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6300000005

第5章 其言直,不隐恶(3)

韦君宜的非凡之处,在于她从“极左”政治造成的可怕的灾难里,升华出了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在《思痛录》的“缘起”部分,她说过这样一段话:“这部历史,不论由谁来写,不论是写得直抒胸臆或委曲婉转,实际上都不能不写成我们的领导,(干脆说毛泽东主席吧)这些年打击人的历史,整人的历史。他犯错误的历史这么多年,一茬又一茬,人们刚抱点希望,他又来了。不像是马克思主义常说的无产阶级去消灭资产阶级,倒像是无产阶级对自己的领导人也来有计划地一层一层加以消减。正如文革中的口号‘打倒一切’在实现似的。”1989年4月30日,在《思痛录》的“结语”部分,她又说了这样一段大彻大悟的话:“不把过去那打倒一切的错误方针从根推倒,如何能够开始改革?不许人做一个人,一个与人平等的人,他如何能够自由的思想?又如何能够动手做他要做的事(改革)?经济改革是重要的,但是,要把那种把打倒一切当方针,动辄取消人的人格,动不动戴帽子的路线永远推翻,使中国人也有发挥聪明才智的平等机缘,是更重要的。……像过去几十年来那样地搞运动的政策,一会儿你是右派,一会儿他是反革命,如前所说,由于多年积账,把许多与共产党没仇没恨的普通人吓跑。这种做法,却是全世界所没有的天下最大坏事。我们把这一条最坏的国策取消了,这才是最大的成就。天下最拙笨的民主也胜于最高明的独裁,它使我抱着最高的希望。”

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并没有使韦君宜沮丧绝望,心灰意冷,而是给她提供了反思历史和重构理想的机缘。她的充满忧患精神的作品,包含着这样的理念和思想,那就是,对过去的“极左”的政治错误,以及动辄“打倒一切”的消极习惯,必须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批判,而人的价值和尊严,必须受到充分的尊重,人的自由而平等的权利,必须受到充分的保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思想;只有给他自由而平等地思想的机会,一个人才能“动手做他要做的事”。然而,说到底,“极左”政治本质上就是不尊重人的政治;它无视人文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自由和平等,由于这种缺陷和局限,它客观上遏抑了人们的精神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进而严重地阻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整个社会生活全面的混乱和倒退。

四 普遍同情与忏悔精神

无疑的,韦君宜不是张志新,也不是李九莲;不是林昭,也不是钟海源;不是王佩英,也不是陆兰秀。她不是敢于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斗士。“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诗经·巧言》)在人人自危的时代,她也恐惧,也沉默,甚至为了自保,也做违心事。但是,她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未干过特别出格的事情。她的良心始终是醒着的,始终在不安而痛苦地挣扎着。

做为一个多愁善感而又富有同情心的人,韦君宜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他人的善念和爱意;无论对自己的不幸,还是对他人的痛苦,她都特别敏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却在“向阳湖”受尽了虐待和侮辱,就连孩子都敢肆无忌惮地玩“恶作剧”戏弄她。冰冷的现实生活让她痛苦和绝望。她把目光投向了天空和大地:“我记得在秋天挖泥做砖时,下午小休。这时已经取消了我的挨斗供娱乐的任务,可以休息了。满地都是供和泥用的干稻草,天上是暖融融的秋日太阳。我就找了一个附近没有人的大草堆,伸脚躺下,仰望蓝天,真比盖被子还要暖和,比睡在大玻璃窗下还要敞亮,一下子就让我脱离了这个受苦受难的人的世界,躺在了地母的怀里。”在这段叙述里,韦君宜写到了蓝天、阳光和地母,通过与温暖、美好的大自然的对比,彰显了人间闹剧的丑恶和人情世态的炎凉,既升华出了一种充满悲感的诗性意味,也包含着强烈的反讽力量和评判锋芒。

一个作家如果只是哀哀哭诉自己的委屈和不幸,只是表达一己的愤怒和不满,那么,他的作品,就不会打动人,就不会有太大的价值。普遍同情的仁慈态度,使韦君宜超越了自哀自怜的局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更多的不幸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一本薄薄的《思痛录》里,韦君宜竟然提到了那么多人,竟然写了那么多人的悲惨遭遇,例如,在《抹不去的记忆》一章中,她追忆了“文革”期间在“干校”死去的“十个无罪者”,其中就有《静静的顿河》的译者金人先生。她同情一切陷入逆境的人,尤其同情那些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如果不是她,那些冤死在“干校”的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恐怕早就被人们遗忘得干干净净了。

