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2700000024

第24章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解者。有从自汗盗汗不解者。有无汗竟归于胃者。有胃气壅抑。必从下后而得战汗解者。有汗解未尽。越三四日复热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者。有竟从发 而愈者。有里症急。虽得 。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变。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达原饮一服。午后舌变黄色。

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毒邪传里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躁稍减。傍晚复加烦躁大热。通舌变黑刺。鼻生烟煤。此毒邪最重。复合聚于胃。急用承气汤下之。至夜半热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盛变速。故用药不得不紧。设用缓药。必无救矣。每见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类也。

邵评:下后稍缓。至夜复热。其势更甚。热而成实。灼伤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烟煤。邪毒甚也。热实胃腑。故用承气急下之。使邪毒从下而解。若一日数变。用药亦一日行数日之法。盖病变极速。治法亦急。所谓急病急攻也。失治则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腹满硬痛。此热结旁流也。急以承气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热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搏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瘀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则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走。黄随热泄。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丹皮、归尾、赤芍。

邵评:胃中热郁不得泄越。则发黄。热甚血瘀。则蓄血。此邪热入于中下两焦所致。至辨发黄与蓄血。当察其小便。若小便不利。则热郁膀胱而发黄。若小便自利。则热瘀血分而蓄血。如此辨治。万无一失。治黄、渗湿清热而通下。治蓄血、消瘀清热而破血。

瘟疫九传

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

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合用煎汤。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吐之。若邪传里之中下二焦。则心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热结下利。或大肠胶闭。

并宜承气辈。有里而再里。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邵评:吐下未净。复聚于中。故曰里而再里。至三里之症。少有也。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据前发热。脉洪而数。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邵评:瘟疫之邪。由膜原达表。或 或汗之表。表邪化而膜原尚有未尽之邪。复出于表。故曰表而再表。此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治迥别。须使出表之邪。仍从 汗而解。至三表之症。实罕见焉。

表里分传

表里分传。始则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证俱见。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或斑或汗。随其性而升泄之。病退而热未除者。膜原尚有未尽之邪也。

宜三消饮调之。若分传至再至三。未之频见。照前同治。

邵评:疫邪自口鼻吸受。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邪在于此。或表里分传。

表里二症同见者。治宜先通其里。里通则表达。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法大异。从表解者。或 或汗两门。

随症治之。膜原之邪。未能尽传。表里症并见者。用三消饮内外并解之。若分传再三之症。亦属稀少。治法同前。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者。医家不解。反责病患不善调养。以致反复。病家不解。反咎医师疏于救治。彼此归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势之当然。其气性如此。

邵评:疫症是秽浊之邪。不正之气。伏膜原而布三焦。其邪之或结或开。或表或里。本无一定。故多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见之症。此病情之传变不常。邪气之聚散无定。乃病势之当然。非关调治之失宜。然必病者元气不虚。方可随症施治。若虚弱之体。恐未能当此缠扰耳。疫症之外。若风寒温暑湿热诸病。则鲜如此见症也。

先表后里

先表后里者。始则但有表证。而无里症。宜达原饮。有三阳经症者。加三阳经药。继而脉大而数。

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汤辛凉解散。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二三日后。或四五日后。依然发热尚宜达原饮。至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谷食、烦渴等证。加大黄下之。

邵评:邪从口鼻吸受。先由肺入。肺主皮毛。则先见表症。有头疼身痛发热凛寒之象。用达原饮以宣其邪。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故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也。

先里后表

先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便愈。后复发热。反加烦疼。身重脉浮者。宜白虎汤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参。覆杯即愈。

邵评: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其邪自内出外。故有先见里症。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渐出外。在阳明之经。故见烦热脉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汤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虚液竭。白虎加人参。以扶正达邪。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证悉去。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脉沉细者。此汗出太过。

阳气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证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后阳回自愈。

邵评:汗下之后。表里之症虽去。而津亏气弱。不能营养筋骨脉络。故痛如被杖。用药宜养营和阳之剂。

又评:瘟疫与伤寒大异。伤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后表之症。故可先下。下之里通而表达。盖瘟疫之邪自内达外。与伤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伤寒分泾渭处也。

