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03500000020

第20章 复眼看鲁迅:杂文家和小说家矛盾(3)

鲁迅的第二层次的深刻在于:这种荒谬而野蛮的封建礼教的观念,是不是封建统治者、封建地主才有的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是讲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鲁四老爷是封建统治阶级,他有这种思想,看见祥林嫂头上戴白花就皱眉头,鲁四奶奶有这个思想,她不过是不让祥林嫂端福礼,但,这不太荒谬。荒谬的是,这种思想不仅是他们有,而且跟祥林嫂同命运的人也有,就是柳妈,这种观念也是根深蒂固。虽然鲁迅没有点明柳妈是寡妇,但从情节的上下文看来,可能也是寡妇,老寡妇,何以见得?因为,她似乎当寡妇的经验很丰富。没听说她丈夫来看她,她也没像长妈妈回家探亲什么的。大体可以断定是跟祥林嫂同样命运的女人。她坚信菩萨把祥林嫂一劈为二是公正的,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这种寡妇罪有应得,被统治阶级也当作天经地义,这才叫可怕。荒谬野蛮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被压迫者的潜意识里,到骨头里去了,荒谬到感觉不到荒谬了。举一个例子。祥林嫂在改嫁被抢亲了以后,很快丈夫得伤寒症死了,儿子被狼咬死了,又回到鲁镇。这个时候,鲁迅在《祝福》里面单独一行,写了一句话。叫什么话?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读者早就知道她叫祥林嫂了,这不是废话吗?其实,用意非常深刻。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为什么叫祥林嫂?因为她老公叫祥林。她姓什么,叫什么名字,谁都不知道。老公叫祥林,就叫祥林嫂。但是问题来了,嫁了第二个老公,此人名曰贺老六。再回到鲁镇来,有个学术问题要研讨一下,是叫祥林嫂还是叫老六嫂比较妥当呢?(大笑声)或者为了全面起见干脆叫她祥林老六嫂算了。你们说说?(众:说不清……大笑声)“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对这么复杂的文化学术问题,就自动化地,不约而同地“仍然叫她祥林嫂”。碰头会都没有开啊!(大笑声)这里有一个自动化的思维套路,只有第一个丈夫算数,“好马不配二鞍”呀,“烈女不事二夫”啊,嫁第二个丈夫是罪恶呀!思想的麻木,以旧思想的条件反射为特点。

看来是一个极小的问题,可跟西方的思维模式,做一点文化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在西方,包括在俄国,女人嫁了丈夫以后,是要改姓的。譬如,普京娶了老婆,他老婆的名字后面要加上普京的姓,变成阴性的,叫普京娜,如果从俄语第二格来理解,就是属于普京的。比如说,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这个人是女权主义者,不得了,用美国话来说,是非常aggressive,也就是非常泼辣的。她嫁给克林顿以后,不久也改为希拉里,克林顿。又比如说,肯尼迪的老婆,她原来的名字叫杰奎琳,她嫁给肯尼迪,就改为杰奎琳·肯尼迪。但是她后来也跟祥林嫂一样,丈夫死了,又嫁了一个丈夫,是希腊的船王,名曰,奥纳希思。她的名字后面,加上奥纳希思。她过世之后,墓碑怎么刻呢?美国人也没有讨论。我出于好奇心去看了一下,怎么刻的呢?是杰奎琳·肯尼迪·奥纳希思。(大笑声)你看人家嫁了两个丈夫,在墓碑上,堂而皇之。但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要叫她祥林老六嫂(笑)她一定很恼火。但是叫她祥林老六嫂是很符合逻辑的呀。(大笑声,鼓掌声)“仍然叫她祥林嫂”,是不讲理的呀,荒谬呀,不合逻辑呀!但是,大家都习惯于荒谬,荒谬到大家都麻木了,荒谬得失去思维能力了。

被侮辱被损害者,并不感到不合理,不觉得可悲,也不觉得可笑,这种悲剧,这种悲喜剧,是不是更为令人沉痛?荒谬而野蛮的观念,成了天经地义的前提,成为神圣的观念。成为思维的习惯——所谓习惯,就是麻木,思维的套轴。

