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8900000011

第11章

三千大旨例之上(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三)

論曰。諸經三昧。固不一途。而天台以身儀四句束之。故有常坐等四三昧焉。是為五略之大行三種觀法之一也。其行門方法。備諸止觀。今所論者。三義而已。一曰。一行所本。二曰。得名所從。三曰。二觀通別。所謂一行所本者。按止觀云。出文殊問。文殊說兩般若經。其文殊說般若(文凡三。出並同本異譯。今所引者。正出三藏曼陀羅仙所譯云云)明一行三昧。其文顯矣。考經三昧。本亦觀佛。如文云云。況三道之文。前後散出。本不一處。而一家有云。直觀三道者。盖一往為成。今止觀端坐觀。陰界入之意。直以義用文。不以文用文。且欲簡異般舟三昧觀佛故專從三道理性言也。立門投足雖爾。究言觀理不離事。觀事必顯理。觀心與佛同觀。佛與生等。其歸則一也。而言文殊同般若者。經直名所問經恐從前本通目之也。據經有云。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即今行相。所以兼本者。一則期限。如所問經。一則觀法。如說般若。合二者成一三昧之法焉。而四明云。問菩提經者。未詳指意。置之可也。所謂得名所從者。尋經一行之名。該通諸義故。或從理從法。從身儀等。隨文用義。皆得名之。如經云。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大意據此。以理顯行。豈非從理乎。又云。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輔行約此。對常坐等名。以示所本。豈非從法乎。又曰。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皃。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等。記文約此。正名釋義。揀異餘儀。豈非從身儀乎。故知經祖文義常通。而惑者執之成難爾。所謂二觀通別者。夫行必有。觀雖四行不同。其所修觀。二途而已。而說者不一。或曰。四行通修二觀者。或曰。上三三昧理觀。第四三昧事觀者。或曰。第四通事理者。各據文說義。(云云)今謂論空言者。不如正以行相。如止觀修大行文。非不明白。何莫之用而自臆斷耶。其所謂理觀者。莫過常坐。直觀三道等者。是而事觀者。豈非第四三昧。縱任三性。於四運推撿四性者。是若諸經行法。則同上三三昧矣。故文釋四運之文則曰。是隨自意中。從末從事。而修觀法。又以諸經行法。例上三三昧則曰。如常坐等。惑唯觀理。豈非正言除三性外餘皆理觀故也。然則文曰二途不可廢者。約四三昧。通言之爾。何關別對義耶。抑彼謂之通。乃以運性。混而為一。兼彼歷事。謂莫非事觀者。曾不知推性本通。雖止觀十乘。上三三昧。亦甞約四句推之。如修德境三昧儀等。皆是也。豈以此等例。為事觀乎。其所以異者。推性而不推運。猶理觀而已。即運而推性者。斯事觀爾。得斯同異。夫何惑焉。雖然常坐觀三道等。輔行例為歷事。而妙宗特以為理何耶。如曰常坐一種。縱直觀理等。又復如上配觀。有事有理。而止觀又曰。方法各異。理觀則同何耶。曰各有所以。義不苟然。何者如初文為釋。四行方法各異故。各從事出其異相。又顯四行。理觀則同故。理觀之名。不專常坐。此則止觀之意也。其妙宗文者。正顯從行必兼歷事意。明十六觀經。是從行歷事觀故。以常坐對餘三昧縱奪言之。而輔行又以理稱。通於四行者。盖對所歷事別故。若事若理。莫非三諦之理觀也。然則事觀。本推運性。而亦曰一心三觀何耶。曰若得義例文旨。此不足疑。(云云)其餘文義。在文可知。無俟別論也。