表证偏胜

表证偏胜者。膜原之伏邪发时。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当治其表。里证兼之。

邵评:膜原附近于胃。为表里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则表证偏胜。乃七表三里之候。当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当治其里。而表证自愈。

邵评: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则里症偏胜。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则邪外出而愈。

大头瘟

即大头天行。宜普济消毒饮。

邵评:风热湿浊。扰乱清阳之境。故伤高巅之上。从上越者生。下行者死。初起寒热体重。头面肿痛。或红或紫。或青或黄。目不能开。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甚者砭针刺之。如大便硬。

加酒蒸大黄三钱缓下之。若额上面部肿赤者属阳明。本方加石膏。耳之上下前后并额旁红肿者属少阳。

本方加柴胡、花粉。项下耳后赤肿者属太阳。本方加荆防、羌活。盖大头瘟肿赤之处。分三阳经部位。

故药亦分三阳经加法。但邪在上焦。药宜轻清。频进而缓服。急则过其病所矣。

捻颈瘟

头与咽中肿胀。喉痛。声不出。即虾蟆瘟。宜荆防败毒散。

邵评:邪伤上焦。蕴于肺胃。喉痹失音等象。较大头瘟之肿在肌表者。更深一层矣。此症邪干肺胃。当用射干以发肺邪。石膏以泻肺热。犀角以解胃毒。大黄以疏胃壅。方为正治。此方先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燥烈而专达表。与秽邪之在上焦肺胃者。似不相值。须斟酌用为妥。

瓜瓤瘟

胸高而起。呕血如汁是也。生犀饮。

邵评:此邪在中焦而血热受伤。疫毒深重。故以清营解毒为治。

杨梅瘟

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是也。刺块出血。宜清热解毒。人中黄丸。

邵评:此症毒瘀血分。人中黄丸用苍术之燥烈。专走气分。防风之辛散。专走肝经者。似为未合。当加银花等解毒之品。并当宣通血分为妥。若清热解毒汤用羌葛、升麻。皆是躯壳之药。不能疏通三焦。瘟疫诸症。俱当从上中下三焦治。不当以表里为界也。人中黄丸之苍术。虽芳香逐秽。未免燥烈太甚。宜酌用之。

疙瘩瘟

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者是。用三棱针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黄散。

邵评:疙瘩一症。崇祯十六年京城大盛。患者有顷刻即死。其治法与此同。载见说铃。同时有羊毛瘟。起病必有红点在背。挑破。中有羊毛一缕。无得活者。死有数百万。当博求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或有治法。

绞肠瘟

肠鸣。腹痛。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双解散。

邵评:此症上下格拒。闭结不通。急急探吐。吐则气通。或有生机。然此湿毒多郁于下焦。与干霍乱相近。金匮备急丸亦可用。

软脚瘟

便清泄白。足肿难移者。是也。即湿温症。宜苍术白虎汤。

邵评:湿热伏于下焦。脾不营运。用苍术白虎以清湿热。此与上条同是邪在下焦。上条是寒湿。带中焦症。此条温热。纯是下焦症矣。

瘟疫脉候(附录)

凡瘟疫脉洪大滑数。而数中兼缓者可治。紧数甚者难治。

邵评:瘟疫是阳症。洪大滑数是阳脉。更兼缓。是有胃气。故可治。紧则无胃气。故难治。

身大热。而脉沉涩细小。足冷者危。

邵评:大热是阳邪。沉涩细小为阴脉。阳病见阴脉。故危。足冷者。邪盛而阳衰也。

瘟病四五日。身热腹满而吐。脉细而弦强者。十二日死。

邵评:瘟病四五日。邪已入里。腹满而吐。病在脾胃。身热脉细。阳症见阴脉。弦强是邪盛而无胃气。故死。

瘟病二三日。头痛腹满。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邵评:病起二三日。表里症俱见。脉见直而疾。是邪盛而正衰。故死。

