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2700000005

第5章

世俗俚言,有眼不医不瞎之说,而愚人往往信之,蒙其害者亦多矣。夫神农尝百药,虑生民之病夭,华佗立眼科,忧后世之盲瞽,有是病必有是药,药而犹难于即愈,未有不药而愈者也。夫人疾病,皆由不能爱养真元,及至斫丧之后,邪气乘虚而入,一旦疾发,而又不能调治,反惑于愚人之言,岂爱身之人哉?譬如火发而不急救,委之于数者,夫不救有不尽焚者乎!救之少迟,仅免其半,倘不救未有全不焚者。患目者,治之少迟,即医治虽无全功亦可以免枯凸之害,岂有不医不瞎之理乎?发此言者,皆系愚人之疾,陷于沉囗之地,其立心也不仁。听此言者,亦谓愚而不智甚矣。盖眼不医不瞎者,乃眼不医必瞎也。“不必”二字,音语相近之误。且目为窍至高,火性上炎,最易从窍而出,脉道幽深,经络微细,少犯禁戒,则必患之。且今人能知保护者少,损耗者多,是目之感病最易,而治之则难。故深言警惕之曰:眼不医必瞎。必之一字意最重,实欲使人防微杜渐之意也。谓人目病若不早医病必日深,而眼必瞎矣。此理之最易明,智者不待辨而自知也。其曰不医不瞎者,愚人之妄言也。安可听诸!

点服之药各有不同问答论

问曰:点服之治,俱各不同,有点而不服药者,有服药而不点者,有点服并行者,何谓乎?曰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症若无,不必点之,点之无益,惟以服药内治为主。若外有红丝赤脉,如系初发,不过微邪,邪退之后,又为余邪,点固可消,服药夹攻犹愈。倘内病始发,而不服药内治,只泥外点者,不惟徒点无益,恐反激发其邪,必生变证之害。若内病既成,外症又见,必须内外并治,故宜点服俱行。但人之性,愚拗不同,有执己之偏性,喜于服药而恶点者,有喜于点而恶服者,是皆见之偏也。殊不知内病既发,非服药不除。古云:止其流者,莫若塞其源;伐其枝者,莫若治其根。扬汤止沸,不如灶底抽薪,此皆治本之谓也。若内有病,不服药而愈者,吾未之信也。至于外若有翳,不点不去。古云物秽当洗,镜暗须磨。脂膏之釜,不经涤洗,焉能洁净,此皆治标之谓也。若外障既成,不点而退者,吾亦未之信也。凡内障不服药而点者,反激其火,耗散气血,徒损无益,反生变症,又有内病成而外症无形,虽亦服药,而又加之以点,此恐点之反生他变。至于外症有翳,单服药而不点,如病初起,浮嫩不定之翳,服药亦或可退,若翳已结成者,服药虽不发不长,但恐不点,翳必难除,必须内外兼治,两尽其妙,庶病可愈矣。故曰:伐标兼治本,伐本兼治标。治内失外是为愚,治外失内是为痴,内外兼治,是为良医。

用片脑得效后宜少用勿用论

有病目者问曰:片脑之功,治目何多?予闻而哂之曰:君知其功,亦知其害乎?病者愕然曰:举世之人,由稚及老,虽愚夫愚妇,皆知片脑为治眼之药,眼科无不以此为先,今君独言害者何也?莫非骇俗乎!曰:予非穿凿而好哓舌,亦非绝弃而不用,但用之得其当耳。子既病目,亦曾点否?曰:点。曰:子既点,且以此试为子问,有点片脑,初觉凉快,少顷烦热而闷燥者;有点片脑,而目愈昏;有点而障愈浓病愈笃者,有之乎?病者曰:皆有之。且人之目病,无有不点片脑者。子之目既点片脑,今何为而不愈,而乃矜羡其功之多也?客愀然而起曰:诚愚之所未闻,敢请教。曰:片脑利害兼有,功过相半,然利害虽在片脑之性味,而功过则由医者用之当不当耳。我以此语子,子静听而以理揆之,且目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指大意而言也。若夫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寒甚则伤血,热甚则伤精,此理之自然。