事理二觀例(十三。卅二。卅三。卅四。四十二。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

論曰。人皆可以入道。而有靜散利鈍之殊。法皆可以成觀。而有事理本末之異。惟以其法。適彼之機故。有所謂事理二觀也。故義例曰。觀有二種。一者實相。二者唯識。實相觀理。唯識歷事。又曰。夫觀心法。有事有理云云。然則二觀明文。本於占察。觀門行相。備諸止觀。從事從理之旨。斷自於荊谿。三觀四運之要。復符乎大士。所以成一家觀門。為入道之要。夫何論哉。特由昔之說者。以非說為至當。至於境觀。用與乖謬頗多。因恐後學。習非勝是。混亂觀門。投心罔措。是不可不辯。而正者如論。事理之名。則以起心不起心為說。承其說者多矣。今獨謂不然。且心之起否。皆事而已矣。若以不起心為理。正同山外以一念為真性。四明闢之。非不切著。今為四明。說者可復。蹈其轍乎。況修事觀者。固正照起心。亦不專起心。盖亦觀於已未心故。而理觀者。雖正從不起心。然亦通起心。如觀九境心等。故知不以此的分事理。更有約寂照制縱推運不推運等為說。是皆見其末。而不得其本者也。以今言之。不必他求。當據諸本文可也。即義例有曰。事理亦名本末。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豈非正約本末言事理乎。然則何謂本末。即現前一念識心。推而極之。根乎一性。此之謂本。亦即此念。變而通之。至於起心。此之謂末。末即是事。變造十界也。本即是理。本寂三千也。四明則曰。事理二造。既其不分事理二觀。從何而得此之謂也。所以同觀一念識心。隨其根性。從本從末之異。從本故。直達一念。體是三諦。則宜以三觀觀之顯。其性本寂滅。從末故。即於起心。推以四運。則宜以四性撿之了。其性本無生。然則無生即寂滅也。寂滅即無生也。其成功顯理。則一而已。由是言之。三諦三觀者。本也。理也。四運四性者。末也。事也。所以相映不二者。盖相映則。自異而同。不二則。自同而同。自異而同者。即本末之言約觀。所以三觀四性。彼此牙顯。卒歸於同也。自同而同者。即事理之言約體。所以兩種三千。本唯一理。終無二致也。是不唯事理義明。抑亦二觀之相。顯然可從。而自來混為一說故。未盡理然。據義例等。文正以起心。對不起心。而分事理。何謂非邪。曰一往似爾。究論不然。如向評舊可知。若更言者。今不問起與不起。但直達法性者。為理觀。推撿性運者。為事觀。即昔人所謂起起。皆寂是也。其義例文。盖約便宜云。爾如霅川。有曰未起分別。即與真如內體彌近。其用觀者。如伐樹得根。起心既是。根塵所生之法。其用觀者。如尋條得本。在理或當。今有取焉。但彼以識心。對餘陰。分之為未善耳。(於此應論四三昧對觀之義。如上例)至於歷事之事。與今事觀。固所不同。但義例有云。實相觀理。唯識歷事。事理不二。頗若難明者。今究其文。略得。

他通皆屬教。止觀雖有教行。通皆屬行。夫惟皆教故。並是所成。皆行故。並是能成。以能成故。若教若行。皆可論修。方彰解由行成之意。此其可修之大旨也。(更有餘義。此不詳出)但其修相難明。同異莫辨。政使示之。亦莫不以若人善用止觀觀心之文為說。然則與乘境何異哉。謂異不異。皆未免乎有妨。今先示其修相。而後同異。得以辨之。原其旨者。本由一心。具足諸法。諸佛證此。按心說教。四依先覺。覽教成行。還將此行。而修一心。此心若開。全顯諸法。夫觀既由教而成。則教必由觀而顯。教觀相循。迭相為用。起教之觀。蘊乎是矣。言其修相。必皆妙境。妙觀。妙定。妙慧。亦莫不以不思議三觀而照之圓頓十乘而運之。是則善用十乘。乃所以善修起教。善修起教。乃所以善用十乘。不善用修者反是。雖然此知同一圓觀而已。未見其異也。今示其所以異者。所從不同。其說有三。一者從本。以此十乘元依教立。從所依本。得名起教。二者從用。由修妙觀。慧性通達。一切佛法。皆自心顯。從所發用。故名起教。三者從果。復由十乘觀成理顯。破惑入位。則能果後。起教益物。從果名因。故名起教。非此三義。則直從觀體名曰十乘。故不二門。從相異說。乃以別對自他。而止觀等文。還約十乘。以示起教。理無異致故也。由是言之。彼謂但修十乘果用自顯。不必修起教者。盖不得今同異之義故也。且以旨同言之。則修十乘。固已修起教。而攝果用矣。雖謂不別修可也。而彼以別修。難之妄也。以其相異言之。雖謂修起教可也。而彼謂之。不必修非也。既非且妄。安得而取乎。然則四明有曰。若不修起教。則不能成就應機說法之用者。非直言修而已。深求其旨。盖推本要終。(意如前從果義中示)且有所自而云故。義例曰。若無大悲熏於法性。理藏不開。(止)云後時則無能利之法是也。若乃證其必修之說。則如止觀示心攝法。今文明自他皆通。初心所修。顯然可據。何固昧耶。其又以輔行所謂起教唯尊果後。故與初心化他境異者。是猶以汎論生起。而蔽文旨。本通文意。政由起教。通於初心。有同依理生解化他境者。故一往取此果後。對彼初心。以辨異爾。若專果後。任當自異。何須此論。以是知其義。有同異故也。

