。既云不同意者。明知义同聚落之中不可分别。故开近集。若加此一有四自然。四自然界中皆得集僧结作法界。若于水中不得结界。但得于中作对首等。如善见论。但取众中健人水洒所及之处作自然界。于四自然周圆之内欲结界时。僧尽赴集不许受欲。既集僧讫任僧量宜。或大或小。作布萨界。其布萨界或用寺塘随其曲直以为标限。或于迥地坚石钉材。或指树山任情所乐应取之处。使一比丘打木白僧。僧羯磨师依唱分齐白二结之。结界成讫尽此界内并须赴集。纵有缘事身不来赴即须附欲及附清净来至僧中。僧中先随余所为事作羯磨讫后方说戒。然布萨界大者有四小者有一。所言四者第一人法二同界。如向所论。本同一寺而结成者。是此界本制不缘于食故得此名。二者食法二同界。如有两寺先各别。依人法二同今忽两寺欲同饮食及同作法。二寺各自白二羯磨解却旧界。别更合唱两寺标相更加羯磨。同为食法二同界也。三者法同食别界。如有两寺先各别。依人法二同今忽两寺但欲同法而各别食。二寺各解及以更结准前应知。四者食同法别界。如有两寺先各别。依人法二同今忽两寺欲同饮食不同作法。两寺众僧随集一寺。或可要集有食寺中作白二法和同共食。此即不须解先旧界。寻佛本意约法同别以兴结果。今此但为欲得同食不欲同法。是故不解旧作法界。此上四界羯磨结法广如律中说戒犍度。各如本结。[阿-可+宛]相之内必须同集。又准说戒犍度须有小界。谓布萨日比丘道行。若得总和同结大界于中说戒。此为大善。如其不得作。随同友当下道外共集一处同结小界作说戒事。结法文云。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羯磨准知。此即名为难说戒界也。亦名数人界也。上来大四小一并名布萨界。就前四大界中至夏满日自恣之时亦必依之作自恣事。若在道行至自恣日有难自恣准同说戒。亦开小界。然难自恣结小界文云。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处结小界。白如是羯磨准知。此即名为难自恣界。亦名坐处满界也。又结戒场并难受戒怙前说戒自恣二小合为四小。并前四大及三自然合十一界。三自然界中若加善见七盘陀罗兰若难集合十二界也。此十二界皆是集僧之处。其说戒堂是所赴处。非是齐此明集僧义。自余衣界净地库藏皆非为辨集僧之义。广论结解法式及明所用如大律及羯磨本中。今此略陈随其所应。大四小一尽界须集故云和合僧集会等也。第二正释和合义者。窃寻律文有三种文。并此戒本合有四种。四种文中两文直解和合之义。两文具辨简杂留纯作法方便也。且准瞻波犍度解和合云同一住处和合一处(即是应来者来)。羯磨时应与欲者与欲(且言与欲理实并与清净)。现前应得呵者不呵(清净比丘虽来赴集。不肯同法法即不成。今既肯同即是应得呵者不呵也。若不清净纵不肯同体非僧。故虽呵不破法事)。此之三义以释和合。准杂犍度开为五义以劝应和。故彼文云有五法应和合。一若如法应和合(谓布萨羯磨等应和。即是应来者来也)。二若默然住之(即是应呵者不呵也)。三与欲(即是应与欲者与欲)。四若从可信人闻(即是应来者来之差别也。此人自未解法如新受戒信和上等来赴集也)。五先在众中默然而坐(前默然住即是后来。今此即显先来之人。义虽差别其体不殊。以体同是应呵不呵故也)。既是摄五即成三和。三和义中第一应来即当此文僧集会也。应与欲者与欲即当此文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也。应呵者不呵即当此文和合两字也。然和合名有其两义。一据局名即应呵者不呵。二据通名即通应来者来及与欲等总名和合。更加简众及以问答即是羯磨说戒方便。然说戒前又加问答请教诫尼。若唯羯磨不欲说戒即不须此也。前云两文简杂留纯作法方便者。即此戒文以为一种。如向略辨。又进迦絺那衣揵度更有一文。即是两文明作法方便也。如彼文云。僧集和合未。受大戒者出不来者。说欲僧今何所作为。应答言出功德衣。上代相承于羯磨前准彼文中开为六法。一问云僧集未(答云已集)。二和合不(答云和合)。三未受大戒者出(若有令出。出已答云已出。若无应直答云。此处无未受具戒者)。四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说讫答云说欲已若无应答云此处无说欲人)。五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六答云出功德衣。若作余法各随事答。然有通局且如受戒。一差威仪师。二唤入众。三羯磨师对众问遮难。此之三重皆作单白。问难既讫次作白四正与受戒。此之四法并缘受戒故得总名。答云受戒羯磨。若于中间人有起坐往来不定。故各随事一一别问别答。而作且如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差威仪师出众捡问遮难单白羯磨。余唤入众等一一别作准此应知。然今行事恐不殷勤。多分各各别问答作。若准相州律师合初二法云僧集和合未。