瘟病八九日。头身不痛。色不变而利不止。心下坚而脉大者。十七日死。

邵评:病至八九日。邪去表而入里矣。利不止而心下坚。是虚邪结。其脉反大。久病脉大。则为病进。正虚邪盛。迁延必死。

又评:此种瘟疫。是天行之疠气从口鼻而入。风热与湿浊熏蒸。其气流布三焦。

在上焦者。为大头瘟、捻颈瘟。在中焦者。为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在下焦者。为绞肠瘟、软脚瘟等症。治法当宗河间三焦立论。分心营肺卫。用手经辛凉之药。清热解毒。是为正治。不可用伤寒表里分界。而用足经辛温发散之剂也。所列诸方。学人以意参之可也。

暑证(中同合参)

按暑与 。皆日气也。不必分属。动而得之为中 。静而得之为中暑。其说出自洁古。后人因之。

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

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深处。亦有中暑之症者。盖不能无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剂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阴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 。则贻害不浅矣。窃假为辨正。以免后学之惑。

邵评:暑与 二者。皆炎天热日之气也。夏月火土当令。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湿与热蒸。

或成暑气。暑者。热之兼湿者也。故曰暑必挟湿。至于 。单是炎天火热之气。不夹湿气在内。乃夏天令火之邪为 。故奔走于赤日之中而中 也。治 只用白虎黄连。清其火热。与治暑之兼用浓朴、滑石。

辛香渗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别。未知是否。若阴暑二字。尤属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烁石流金。何阴之有。即使阳气素虚之人。每处夏月。阳气尽浮于肌表。其人中阳虚弱。或外受凉风。内伤生冷而病者。

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暑为阳邪。从无阴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 同是热气。岂可以动得静得而分属耶。推其意。岂以 为阳而暑为阴。故以动静之阴阳而分属之耶。阴暑之名一立。贻误后人。实非浅鲜。惟纳凉而外受风邪。夜间着凉。此是夏月之风寒。人感受之。

着于肌表。遏其表之阳气。以致恶寒头痛。身热无汗之表症发现。此是夏月感冒风寒。非暑症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温散邪之药。以疏通其表间之阳气。与治暑无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内伤脾胃中阳。以致吐泻霍乱肢冷汗泄等见症。因夏月阳气外浮。中阳虚弱。寒冷伤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温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阳。与治暑亦无涉也。古人大顺散等方。是治夏月着寒之症。非治阴暑之方。至于以温热治中 。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伤气分 凡吸入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脉右大者。此暑邪阻于上焦气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浓朴、栀皮、豆豉、郁金、竹茹之类。如热邪内迫。肺气郁闭。而致胸中胀闷者。宜栀子豉汤。加枳实、川郁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连翘、蒌皮、黄芩之类。

邵评:暑热由口鼻吸受。先伤上焦气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则舌白边红者。热也。

胃热则呕恶心烦。肺火盛则咳。气不降则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暑袭肺卫 如身热头胀脘闷。咳呛不已者。此暑邪外袭。干肺卫也。宜清上焦。甜杏仁、滑石粉各三钱。香薷七分。白蔻五分。通草一钱五分。丝瓜叶三钱。如暑风外袭肺卫。气阻发热。畏风头胀咳呛。防作肺疟。宜香薷、杏仁、桔梗、连翘、六一散、丝瓜叶。

邵评:邪郁上焦。肺不宣降。则头胀咳呛。身热脘闷。此邪在卫分也。卫分不解。则入气分。气分不解。则邪传中焦。而入营分。营分不解。则邪传下焦。而入血分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总裁你老婆又跑了

    总裁你老婆又跑了

    五年后再次重逢,他是金字塔尖的神祗,是一切凡人都望尘莫及的天之骄子。而她,落魄至极,满身尘土。“告诉我!你的心到底为什么会这么狠!”男人暴怒之下将她压在床上,俊朗的脸庞上布着不可挥去的阴翳。苏暮程笑着,笑容却越来越苦涩。为什么?因为恨比爱总是要容易许多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光明大教皇