觀心觀佛例(二十)

論曰。觀心所以觀佛。觀佛所以觀心。其理本一。孰云異途。然則論之。所由興者。其始於十六觀經疏。題稱觀佛。而宗曰心觀。苟宗題相稱。何心佛偏言。於是論之不一也。或曰。觀心固違於觀佛。或曰。觀佛終妨乎心觀。故莫若妙宗約心觀佛為兩得之也。但不善其旨者。猶以義涉兩途。未能泯一。且謂定內外難易乖違者。今謂四明之說。無非是者。請試申述其說。而後通昔之非。扶以文旨焉。何謂也。然論心佛同源。本自融攝。各從一境。豈不相收。故妙宗始有心佛一體之說。此則大體之論也。但今明觀境。異乎兩者之間。盖小乘觀佛。不能即心。大教觀心。未必託佛。皆不得有約心觀佛之言。唯是此經。與彼般舟。同託彼佛。而修圓觀。既託彼佛。故不同餘直觀心者。既曰圓觀。故雖觀佛。不離自心。故有必不必一段之義。此則今文之旨也。所以特曰心觀。而不言觀心者。非謂能觀。亦非直所觀。正顯此經即心為觀也。然而率觀彼文。凡曰託。曰據。曰就。曰即者。約義云爾。其旨則一也。由是論之。政使不因今文宗題之妨。但是圓觀色等外境。亦必須曰約心觀色可也。是知四明之說。得之有本故。雖通今文。亦不失大旨。所以為至當之說。若得一而違諸。又安得為善說乎。其所定內外難易者。盖以其旨。不以其類也。何則。然此內外之言。非有方所。直約心佛法相言之。故以佛為外。以心為內。今既觀佛。豈非外乎。此乃非內非外。而論內外。若以方所而言內外者。正同迷為內外。又安得悟唯一心乎。至於難易之義。亦以法相言之。故一往觀佛為難。觀心則易。今既約心而觀得。不曰易乎。此亦無差而差。約非難非易。而論難易。故曰以旨不以類也。人不見之。直以類言。便謂所定失當者。誠不足與議也。然復須知。此非四明臆說。盖亦有所自。而言一如本疏釋是心是佛之文。凡為二解。(云云)二如輔行釋般舟三昧之境。則有二佛。(云云)夫惟感應道交。即所謂西方。從因感果佛也。解入相應。即所謂自心三昧佛也。故文曰。以此二佛。共為一境。為順理故。從初義釋。豈非今約心觀佛之意乎。又如妙疏記。有曰。稱理起想。但觀一念妙理即足。何須土想。答曰云云。乃至若唯觀他遮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觀。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了此境。自尚成他。況觀他耶。觀土既爾。佛身心然。以彼格此。其理一致。豈非文旨的有所自乎。苟如他家。以觀佛三昧為宗。而不即心而具者。幾何而不向心外觀耶。故此一說。尤所當知。

同类推荐
  • 明史

    明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瞻婆比丘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医医小草

