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17

第17章 《尚书》:明仁君治民,明贤臣事君(1)

《尚书》是一部上古史料汇编,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合集,可以称之为古代君臣的政治教科书。《尚书》的内容包括:历代君王对臣民的训诫或誓辞;臣子对君王提出的谏言;上古到夏商周三代的零碎文献记录。

《尚书》里包含了浓厚的民本意识与公天下精神。自古以来,无论哪家哪派,都以公正廉平为执政大德,都以克灭私心为理民之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既在某种层面上论证了设立君主的合理性,又对君主行使权力设置了一些条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执政贵公,赢得民心。为了实现这点,《尚书》要求决策者要“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态度,才能严谨而公平地处理政事,不至于被谣言糊弄,也不会头脑发热冒进求成。

《尚书》则以周人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解读上古历史,以新的角度去论述“天命”。最重要的是,《尚书》表面上将天命继续置于玄妙莫测的至高地位,但其指导政治实践的落脚点却转化为了德政与君道。尽管《尚书》处处流露着民本思想,但其本质上还是以君主为真正的总纲。一切民本思想都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含义?

一听到“尚书”,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之类的朝廷命官(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主官)。于是有些人可能会望文生义,把儒家六经之一的《尚书》当成是记录六部尚书言行的书,或者六部尚书的工作规章制度。然而事实上,本文要说的《尚书》,与六部尚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名字恰好相同而已。《尚书》一部上古史料汇编,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合集,可以称之为古代帝王的政治教科书。那么,《尚书》为何要取名为“尚”呢?

当代学术界对《尚书》的“尚”通常有三种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将“尚”视为“上”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尚书》即《上书》。对“尚”的解释,实为对“上”的解读。

说法一:“上”指的是“上古”,因此《尚书》就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说法二:“上”指的是“尊崇”,因此《尚书》意为“众人尊崇之书”。

说法三:“上”指的是“君上(即大臣对帝王的称呼)”,此书内容多为臣子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故而命名为《尚书》。

这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尚书》的确是由上古时代记录的文献编辑而成。此书也确实是以记载“君上”言论为主要内容,并且在整个古代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尚书》的内容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历代君王对臣民的训诫或战前誓师之辞;二是臣子对君王提出的谏言与建议;三是上古到夏商周三代的零碎文献记录。

自从西周以来,中原诸夏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其中“书”指的就是《尚书》,也称《书经》。据《左传》等先秦典籍载,上古以来的史料文献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遗憾的是,这些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先后失传。《尚书》则被保存了下来。春秋许多卿大夫都引用过《尚书》的句子。通过学习与引用《尚书》,各国执政者都继承发扬了古老的王道精神。

研究《尚书》多年的古代文学专家马士远先生,对《左传》引用的《尚书》文字做了详细统计。他在《周秦〈尚书〉学研究》里谈到,《左传》涉及了二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先后有四十一人曾经引用《尚书》或其中篇名共计五十三次;而在另一部春秋史书《国语》中,先后有十四人曾经引用《尚书》或其中篇名共计二十五次。《尚书》的文字在流传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原版《尚书》在秦朝时已经散佚,后来的各种版本,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都屡次经过辑佚与补充,其内容与原始版本出入较大。

除了《左传》与《国语》作者外,其他引用《尚书》文句的几乎都是春秋各国的卿大夫。据统计,《左传》中有十六名晋国人士,九位鲁国人士(包括孔夫子),四名卫国人士,三名周王室人士,三位楚国人士。《国语》中有七位周王室人士,三位晋国人士,三位楚国人士,一位齐国人士。

春秋虽然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但那也是一个言必称诗书的年代。儒家之所以将《尚书》奉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承载着周公以诗书礼乐治国的理想。此外,按照当时各诸侯国的传统,诗书既是外交场合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是大臣向君主进言的重要论据。

据《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载,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争流导致洪水暴涨,几乎要淹掉周王宫。周灵王想堵截谷水,太子晋援引了《尚书》中的典故来劝阻。

