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2300000020

第20章 梁启超谈佛学:静而能虑,定能生慧(1)

佛教在中国流传有上千年的历史。梁启超与佛学十分投缘,但与一般学者为学术而学术不同。他研究佛学带有一定的目的,把它当作一种武器,用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从而为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比如1902年,他在《论佛教与群治关系》一文中,就是站在对中国命运前途思索的高度,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佛教有益于群治的观点。

晚年,随着政治上的失意,在精神追求上,梁启超更加痴迷于佛学。1920年游历欧洲回国后,他决心编著一部中国佛教史,为此开始系统研读佛典。在这前后,他陆续写出了一批研究中国佛教史沿革、佛经翻译和传播以及佛学理论等论文。如《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等论著。

什么是悲智双修

佛教在中国与儒、道合称为三教。梁启超在研究佛教时指出:佛教的最大纲领是悲智双修,从最初立志成佛,到坚持把人生转迷为悟的修炼当作最大的事业。那么,什么是悲智双修呢?

其中的“悲”,指的是大悲,就是无上的怜悯心,愿助众生超拔痛苦、愿助众生得菩提之心。佛教的教义,所倡导的就是让人有悲悯之怀。也就是让人多多行善。

梁启超说,佛教的善,不是独善,而是兼善。这也就是佛家说的,“有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所以,佛教的善,并不指一时一地之念,或为追求某种世俗的要求,或为达成某个世俗的愿望而产生的念头,而是指人的一种本性,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样来看,佛教对于引导人性向善,从而引领社会风气健康化,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悲智双修中的“智”,指的是般若实智。佛教徒修行要求从实智开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该怎么做呢?譬如说学经,和尚们每天就念一部经,天天念,念到他内心当中一个妄念都没有了。这就求得了根本智。至于说和尚念的那部经的意思是什么,那无关紧要,他不需要懂,懂不懂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集中在一个地方,放在一个地方就得定,佛家叫三昧。其三昧没出现前,是没有什么功夫的,也就是什么也没学到,因此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去念一部经,不生任何妄想。这样念个三四年后,就得定,三昧就出现在眼前,清静心就出现了。这样再念个三四年,就肯定能够开悟。一开悟,他念的经里面的意思就全通了,没有别人的讲解他也全明白了。不但这部经他明白了,所有的佛经他都明白了,所有宗教经典都明白了,所有世间的典籍全明白了。所以说,一开悟,智慧就开了,一切都从智慧里面流出来了,也就一通百通了,什么东西只要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不需要学。

佛家所说的“悲”属于人性中利他的成分,智属于人性中利己的成分。但这二者并行不悖,能够同时融入心性。下面这个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有个和尚在山上的寺院修炼了近三十年,年纪已经步入老迈。一天他下山化缘,碰到一位年轻的女施主。女施主施舍了他一些斋饭,随后问:“你真的是修佛的吗?怎么看上去你并没有修炼之人的仙风道骨、不老容颜呢?看你面容憔悴,皱纹累累,连牙齿也没有几颗了。如果我说话刻薄,还请你原谅我。”

老僧听后,只是笑了笑,便离开了。他一面走,一面想:“在寺院中,别的僧侣也都经常说他不像修炼人,怎么越修越老?”

不过,尽管如此,可僧侣们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虽不善言语,但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

有时,老僧心里也犯嘀咕:“和自己同岁的那些僧侣,都显得很年轻,很有活力,惟独自己如此的老相,真是不晓得为什么?”同样,疑问归疑问,老僧照常勤奋的诵经念佛,清扫寺院,若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也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人家。

一天,寺院的老方丈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召集了所有的僧人,说:“明天,我想给老僧一天的无为日,所以大家明天不要让他做任何事。”

第二天,老僧醒来后,想去敲击鸣钟。年轻的僧人不让他敲,对他说:“今天是你的无为日。”老僧刚拿起扫帚,想去清扫寺院,另一僧人跑来说:“方丈昨天说了,今天不让你做任何事。”就这样,这一天老僧什么也没做。