    光明大教皇

    精灵美人翩翩起舞的花语高原,那里离天空最近。强大的半兽人部落,萧瑟的寂寞荒野,塞涅尔卡河滚滚向东。高傲的贵族血肉横飞,魔法师纵横的天地。即便是美貌的女神也用长发遮住了胆怯的目光。是谁种植了战争的祸根,又是谁点燃了爱情的纯白色火焰。战士的魂灵飞舞,轻掠,穿梭于夜空。地狱深处,遍布白骨黑红,冥王无声狞笑,死亡权杖已挥起。圣光辉耀大地,信徒的吟唱引领魔法怒潮。千万个天使在爬满蛆虫的尸海中跳舞,羽翼洁白,盈姿如梦。光明,黑暗,杀戮之门横戈其间。泯灭的时刻终将到来,孤独心底,却燃烧着烈焰。孤独的王坐在象征至高权利的宝座上,却只能得到夜晚冰冷的风?---王冠之上,镌刻着血与火交织的荆棘花环。
  • 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一般的医生不明白这种道理,每每一见到肝病,不懂得必须先调养脾脏,反而一味地治疗肝病。岂不知,治疗肝虚证,可以用酸味的药物来补益,用苦味的药物来辅助,用甘味的药物来调和。这是因为,酸味入于肝经,苦味入于心经,甘味入于脾经。如果脾土充盛,就能克制肾水;如果肾气亏虚,就会导致水液运行失常而停滞于下焦:当水不能上行来克制心火时,就会导致心火炽盛而伤肺;如果肺脏受伤,就会导致肺气虚弱;当肺虚不能克制肝气时,就会导致肝气充盛,如果肝气充盛,则肝虚证就可以自行痊愈。
  • 绝世惊华:极品小兽妃

    绝世惊华:极品小兽妃

    一朝穿越,她变成马家的废物三小姐,因天生体质无法修炼武功,而被家族抛弃,众人嘲笑,尊严无存……十五年后,再次重遇背叛过她的死党,她心有不甘,立志复仇,从此,逆天废物大翻身,盛世传奇就此开始!且看她如何翻手为雨,覆手为雨,绝世无双,独领风骚,称霸天下……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古典诗词精品丛书·元曲三百首》收录了三百首元曲精品诗词供文学爱好者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元代出现了又一座丰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曲”。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充分肯定了元散曲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 腹黑医生的仙女小妹

    腹黑医生的仙女小妹

    米岚是个不小心被鞭炮蹦下凡间的小仙女。没吃没喝,浑浑噩噩之际遇到了在诊所实习的医学生舒俱来,便被舒俱来捡了回家。“哇啦啦,你竟然不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可是谁想到本应高高在上的仙女竟然是个吃货啊!”谁知小仙女因为吃货本性因突然成为网红,住在一起的两人,因一连串的意外产生了爱情。而这个腹黑医生竟然是一个躲藏很深的富五代?富可敌国的财阀孙子?他为了爱情竟然舍弃了自己从小当医生的梦想!这是一段不同的仙凡恋。
  • 天空的色彩

    天空的色彩

    都市小说《针尖大的天空》第二部。在沿海城市,铭轩从A公司跳槽到了B公司,从由开始了他艰辛的职场成长。从一个普通的推广专员,成为了集团公司的CEO;他不但获得了职位的提升,而且成获得了董事长女儿的芳心,在Summer与富豪千金中,铭轩会选择哪一个?……
  • 固原文博探究

    固原文博探究

    本书是固原博物馆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文集,分管理纵横、考古调查、考古纪实、文博论坛、墓志碑刻、展示教育、文物丛谈、文苑杂谈等栏目。
  • 魔修狂徒

    魔修狂徒

    修仙界一代魔道巨擎御鬼老祖转世到都市。大爷心态,魔头本性,杀伐果断,报仇不过夜,坚信在绝对力量面前,什么阴谋都是无用的。唯一不会的,就是追妹子,前世师父没教过,这咋会?
  • 掌中仙

    掌中仙

    修行、杀戮、只为成仙。但仙哪是这样来的?仙就在掌中,只要低头,便能求得,是为掌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