今遍考诸家所论片脑,有称为寒,有称为热,有称为常,有称为劫,皆不知眼科心法之故。

夫片脑寒热兼有,阴中之阳,味凉而性热,实眼科之劫药也。味有形也,性无形也,血有形也,气无形也,今片脑味凉性热,味不能退无形之火,性不能行有形之血,是以血虽得热而欲行,而寒又为之绊,火虽得寒而欲退,而热又为之助,故寒反伤其血,热反伤其精。古人有曰:寒非纯寒,热非纯热,寒热夹攻,反伤精血,而目之为窍至高,火性炎上,最易攻犯今内火炽,已怫郁极矣。况其脉道幽深,经络高远,而内治之药,未能便达于目,故用外劫之药,反攻之法,假其性以引夫邪火从窍而出,假其味以润之,舒其涩痛,且香能通窍,不过暂用其劫,而不可常也。如凝脂赤肿、天行暴风、蟹睛赤虬、风烂涩痛等症,是其所治之病也,其他俱不可用耳。如若火息,不赤痛涩烂之症,皆宜减去片脑,片脑之功,只能散赤劫火,润涩定痛,其害则耗散阳光,而昏眇不明,凝结膏汁,而为白障难除,为其热极生寒,火兼水化也。屡见患凝脂、赤膜、花翳、蟹睛,皆片脑凝结,成大白片而不得去,方见片脑生寒,火兼水化之害。大抵目病用片脑,如以贼攻贼,其功亦速,贼败则我胜,若不夺其权而再纵之,则矫肆生祸乱作矣。故凡用片脑劫病,既退之后,再复多用,则膏汁凝,而目之光华弱矣。必减片脑用之方妙,而内仍须服补养调治之药,庶不损于瞳神耳。

钩割针烙宜戒慎论

原夫钩割针烙之法,肇自华佗,今人效之,不识病症之轻重,不辨部位之当否。盲医瞎治,妄加痛楚于人,此等乱为,贻误病患罪莫大焉。今予将部位病症之当否,钩割针烙之所宜者,请备言之,以为后学规矩准绳,庶无妄治之愆,或于临症,谅有小补云。夫钩,钩起也,割,割去也,针非砭针之针,乃针拨瞳神之针,烙即熨烙之烙。此四者,犹夫刑之杀戮凶强,剪除横逆之法也,要在审察明而详夺定,然后加刑,先灭巨魁,以及从恶,则情真罪当,而良善无枉屈侵扰之害,强暴无激变作乱之祸。若论治法,实开泄郁滞,涤除瘀积之一法也。惟要症候明而部分当,始可施治,先伐标而后治本,则气血宁,而精膏无耗涩枯伤之患轮廓无误失损害之过。如钩先须认定何处皮肉,筋脉浮浅,可钩不可钩,酌量治之,即手力,亦随病之轻重行之。如针,必须内障,即症候可针,必俟年月已足,血气已定者,方可针之,庶无差谬,不可妄为,使病患受无辜之痛楚,致同道之耻笑。针后当照病用药,内治其本,或补或泻,或温或凉,各随症之所宜。若只治其标,不治其本,则气不定,不久复为患矣。如割,在气血肉三轮者可割,而大囗一块红肉,乃血之英,心之华,决不可割,误割则目盲,若神在此而伤之,必死,有割伤因而惹风,及元气虚弱之人,烦燥湿盛者,必为溃烂,为漏,为目枯。凡障如攀睛囗肉、鸡冠蚬肉、鱼子石榴、赤脉虬筋、胞肉粘轮等症,可割。若在风轮之浅者,误割之,则珠破而目损。至于烙,只能治残风溃眩,疮烂湿热,重而久不愈者,轻者亦不必烙,服药自愈。若红障血分之病,割之必用烙以断之,否则不久复生若在气分白珠,不可用烙。若在乌珠,针烙皆不可犯,不惟珠破,亦且甚痛。凡乌珠有恶障浓蔽者,钩割亦宜浅,浅割外边赤丝瘀肉,其内贴珠翳障,只宜缓缓点药服药,耐心治之久而自消,不可性急而取快也。若镰割风毒流毒瘀血等症,当以活法审视,不可拘于一定,必须口传亲授,临症亲见,非笔下之可形容。大抵钩割针烙之治,功效最速,虽有拨乱反正之功,乃乘险救危之法,亦不得已而用之,全在心细而胆大,必症候明而部分当。又兼服药内治,方为两尽其美,若只治外症而不治内,虽有今日之功,恐为后日之害也。业斯道者,甚无忽焉。

