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17

第17章 《尚书》:明仁君治民,明贤臣事君(1)

《尚书》是一部上古史料汇编,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合集,可以称之为古代君臣的政治教科书。《尚书》的内容包括:历代君王对臣民的训诫或誓辞;臣子对君王提出的谏言;上古到夏商周三代的零碎文献记录。

《尚书》里包含了浓厚的民本意识与公天下精神。自古以来,无论哪家哪派,都以公正廉平为执政大德,都以克灭私心为理民之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既在某种层面上论证了设立君主的合理性,又对君主行使权力设置了一些条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执政贵公,赢得民心。为了实现这点,《尚书》要求决策者要“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态度,才能严谨而公平地处理政事,不至于被谣言糊弄,也不会头脑发热冒进求成。

《尚书》则以周人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解读上古历史,以新的角度去论述“天命”。最重要的是,《尚书》表面上将天命继续置于玄妙莫测的至高地位,但其指导政治实践的落脚点却转化为了德政与君道。尽管《尚书》处处流露着民本思想,但其本质上还是以君主为真正的总纲。一切民本思想都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含义?

一听到“尚书”,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之类的朝廷命官(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主官)。于是有些人可能会望文生义,把儒家六经之一的《尚书》当成是记录六部尚书言行的书,或者六部尚书的工作规章制度。然而事实上,本文要说的《尚书》,与六部尚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名字恰好相同而已。《尚书》一部上古史料汇编,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文献合集,可以称之为古代帝王的政治教科书。那么,《尚书》为何要取名为“尚”呢?

当代学术界对《尚书》的“尚”通常有三种解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将“尚”视为“上”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尚书》即《上书》。对“尚”的解释,实为对“上”的解读。

说法一:“上”指的是“上古”,因此《尚书》就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说法二:“上”指的是“尊崇”,因此《尚书》意为“众人尊崇之书”。

说法三:“上”指的是“君上(即大臣对帝王的称呼)”,此书内容多为臣子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故而命名为《尚书》。

这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尚书》的确是由上古时代记录的文献编辑而成。此书也确实是以记载“君上”言论为主要内容,并且在整个古代都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尚书》的内容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历代君王对臣民的训诫或战前誓师之辞;二是臣子对君王提出的谏言与建议;三是上古到夏商周三代的零碎文献记录。

自从西周以来,中原诸夏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其中“书”指的就是《尚书》,也称《书经》。据《左传》等先秦典籍载,上古以来的史料文献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遗憾的是,这些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先后失传。《尚书》则被保存了下来。春秋许多卿大夫都引用过《尚书》的句子。通过学习与引用《尚书》,各国执政者都继承发扬了古老的王道精神。

研究《尚书》多年的古代文学专家马士远先生,对《左传》引用的《尚书》文字做了详细统计。他在《周秦〈尚书〉学研究》里谈到,《左传》涉及了二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先后有四十一人曾经引用《尚书》或其中篇名共计五十三次;而在另一部春秋史书《国语》中,先后有十四人曾经引用《尚书》或其中篇名共计二十五次。《尚书》的文字在流传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原版《尚书》在秦朝时已经散佚,后来的各种版本,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都屡次经过辑佚与补充,其内容与原始版本出入较大。

除了《左传》与《国语》作者外,其他引用《尚书》文句的几乎都是春秋各国的卿大夫。据统计,《左传》中有十六名晋国人士,九位鲁国人士(包括孔夫子),四名卫国人士,三名周王室人士,三位楚国人士。《国语》中有七位周王室人士,三位晋国人士,三位楚国人士,一位齐国人士。

春秋虽然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但那也是一个言必称诗书的年代。儒家之所以将《尚书》奉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承载着周公以诗书礼乐治国的理想。此外,按照当时各诸侯国的传统,诗书既是外交场合极为重要的工具,也是大臣向君主进言的重要论据。

据《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载,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争流导致洪水暴涨,几乎要淹掉周王宫。周灵王想堵截谷水,太子晋援引了《尚书》中的典故来劝阻。