韦君宜怀着悲痛和自责的心情,叙述了爱人杨述的不幸而又荒诞的遭遇:“我要写的不是我个人的悲痛,那是次要的。我要写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在十年浩劫中间受了苦,挨了打,挨了斗,这还算是大家共同的经历,而且他的经历比较起来还不能算最苦的。实际上他最感到痛苦的还是人家拿他的信仰——对党、对马列主义、对领袖的信仰,当做耍猴儿的戏具,一再耍弄。他曾经以信仰来代替自己的思想,大家现在叫这个为‘现代迷信’,他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老一代的信徒。但是,人家那种残酷的游戏终于迫使他对于自己这宗教式的信仰发生疑问。这点疑问是不容易发生的啊!是付了心灵中最苦痛的代价的!可惜他并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自我解剖的过程,是怀抱着这些疑问死去的。我相信,如果他再活几年,他会对自己看得更清楚些。现在是不可能了,只能由我代他写下来。”

韦君宜单位的同事李兴华,本来是个“左派”,但却被“平衡”成了“右派”,她觉得心里始终觉得对他不起。她看见他在“下放”的地方形容憔悴,而且苦恼于不知怎么“改造”自己。韦君宜这样“勖勉”他:“今后你除劳动外就注意低头走路,少说话,在吃饭上尽量别吃好的,多吃坏的,也就是一种改造了。”这给了李兴华极大的安慰。“我怔怔地看着他走出那条农村的小巷,看着这个人显然已消瘦的背影,想起初见时那个厚墩墩的样子,忽然悲从中来。我在这个四顾无人的破屋里没有必要再抑制自己,就伏在那破窗台上,放声哭了一场。”在一个人心普遍冷化和硬化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慈悲心肠,能以如此强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一个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实在是太难得了。

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厚道人,也许并不少见,但是,有罪感和忏悔精神的人,就不是很多了。耻感意识很强而罪感意识薄弱,这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的一个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在报仇雪耻的时候,可以卧薪尝胆,受胯下之辱,但是,对于罪恶,我们却往往抱一种马马虎虎、麻木不仁的态度,——无论小的罪错,还是大的罪恶,无论是自己的责任,还是别人的错误,我们多取一种不了了之的态度,很快就将种种罪孽遗忘得干干净净。

因为不满他们的健忘和缺乏反省精神,不满他们的避重就轻的写作姿态,韦君宜曾尖锐地批评那些“青春无悔”的“知青作家”:

那最年轻的,最早动手打人的学生们呢?他们一开始是到处挨门挨户斗争,被学生打死者,听说甚多,我不能统计。知道的有师大女附中的校长卞仲云(耘)同志,无故死于女学生之手。罪状没有,只因她是个领导。还知道分司厅中学的一个、育英中学的陈沅芷一个。大学校长知道高芸生被逼死。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一时竟成了凶神恶煞,无人敢惹。开口闭口:“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他们更不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文化,反正学校里念的都是,都不要。于是,先是把学校一律改名“抗大”,每日只出门造反,在家斗老师,不再上课。后来学校一律关门,学生们全国去跑。然后大学“恢复”了,要高小毕业生去升大学,叫做“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这些不必赘述。只说这些胡闹了二三年的学生们,最后结果是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体赶到北大荒、云南边境、内蒙古、陕北边区……种地去了。书,就是你想读也不让读了。孩子们在农村里受够了苦,才慢慢明白了自己那样对待父母和师长是错了。明白自己把青春白白扔掉,是难以挽回了。这一群“文化大革命”新一代,后来大多数都成了没有文化的人。有一些在农村里苦读,回来补十年的课,终归差得多。有些人把自己的苦写成小说,如梁晓声、阿城、张抗抗、史铁生、叶辛……现在已经成名。但是,他们的小说里,都只写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见一个老实写出当年自己十六七岁时究竟是怎样响应“文化大革命”的号召的,自己的思想究竟是怎样变成反对一切、仇恨文化、以打砸抢为光荣的,一代青年是怎样自愿变做无知的。