弃邪归正论

治病犹治乱破敌,综理无错,攻守得宜,少失机权,变症先矣。夫有诸中然后形诸外,病既发者,必有形色部位之可验,始知何脏何腑,某经某络,所患虚实轻重,然后对症医治,则综理清而攻守当矣。夫何变症之有?今人治目,不知形症部分,辄乱投药,每受其害间有侥幸而愈,则往往引以为例,蒙害者甚多,亦不能尽具,略举数节,以为后戒。且如人之患目者,皆曰服菊花洗心散、龙胆四物汤、三黄汤、明目流气饮、羊肝丸、补阴丸之类不见效,则反归怨于药,殊不知病不对药,非药之过耳。有以黄连汤、薄荷汤、泥浆、井水、鸡子清、水晶、金银等物,取其凉气,以之熨洗,爽快一时,反致血凝,变症日增,亦不知悟,及疾成而始悔。有人饮烧酒,食辛辣,烘火向日,谬云以热攻热。若尔人者,譬如浮蝣泛火,乃火将熄之时,被其一激而散,偶尔侥幸,遂以为常,比比夸以示人。吁!倘遇炎炽之病,是囗敌以粮,授贼以刃也,此理之甚明,而人何不悟,可谓愚矣!有以舌目而珠破,不知其害者,不知舌乃心之苗,为心火之用,且又腥膻燥炙,无不皆尝,以之轻清脆嫩之目,焉得不伤破哉?或曰:古人囗目而复明,非囗之功乎。岂知古之囗目,不过一二人而已,此实偶然巧合所致,岂可以此为例。又有信巫祝,而明灯向日,摘草抡丝,谓之劫眼,决无此理,《外台秘要》亦无此法。屡有痕囗水伤,俱由此致。盖努力强挣劳瞻,以耗弱之精华,而敌赫赫之阳光,安得无损?间有客热天行,银星微火自退之症,偶然幸愈者,则以为巫祝之灵,愈信鬼神而弃医,彼此夸援为例,而愚者遂以此为信,因成痼疾,而悔之迟矣。吁!士大夫尚蒙其蔽,又况愚人乎。或有因将草汁点洗,误中其毒者,有将毒草,贴于曲池、合谷、太阳等穴,而致目珠损凸者,有刮指甲金玉骨血等屑,点目而擦破其珠者,如此妄治,皆愚人自取其祸。若医者为之,则不才之甚者也。又有庸医图利,证尚不明,滥治人疾,或不当点而强点,不当熨割而强熨割之,当开导而失于开导,至于用药,当补者而反泻,当泻者而反补,寒其寒而热其热,损不足而益有余,凡此皆医害之也。故人有信巫而不信医者,决不可强之医,此下愚之甚者,虽强之医,而终无全功,反为所鄙。大抵目病,由肝肾之本虚,而后标病始发于目,未有本实而标病者然人有气血表里,虚实远近,男妇老幼缓急之异病,药有寒热温凉,君臣佐使,补泻逆从反正之异治,要验症而辨其脏腑经络,察远近而审其寒热虚实,认症的当,病真理明,然后投之以药,则内外攻伐补泻,各得其宜,庶医无害人之过,人无损目之囗,病者必加之以清心寡欲,耐久医治,又何目病之不除哉!