在上古时代,共工胡作非为,打算堵截百川,填塞池泽,最终导致天怒人怨,一步步走向灭亡。舜帝执政时期,诸侯鲧以堵截之法治水,重蹈共工的覆辙,招致严厉的惩处。鲧的儿子大禹改弦更张,共工的后裔四岳追随大禹考察地势高下,去除淤塞,疏通九州河道,安定了九州百姓,让四海交往得以沟通。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周灵王试图用“堵截”之法治理洪水,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太子晋最后指出:“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上下议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堵截谷水这件事)对天神而言是不祥之兆,对地上的万物而言是不义之举,对千万百姓而言是不仁之政,对时令而言是不顺之行,对前人留下的古训而言是不正之事。若是从《诗》《书》与民间舆论的角度来看,那是亡国之君才会做的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此事都缺乏依据,请大王认真考虑一下!

周朝是礼乐文明体系的缔造者,引用《尚书》记载的史料做论据,是周朝君臣开创的风气。这种风气直到周王室衰弱后,还深深地影响着各诸侯国。

晋国是姬姓诸侯,与周王室同姓,晋文化中带有很浓厚的周文化色彩。故而晋国卿大夫也常借用《尚书》进行交谈。《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话说晋国执政大臣智襄子从卫国返回晋国。他与韩康子、魏桓子等三位卿大夫在蓝台举行宴会。智襄子为人高傲张扬,不断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还羞辱了段规。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那么嚣张跋扈。有一回,智襄子向同朝为卿的赵襄子强行灌酒遭拒,结果他直接将酒杯摔在赵襄子脸上。尽管智氏家族权势越来越大,但与其他家族的关系也越来越糟。

所以,智襄子的家臣智伯国听说后,对此十分担忧。他劝谏智襄子说:“主君如果不加强防备的话,必然会遭遇灾难。”

智襄子不以为然地说:“哼!有没有灾难,还得看我的意思。我若是不发难,晋国又有谁敢对我发难?”

智伯国规劝道:“道理不是这样的。当年我们晋国的郤氏遭遇了车辕之难,赵氏因孟姬的谗言被迫害致死,栾盈被叔祁指控想要作乱,范氏与中行氏在亟治这个地方遇害。这些陈年往事,主君您都是知道的。”

上述案例都是晋国过去的内部斗争。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都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其中赵氏的案例,指的就是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一案。智伯国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告诫智襄子不要太轻敌。智襄子平素树敌太多,又小瞧他人,将来迟早要吃大亏的。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智伯国又引用了《尚书》里的话。

他说:“我听说《夏书》中有句话叫作:‘如果一个人多次犯错,而且结下的仇怨不在明处,就应该在仇怨尚未显露时严加防范。’《周书》中有句话叫作:‘怨恨不在大,也不在小。’君子平时能重视小事,所以才能避免更大的患难。可现在主君在宴会上羞辱人家的主君与国相,又不对他们加强戒备,还说他们‘不敢发难’,这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吧?谁不能让人感到高兴,而谁又不能让人感到惧怕呢?就算是蚊子、蚂蚁、黄蜂、蝎子这样的小动物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人家的主君与国相呢!”

遗憾的是,智襄子自鸣得意,压根就听不进劝,而智伯国也无可奈何。果然,在后来的晋阳之战中,智襄子占了三年上风,却在最后关头遭到魏韩两家反水,落得个身死家灭的下场。

这些案例体现出来的经验教训,其实并没有超出《尚书》里的圣王贤臣教诲。奈何前人总结的错误说得再明白,永远都会有人以不同的花式再犯一遍,以至于酿成恶果。所以儒家在礼崩乐坏后,依然将《尚书》奉为治国理民的大经大法,并试图让所有的王朝统治者都按照《尚书》的思想来做人做事。于是《尚书》在古代中国一直享有极高的地位,并在科举时代仍被列为必修教材之一。

由此看来,《尚书》的“尚”的三层含义,对古代各阶层的人而言,都十分重要。

2.为什么周成王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话说周成王安抚殷商故地,平定了叛乱的淮夷,回到了沣京,发布了名为《周官》的政论。他在文中规范了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明确了朝中文武百官的职责,并教育群臣该如何治国理民。