更严重的是,这种观念不仅被统治阶级广泛接受,不仅大家有,而且被侮辱、被损害最甚的祥林嫂也有。当柳妈告诉她要被劈成两半。祥林嫂对这种荒谬,完全没有反诘,没有怀疑,她只有恐怖:生而不能做一个平等敬神的人,死而不能做个完整的鬼,这太恐怖了。这完全是黑暗的迷信嘛!我们今天看得很清楚。如果祥林嫂和我们一样,也有这份觉悟,那就啥事都没有。可她非常虔诚地相信了。她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我算了一下,大概花了一年以上,将近两年的工资。她以为这样高的代价赎了罪,就可以摆脱躯体一分为二的恐怖下场,就可以成为平等的敬神者了。可是,她端起福礼的时候,却遭到了打击——鲁四奶奶觉着再嫁的寡妇,不管怎样赎罪,也不能端福礼。她跟祥林嫂非常有礼貌地讲“你放着吧,祥林嫂!”就是说,你没有资格端福礼,或者是,你端就不吉利。福礼是什么?我最初不知道,看了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才知道,在一个漆成红色的木盘上面,放上一条大鲤鱼。端福礼,就是把这个盘子捧到神柜上去。但是,仍然不让她端福礼,祥林嫂这一下子,就像被炮烙似的——像个滚烫的铜柱子烫了一下,从此以后脸色发灰了。她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记忆力衰退,刚叫她做的事就忘掉了。接着是,体力也不行了。鲁迅这样描述道: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恐怖的后果这样的严重,精神就崩溃到这样的程度,无疑导致她走向了死亡。可是,恐怖的原因,杀人的凶手,在哪儿呢?没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鲁迅对祥林嫂,一方面看到她的苦难,是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叫“哀其不幸”;另一方面,祥林嫂又很麻木呀,她不让你端福礼就不要端了。不端福礼去睡大觉,身体不是更好吗?记忆力不是更强吗?这就是另一方面,“怒其不争”了。鲁迅提示了,这个观念就是这样野蛮,可是,中毒就是这么深,中毒到了自我折磨、自我摧残,自己把自己搞得不能活的程度。这是鲁迅的深邃之处。祥林嫂不仅死在别人脑袋里的封建礼教的观念,而且死在她自己脑袋里的封建礼教的观念。所以,祥林嫂尽管对外部的暴力,反抗是很强的,在抢亲的时候她拼命反抗,脑袋都打破了;可从内心来说,虽然,有怀疑,直到临死的时候,遇到作品当中的“我”——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鲁迅,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物——问:“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在这句问话以前“我”看到祥林嫂,四十岁左右,头发就花白了,脸上不但没有悲哀,而且也没有欢乐,脸上肌肉不能动了,像木头一样,只有眼珠偶尔一转,证明她还没死。就是在问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时候,鲁迅写了一句话,“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就是说她残余的生命集中起来,还有点希望。希望什么?希望人死了以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家人不能见面,就不会打官司,阎王就不会把她一劈两半。她还在怀疑,这样一个有一点反抗性的人,最后还是被荒谬观念压倒了,或者用《狂人日记》中话语来说,就是吃掉了。

鲁迅的深邃,就深邃在多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封建礼教本身野蛮和荒谬;

第二个层次是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野蛮。光是压迫者,一部分人有这种观念,可恶,但是,没有多大杀伤力,当观念成为周围大多数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就具有能杀人的力量。鲁迅自己说过,妇女的节烈观,坚持这种观念,“中国便得救了”,“是多数国民的意思”。

第三个层次,就是写这个凶手的“凶”,其特点,其一,后果极其惨,但前因似乎不恶,就如,鲁四奶奶不让祥林嫂端福礼,也说得很有礼貌,“你放着吧”,并没有骂她呀!但是,这却是要了她的命的。这就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或者用《狂人日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吃人”没有罪恶的痕迹。本来,这是极其恐怖的,可是,没有一点恐怖感,很平常,很平静,可是就在这种平静中,人却活不下去了。其二,人死了,后果这么严重,可是人们还是很安静。鲁迅所提示的是:没有恐怖感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其三,这些心安理得的人,脑袋里有吃人的观念,曾经参与吃人,然而,却没有感到任何歉疚,心安理得。

第四个层次,这里有一条重要线索,是所有研究鲁迅的艺术的人都忽略了的:为什么作品中冒出一个“我”来?这个“我”和故事情节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所占的篇幅还相当大,全文16页,开头和结尾,我的情绪描写,把将近三页,把近五分之一的篇幅给了情节毫不相干的人物。鲁迅不是说写完之后,至少要看两遍,尽量把可有可无的去掉吗?把“我”拿掉并不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呀!