用药寒热论

用药如用兵,补泻寒热之间,安危生死之所系也,可不慎与?虽云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言夫火之大概耳。内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岂可独言是火,而用寒凉也今之庸医,但见目病,不识症之虚实寒热,辨别气血,惟用寒凉治之,殊不知寒药伤胃损血,是标未退而本先伤,至胃坏而恶心,血败而拘挛。尚不知省,再投再服,遂令元气大伤而变症日增,必虚寒之症已的,始可投以温和之药,否则有抱薪救火之患。设是火症,投以热药,其害犹速,不可不慎,大抵燥赤者清凉之,炎秘者寒凉之,阴虚者温补之,脱阳者温热之,然热药乃回阳之法,寒药乃救火之方,皆非可以常用者。外障者养血去障,内障者滋胆开郁,故治火虽用芩、连、知、柏之类,制之必以酒炒,庶免寒润泄泻之患,而寒热补泻之间,又宜谅人禀受之浓薄,年力之盛衰,受病之轻重,年月之远近,毋使太过不及,当于意中消息,如珠之走盘,如权之走秤,不可拘执,是为良医。

用药生熟各宜论

同类推荐
  • 大悲经

    大悲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近事会元

    近事会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晚眺

    晚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淡定让你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让你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然的智慧。我们只有以淡定的人生态度,用心去发现生活,将一些不该背负的重量卸下来,才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详尽的人生蓝图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绝世贵妃宝贝逆天

    绝世贵妃宝贝逆天

    她,一名CEO,车祸后穿越到一名不受宠的庶女身上,怀有身孕,但不知道孩子的父亲,被人陷害去不知幕后黑手……暗中掌握住四国的经济命脉,训练有为的杀手组织……当现代的科技出现在那个大陆,又会引来什么样的……他,东陵国六皇子,空有俊美的相貌却手无实权,他背后的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她与他到底有何恩怨?当她携子遇到他时,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他究竟是她的仇人还是恩人?萌宝又会在这片大陆掀起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 重生之仙命难违

    重生之仙命难违

    她,司掌四季轮回的上神何曾受到如此耻辱,与一凡女争夺心上人,还被心上人屡次误会,后被凡女诬陷身受重创,被剥去元神差点落个魂飞魄散的下场。幸亏涅槃罗盘给予了她第二次机会。这一次!她绝不会轻饶那个贱人!谁料到一眼睁开她竟成天华宗一普通修士,随之一次次救她的黑衣人恍若知晓一切牵引着她走入未知的深渊。他究竟是谁?魔界至尊?还是前世那个对她不屑一顾的心上人?那个对她一往情深的师兄竟是天界的太子?而她一心照顾的弟弟竟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妖界的王?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发现孩子的潜能

    发现孩子的潜能

    蒙台梭利在总结了卢梭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 扑倒腹黑老公

    扑倒腹黑老公

    五年前因为他的几句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五年后带着有名设计师的封号回来不料落入他手中......“爸爸亲亲妈妈”“妈妈亲亲爸爸”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要离婚”
  • 天武一号

    天武一号

    一块智能微芯片,数据部分丢失,保留基本功能,它的名字叫“天武一号”。利用这“天武一号”,秦岩能否成为天武大陆的“一号人物”?
  • 美男,我来也:小小皇妃

    美男,我来也:小小皇妃

    她是东方的族长魔女,狡诈,腹黑,邪恶。一朝穿越到了古代谭竹国,成为了某人的皇后。看到了某人不屑的眼神后。她也不由气的直磨牙,心中恨恨道:不就是娶我当皇后嘛?老娘我还不乐意呢!不过,以后皇宫少了一只猫;少了一只狗;嘿咻中,榻上多了一条蛇。虽然这些都是我做的,但我是不会承认的……【天十更】虫子信誉,有保障,请放心包养!【本故事纯属虚构】
  • 轻松分娩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轻松分娩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主要从轻松分娩与安胎养胎、分娩基础常识、一朝分娩、分娩禁忌、产褥期保健、哺乳期保健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指导。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