所有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的一切委屈,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是还不够。

这样的批评,也许责之太切(事实上,史铁生就写过《“文革”记愧》),但却是语重心长的,是含着大关怀和大忧患的,很值得那些“没有文化”而又一味追怀“燃情岁月”的知青作家深长思之。

其实,韦君宜责人固然严格,但责己更加无情。她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将解剖的刀锋指向自己,以少见的反省精神和道德勇气,将自己在非常时期的“阴暗面”暴露给读者看。在中篇小说《洗礼》中,她就开始涉及自我解剖和自我忏悔的主题;这篇小说中的人物王辉凡在日记中写道:“受了刑的我,不能不想到我过去亦曾刑人——不是鞭打火烙,而是由于我一语,致人于流离伤残之苦。……我考虑政策,而很少考虑到按当时政策处理后,那些受影响的人。对于农民和干部,都一样。我看他们大约如同‘秦人视越人肥瘠’。”在《思痛录》中,韦君宜则将自己当做解剖的对象:“我在反右运动中间也干了些违背良心,亦即违背党性的事。我甚至写过违心之论的文章。黄秋耘同志的《不要在人民疾苦面前闭上眼睛》《锈损灵魂的悲剧》,都被中宣部点名批判。他是《文艺学习》的人,《文艺学习》必须表态。我竟然执笔去写批判他的文章!在这一段,我和他是患难与共的。两人一起受批判,又每天相对秘密诉说无法告人的苦闷和愤懑。这种文章我怎么能写!但是我居然写了,我胡说八道了一番,署名‘朱慕光’,写完便交给秋耘自己看。他看了只笑一笑,说:‘叫余向光更好,表示你向往光明,不曾看见人民疾苦啊。’”韦君宜对自己“胁从为恶”的批评,严肃而真诚,是很值得称道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生了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一时气氛甚为紧张,颇有剑拔弩张之势。虽然在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中,周扬的学术观点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因而更为可取,但他却处于被打压的下风。他希望得到“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当周扬问韦君宜“你们的态度怎样”时,她却怕惹火烧身,以“不懂哲学”敷衍了过去。后来,她反复想起那句“不懂哲学”的话,“不禁越想越愧怍难禁”:“我还是那个不分是非,不敢在是非面前挺身而出的旧我。我分不清是非吗?头脑里没有是非吗?应该是有的,可是我为什么不敢在周扬面前和别的客人面前响亮地回答:‘我不同意那个批判,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韦君宜的丈夫杨述在“文革”中受到极为残酷的毒打和折磨,遭遇极其悲惨。他去世后,韦君宜才慢慢地了解到了他的苦况,也为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待他而自责不已:“他死前一年半,还挣扎着写些短小的悼文,还去参加听报告,听会,还去要求工作。但是,他已经说不出几句意见来了。过去的‘宣传家’姿态完全消失,要叫新认识他的人来看,这人大概不过是个老废物。而他自己还不肯承认,还老跟我计议能做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工作,至昏倒的前一天,还对我说:‘大夫说过我还能好。’我知道这已不可能,也就不再同他多谈。他的突然去世才使我感到,自己在最后的时间里实际上也是在虐待他,我自己也同样有罪,虐待了这个老实人。号啕痛哭悔恨锥心都已无济于事。”

韦君宜的忏悔,涵盖了公德和私德两方面,从外部的社会性生活,到内部的家庭生活,都涉及到了;她的忏悔也是具体而微、落到实处的,绝无空洞虚泛之弊。在文过饰非业已成为文化习惯的文化语境里,她的这种真诚的忏悔,就具有了特别高尚的性质和特别重要的意义。她的显示着忏悔精神和反思勇气的作品,也许不会引起国外汉学家们的注意,也许不会受到“诺奖”评委们的青睐,但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来讲,却有着特别值得珍视的价值。就此而言,韦君宜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热爱的当代作家,而《露莎的路》和《思痛录》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读者认真阅读的伟大作品。