答云僧集和合计理。或有集而不和合。故别问好今此既欲作说戒事于方便中应开七法。一和合。二僧集会。三未受大戒者出(答法同前。今说戒时令说戒师。连此三法合为一。问答中但答未受戒者已出等。计理得成。以先行筹表白众情已委和合僧集。不同羯磨之前不行筹等故须别问)。四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对此略以三门分别。一约法。二约人。三约时。言约法者所言欲者于僧羯磨心有乐欲。但我有缘不获赴集。故令一人传我欲词以白僧知。僧受欲已即得作法羯磨成就。唯结界法必须总集不许受欲。言清净者凡应说戒必须清净。下至不犯突吉罗罪。若傥有犯于说戒前必须忏了方得听戒。今我有缘不获赴集。我有清净堪应说戒。故令一人传我清净以白僧知。僧既受已即得说戒。作法成就准律中说。六群比丘与欲不与清净。及称此事与欲不与余事欲。佛因总制。从今已去要令总云如法僧余事与欲清净。若自恣时即云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不同僧祇说戒时集欲清净俱与非说戒时但须与欲。然与欲缘或为佛事法僧等事身病瞻病守房等事。若幸无事假托与欲自犯妄语。众僧法成。第二约人分别者。一者受欲人。二者与欲人。三者传欲人。第一受欲人者说戒之时傥若界中唯有四人即须总集。不得三人受第四人欲。受而不成即是别众。四人集已方得受其第五人欲。又准僧祇第二十七不听与欲者多或时数等。应集者多与欲者少。若不尔者得越毗尼。二与欲人者除犯重人三根已彰及被三举。余大僧尼各随当众并须欲净。三持欲人者要亦须是清净比丘无三根咎。受欲已去直至堂上。若无难事不得[這-言+至]过余房出界。如律中说。不得余道行及出界等。有二十七人不成持欲。不能繁叙。所持之欲任持多人。先记名字。若记已忘应称相貌。相貌亦忘方得说云众多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二十七人且略颂曰。命过余行罢。入外道别部。戒场明相出。难举灭神闻。第三约时者[這-言+至]明相已即失欲法。如律所辨。次释文者众人既闻说戒师云不来诸比丘说及清净。其持欲人即应下坐至僧前说。说已维那答云说欲已。或若总无说欲人者但直答云此处无说欲人。第五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者。谓八敬中制尼半月请一大僧具十德者赴尼寺中教诫说法。尼于大僧说戒之日白二羯磨差一比丘尼。又口差二三人为伴。其所差人必须清净无难。至大僧中请具十德师。既被差已于昼日中至大僧寺。嘱一大僧为传尼信。嘱词句云。大德一心念。某寺比丘尼众和合。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大德僧足求请教授比丘尼人。三说受嘱。大僧答云可尔。故今说戒之时问意云是谁尼寺遣尼来请教诫尼人。其受嘱者闻已即起僧前礼佛白大众云。大德僧听某寺比丘尼众和合等。余词同前。白讫巡行至二十夏已上。曲躬合掌代尼请云。大德慈悲为尼教授。傥若自知具有十德答云可尔。众僧即应量宜实德白二差遣。准僧祇律被差已后随黑白月初之三日及后二日不得赴尼寺。以其尼众初说戒了及临说戒恐成大烦故。于中间十日之内许赴尼寺说法教诫。尼问可不及迎逆法广如律中。若其大僧各辞无德不受尼请。其代请人应至上座前白云诸德各辞无德不堪。上座即应略教授云。诸德并辞故应各为自惜事业。明日尼来问可不时应报尼云。此处无堪教授比丘尼人。又无善说法者。虽然上座有教语尼众各顺圣教如法行道谨慎莫放逸。代请之人答云可尔。明日尼来教令胡跪传上座教。尼得教已还至尼寺磬钟集众。索欲问和使尼打静告尼众云。大僧上坐有教尼众各须从坐起立合掌听教。即宣教讫一时各云顶戴持。礼佛三拜各退还房。今者且据大僧说戒之时。受上坐教讫维那答云教诫已。第六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第七答云说戒羯磨。此上七法合是说戒前方便讫。总当第一大文制和合讫。自下第二制其同法。僧体六和羯磨义当同见。说戒义当同戒。余之四和顺成此二。由具六和功德大故。故诸教中圣菩萨等设敬礼僧。况余凡下。然说戒时四人已上须作单白广说戒本。如此文中所辨者。是但三人已下须尽界集不得受欲。对首展转各各说云。二大德一心念今白月十五日(黑月随称)。众僧说戒。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若但二人直云大德一心念。余词同上。若但一人直对佛前云今白月等。不须大德一心念言。余词同前。三人已下对首心念通在自然作法诸界。随依界集不说戒本。不同明了论对首等讫仍说戒本。僧说之中若有难事又开三五略说之法。又说戒日通于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得。广如律说

