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0400000051

第51章 宫巷沈记(3)

这种性格似乎不太像福州人。福州是一块不大的盆地,四面都望得见起伏的钢蓝色山脉。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江穿城而过,城区四十多条内河蜿蜒交错。这里空气湿润,微风习习,暖烘烘的阳光之下,繁茂的树木四季不枯。夕阳西下,开元寺的晚钟响起的时候,温一壶老酒,调一碟螃蜞酱,煎一盘咸带鱼,两碗冒尖的地瓜干饭,这就是惬意的小日子了。福州人的宴席之上汤汤水水甚多,传说多喝汤的人讲究情义。大致上这里的居民通情达理,性格温和,似乎有些智者乐水的意味。沈葆桢幼时胆怯柔弱,夜色之中倏忽的飞鸟或者瓦顶上野猫的嚎叫常常把他吓得尖声惊呼,甚至大病一场。一个十六岁的秀才、二十岁的举人如何扶摇直上,成为朝廷如此器重的封疆大吏,这是历史学家的话题;我感兴趣的是,这个胆怯柔弱的少年如何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角色,甚至连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大人物也不得不忌惮几分?

曾国藩、左宗棠皆为湖南籍人士。湖南人刚烈霸道、勇悍固执享有盛名。沈葆桢竟然先后与二人争执,寸土不让。这不仅由于耿直,而且明目张胆地冷傲——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曾有恩于沈葆桢。沈葆桢曾经居于曾国藩帐下。由于曾国藩的再三力荐,他终于脱颖而出。可是,日后曾国藩率部江宁酣战之际,沈葆桢扣下了江西的饷银,拒绝拨给曾国藩部下。他自恃一身清白,根本不在乎曾国藩上书朝廷告状。得罪就得罪了,大英雄没有必要动辄就回望来路,谁是先师谁是伯乐罗列一大串烦琐的谢恩名单。对于沈葆桢而言,故人的恩情又有多少斤两?左宗棠曾经三顾宫巷11号,认定沈葆桢是船政大臣的不二人选。高山流水,乱世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甚至连鲁迅这种尖利的性格也有心肠一热的时候。然而,沈葆桢似乎不太念叨这种人情世故。左宗棠转战西北边塞,很快因为清朝的军事战略布局与李鸿章产生了重大分歧。左宗棠驰书沈葆桢,期望有南北呼应之势;不料沈葆桢竟然转身与李鸿章沆瀣一气。这一段历史公案孰是孰非如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左宗棠三邀沈葆桢立即令人想到了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长期隐居山野,无心染指政事。然而,一旦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那么,一诺千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扶。相形之下,沈葆桢似乎缺少这种侠义性格,才高八斗或者学富五车也不足以令人景仰。的确,这种比较让福州乡亲的脸上有些发烧。

然而,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想错了。沈葆桢的心目中,种种权力场上的交易谈不上多么珍贵。无论是所谓的人脉关系还是时髦的“团队精神”,权力体系的特征即是编织出复杂网络。权力是一种能量的集聚,因而必须是诸多部门的彼此合作,前后呼应——孙子兵法曰: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相应。权力场上的单枪匹马是走不远的。大权在手无非是占据了这个网络的核心位置罢了。然而,对于一个时刻企图挣脱权力重轭的人来说,维持权力网络的稳定和平衡显然是一种累人的负担。沈葆桢决不肯谦卑地低下头来,因为飞短流长或者左右掣肘而向别人作揖。许多人觉得沈葆桢为人峻急,独断专行,常常冒犯同僚;我宁可认为沈葆桢已经没有兴趣揣摩权力场上的形势,得失无不坦然。数十年的官场风云,谁都明白有理有节的分寸在哪里。手下养了一批刀笔吏,公文奏折之中哪儿慷慨激昂,哪儿旁敲侧击,这等文字功夫早就历练到家。然而,沈葆桢常常无所顾忌地直陈己见,不在乎各种俗世的恩怨羁绊。出于公心,纵是谬见亦坦荡磊落。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尽管李鸿章的好话声犹在耳,沈葆桢已经与乃兄李瀚章争执起来了——因为淮盐的销售。

“无欲则刚”。这个句子出自林则徐的一副著名的对联。我觉得,如果用这个句子形容沈葆桢,庶几近之。

当年的船政局设立于福州的马尾。一条大江千回百转奔涌而至,俯伏于船政局的脚下注入万顷东海。天阔水远,心事浩茫,沈葆桢曾经在船政局的仪门上题写了一联:

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显然,这副对联的作者心很大,以至于福州这个小小的盆地根本盛不下。沈葆桢破门而出,纵横山南水北,最终留芳于史册。入驻船政局担任船政大臣的时候,沈葆桢已是壮年。海天苍苍,两鬓如霜,他一定有过如此的感叹——天下能有几个人像他那样如愿以偿?

