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工作过的一个单位,有一个老主任,工作很负责,做事挺认真,但就是爱发个牢骚。
一年冬天,单位要下发一个文件,大致内容是,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今后凡是下雪的天气,原则上一律不许派车。
可拟好的文件稿到了他那里,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会签,并气呼呼地找到我,把稿子一摔,说道:“这是谁的主意呀?还有没有点群众观念!”
后来,还是主要领导说话了,文件才得以发下去。
可老主任心里却很不服气。
他逢人就讲: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噎废食的文件,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制定这个文件的人,没脑子、没水平、没道理。
那神态、那情绪、那语气,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仿佛这个世上,只有他在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似的。
时间不长,他的办公室可就热闹起来了。那些平时对单位、对领导有点意见的人,有事没事地都爱往他那里跑。一进屋,三句话不离本行,全是讲别人的毛病,领导的缺点,单位的问题。
喧闹中夹杂着的叫骂声经常在楼道里飘荡。渐渐地,我从他办公室门口路过时都有些发晕。
开始,我觉得这个人的使命感、责任心很强,就是有点嘴碎,但还是应该多向他学习。直到有一天,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才让我对爱发牢骚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
那是一天夜里,办公楼里有人使用电暖气,晚上下班时忘记拔掉电源插座,结果发生了火警。虽然没有烧到什么,但是着实把人吓了一大跳。
第二天一上班,老主任就下了一个通知:“为了防止火灾发生,从今天晚上开始,本大楼十点以后一律断电!”
通知一发,舆论哗然,许多人立刻找上门来。
有人说:“我晚上要备课,你断电了,我怎么办?”还有人讲:“我们办公室里有很多贵重物品,黑灯瞎火的,要是丢了东西谁负责?”
还好,那个时候,还没有办公电脑,要是有的话,恐怕会更热闹。
可老主任很固执,他说:“没办法!安全高于一切。”
我终于忍不住了,走上前对他说道:“人家雪天封车,你说是官僚主义。那么,你现在夜里断电,又是什么呢?”
一句话,把他问得哑口无言。
人,不可苛求别人。因为,自己也难免犯与别人同样的错误。
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前进和倒退交叉,美好和丑陋并存。而人的希望和理想又是多姿多彩的,总想好上加好,更进一步。
于是,不如意就常常成为主题。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谁,都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年老的,想着如何方便看病,怎样不给儿女添乱;年轻的,想着如何才能进步,增加自己的收入;有钱的,面对不断攀升的物价指数寝食难安,担心存在银行里的钱会愈来愈不值钱;没钱的,面对入不敷出的账单四处奔波,担心万一有个天灾人祸,自己将如何应对更大的困境。
曲折坎坷的生活,催生忧愁与伤痛,本该幸福的生活却让人感到不幸。
生活的不如意,使人忧心忡忡。
时间有时是良药,能让往事尘埃落定。有时却是毒药,能让往事沉积为心头永远的阴霾。
感情世界并不是一个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地方。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婚姻是幸福的殿堂,在男与女的感情世界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多近?感情的纯度有多少?不得而知,也无法计量。
在对的季节爱上对的人,和在对的季节爱上错的人,可能都会等到收获的季节,但收获的果实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在错的季节爱上错的人,和在这个季节爱上对的人一样,要么可能是错爱一生,要么可能是在无声无息中留下悲情的花祭。
本真的圣洁感情,最后竟令人如此沉重,这是任何一个恋爱的设计者所没有想到的。
感情的不如意,使人筋疲力尽。
事业是人生的追求、梦想和价值的体现,但在追求事业的路上也并非一路坦途,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已经走到一定位置的,为一次又一次的考核、测评而谨小慎微,生怕节外生枝,额外生事;没有走出来的,为还没有遇到人生中的伯乐而愤愤不平、难以入睡,时刻期待着下一次的拼搏和进取。
所有的人都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足,都要不断经受挑选和竞争。本该有序的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竟变得如此无序,这让许多人难以适应。
事业的不如意,使人倍感压力。
不如意成了人们绕不开的难题。然而,正是这个难题,却成了人与人有所不同的分水岭。
英国有个科学家,名字叫霍金。他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的日子。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战乱时代的缘故,从小就对模型特别着迷。
霍金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们一起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这反映出他对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他有要做大事的强烈愿望。然而,他的不如意,却一刻也未曾离开他。
他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
同学们也把他当成嘲弄的对象。
12岁时,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1963年,霍金21岁的时候,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直到目前为止,医生们对这种病仍旧束手无策。
很快,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可能会丧失。
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
但是,对生活的热爱,使霍金从挫折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1965年,霍金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这使他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20多年前那个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1973年,他又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到了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的他,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这使他从此不能说话,就连写字也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来完成。如果要阅读,需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面上,他再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他的不如意接二连三,已到了顶点,但却把他打造成了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时间简史》、《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等著作,成为跨世纪的杰作。