    医医小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张文襄幕府纪闻

    张文襄幕府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暗与光之歌

    暗与光之歌

    我不知道光明是什么颜色,也不明白为什么那明亮就是光。黑暗下的人们是淳朴善良的,人们充斥着对光明的幻想。可光明下的人们早已腐朽、糜烂,他们只想着让他们所谓的光明,侵蚀黑暗。……一句话简介:带着骷髅打天下。
  • 边伯贤有你才完好

    边伯贤有你才完好

    我爱你谢谢你给我的爱我不能为你付出什么但你要记住我曾经爱过你
  • 冷心首席:痴缠不休

    冷心首席:痴缠不休

    昏暗的街道,陌生冷魅的醉酒男子,强行占有了她,身与心,在那一瞬间,一起破碎。一夜珠胎暗结,却引来致命的伤害。一夜惨遭强占变故,宁心眉坚强振作,重遇那夜粗暴的他,却陷入他的温柔陷井。孩子的质疑,前深爱女友的纠缠,她该如何痛定取舍……
  • 误惹腹黑国师:懒懒小狐仙

    误惹腹黑国师:懒懒小狐仙

    “帝——君——”她第一次开口,生涩的,小心翼翼的,可又是有些小高兴的。他们说,玄华帝君是这天界最温柔的人……可终究是这人将她送上不归路,身心俱残,她喝下忘川水堕入轮回,只为不再记得他。多年以后,小裴幻折了枝桃花一边撕着花瓣一边凄凄惨惨地唱:“我家小女王啊命不好哟命不好,刚殁了黑岛主这朵桃花,萌鬼王这朵桃花接着折了,水神太子不惧谣言来提亲哟,半路却被抢了婚,好不容易有位国师大人看上她,半路又杀出一个魔君扬言要杀了小女王,哎哟,哎哟我家小女王,情路怎么这么坎坷哟……”又是谁在耳畔浅浅低喃:早知如此,不如不遇倾城色。【520新书发布辣《征服狂傲黑帝:高冷新妻有点甜》】
  • 冷尊

    冷尊

    人活一世,洒脱二字,前世种种与我何干,今生我要这天遮不住我,我要这地束不住我!我便是我!
  • 抗战胡匪

    抗战胡匪

    日寇入侵,国破家亡。少年胡飞一把火将至亲的遗体和自家的住宅同时火葬,从此之后上山为匪。胡飞即是胡匪,江湖报号满天飞。除汉奸、战日寇,纵横华夏与万恶的倭奴势不两立。身披抗日义勇军的光环,本是大名鼎鼎的胡匪头子,行的却是保国为民之事。东北、新疆、晋绥、在兰封、在万家岭、在南昌,神州大地到处都留下过胡飞战斗的身影。身负血海深仇,只要是和日寇的战斗,胡飞无不勇往直前。一支具有强烈胡匪风格的军队往来纵横在中华大地,他们神出鬼没,他们呼喝向前,他们勇不可当,他们就是英勇的抗日义勇军!
  • 至强神尊

    至强神尊

    当天地大劫将至,各路天才陆续屈起。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将如何在这个陌生又充满危险的世界上生存。莫名其妙而来的使命,让他踏上一条不归路。——————————补充一句:简介真TM难写!
  • 拽萌公主:复仇女王

    拽萌公主:复仇女王

    她爱他至深,可他却不爱她,连一丝的怜悯之情都不肯给她。直到那次,她被重创,眼睛瞎了,可他却无情的给了她一把掌,说她恶毒,说她残忍。她终心灰意冷,可连自己最好的闺密,自己最信任的哥哥都不相信她。他们把盲了的她扔到荒郊野外,让她自生自灭,心中的恨意无一不在怒嚣。恨让她重新崛起。当她华丽转身,负她之人可准备好了?
  • 妾非良妻

    妾非良妻

    前一世,她为了一个男人,斗皇后,助贤臣,拉谋士,最后他却害死了她的家人,好友,以及自己最珍爱的知己。她饮尽毒酒,发誓若有来世,绝不入宫为妃,绝不助帝家之人!哪知最后人算不如天算,她还是被卷入了漩涡之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视她如命的男人一起携手共创繁华!
  • 超级英雄到我家

    超级英雄到我家

    “历史留名的英雄们啊……都来了?”赵星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哥、李元霸、项羽等人,默默的感叹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