周成王说:“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这段话的大意是:啊!凡是辅佐我的贵人官长,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负责的工作,慎重判断自己发布的政令。命令一旦发出,就必须认真执行,而不能拖延敷衍。用公正之心断绝自己的私欲,民众才会对你心悦诚服,从而愿意为你所用。进入仕途前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的治国之道,议论国事时应当以礼法制度为依据,这样执政才不会犯迷糊。你们应当用我大周朝的典章为法则,而不能用利口巧言扰乱诸位官吏的思想。

在这段天子训示中,“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是最关键的内容。自古以来,无论哪家哪派,都以公正廉平为执政大德,都以克灭私心为理民之要。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源远流长的“公天下”精神。到了战国末期,这八个字又被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阐发为“贵公”和“去私”两个命题。他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用两个历史典故做例证。

一代能臣管仲用“尊王攘夷”的战略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首霸。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前往探视。他知道管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问道:“仲父,您的病情已经十分危急,连齐国小民都不忌讳谈论您的生死了。今后我该把齐国托付给谁来打理呢?”

管仲答道:“过去我绞尽脑汁去思考,都还没能想好可以选谁。如今我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又能说出什么有用的意见呢?”

齐桓公急忙说:“这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希望仲父能指点我。”

管仲反问道:“君上希望任命谁为相国?”

齐桓公试探着说:“鲍叔牙行吗?”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人们常说的“管鲍之交”中的“鲍”就是指鲍叔牙。他还是齐桓公的老师,并在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论才能,论资望,论功勋,论人品,他都有资格成为齐国首席执政官。

谁知管仲却摇摇头说:“不可以。我与鲍叔牙关系很好,深知他的为人。他廉正耿直,洁身自好。他不愿意同比不上自己的人打交道。如果得知他人之过,一辈子都会耿耿于怀。”

齐桓公又问:“万不得已时,隰朋可以为相吗?”

管仲答:“隰朋这人有大志向,且能不耻下问。他不会对大小事务事必躬亲,也不会过于严苛要求他人。假如没什么好人选的话,隰朋还是可以的。”

鲍叔牙是管仲多年的知交,又曾经救过他的性命。但管仲以国事为重,没有因为鲍叔牙与自己交情笃厚而举荐他为相,而是如实指出其性格不适合总揽大局。这就是一代能臣的公心。而有个小人把管仲的话转告给了鲍叔牙,谁知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真不愧是自己的朋友,也向齐桓公表示自己的确不适合为相。可见,他和管仲一样怀着一颗报国的公心。

为政必以公心对待,不可以权谋私。这就是《尚书》那句“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第一层含义。能做到大公无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这需要超乎个人得失的气度与全局眼光。有句老话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句话最初是用来赞誉晋国大臣祁黄羊的。

晋国的南阳地缺少一位行政长官,有一天,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有没有什么推荐人选。祁黄羊答道:“我认为,解狐能够当此重任。”

晋平公诧异地问:“解狐不是和你有仇吗?”

祁黄羊却一脸淡然地回答:“君上只是问我谁适合做南阳令,没问我的仇人是谁。”

于是晋平公任命解狐为南阳令。果然,晋国朝野都认为解狐非常称职。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晋国缺少一个尉,寡人想问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当此重任。”

晋平公惊奇地问:“祁午不是你儿子吗?”

祁黄羊平静地说:“君上只是问我谁适合做尉,没问我的儿子是谁。”

于是晋平公任命祁午为尉,又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誉。

孔子得知此事后,称赞祁黄羊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同类推荐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 忍经·劝忍百箴(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忍经·劝忍百箴(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热门推荐
  • 培养孩子好性格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好性格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好性格的经典故事》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人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生命需要鼓舞,心灵需要滋润。《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培养孩子好性格的经典故事》图书的故事极具启蒙意义,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愿孩子们拥有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
  • 天注定之谁与争锋