后来,趁大家一起诵经时,他悄悄地进入方丈的禅室,想看看有什么可以做的。眼睛转了一圈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满是灰尘的镜子上。于是,他把它擦拭干净。镜子里的自己竟是如此的年少,身上不断散发出祥瑞的光芒,身后有很多天女在飞舞,他看到镜中的自己,早已是佛的形象,很多天人对他顶礼膜拜,纷纷流露出无比的尊敬。

老僧顿时明白了。周围的人之所以很年轻,是因为他为众生承担了衰老;年轻的僧侣之所以常常喜笑颜开,是因为他的善心善念如意的变化所致;人们可以如常的品味山茶、食谷物精华营养身体,也是因为老僧以其默默修心的德行,化来的因缘善果。老僧看着镜子,豁然内心明了:众生的存在,犹如这面布满灰尘的宝镜,多为众生想想,多多行有利于众生的事,擦去尘垢后,最终宝镜成就了自己不朽的金身。

而悲智双修是佛教信仰中,为实现成佛目标的必经方式。

什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

梁启超指出,凡是宗教,都一定要和人的祸福紧密相联,并且,祸福都是从外界来的;像祈祷、礼拜这种行为,就能为自己引来福分。在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含义,为各个教派普遍适用。“佛说现在之果,即过去之因;现在之因,即未来之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现在做了坏事,将来必有恶果来报复他;如果他现在做了好事,就不用担心将来会没有好的回报。

东晋王琰所著的《冥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佛家弟子陈安居因生病下了地狱,在地狱里与他一起受审的是一个妇女,这个妇女原本住在南阳冠军县黄水里。经过审问,因为陈安居信奉佛教,并且和这位妇女都无大过,被判生还。只不过,这位妇女的舅舅重新被收入地狱中。陈安居还阳身体康复后,就去冠军县黄水里寻访,果然发现有一个妇女,就是他在地狱中见到的那人。妇女对他说,她死过去后,又活了过来,但她的舅舅那天突然死了。

这样的故事,就是因果报应的体现。佛教《涅槃经》上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现报,指的是今世作业今世得到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比如说福报,在现实中往往是,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佛教认为,这是因为他上一辈子干了坏事,在今世里他行善积德,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也就没什么福报了。但是,如果今世他一直积德行善,把善事做多了,把前世的罪孽抵消了,那么在随后的年岁中或来世里,他就能得到福报。有些人之所以早年就能得到福报,是因为他在前世里行善积德,所以报在今世的缘故。

《齐谐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地的当阳县,有个叫董昭的人,有一次,他乘船过钱塘江,突然看见江中央有一只蚂蚁,依附在一短芦苇上,十分惶恐地从一头爬到另一头,然后又从这头爬到那一头。董昭想:“它这是怕死啊。”于是,便拿出绳子系住那段芦苇,想把它放到船上。船上有人骂道:“这种有毒的东西,不能让他活着,让我来踩死它。”董昭十分可怜这只蚂蚁,就没让人踩它。船到岸上后,这只蚂蚁成功地爬了出去。这天晚上,董昭突然梦到一个黑衣人,带领一百多人来感谢他。黑衣人对他说:“我今天不幸落到江中,为难你搭救了我,我是虫王,你如果以后有急难的时候,就告诉我。”又过了十多年后,董昭所在的地方抓强盗,董昭被误当作强盗头目抓进了余姚的监狱。董昭突然想起了当年做的那个蚁王的梦,于是便把梦到的情况告诉了同监狱的犯人。那人就告诉他:“取三只蚂蚁,放在手掌中,并向其告诉你的情况。”董昭就照那人说的做了。这天晚上,他果然梦到了那只蚁王。蚁王对他说:“可急事躲到余杭山中,如今天下大乱,一时还不能赦免到你的头上。”等到董昭醒悟过来时,他身上捆绑器械全被蚂蚁咬断了。于是,他赶紧逃出监狱,渡过钱塘江,躲到余杭山中。不久遇到大赦,他也就平安无事了。

