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4700000022

第22章 问与答(10)

柳:李存葆散文的覆盖面已经充分证明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而且是中国散文传统艺术承传成功,但是业内人士似乎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说对其篇幅的超长,对其词藻的铺张,对其思辨和史料的大剂量掺入等,是否遮蔽了作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否反而远离了散文的本质和规律,诸如此类。我想,这恐怕涉及一个散文的观念问题,需要做一点细化的深入的学理上的辨析,您是否结合中国散文传统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朱:说得对,这里确实涉及散文观念和如何全面理解中国散文传统的两个问题。由于对长期以来“文以载道”、过分强调宣传教育功能的共性大而个性少的“宏大叙事”的一种反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更愿意接受一种重性情,重情趣、重意境的“闲适”“散淡”之散文。比如重读新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诸君成为一时之风尚,尤其是新时期以后,则以孙犁、汪曾棋、贾平凹一路至情至性文章。当然,此一路往上追溯,比较典型的应该说是明清两朝的“性灵派”和小品文,它们之间多有一脉相承之处。李存葆不属于这一派。那么李存葆师承的又是什么传统呢?在我看来,他师承的是中国散文中的正音。从明清再往上推,一直推到两汉六朝,推到先秦,推到贾谊、杨雄、司马相如的大赋长文那里。当然,后至唐宋,也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等。这都是一些大散文,是登高望远,纵横古今、忧国忧民之作,多写大主题、大题材、大感情,是散文中的黄钟大吕之音。而且,它们在形式上追求气势磅礴和文辞华丽,讲究对仗排比和音韵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让人在吟哦俯仰间感受到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正大之美。

柳:这种散文的正大之美,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汉唐气象,一种盛世之风,这也就是国运和文运的关系。不过,我还有一点疑问,那就是这种比较重视“做”的散文和我们前面谈到的“性情派”相比较,是否会显得不太亲切、随和与自然呢?

朱:这属于两种风格。就像人的讲话,朋友之间的聊天是一种——围炉夜话、促膝谈心、娓娓道来、随意放松,犹如润物春雨,这就好比散文中的“性情派”。而在大庭广众之前的演讲和朗诵又是另一种。它讲求表情、姿态和造型,更注意吐字发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需要技巧,有表演性,也更有难度。但你不能说朗诵就没有真情实感,相反,没有激情的投入,朗诵一般是会失败的。如此比较,贾平凹的散文就是谈心,是聊天,而李存葆的散文就是演讲,是朗诵,余秋雨嘛,介于两者之间,是温文尔雅的讲课。

柳:您打的这个比方很有意思也很贴切。但是其中恐怕还有个性的问题,还是套用你的比方来说,朗诵固然有表演性,需要技巧,但一旦表演过火了,也会产生太“做”和不自然之感。从这个角度看,李存葆散文是不是也存在某些“做”的问题,比如过分追求排比句,追求对仗的工整,乃至追求词汇量,在遣词造句上用力太过;再比如用字过僻过险,亦有拟古之嫌。

很不好意思,因为古文训练不够,我读李存葆散文,常常还需要借助词典,感觉上比读余秋雨就要费劲得多,这里还是有个“度”的问题。黄庭坚学杜诗,专学其生僻奇险,颇遭后人诟病,也算是一个前车之鉴吧。另外,用字太偏和拟古太重,似乎又与我们前面谈到的人民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牴牾,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章的广为传诵。自居易也算是一个人民诗人。他用词用字要求能让老妪听懂也算是一个美谈。

朱: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概括李存葆散文的特征时,一时难以措辞,就用了“新骈体”这种说法,主要依据就是它和汉赋、骈体文在修辞手法上的承传性。弘扬民族散文无疑是一条正道,但如何与时俱进应对现代性恐怕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柳:你要说到文体,我认为李存葆也算是跨文体或者叫“破体”,它们在结构和叙事上,确实体现出了论文、政论文乃至小说的许多重要特征,譬如重视史料的考证和描述对象的前史,譬如追求形象的多侧面描写和完整性表述等。《飘逝的绝唱》《国虫》和《东方之神》都是这一类佳构,关公作为形象,已经具有了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朱;总体说来,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是李存葆大文化散文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有力地支持了李存葆由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向杰出的散文家的转型,我们今天只是围绕这四性来作一个初步的抛砖引玉的探讨和梳理,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还要有待方家,有待将来。