同类推荐
  • 山中寄诗友

    山中寄诗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长生指要篇

    长生指要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义演法师西斋

    义演法师西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皇极典用人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用人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鉴

    五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等一人天荒地老

    等一人天荒地老

    那年赴京赶考的他遭遇变故.邂逅了世间最美的女子宰相女儿秋雪.跌落山崖的他失去了记忆得到了创弑神的神笔,画出了梦里的女子,女子从画中走了出来。从次人世间有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他们.互生情意.约定好等走出忘忧谷考上状元娶她为妻.出去后的他被仙人抹去了记忆.无法记得从画里走出的女子红嫣.出去后的他遇上了秋雪.她一等他,考上状元的他却要娶秋雪..............
  • 庶途桐归

    庶途桐归

    到过黄泉,知人生苦短重生阮府,珠围翠绕间但求一人心,合百年之好
  • 两极而栖

    两极而栖

    海城,靠近北方,临海。冬天会有冷冷的海风盘旋在城市的上空。沈嘉树出生在这里,她秉承了“树”的安静。以沉默的方式守护着带着自我防备的戾气的桀骜少年——黎森。勇敢如燕尾蝶的姑娘季淼为了爱放肆掠夺,攻取,占有。她的青春似火,可终究会灼伤了自己。还有林维与林蔚的这一对非亲兄妹在青春里掩埋过的困顿与迷惘。而最终因爱学会成长。破败的校园红墙,茂密的槐树林,晕出一大片墨绿色的光影。树下的男生们穿纯白色的衬衣,第一颗纽扣总是微张着,女孩子们普遍消瘦些,肥大的校服罩在身上,总有些不相宜。那年,他们正值高中。
  •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国学常识

    本书立足于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对国学的整个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从中摘取精华、剔除糟粕,将国学的一些基本常识集中呈现出来,为广大读者了解国学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
  • 重返中考后

    重返中考后

    重新回到初三中考后那天,以瑶开心自己重生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这要是把她送回中考前她不一定能考好,比较离开学校都这么久了。同时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以瑶要阻止,重新回来了,她就要抱住她的家庭。
  • 盛宠萌妻

    盛宠萌妻

    他,是权利的象征,万人之上,这一生,只将权利用在她身上。她,是被人遗弃的女婴,阴差阳错,被他捡回家,从此躲在他的羽翼之下。【萌妹篇】“讨厌…人家又要迟到了!”娇小的少女,致缺缺的看着面前的早餐。“先吃早餐。”某男淡定的喝着茶。“可是……老师会说我的。”不开心。“谁敢!”某男眼中闪现暴戾之色,随后转为温柔,“先吃早餐。”
  • 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倾情作序推荐。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妈妈,才会教出懂得自尊的孩子;妈妈爱读书,孩子才能爱学习;妈妈善待自己,孩子才会善待生命;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与人相处自如的心态来自妈妈;妈妈的风度,将会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 进化终点

    进化终点

    没有星舰,一样能纵横太空;没有机甲,一样能近战突袭;没有超级计算机,一样能计算天地。你以为是魔法是不科学?其实这一切都是通过生命实现的。从生命中孕育发动机,从生命中长出粒子对撞机……基因就是武器,基因就是资源,基因就是战斗力!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是如何依靠基因一步步进化,达到生命进化终点的呢?那就看下去吧!
  • 熊的爸爸

    熊的爸爸

    不对,我不能在报告里面这样写,否则当时让他靠着报告书顺利脱罪的我也会成为媒体围剿的焦点。我必须把这段录音消除才对。
  • 重生之超能特警

    重生之超能特警

    一个穿越时空的异界灵魂,占据了一个小警察的身体。看他怎样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惩治那些不法之徒,怎样陷入骄傲的女刑警、孤僻的女程序设计师、强悍的军界之花、多事的女医生、骄横的富家女、直率的小辣妹……等风姿卓越的女人们形成的花海之中;最终玩转黑白两道,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