    天注定之谁与争锋

    “杀一人是罪,屠万人是雄,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以吾之天赋,吾之血脉,吾之能力,此生不崛起,何以对苍天!今生今世,吾必主宰,此乃天注定!
  • 冷帝皇后爱跑路

    冷帝皇后爱跑路

    【非女强。群号:325200257】皇后是浮云,皇帝是神马。他说:“追你,是我前半生要做的事。”“宠你,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事。”“至于爱你,是我生生世世的事。”历经一切,只为做到这三句话。她以为自己只是他的棋子,不想沦为棋子,所以她逃了。你跑,我追,你再跑,我再追,说不定一不小心,我们就白头到老了。一代帝皇,丢了心,能否追回自己的小皇后呢?红绸帐,龙诞香,谁许异世皇后,天天伴君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异域斩魔

    异域斩魔

    “贫道占了一卦,发现近日天地将有异象。”“是何异象?”“大王可曾听过江湖上流传的一句古语,‘血月满、妖邪现’?”“不曾听过。”“就在这一两日内,天空将会有百年难得一遇的血月,而只要血月盈满,必是妖邪现身之时,天地间的妖邪之物均会从裂隙中云涌而出,为祸人间。只要相爷借助妖邪之力,便可杀尽龙族之人,从而稳坐江山。”交流:①新浪微博:@公子韩殇②QQ群:149701087③微信:hanshang198610
  • 地下生活

    地下生活

    人,在社会上所寻找的,究其根本无非名与利而真正所能依靠的也无非情感与信任忠诚,信任,荣誉,倘若都变得虚幻我们该依靠什么生活下去幻觉,越来越深的幻觉
  • 魔尊暴走:妖孽夫君太难缠

    魔尊暴走:妖孽夫君太难缠

    她腹黑,她冷血,她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嚣张,她狂傲,她喜欢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他凉薄冷酷,却对她热情如火。为了成功诱拐到她,他强势出击,死缠烂打,无所不用其极。当她的腹黑冷血遇到他的装逼卖萌,当她的嚣张狂傲对上他的无良傲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冷帝与狂后

    冷帝与狂后

    穿越生死的恋情,他们的相遇是对还是错。当命运的次轮再次转动,她是否还会离开。终究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冷帝变为暖男,当她被人陷害时,他是选择相信,还是抛弃,他是要证明帝王无情是传说还是事实?
  • 金老虎

    金老虎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有关江山美人、英雄末路的故事。淘金人于长河豪情万丈举债淘金一夜暴富,为美人,也为男人的血气。边关战事吃紧,大太监魏忠贤来三河督办采金,携边关守将的首级传示九边,以做效尤。两大历史板块平行发展,气脉相连。抗日战争、满人逼关、抗美援朝、宫廷内乱,历史的阴云笼罩着现实,现实的进程又激荡着历史的回音。亲友仇寇,风情万种,宫闱城防,柔肠百转,国家社稷与人情世态,社会变革与人心反复,爱恨与报国,赤诚与奸险,就这样纵横交织,回环复沓,令人为之拍案,为之扼腕,随之一唱而三叹……
  • 武浪天尘

    武浪天尘

    恒武大陆,帝级如云,只因八百年前傲世之战。诸帝为将神典入,不择手段入神盟。神盟群围九天帝,引得天地人神怨。七绝神雷自天降,横灭高手绝天下!天道怜惜九天帝,重生于世指九霄!九天武帝白诩重生于世,便搅起了江湖风云,且看一代高手,如何做美天下、问鼎苍穹!!!修为等级:武徒、武士、武师、武将、武君、武王、武宗、武皇、武尊、武帝、武仙、武圣、武神。丹药、武器、灵草等一律分一到九级。
  • 那一年的罗曼史

    那一年的罗曼史

    晚风依旧,乱了谁的碎发,散了谁的记忆,留下怎样的痕迹,你我各居一方,站在两个城市,彼岸对望,遥遥无期,这样的距离,算不算遥远?你我相遇了!却相遇在花期已过时,落红纷飞好似你我的泪!你我相遇了,相遇在桃花凋谢时,为下一世的缘与分,你我约定下辈子你若不离,我便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