(原载《南方文坛》二00三年第三期)

6.成就与缺憾

——与张志忠谈九十年代军旅文学

九十年代军旅文学的整体态势

朱向前(以下简称朱):关于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状况,今天咱们从整体的现象谈。

张志忠(以下简称张):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没有“喧哗与骚动”,而是静悄悄地往前走,这相对来讲和地方作家有些脱离。像地方上曾经出现过的散文热、长篇小说热等等,在部队都没有热起来。一方面,这样和地方文学的发展脱离开来,是一种脱节现象,脱离了潮流,失去了关注的焦点,其弊端不客忽视;但是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一定的超脱性,自说自话,避免了浮躁和急就章,很少有草率为之的,也少见到“注水肉”式的敷衍成篇,九十年代的军事文学,没有浮躁没有急就章,就是一个特点。像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打磨得就十分精心,在地方作品中也是少有;再比如朱秀海的《穿越死亡》,对于战场心理学的展示,不温不火,非常到位,等等。

再一点就是,军旅文学在静悄悄中同时又和地方文学一同向前推进。如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就既有其写军人写战争的独特性,又和地方作家的女性主义文学相互呼应,从战争与女性的关系上切入历史,观照现实,具有启示性和开创性。《英雄无语》是从三十年代初期在上海的中共特科人员“我爷爷”写起,从特殊年代的保卫工作写起,就题材选择而言,本身就非常具有传奇性和可读性,很有可能写成一本畅销书。但是作者没有流于一般的战争传奇式的写作,而是转向另一个角度,从女性的角度审视历史:一方面抒写“我爷爷”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写他的革命性以及献身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又写他对女性的歧视态度,对女性的辜负以及不负责任,让“奶奶”和女儿“每”的苦难遭遇作为他春风得意的反衬。还有一点,和《日光流年》一样,《英雄无语》艺术上非常讲究,如文中的《迂歌》就是作者自创的。在项小米这里,女性主义在军事文学中得到了成功的印证,却也避开了浮躁和急就章。

再一个特点就是九十年代以后,三十岁到四十岁左右的作家形成一个创作群。在小说方面,有徐贵祥、阁连科、陶纯、赵琪、柳建伟等等,这些都是近年“八一奖”的得主。在诗歌方面,有王久辛、曹宇翔、辛茹、谌红英(虹颖)、康桥……

朱:对!还有殷实、阮晓星、尚芳等等。

张:这批诗人也是较年轻的。这也可以作为九十年代军事文学特征的一个方面。

朱:与之相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商业环境的强化和政治环境淡化的双重夹击,使传统意义上军旅文学的组织形态,即“集群运作方式”,以及观念形态,即“意识形态色彩”,都出现了相应的“解构”与淡化的趋势。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集团军”变成了散兵游勇,军旅小说写作也逐渐成为了真正个人化的精神劳动;另一方面是“政治优势”的丧失使军旅题材从一个既定的高度下降到一个平面,还原到和其它题材等量齐观的“文学题材”自身。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文学生态环境中,给军旅文学找新的定位、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成为军旅作家们面临的严峻课题。而在这种挑战与机会并存、淘汰与新生同在的双向动态演进中,军旅文学也出现了新的景观和新的分化。我想这是九十年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张:另外,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地方作家以及脱掉军装的作家对军旅文学的积极介入,这也是九十年代军事文学的特点,如阎欣宁的《枪族》,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还有《我是太阳》,再就是尤凤伟的《生命通道》等,这些都丰富了军旅文学画廊。另外,我还想强调的是,战争文学对人的品质的考验,在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上,的确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面对生死时人的精神追求、道德准则等何去何从,都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吸引了不穿军装的作家的兴趣。像毕淑敏最初也是以写军旅题材出道的。

朱:对,像《昆仑殇》等等。

张:军队作家写地方题材,地方作家写军旅题材,相互渗透,双向交流,对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军旅文学比较