在上古时代,共工胡作非为,打算堵截百川,填塞池泽,最终导致天怒人怨,一步步走向灭亡。舜帝执政时期,诸侯鲧以堵截之法治水,重蹈共工的覆辙,招致严厉的惩处。鲧的儿子大禹改弦更张,共工的后裔四岳追随大禹考察地势高下,去除淤塞,疏通九州河道,安定了九州百姓,让四海交往得以沟通。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周灵王试图用“堵截”之法治理洪水,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太子晋最后指出:“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上下议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堵截谷水这件事)对天神而言是不祥之兆,对地上的万物而言是不义之举,对千万百姓而言是不仁之政,对时令而言是不顺之行,对前人留下的古训而言是不正之事。若是从《诗》《书》与民间舆论的角度来看,那是亡国之君才会做的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此事都缺乏依据,请大王认真考虑一下!

周朝是礼乐文明体系的缔造者,引用《尚书》记载的史料做论据,是周朝君臣开创的风气。这种风气直到周王室衰弱后,还深深地影响着各诸侯国。

晋国是姬姓诸侯,与周王室同姓,晋文化中带有很浓厚的周文化色彩。故而晋国卿大夫也常借用《尚书》进行交谈。《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话说晋国执政大臣智襄子从卫国返回晋国。他与韩康子、魏桓子等三位卿大夫在蓝台举行宴会。智襄子为人高傲张扬,不断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还羞辱了段规。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那么嚣张跋扈。有一回,智襄子向同朝为卿的赵襄子强行灌酒遭拒,结果他直接将酒杯摔在赵襄子脸上。尽管智氏家族权势越来越大,但与其他家族的关系也越来越糟。

所以,智襄子的家臣智伯国听说后,对此十分担忧。他劝谏智襄子说:“主君如果不加强防备的话,必然会遭遇灾难。”

智襄子不以为然地说:“哼!有没有灾难,还得看我的意思。我若是不发难,晋国又有谁敢对我发难?”

智伯国规劝道:“道理不是这样的。当年我们晋国的郤氏遭遇了车辕之难,赵氏因孟姬的谗言被迫害致死,栾盈被叔祁指控想要作乱,范氏与中行氏在亟治这个地方遇害。这些陈年往事,主君您都是知道的。”

上述案例都是晋国过去的内部斗争。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都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其中赵氏的案例,指的就是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一案。智伯国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告诫智襄子不要太轻敌。智襄子平素树敌太多,又小瞧他人,将来迟早要吃大亏的。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智伯国又引用了《尚书》里的话。

他说:“我听说《夏书》中有句话叫作:‘如果一个人多次犯错,而且结下的仇怨不在明处,就应该在仇怨尚未显露时严加防范。’《周书》中有句话叫作:‘怨恨不在大,也不在小。’君子平时能重视小事,所以才能避免更大的患难。可现在主君在宴会上羞辱人家的主君与国相,又不对他们加强戒备,还说他们‘不敢发难’,这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吧?谁不能让人感到高兴,而谁又不能让人感到惧怕呢?就算是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样的小动物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人家的主君与国相呢!”

遗憾的是,智襄子自鸣得意,压根就听不进劝,而智伯国也无可奈何。果然,在后来的晋阳之战中,智襄子占了三年上风,却在最后关头遭到魏韩两家反水,落得个身死家灭的下场。

这些案例体现出来的经验教训,其实并没有超出《尚书》里的圣王贤臣教诲。奈何前人总结的错误说得再明白,永远都会有人以不同的花式再犯一遍,以至于酿成恶果。所以儒家在礼崩乐坏后,依然将《尚书》奉为治国理民的大经大法,并试图让所有的王朝统治者都按照《尚书》的思想来做人做事。于是《尚书》在古代中国一直享有极高的地位,并在科举时代仍被列为必修教材之一。

由此看来,《尚书》的“尚”的三层含义,对古代各阶层的人而言,都十分重要。

2.为什么周成王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话说周成王安抚殷商故地,平定了叛乱的淮夷,回到了沣京,发布了名为《周官》的政论。他在文中规范了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明确了朝中文武百官的职责,并教育群臣该如何治国理民。