他非常不幸,但在科学上的所有伟大成就都是在遭遇这些不幸中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面对不如意,他却成了一个巨人。
在汉朝的时侯,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叫“凿壁偷光”。
说的是,有个少年,非常勤奋好学。但他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可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面对这浪费的时间,他的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内照得通亮。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这个少年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坚决要把书读好。
回到家中,他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让邻居家的烛光从这洞中透过来。
于是,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他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但仍然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还想继续看更多的书。
这样的愿望,使他更加痛苦。
刚好,他家附近一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他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要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勤奋学习使他逐渐成为学识渊博的人。面对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他不断取得非凡的成绩。
后来,他成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就是匡衡。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不如意的情况经常会伴随着我们。但是,不如意是一回事,而怎样去面对它,则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面对不如意,无可奈何,随波逐流,那可能就真的成了不如意。反之,如果坦坦荡荡,积极进取,那么不如意就可能变成如意。
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态。
抱怨极易形成恶习
人的心情,就像是一条河。
它的状态取决于它的深度。深水沉静,浅水喧哗。心量太小,小石头也能激起心情的浪花;心量大了,才能容得下暗藏的礁石。
生活中,干扰我们心情的,实际上没多少是大事儿。如同江河中的浪花,很多都不是庞然大物激起的。见多识广,心胸就开阔了,心量就大了,心也就容易宁静了。
遗憾的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就产生了抱怨。
人,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饭等等,往往都源于我们的习惯。
习惯是什么?它是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产物。于是,当你对有些人或者事情,由于不如意而产生抱怨的时候,你的习惯就悄悄地在心中开始滋生,一次、两次、三次……当这种情绪反复出现、不断重复的时候,它就真的演变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支配你的行动。
一个事物出现了,它本身尽管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喜欢抱怨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诱导你朝坏的方面联想。而它本身所具有的好的一面,则会被淡化、缩小,甚至离开你的视线。
习惯,改变着你的关注力。
当第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第二件、第三件类似的事情仿佛就会接连发生,接踵而至。
因为,在你的思维惯性里,这些都是必然发生的。比如,有人今天在单位同别人吵了一架,他会唉声叹气地说:“倒霉!昨天晚上就没做好梦!”
习惯,具有诱导性。
你愈是对周围的人或事不满意,那些让你不满意的人,就会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你的身旁,那些不满意的事情就会连续不断发生在你的生活中。
于是,有些和你有同样感觉的人也会不断地向你靠拢,你们在一起的话题也会愈来愈集中,那就是抱怨,不断地抱怨。
习惯,具有传染性。
美国有一个科学家,一天早上起床时,没有找到自己的拖鞋,很生气。进了盥洗室后,由于气不顺,又打碎了刷牙的杯子,这使他的坏心情不断升级。
下楼吃饭时,看见孩子还在写昨晚没有写完的作业,立刻上前打了孩子一巴掌。这时,妻子不干了,质问他,这是发的哪门子邪火?两口子立刻就大吵了一架。
这位科学家摔门而去,愤怒地赶去上班了。
令人痛惜的是,他再也没有走进他心爱的实验室。他在驾车的路上因为赌气抢道,同别人撞了车,撒手人寰。
一双拖鞋,要了一条人命。
我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我在一个同事办公室里闲聊。突然,他的电话响个不停,可他就是不接。
电话还在固执地响着,同事最后不好意思了,才向我解释说,这是他的一个老朋友,经常找他。可每次见面后,没有别的话题,只是听他不断地抱怨。不是抱怨他的领导,就是抱怨他的同事。不是说他的孩子不给他争气,就是讲他的亲属怎么给他添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最后,这位同事愤愤地对我说:我这里又不是垃圾桶,整天讲这些烂事,弄得我一天都没有好心情。
听到这里,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为他那个朋友的坏习惯而痛,为他朋友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习惯已遭到别人的厌烦而痛。
抱怨是一杯苦水,而苦水是一片阴云,会越吐越多,越吐越苦。
抱怨的人,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活得顺心。
但是,他没有想到,其实每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钱多钱少,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都有难言之隐。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不知道别人可能比你还痛苦。
习惯于抱怨的人,总是自私的。
抱怨是一剂慢性毒药,这话千真万确。
前几年,在北京一个大机关,有一位处长。他在一个要害部门工作,别人对他羡慕得不得了,可他自己对现实处境却并不满意,他觉得自己应该走得更高更远才对。
于是,他开始抱怨。发领导的牢骚,说别人的怪话,挑同事的毛病。但还是没有引起他认为应该带来的关注。
终于,他由怨生恨。在一次公差途中,在一家宾馆里,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了解他的人说:“可惜了!怨气毁了一个能干的人。”