董昭因为救了一只小小的蚂蚁,就能换来日后的得福报平安,这就是积德行善的福报。

生报,指的是前生作业今生报,今生作业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在当世没用完,就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那么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同理,有的人上世做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么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有个年青人,和未婚妻约好了结婚日期,谁知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年青人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没救了。这时,出现了一位游方僧人,他决定点化一下年青人。于是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年青人看。

年青人看到茫茫大海边,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的人,都是看一眼后便摇摇头走掉。又过了好久,走路来一个人,他将衣服脱下盖在女尸身上,然后走掉。再后来,又有一个路过的人,在那儿挖了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女尸掩埋了。年青人疑惑间,画面切换,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烛中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年青人还是看不明白。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她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脱衣给她盖上的那个人,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终生要报答的人,是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年青人听了恍然大悟,病很快就好了。

年青人之所以没有和自己喜爱的未婚妻结成夫妇,就因为他前世积福不厚的缘故。

速报指的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就遭恶报。同理,福报也是这样。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样得到速报。

北齐颜之推所著的《冤魂志》中,记录了许多现世速报的故事,这里就选取一例。

汉朝交趾刺史张敞,他率部下出行到苍梧郡高要县,傍晚住在鹊奔亭。还没到半夜的时候,有一女子从楼下出来,到他的身边自我介绍道:“我姓苏名娥字始珠,本是广信县修里人,早年时失去父母,又没有兄弟,丈夫也去世了很久。当时家中留有杂缯一百二十匹,还有一个奴婢,名叫致富。我力气小身子弱,不能自己振兴家业,就想到旁边的县去卖缯。于是,就从同县人王伯那里租赁了一辆车和一头拉车的牛,共花了一万二千钱。当时,装上缯后,就由致富驾车,我们一道前往旁县,在前年四月初十日到这个亭边。当时天已黑下来,路上没有行人,我们不敢再往前赶路,就在这儿停了下来。谁知致富突然大腿疼得厉害,我只好前往亭长家,乞求浆火。亭长龚寿于是拿着刀和戟来到我的车旁,问我:‘夫人从哪里来,车上装的是什么,丈夫在哪里,为什么独自行走?’我回答说:‘不需要你挂心。’谁知龚寿捉住我的手臂说:‘喜欢你长得有姿色,愿意跟我一起快乐去吗?’我当时非常害怕,不肯听从他。那龚寿就拿起刀,一刀杀死我,接着又把致富杀死。他把我和致富埋在楼下,把我的财物全部拿去,然后杀死牛并烧掉车辆。牛杠和牛骨都放在亭东的空井中。我死后,十分痛心没有可以申诉的地方,所以只好求你了。”张敞问道:“我发掘你的尸骸,凭什么来验证是你呢?”女子说:“我上下都穿着白衣青丝,脚上的鞋还没烂掉。”第二天,张敞派人挖掘,一切都和苏娥说的一样。于是,他立即派人逮捕龚寿,审问之后,龚寿全都招了。然后,张敞又到广信县调查,一切都和苏娥说的相同,他又将龚寿的父母和兄弟全部抓到狱中。后来获准将他们全都杀掉。

佛教因果报应的观点,对于劝导人性向善,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戒恶的作用。但是,现代人多半会将它与迷信挂上钩,认为那只是一种人为的臆想,经不起科学检验。对此,梁启超就很明确地指出:“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什么是佛教的入世和出世

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所向往的天堂,不是有形的天堂,而是无形的天堂;不是其它界域的天堂,而是人的内心中创造的天堂。所以佛教说:“不厌生死,不爱涅磐”“地狱天堂,皆为净土”。