朱:如果把时间往前推进,具体来比较分析一下,八十年代初,军旅文学始终和主流意识形态有一种暗合关系;而九十年代这种关系却被淡化,甚至“反主流”反而成为一种时尚。打个比方说,像九十年代初陈忠实的《白鹿原》,它和当时的主流意识就不是怎么“很合作”,但是却十分轰动。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存在一些难点,但是现在经过几年磨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刚才你也提到的了,三十岁左右的作家群,即一批新人崭露头角,如赵琪、徐贵祥等等,都是在九十年代初。再一个特点就是一批中年的成熟作家转入了长篇创作。像朱秀海的《穿越死亡》、朱苏进的《炮群》。

张:还有韩静霆的《孙武》。

朱:对!以长篇小说的多产是顺应当前形势的。刚才你提到了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另外还有就是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柳建伟的《北方城郭》等,这些作品虽然都不是军旅题材的,但都出自军队作家之手,而且在全国的长篇创作中也占有相当的分量,和地方作家的长篇相比,毫不逊色。

张:可以说是“只在其上,不在其下”。在九十年代,有一批部队作家证明了他们“干大活”的实力——长篇创作。全国一年的长篇约有七八百部,但真正好的作品却并不多。而部队作家柳建伟、阎连科、周大新、朱秀海等的长篇在这里占的分量,是得到充分肯定的。这方面使他们足以和地方作家的实力相抗衡,而且是实打实的。这些作家的长篇最少有两部以上,而且都是在三十万字以上,内容厚重,感情充实,非常不容易,不像有的长篇要么是“注水猪”,要么搞百家衣“拼接”。

朱:对。换一角度来说,谈到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状况,有一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怎样评价和比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猛地一想,好像有很多不可比性,而且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声势和影响都是九十年代所不能及的,但是在一些具体东西上倒也不妨做一些比较,比如用重读性来衡量这两个时期的作品,看看同获过全国奖的作品哪些更经得起重读,一些作品享有盛名但艺术水平到底怎样等等。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一些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幼稚,真正好的则是到了中后期,如《灵旗》《第三只眼》《凝眸》《穿越死亡》等等。

张:可谓是“渐入佳境”。

朱:对!但是,从艺术水准来讲,九十年代的作品却要比八十年代的要高得多,而且到了九十年代,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推进。我们平时一说到九十年代总有些理不直气不壮,一开始已经先人为主地定了一个调子,其实真正静下来想想,倒也不尽然。就拿中篇小说来讲,八十年代数量也不少,但水平真正高的也只有几部。九十年代不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那时,而且佳作也不少,细的工作做了许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两个时代还是有可比性的。

张:刚才你在前面谈到九十年代的军旅文学面临的双重夹击,我想不论是困惑也好,彷徨也好,一九九五年以后三十岁左右的作家的崛起,确实给军事文学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真正是具有开创性和深化性的。两个年代军事文学创作相比较而言,我认为,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时较生涩,而九十年代则较纯熟,如女性主义角度的开掘等等。至于对战争的表现,九十年代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像叶楠的采用一种民间化、传说化的文学表现方式;朱秀海的战争心理化书写,更是盖过了八十年代;再有赵琪的《穷阵》、徐贵祥的《决战》、韩静霆的《孙武》以及庞天舒的《落日之战》,都侧重对历史题材的延伸,充满了浪漫气质,而且都是主要靠虚构和想象成篇,非常的不容易。谈到朱秀海的《穿越死亡》中的战争心理描写,我想今后二十年都不会有人超过,它甚至可以作为“战场心理学”来研读一番。

朱:近年写战争,写越战的作品,《穿越死亡》也可以说是集大成者,虽然八十年代也有一批作品是写越战的,但都不及它。首先,《穿越死亡》写一种直面死亡,写一种生与死的面对,而且打破了以往写中国军人总是不怕死的一贯形象,这在突破禁区上是走了一大步。