六十岁的时候,沈葆桢病殁于两江总督的任上。这没什么可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手握重权亦无济于事。即使手里的权力撬得动历史,他们也无法给自己多安排一天。无数的宏图伟业,终究无非一抔黄土。可是,沈葆桢还是心存遗憾:他还是来不及返回福州,返回宫巷11号沈家大院。戎马倥偬,一个又一个头衔从天而降,沈葆桢的一辈子过得紧凑而高昂。可是,称心如意的日子在哪里?春花秋月,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寿终正寝——哪怕卸任之后有几天也好。

许多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常常不堪卸任之后的尴尬日子。两股战战,丫环搀扶到园子里散步;招呼三妻四妾推几圈麻将,或者叫一台戏班子到家里吹拉弹唱,这些都排遣不了寂寥和失意。权力场上的一声咳嗽都能传诵百里,现在的雷霆之怒只能吓得住几个家仆。偶尔也有几个昔日的门生在厅堂里慷慨激昂,长吁短叹,以至于忍不住又开始连咳带喘地指点江山。但是,这种聚会后患无穷。如果哪一个好事之徒奏上一本,很可能祸起萧墙,顷刻陷于灭顶之灾。总之,甩出了权力场犹如一只游荡于蛛网之外的光秃秃的老蜘蛛,只有回忆才是唯一的安慰。

可是,身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沈葆桢却时刻南望宫巷11号,祈盼尽早脱身。诗书蒙尘,笔枯砚凝,窗下秋菊无人赏,何况一对新燕绕梁飞——胡不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白了少年头,多病之躯已经再三发出警告——胡不归?沈葆桢入朝觐见慈禧太后,祈求告老还乡。然而,慈禧不准。“皇太后温谕勉以共济时艰,毋萌退志”。人在朝廷,身不由己。手里的权柄甩不开,抛不得。于是,沈葆桢“自此遂不言病”。

衰朽残年,来日无多。沈葆桢有没有后悔的一刻?身心俱疲。当一个逍遥文人,放浪形骸,这个愿望此生只能是南柯一梦了。江宁阴风袭人,哮喘,腰痛,刚刚入秋沈葆桢就披上了裘衣。这个时刻,手执权柄的生活会不会突然丧失了切肤的真实感?空洞的头衔,奏折上的公文,幕僚们闪烁的眼神,这就是日复一日不变的日程。各种军机大事,无非是纸面上的几行套话和关防印章。相反,只有病痛蛇一般地愈缠愈紧。病痛最能消磨一个人的志气。权倾天下,威风八面,这有什么用?一场高烧或者数日的疟疾就可以噬穿那一副貌似强大的躯体。日暮时分,愁绪如织,沈葆桢是不是在一阵止不住的咳嗽之中突然看破了世情?也许,一切都没有发生——沈葆桢甚至没有精力总结自己的一生了。“共济时艰”是一个重托,沈葆桢必须投入全部的剩余精力。弥留之际,他的遗疏仍然在兢兢业业地谈论如何抵御倭人,如何购买铁甲船。殷殷老臣,拳拳之心,这就是沈葆桢与嵇康们的不同了。

殷殷老臣,拳拳之心,这是尽职,还是尽忠?沈葆桢写给慈禧太后的遗疏之中浩然一叹:“志事未竟,中道溘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沈葆桢留给家人的遗嘱并不愿意子孙继承未竟之业:“我除住屋外无一亩一椽遗产,汝等须各自谋生。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沈氏后人之中,能文善书者远多于朝廷命官,精通书法的名家尤多。历来只有文人嫌弃自己寒酸,罕见达官贵人阻止自己的子嗣从政。我终于忍不住这种猜测:至少在内心,两江总督沈葆桢是否对于他始终供职的朝廷并不那么信任?

当然,另一些时候,我的怀疑又会转向自己——我会不会正在虚构另一个沈葆桢,或者自以为是地强作解人?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我又一次踏入宫巷11号沈家大院。雕梁画栋犹在,然而朱颜斑驳,物是人非。雨水从瓦檐边沿一滴一滴悠然地落到天井,仿佛这么多年从未间断。哪一根柱子或者哪一扇窗户聚敛了沈葆桢的气息?一声长叹绕梁,老屋不语。当年沈葆桢的灵柩回籍之后,葬于福州城西梅亭村火烽山南麓。坟墓呈如意形,一面花岗岩墓碑。许多故事严严实实地埋在墓碑的背后,永久地销声匿迹。我猜想,历史著作也不会提供多少令人信服的答案。病痛的折磨,抑郁难平的豪气,归乡的春梦,妙手偶得佳句的狂喜,援笔疾书的气韵——这一切都不会记入历史。然而,我所要说的恰恰是历史之外的沈葆桢。

四十六岁那一年,沈葆桢因为母亲去世而匆匆从江西任上回籍丁忧。这仿佛是他生活之中一个奇怪的间隙,容许我随心所欲地增添各种情节和场面。不过,每一次虚构或者想象总是这么开始——只能这么开始:夕阳西下,福州南后街绿荫之间叽叽喳喳的归鸟聒噪成一片;这时沈葆桢缓步踱入宫巷那一间狭窄而杂乱的“一笑来”。长长的书案上已经铺好宣纸。他挽起袖子,研墨,提笔凝神。片刻之后一笔落下,宣纸上墨迹四溅,整条宫巷有淡淡的墨香弥散。