2012年10曰28日,北京北新桥

同类推荐
  •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是朱增泉将军的军旅诗,共分五个部分,是作者在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将军特殊的身份,他的军旅诗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直面战争、呼唤和平、赞美生命、书写英雄。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人类逃避不了的话题,和平更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将军的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思考。几十年的军人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人生思考,看着自己身边的生命一次次穿越死亡,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显得尤为真诚与强烈。其中《猫耳洞奇想》是一组很独特的军旅诗,更是一个军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的思考与感悟,充满着血的浓烈与烫热。
  •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最经典的外国散文

    本书精选了100余篇外国最经典的散文,并配以精炼的解读,立意在于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 女囚档案

    女囚档案

    想要作品好看,足够的文字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精彩,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中,能够把案件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并且讲出点社会意义或者人性特点,这就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精彩来。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个纪实作家必备的素质。来自真实的震撼,加上理性的法律思考和人文关怀,正是丁一鹤这套图书的突出特点。本书解密中国女囚鲜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 苍茫青藏

    苍茫青藏

    西部军旅风情纪实文丛,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建设青藏的军人的生活,包括《生命亲禁区的保护神》、《一对军人夫妻和他们的儿子》、《情系天边那条线》等。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热门推荐
  • 风天下

    风天下

    太古时期,四宗鼎立,号令四方,万族来朝,四海生平,时至今日,四宗湮灭,异族纷争,暗云涌动,天地浩劫将启!少年林风,偶得神秘晶球,踏上追寻血脉之路,无意间卷入这风云浪潮!
  • 总裁错爱:无赖总裁调皮妻

    总裁错爱:无赖总裁调皮妻

    他一直因为她是爷爷指定的妻子人选,叛逆的他想出百般方法恶搞调戏她,希望她可以知难而退,没想到最后爱上了这个调皮可爱的女人,却发现他一直错了。。。
  • 冷帝毒医

    冷帝毒医

    为活命,她隐匿山林,医毒双修武功绝世。一朝风云狂涌,她素手轻扬震慑天下却又突然消失。他,千里追寻只为不离不弃;他,默默付出只为那倾城一笑;而他,相思成灾却不知她就在身旁。三个男人爱她成狂,可谁能笑到最后,得她一句,“生死相随永不弃!”
  • 凡尘仙缘

    凡尘仙缘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入了侧殿,方坐定,那嬷嬷便问:“皇后娘娘差我来瞧瞧,十三公主的膝上可好了?”
  • 一夜情入豪门

    一夜情入豪门

    婚礼中被未婚夫逃婚,伤心的她跑到酒吧随便揪了个男人来了一场一夜情。逃离了6年之后回来,5岁大的孩子像雷达似的找到了自己的爸爸,却不知那个男人一直寻找了自己6年。再次相遇,宫席揪住她说“6年前的那个晚上,你不认为你要对我负责吗?”而欧阳雨说“这个是我的儿子,今年5岁。”她竟然已经有了别人的孩子。。。欧阳雨,我也要让你尝尝被人抛弃的感受,我所受的必将十倍奉还。。。可为什么好像不由自主的爱上你了
  • 拙轩集

    拙轩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骑王者:成吉思汗(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每天学点实用口才学(MBook随身读)

    每天学点实用口才学(MBook随身读)

    本书从简单实用的原则出发,从理论上讲述了练就说话魅力的技术、技巧,同时又教给大家七项说话魅力的修炼法则,从实战角度教会大家怎么说话最讨人喜欢。怎么说话最有影响力,怎样说好难说的话等;还涉及了如何与不同的人说话,如上司、下属、同事、恋人等;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说话,如求人办事、求职面试、电话交谈等,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
  • 特工女也穿越

    特工女也穿越

    别人穿越都遇上良人,江月刚穿越就碰到一群操着鸟语、挥着大刀的古人。即便她是现代社会的特工,一而再再而三的诡异事件把她折腾个半死,好不容易用武力解决逃跑,却发现自己身边的都不是凡人。一对双胞胎,哥哥是貌若妖孽的渊国太子,弟弟是品性不明的天妖后主。正当她手足无措之时,他告诉她:“你也不是一个凡人。”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内容简介:我盼望的是能在那天见到她一面,可我还是失望而归,缘已尽,想见面都难呐。我不能去找她,心里只能存在一点侥幸,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其实当我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她怎么样,我都会始终对她好的,这就是我,一个无奈的伤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