但是作为小说,不能。这个“我”有深意。从哪儿讲起?从祥林嫂死了以后的反应讲起。

茶房认为祥林嫂“还不是穷死的”,他的看法,和故事有什么关系?没有。能够删节吗?不能。鲁迅在说明,在茶房看来,穷了就要死是很自然的,没什么不正常的,没有什么悲惨的,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可是鲁迅以全部文本显示的,却不是这样,如果她是穷死的,那她的悲剧就是经济贫困的悲剧。但是,《祝福》所突出的,祥林嫂的死因,是受了极其野蛮荒谬的迷信观念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外来的,同时是她自己的。这不是经济贫困导致的悲剧,而是精神焦虑的恐怖造成的。可是,人们普遍却看不到这种恐怖,因而麻木不仁。

这个“我”特别选了什么时刻去写祥林嫂的死亡呢?旧历年关,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什么这个题目叫《祝福》呢?所有的人,过年都敬神,祈求来年更大的幸福。祥林嫂死了,在鲁迅看来,其特别悲惨在于,表面上没有刽子手,实际上,刽子手就在每一个人的脑袋里。因而,鲁迅花了很多篇幅,正面描写了鲁镇人把她的悲剧当作谈资,当作笑料,当作自己优越的显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是对祥林嫂的生命的摧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对于她的死,都有责任。可是整个鲁镇没有一个人感到痛苦,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祝福的欢乐之中。鲁迅特别写道:女人忙得在水里洗东西,手都浸泡红了。还可以闻到放炮仗的火药香,但是听来这炮仗的声音是“钝响”。既然是火药的香,又是欢乐的氛围,如果“我”和大家一样欢乐,听节日的炮竹,应该是“脆响”啊!怎么是“钝响”呢?这是说明,“我”内心很沉重,沉闷,节日的炮仗声在我感觉中,才是“闷”的,同样的道理,天上的云是“灰白色”的。《祝福》开头这一段,是很有匠心的,许多论者,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对于“我”和开头和结尾的大段文章,占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艺术感觉,是多么精深啊!一方面是非常欢乐的祝福的氛围,一方面又是非常沉重的悲痛。我这里念一段: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按:灵魂的有无?也许有也许没有,我说不清)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所有的人,都不感到悲痛,只有这个和祥林嫂悲剧毫不相干的人,内心怀着不可排解的负疚感。要知道,鲁迅的深邃就在这里,祥林嫂死亡,如果有一个具体的凶手,那就比较好办,比较容易解气了,像《白毛女》,有一个黄世仁,可以拿来把他毙掉。但是,人们脑子里的封建观念,是不能枪毙的呀!思想观念,国民性,是不会这么轻易地消亡的。鲁迅的艺术,是要启示读者反思,对寡妇的成见,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吃人的。这种观念,每个人都有,当然每个人又可能身受其害,然而看着他人受害的时候,却又怡然自得。因而鲁迅对于祥林嫂的诸多情节,采取幕后虚写的办法,却把主要篇幅来描写祥林嫂所遭遇的冷嘲,那么痛苦,可得不到一丝同情,相反,招来毫无例外的摧残。鲁迅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她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自我谴责。她的期待是很卑微的,哪怕是一点同情,只要有人愿意听一下她的悲痛,她的精神焦虑就减轻了。她反复陈说,引来的却是上上下下,普遍的冷漠和以她的痛苦取乐。

同类推荐
  • 韩愈文集1

    韩愈文集1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时代幻象

    时代幻象

    当代著名诗人南野从事诗歌写作与理论研究三十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以及诗理论,他以“后工业时代的诗与诗学”界定自己的写作,这是他内心的镜像,也是书写的命名。《时代幻象》辑入的主要是南野2000年之后和1992年之前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实在界的言说》、《时代幻象》、《无记忆的体会》、《犀牛走动》、《鱼鹰的复杂性》、《描写一个冬晨》、《蓝色桌布》、《白窗》、《酒神的花》、《雪夜》、《城市雨后》等。
  •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
  •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

    《此行莫恨天涯远》这本书,不是游记、游说、传说的故事,它没有误导我们视线,没有欺负我们嗅觉触不到的地方。闭目中的享受,喧闹都市中的教堂,袅袅炊烟的轻叙,我们会忘记滚滚红尘中的繁杂,脚步停止在商贩的吆喝和行人步履间来思想她给我们创造的意境。故事中有无数个说法,你会笑、叹,会流泪、感慨。杨银娣给我们展示人生的一番又一番的通悟。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本书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这些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热门推荐
  • 千年调