同类推荐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我的梦树开满了花

    本套书收录秭归县8位作家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公开发表过。
  • 小日子诗头诗尾

    小日子诗头诗尾

    爱情、亲情、父爱、母爱、男人、女人……一个家庭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柔美光彩。
  • 灵山札记

    灵山札记

    我在岷山东麓的涪江河谷居住到四十年的时候,有朋友建议我应该走出去了。不是走到成都平原或华北平原,而是走到尼罗河、密西西比河、恒河流域,或者是巴黎和布拉格。我也想走出去。未必是定居。走走埃及,走走布拉格,走走巴登,走走彼得堡……换一种地理,感受一下另一种经度和纬度上的日照、湿度和风。也包括人文。
热门推荐
  • 修真憾三界:浮屠天尊

    修真憾三界:浮屠天尊

    【权位制度】奴,民,士,司,爵,侯!【修炼属性】金,木,水,火,土!【实力等级】五行武徒,五行武者,五行武士,五行武师,天士,天王,天皇,罗汉,天屠,天尊!
  • 孤星剑圣

    孤星剑圣

    以剑为引,证天地之大道!登其顶峰,故而为圣!天煞命格,俗称天煞孤星,与其亲近者,必遭劫难,轻者至残,重者毙命,遭世人唾弃仇视!少年叶孤尘,天生天煞之命,在世人的唾弃仇视,亲人的恐惧厌恶之下,他,将何去何从?是在世人的唾弃之下苟且,还是握紧手中的剑,逆命而上,将其临驾,成就一个不朽传说!“吾以剑圣孤星之名,蔑视这片天地!”
  • 血源之罪

    血源之罪

    人们从古至今最求长生不老可谓是用尽了各种方法,也产生过各种离奇古怪的故事传为坊间怪谈。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天生拥有这种血源的一批人却因此尝尽了人生的苦涩。话虽如此说,但天有不测风云。终于有一个被神选中的女生,因为与血源有关的人体试验对她做出种种精神加心灵的双重考验,而进化至可以踏入常人不能涉足的世界。活到最后的人会是谁呢?请看本作如何扯到大结局。本书内容纯属虚构,若有人生活经历与剧情相同,请勿对号入座。否则后果自付。
  • 张果星宗

    张果星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寂灭邪神

    寂灭邪神

    吾本一狂生,只手遮苍天……修炼一途,本是夺天地造化,有人修行是夺天地元气,有人修炼是夺草木之精,至于沈贯,则是掠夺天下修士精元,性命,魂魄,气运修行,踏着亿万骸骨,登上不朽王座。一个坠入轮回之人,却意外进入另一个世界,附身在落魄的商人之子身上,而这一刻开始,整个天下便陷入到了黑暗与疯狂当中,一场波澜壮阔,疯狂邪恶的掠夺修炼之途,将徐徐展开……(前三章可以直接跳过,如果喜欢本书,可以给个收藏,风寒拜谢。本书保证是纯粹的黑暗文,约吗?)
  • 诸葛亮遗书

    诸葛亮遗书

    我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
  • 欢喜冤家:校草恋上女汉子

    欢喜冤家:校草恋上女汉子

    【此文很抽,三观太正者入坑须谨慎】校草也会写情书?而且还是给我写的?开什么玩笑!信封用sao包的粉红色也就算了,撕开一看,尼玛内容还是古香古色的甄嬛体!我去,这二货校草是魂穿回来的吗?想跟我玩穿越时空的爱恋?啊呸,当我白痴啊!我敢肯定这不是个阴谋,就是个圈套!于是大笔一挥,在信纸写下三个大字,托人送还那校草,于是……从此后……我就陷入一片水深火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哭……讨论小群:166958510(有意者可加,敲门砖任意人物名)
  • 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

    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但是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成就人一生的修身好习惯》力图为大家献上一堂精彩的人生智慧课,滴水藏海,小中见大。有许多人生智慧故事很精彩,可惜太长;有许多人生智慧故事很精彩,但已流传甚广。
  • 跟专家学情绪调节

    跟专家学情绪调节

    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因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高兴、悲伤不用别人教,天生就会。但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能力却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只有学会并提高自己表达、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才能够自由地体验不同的感受,并将它融入我们心理的不同层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 凤临天下追捕萌妻

    凤临天下追捕萌妻

    千雪儿成了狗血穿越大军一员来到古代可是谁能告诉我这是肿么回事?怎么到她面前一冷酷王爷转变小绵羊,一冷血公子转变阳光帅男。某小萝莉45度仰望天空说道“额滴神,救救俺吧为毛他们追着我不放”王爷说道“乖跟着我有糖吃”将军说道“跟着我有肉吃”小萝莉想肿么有骗小孩的感觉呢“那你们慢慢打谁赢了俺就嫁给谁”一听那打的叫山崩地裂啊情况不妙赶紧跑“娘子去那?”我们来看看王爷和将军的追妻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