不了解他的人却怎么也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呀?在那么一个大有前途的岗位上,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抱怨是一种恶习。
一旦形成,它将吞噬心灵,乃至生命。
自己的心痛 只能自己疗
幸福的人,幸福的感觉是相同的。不幸的人,不幸的感觉一定会有各自的不同。
生活若没有喜怒哀乐,就会失去原有的斑斓色彩。但是,一直被情绪操控的生命是悲哀的,也是残缺的。
要知道,伤害自己心灵和意志的刽子手不是别的,而是自己失控的情绪。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既不能寄希望于救世主来逢凶化吉,也不能等待贵人助你一臂之力,更不能让负面的情绪泛滥横行。
在美国,林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谁知道,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挫折。
他有这样一份简历。
1816年,他的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尚未成年的他,必须立即工作以补贴家用。
1818年,母亲去世,他只好承担起家庭的全部生活重担。
1831年,他经商失败。
1832年,他竞选州议员落选。同年,他又丢了工作,想去读法学院,但没有如愿。
1833年,他向朋友借钱再次经商,但年底再度破产。接下来,他花了整整十六年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1834年,他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虽然成功了,可紧接着他的未婚妻却死了,他的心碎了!
1836年,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他东山再起,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但没有成功。
1843年,他去参加国会大选,却还是以落选告终。
1846年,他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虽然成功了,但在两年后,他寻求连任时,再次遭遇失败。
1849年,他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却被断然拒绝。
1854年,他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又是名落孙山。
1856年,他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努力争取副总统提名,最后得票不到一百张。
1858年,他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直到1860年,他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
看到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们会想到什么呢?
可以说,这个亚伯拉罕?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和失败。
可到最后,他还是胜利了。
他的胜利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伤,只能自己疗,坚持到底,才是最后的赢家。
开普勒是德国的天文学家。
他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地来到了人间。
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性格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
后来,不幸再次降临,因父亲欠债,他被迫失去了读书机会。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边发奋自学,一边研究天文学。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离去、妻子辞世等一连串打击,但仍未停止对天文学的研究。
终于,在59岁的时候,他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
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信念,不屈的斗志,最后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可以想象,假如开普勒当年放弃对天文学的探索,是有足够多的理由的。
因为,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身体条件来讲,他完全可以去找一份不这么艰辛的工作。倘若那样的话,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让人可怜的老者,但科学界却少了一位闪耀的巨星。
张海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她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无法上学。15岁时,又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农村。
命运似乎对这个漂亮的女孩太不公平了。
但是,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更没有抱怨,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通过自学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学习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创作了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
其中,《轮椅上的梦》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受到广泛的好评。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了3次,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此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给过散文作品。
她创作和翻译的作品已超过100万字。
不仅如此,为了回报社会,她还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并拜师学技,掌握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1万多人次。
为此,《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的名字立刻名噪中华。她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关注着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领袖的评价,人们的赞誉,张海迪当之无愧。
这些年来,当许多人在为房价物价、就学工作、医疗保险等问题抱怨不止的时候,她却一直在用自己残疾的身躯默默地续写着不残疾的人生。
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痛,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磨难。对于坚强的人来讲,它会激发一个冲刺、一次攀登;对于懦弱者来讲,它则会在心头蔓延,甚至淹没自己的灵魂。
心痛,在后者的心中,暗无天日,永无光明。
苦难,在前者的面前,不堪一击,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