周成王说:“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这段话的大意是:啊!凡是辅佐我的贵人官长,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负责的工作,慎重判断自己发布的政令。命令一旦发出,就必须认真执行,而不能拖延敷衍。用公正之心断绝自己的私欲,民众才会对你心悦诚服,从而愿意为你所用。进入仕途前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的治国之道,议论国事时应当以礼法制度为依据,这样执政才不会犯迷糊。你们应当用我大周朝的典章为法则,而不能用利口巧言扰乱诸位官吏的思想。

在这段天子训示中,“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是最关键的内容。自古以来,无论哪家哪派,都以公正廉平为执政大德,都以克灭私心为理民之要。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公天下”精神。到了战国末期,这八个字又被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阐发为“贵公”和“去私”两个命题。他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用两个历史典故做例证。

一代能臣管仲用“尊王攘夷”的战略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首霸。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前往探视。他知道管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问道:“仲父,您的病情已经十分危急,连齐国小民都不忌讳谈论您的生死了。今后我该把齐国托付给谁来打理呢?”

管仲答道:“过去我绞尽脑汁去思考,都还没能想好可以选谁。如今我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又能说出什么有用的意见呢?”

齐桓公急忙说:“这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希望仲父能指点我。”

管仲反问道:“君上希望任命谁为相国?”

齐桓公试探着说:“鲍叔牙行吗?”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人们常说的“管鲍之交”中的“鲍”就是指鲍叔牙。他还是齐桓公的老师,并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论才能,论资望,论功勋,论人品,他都有资格成为齐国首席执政官。

谁知管仲却摇摇头说:“不可以。我与鲍叔牙关系很好,深知他的为人。他廉正耿直,洁身自好。他不愿意同比不上自己的人打交道。如果得知他人之过,一辈子都会耿耿于怀。”

齐桓公又问:“万不得已时,隰朋可以为相吗?”

管仲答:“隰朋这人有大志向,且能不耻下问。他不会对大小事务事必躬亲,也不会过于严苛要求他人。假如没什么好人选的话,隰朋还是可以的。”

鲍叔牙是管仲多年的知交,又曾经救过他的性命。但管仲以国事为重,没有因为鲍叔牙与自己交情笃厚而举荐他为相,而是如实指出其性格不适合总揽大局。这就是一代能臣的公心。而有个小人把管仲的话转告给了鲍叔牙,谁知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真不愧是自己的朋友,也向齐桓公表示自己的确不适合为相。可见,他和管仲一样怀着一颗报国的公心。

为政必以公心对待,不可以权谋私。这就是《尚书》那句“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第一层含义。能做到大公无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超乎个人得失的气度与全局眼光。有句老话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句话最初是用来赞誉晋国大臣祁黄羊的。

晋国的南阳地缺少一位行政长官,有一天,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有没有什么推荐人选。祁黄羊答道:“我认为,解狐能够当此重任。”

晋平公诧异地问:“解狐不是和你有仇吗?”

祁黄羊却一脸淡然地回答:“君上只是问我谁适合做南阳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

于是晋平公任命解狐为南阳令。果然,晋国朝野都认为解狐非常称职。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晋国缺少一个尉,寡人想问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当此重任。”

晋平公惊奇地问:“祁午不是你儿子吗?”

祁黄羊平静地说:“君上只是问我谁适合做尉,没问我的儿子是谁。”

于是晋平公任命祁午为尉,又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誉。

孔子得知此事后,称赞祁黄羊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同类推荐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

    《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之作,从传抄面世之初,各个抄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一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所以后人便称这些早期的《红楼梦》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华夏国学书院主编的《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遴选的唐诗囊括自初唐伊始至唐代末年近百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其中不乏各时期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此前为其他选本所忽略的佳作。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权威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在选编时,本书除了考虑唐诗自身的影响力与地位外,还参考了中学教材中的唐诗选用情况。因此本书的赏析注重配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注释详尽,诠释到位,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
  • 随园诗话(中华国学经典)