同类推荐
  •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 捕光者

    捕光者

    《捕光者》内容包括:2012捕光者、三秒钟的祈祷、送别诗、天黑、回忆、偶寄、沉香、偶尔之诗、生日之诗、立秋之诗、中年之诗、西南贾、绝句、明月引、春渐近、捕光者、乌鸦、今夕何夕、向右一寸、春眠不觉晓、楚歌,给项羽、天籁、一个午后的冥想、极其安静等。
  •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匆忙的大时代里,我们期待大格局,渴望大成功,却不经意间错过了细细品尝“微幸福”的机会。本书通过截取生活的片段,引用经典的故事,使用轻暖的文字,带我们重新发现工作、生活里的,细微的幸福和美好。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补救过失和错误的方法,而是珍惜和享受的心情。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况和风景,都可以用一颗细微的心,去发现和拥抱你手头、身边,甚至心底的温暖和美丽。就像那句简单却动人的箴言所说:“用心、真心、开心,所以生命盛开。”
  • 我从战场归来

    我从战场归来

    本书是著名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时,浴血深入战地,写就的中东战地见闻。带着“记录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的使命,他在经费紧缺、物质条件极差、生命安全无以保障的情况下,只身辗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亲眼见证美丽大地沦为焦土,交战国难民垂死挣扎,记者们在纷飞战火中肝胆相照,热血相助……本书多次再版印刷,累计销量百万册,英雄主义的正义和激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既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宁静与喧哗、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多元化的审美风格。
热门推荐
  • 我承认我爱你

    我承认我爱你

    女主版:据说,生命线和智慧线的起点没有连在一起的人,童年大多不幸福。其实张青笑很庆幸,自己不记得小时候的事。长得丑不是她的错,智商低也不是她的错,更重要的是,她根本没有出去吓人。男主版:从小到大,他得到的都是最好的。成绩是第一名,比赛也是第一名……所以,他足够骄傲,也足够有资本去俯视一切,包括她对他的感情。
  • 气场决定格局

    气场决定格局

    记得行内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机制,三流企业靠人才。”已经形成气场的企业,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通过营造企业气场对经营进行管理的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情境管理,也叫情境领导。的气场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吸引力之所在,是他身上无与伦比的光环。
  • 华夏天子

    华夏天子

    八百年前,周武王伐纣灭商,肉身成圣,破碎虚空而去。八百年后,周王朝气数已尽,国破家亡,群雄逐鹿中原。意外穿越战国时代的夏玄成为汉国三公子,激发神秘的天子系统,在天子系统的帮助下,许许多多遗憾终生的历史名将纷纷登上全新的历史舞台,随同夏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开创了一个真正万世不朽的无上天朝!(PS:请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要不点击就看书,不要说书好却不推荐,不要经常来而不收藏,不要有意见却不发书评……)
  • 坐在尘埃之上

    坐在尘埃之上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房

    A市很小,小的在这个辽阔的国度里面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自从换了新市长后,A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而平躺的道路横冲直撞。
  • tfboys之穿越时空我爱你

    tfboys之穿越时空我爱你

    那时的我们一起疯狂,一起流泪,一起玩耍一起幸福最后是友情还是爱情
  • 毒医倾城:仙家小娇妻

    毒医倾城:仙家小娇妻

    【新人新书,请赐教】上神之上是为嫡神。为避天劫,他强穿禁制,避于被众神遗忘的埂川大陆。从此,亦被天道遗忘。千年之后,梵音桃花一夜盛开,嫣红灼伤了他的眼。十七年后,梵音桃花一夜凋零,嫣红灼伤了他的心。两岁半,她来到他的身边。纯真的眼神融化了属于神明的冷漠。后来,他曾无数次感念上天。幸好当初他不曾失手错过。十七岁,她离开他的生命。绝望的容颜腐蚀了触手可及的温暖。后来,他曾无数次怨恨自己。如果可以早一点拥她入怀。经年之后,魂归九天,却见一垂髫小儿倚树而睡。罢了,再养她一遭又如何。只是,这药神之女确实不好偷的,这可如何是好?
  • 忆忘客栈之眉间雪

    忆忘客栈之眉间雪

    传说中有这么一间忆忘客栈,到处都流传着属于它的传说。。。
  • 求真记

    求真记

    世间万般事,虚虚假假,人活一世,不若上得九天,去寻唯一的真.
  • 重生之反击

    重生之反击

    一场无情逼迁的大火,将高盛天烧回了十年前,傲世重生的高胜天将无情的反击房地产商,故事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