一般来说入世,指的是置身世俗,成家立业,建立功勋;出世指的是净发修行,清心寡欲,研究经典。出世和入世是佛家对尘世所持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修行观点。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佛家对入世和出世的态度。

有一次,无相禅师在行走时感到口渴,正好遇到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他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修行。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同类推荐
  •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本书全面总结和剖析了中国人请客吃饭求人办事过程中的礼仪、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重点从备局、设局、布局、对局、收局等几个角度举例阐述饭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你在饭局之上尽显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有助于你在觥筹交错间结交贵人,轻松成事。
  •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

    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

    妖娆婀娜是你,巾帼不让须眉也是你;温婉美丽是你,豪放刚烈、真诚率性也是你。台州女人进而善攻,退而善守,从不低眉顺眼。台州女人有着江南女人的玲珑剔透、聪慧能干,又兼具北地胭脂的豪放刚烈,有着自己独有的风姿。
  •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是作者王寒多年来生活所感杂记,主要包括作者对浙江省十一地市风土人情独到的见解,文风戏谑,多以当地名胜古迹、美食趣事为题材,以片段的形式对每一城市进行描述,令读者得以快速阅读中体味到浙江各地的城市形象。
  •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为一本介绍非洲各方面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1个章节,从文化、交通、经济、生活、旅游、教育、政治、历史、地理、人口与科技11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非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勾勒出非洲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对非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非洲旅游、生活、社交等基本的常识和实用知识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非洲面貌。除此之外,《非洲常识》还是一部真正解读非洲之秘、全方位认识非洲的百科全书,这里有奇特的艺术之作,有惊奇的文化内涵,有刺激的时空之旅。
热门推荐
  • 父亲长长的一生

    父亲长长的一生

    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 忧伤的西瓜

    忧伤的西瓜

    本书是青年作家安昌河的短篇小说集。分甲乙丙丁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四个主题虽然各各不同,但是仍有共性,死亡与孤独贯穿始终。作者深刻思考人们的生存现状,再用别具一格的构思表现其生存状态。语言陌生化,情节陌生化,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远,然而深入地读进去,会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稍微回溯一些年代,你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 心灵的选择与放弃

    心灵的选择与放弃

    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与放弃,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做出正确的选择。慎重选择,懂得放弃,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 tfboys我的守护星

    tfboys我的守护星

    当tfboys遇上富家千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o⊙)?敬请期待吧,么么哒
  • The Crusade of the Excelsior

    The Crusade of the Excelsi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寓言中的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书系)

    中国寓言中的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书系)

    本书是人生智慧书系中的《中国寓言中的人生智慧》分册,书中每一则寓言都是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每一则寓言都体现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反复地阅读与体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寓言中历久弥新的价值。
  • 小受”太监”要翻身

    小受”太监”要翻身

    作为一代假女的代言人,连名字都怪怪的的亦云,在一次回校的客车上,他遇到了个怪怪的人,然后就莫名奇妙地穿越了!!!!
  • 主仆契约:属下很忙

    主仆契约:属下很忙

    她,名镇全球的顶尖杀手,出手的任务从没失败过。但是!点背就是点背,睡个觉都能穿越。不过,倒霉的还在后面,自从和那个小鬼(对于某某的独特称呼)定下主仆契约,她就没安宁过,又是端茶又是倒水,苍天啊,来到天雷劈死他吧!
  • 都市之修真保镖

    都市之修真保镖

    为了寻找小师妹,修真高手强势下山,携风云之势,创护美传奇!
  • 老李家的废柴

    老李家的废柴

    这是个关于能量的世界,背负着家族仇恨的痞子曾经的一代天才,让众多同龄都黯然。就在家人因为痞子而嘴笑得跟拉链似的时候,灾难降临,痞子一度沉睡,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四年之久。“羽儿,醒醒”...“羽儿,醒醒”张绣一次次的呼唤,但是换来的只是整天的以泪洗面....突然有一天李羽醒来,可是随之而来的是阵阵的失落,自己已然为一个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