    随园诗话(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在汉代出现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奇书,这部书虽然在当时默默流传,世人很难理解它的奥秘;但唐代后名声大振,宋代时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丹经之祖”、“丹中王”,可谓古今炼丹第一书。
热门推荐
  • 农夫仙田

    农夫仙田

    小小农夫,喜得仙田,发家致富,出任村长,担任乡长,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 天天营养百味:养胃菜品

    天天营养百味:养胃菜品

    对于现代职场人员来说,日常繁重复杂的工作可能会使部分的人三餐不定,饮食不均,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胃病。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胃呢?《养胃菜品》中所介绍的菜式可以尝试一下!书中的菜品食材简单,所花材料和时间也少,是日常工作繁忙的人员的上上之选,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到大家,让你在工作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康的胃,充满活力的身体!
  • 乐在末世

    乐在末世

    杨真一个平凡的男子,末世来临让他摆脱了过往那种受人歧视的生活。没有任何野心却有着美好梦想的他希望在末世里寻找一片乐土与家人过着快乐生活。一辆豪华客运车搭载着杨真一家人,在末世里冒险。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梦想成真?还是被末世阴暗拖入地狱呢?请各位看官,慢慢欣赏~~~~~
  • 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对于很多人来说,为工作奔忙是他们感到最劳心劳力、心力交瘁的事情。没有工作发愁,有了工作还发愁,如何和同事相处,如何面对领导,如何搞定客户,如何化解工作的沉重压力,如何把家庭和事业并重……现实中的种种难堪的状况,告诉我们上班族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学会应用心理学技巧来化解各种职场问题,融通各方关系,则能够在心理学的护航下,让自己变成快乐的职场人,成功的上班族。
  • 杀手娘亲腹黑娃

    杀手娘亲腹黑娃

    朝代更迭?管我p事!江湖纷争?管我鸟事!五国争霸?跟我有关系吗?抢夺圣子?抢……什么?我儿子就是圣子?谁敢动我儿子一根汗毛,老娘削死他!一个爱钱的娘,俩个爱美食的娃;一个爱美男的娘,俩个爱美女胸前大馒头的娃;一个精彩搞笑的故事。
  • 至尊王者录

    至尊王者录

    少年为了救出母亲,让自己一家得以团聚,从此走上漫漫人生路
  • 官场现行记

    官场现行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李伯元,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 绝色佳人之被取代的爱

    绝色佳人之被取代的爱

    她是绝色佳人林熙;他是莫氏总裁莫寒。她时而清纯时而狠戾;他时而温柔时而邪魅。她为了钱伪装成他的青梅竹马,取代了那份原本不属于她的爱。最终,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放弃了一切,只想自私的和他在一起,哪怕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也好。不料,订婚典礼上,真正青梅竹马的出现使她的身份惨遭揭穿。她放下尊严,苦苦哀求他,换来的只是他的冷嘲热讽。她的真心,最终也被他踩在脚底下。心灰意冷之际,她的爱,已死······“莫寒,如果有来生,我再也不会爱你了!”她留下这句话,傲然离去,却又被他追回,禁锢起来:“林熙,你这辈子都别想逃!
  • 魔君莫追本公主不跑便是

    魔君莫追本公主不跑便是

    堂堂神界公主,竟被庶姐一脚踹到屁股,滚下云海。想她法力无双,被庶姐用那么丢人的方式暗算,很好,这笔被踢屁股的仇恨她记住了。再次睁眼,已在凡间,赶上太子娶亲的重要时刻,而悲催的是从天而降的她,成了太子娶亲道路的拦路者......褪去掩饰的凡容,露出惊天真貌,在这武者为尊的世界,强大神力横空出世,将会引起怎样的狂潮。狂傲又绝世的他,是命中注定还是无缘过客。得知真相,他最终心灰意冷,封印自我,无心无情。大婚之际,外敌入侵,再见那绝世容颜,沉寂的心竟再次跳动......
  • 三十六门阴阳秘术

    三十六门阴阳秘术

    天地自古有灵韵,尽纳百川。望星宿,以罗盘掌握八方。晓阴阳,观天下龙脉走向。二者合一,谓之《三十六门阴阳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