    千年调

    一曲情长久搁置了千年终成千年调,九重天外的雪山夜夜冰霜消了飞雪淡了颜色,远人未归。一株承载着上古之神魂魄的九转莲花,一位是九重天上桃夭殿的上神冥夜,她的救命之恩,她的师傅,她伴其百年心生爱意,不知是谁不懂不识爱意还是姻缘簿上无二人姓名,终究是聚少离多情深缘浅。以世间情爱之力,聚这世间痴情怨换那姻缘簿上一双姓名生生世世。眉间的一点朱砂痣,遗落的心头血,恩义情仇,爱恨茫然,尽化作一曲千年调,奏起世间痴情人。黄泉有一块三生石,可知前世今生未来,凡人可以在哪里求的姻缘,神可不可以?神若想要姻缘可不可以去求这块三生石?不能吗?凡人若想要求得姻缘都可去三生石上刻那一双姓名。神,若想要一桩姻缘又该去求谁?今日起,你便是我冥夜的徒弟了。弟子汐诺见过师傅,汐儿定会铭记师傅进入的教诲不愧于天不愧于地。不愧于师傅,汐诺在心中默默加了一句。师傅,你千万别不要汐儿,惜儿会听话的。我从来没说过不要你。师傅,你说的是真的吗?为师从不妄言。师傅,你一定要记得,你说过不会不要汐儿的。师傅,你可知道在凡间替女子绾发是何意?这是九重天上,凡间之事无需过多在意。到底是不知道的吗?放好冥夜,扑通一声,汐诺直直的跪在子夜面前,连磕三个响头,神色哀戚的说:求天帝救救师傅,汐诺什么都愿意做,只要你救救师傅。九转莲心便是自己的心脉,心脏,在百年前这颗心已经给了师傅,现在只不过是将这颗心拿出来,这颗满是师傅的心。汐儿,傻站在那里做些什么,快来见过你师叔。你是何人?汐诺身子一颤,望着坐在首位熟悉的身影,缓缓说道:我叫汐诺。碧落湖畔的玉兰花开得很美。下次不许再接近这里。但那句不允许,那冷漠疏离的声音,却生生撕扯着汐诺的心。
  • 魔傲无双

    魔傲无双

    神灵是属于天堂的,魔鬼是属于地狱的,而魔法师是属于人间的。他曾经身在天堂,却自地狱来到人间。魔法师新的纪元即将开启!!!
  • 此生共饮一杯酒

    此生共饮一杯酒

    短篇青春小说集。少年时躁动的心理,冲动的性格,将会铸成什么样的爱情结局,那些受过的伤,流过的泪,是否也能成为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一笔。
  • 不灭狂尊

    不灭狂尊

    茫茫苍宇,星河恒沙,无数世界!地球青年,意外重生沧澜世界!这里武道盛行,弱肉强食,强者为尊!身中困道三锁,武道中断?看他如何另辟蹊径,独创神奇功法,强肉身,炼神魂,筑逆天神通!浩瀚宇宙,大道苍茫!看他如何从零开始,冲破重重枷锁,逆战无穷世界,君临宇宙洪荒!迷离的身世,万千的种族,强大的神通!诸天万界,谱一曲不灭神话!
  • 古卷传说

    古卷传说

    就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样,宇宙也有成住坏灭。在整个宇宙行将灭亡的前夕,心有不甘的众神想要勉力自救,开创史无前例的辉煌造化,走进根本不属于他们的未来。他们能成功吗?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人能修炼成仙,仙人之上还有圣人,圣人主宰三界,掌控万物。圣人之上呢?三界之外呢?
  • 六十种曲绣襦记

    六十种曲绣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牌嫡女

    金牌嫡女

    前世,陆昭华被继母云柔害死了。今生,她除掉继母!再辗转进入燕王府,斗姬妾,斗王妃,一路复仇爽文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魔乱起

    神魔乱起

    世事难料,即便冲破桎梏,杀上九天,又可知道你依然弱小如蝼蚁。天地悠悠,万载岁月弹指间,终归摆脱不了重归轮回。人命如草,总是不能摆脱践踏。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家园。这是一个神与魔并起的时代,弹指问天,世界有多大?修炼的尽头又会是什么?你强,有比你强的,你弱,有比你弱的,为何要修炼,为何要变强,这些谁能说得清?神魔乱起,亮刀兵,洒热血,血与骨的铺垫。打破桎梏,再造轮回,血与泪流不止。为红颜,叹往昔,生死绝恋。神亦是魔,魔却堪比神,什么是神?什么是魔?到头来,一身征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到最后一块骨,就连元神都泯灭在虚空中,换不回红颜,保不住苍生。我欲恨天,打破天地,看一看那尽头。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