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49900000005

第5章

第九明諸教所詮至十佛身開合。

釋曰初示來意二明起盡謂上八章雖廣陳教跡大小偏圓猶未於教下的示造修等事故此明之益顯識彰顯現之本將示行門先明根本故受之以所依心識第一總相雖知要假依之重習使其習以成性性以資修故受之以明佛種性第二依種起修功成階漸若不分位行無由成故受之以行位分齊第三既安心玅境造解成行解行著而前後甄分寧乖時劫故受之以修行時分第四經時涉位身相迭遷或實或權量非一准故受之以修行依身第五居身練行體或除疑麤細雙明性相竝顯故受之以斷惑分齊第六自分既圓須知引攝使其權小歸心有地抑剉先心故受之以二乘迴心第七因位既成洞彰果德令其勝進齊趣菩提故受之以佛果義相第八果現道成務於開濟故隨機設化通局該羅故受之以攝化分齊第九矧茲攝化或攬境為身或境智為體雙融咸寂或一或多竝屬化儀利生法則故受之以佛身開合第十此之十門一道之意大略如斯於中前三正修四是修中之時五是修中依身六是修之所治修中別義皆不離修也七即利他引攝竝屬因門後三明其果相又此十門皆通五教豎中之橫也一代所詮不出于此。

第一心識差別至增一經說。

釋曰心識差別者五教不同但有六識者謂此教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是故三毒為能熏現在色心為所熏即染根本無三毒為能熏心為所熏即淨根本義分心意識者過去為意意即是根現在名識了別前境未來名心生起法故雖三世之殊唯一意識故云義分不同大乘心意識三各有體性耳於阿賴耶識但有其名者為此教不談唯心但假說故故無其義也。

若依始教至悉皆即空。

釋曰若依下示半頭唯識以於下明所以故就下彰建立方便下顯密談言但得一分者謂未明具分唯識也何以故出所以云於真理未能融通既未融通唯論不變故云但說凝然等理既不變何能現法故就緣起言從業等種者善惡二業也若云不動亦善業中收此之二業種子成辨事之體性是故因通善惡業果招無記為現法之所依也即善惡業果位貫通十地故說熏等悉皆即空者能熏前七識所熏第八識能所八義無定實故皆空遂密符真性耳。

如解深密至亦同此說。

釋曰引茲經論證上漸引歸真之義故皆云不見言於內於外者根塵之中也不見藏住者八識也不見熏習者七識也阿賴耶此云執藏能攝藏諸法種子故又諸有情取為我故即愛執藏位但至八地阿陀那此云執持持諸根等令不壞故即相續執持位通其果位此之二位各有二句皆上句談現行下句明種子亦上句明用下句明體意明種現體用悉皆兼亡方順空寂密意善巧也。

解云既齊至會歸真也。

釋曰指其聖意用遣執情。

若依終教至融通二分義。

釋曰此談具分唯識故單真不立獨妄難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故云得理事融通也。

故論但云不生至阿梨耶識。

釋曰不生不滅者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此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合以是隨緣門故真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非一。

以許真如至業等種生。

釋曰以許下結此隨緣具分唯識不同下揀彼權乘業惑建立半頭之義也。

故楞伽云至無明七識俱。

釋曰如來藏者真也無始惡習所熏者根本無明也為被也謂真如既被無始無明所熏故隨熏動轉名阿梨耶識或云阿賴耶者但梵音楚夏耳梁朝真諦三藏就名翻為無沒識大唐弉法師就義翻為藏識即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名異也言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者謂真隨妄轉因果相稱是以因善則果樂因惡則果苦其如來藏未甞捨離故云俱也隱顯不恒故云若生若滅言而與無明七識俱者依彼經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梨耶故如來藏與俱也。

又起信云至為凝然常。

釋曰以常與無常左右相難故先以常難無常次以無常難常也。

答既言真如至之凝然也。

釋曰既言下牒真拂計何者下徵釋不二故就隨緣法上顯其不變豈思議之所及哉非謂下揀權乘也。

故勝鬘中至真諦復立。

釋曰初義故俗諦得成等者謂真如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無明亦二義一無體即空義二有用成事此真妄中各由初義成染而不染真諦復立各由後義成不染而染俗諦得成也。

如是真俗至離諸情執。

釋曰指上二諦也謂不變體空是真義隨緣成事是俗義雖成二義一心統諸故無二體是故相融超情離見也。

是故論云至此之謂也。

釋曰智障極盲闇者謂無法空玅慧遂分事理之別墮于識情之中耳。

此真如二義至義記中說。

釋曰此真如二義同者示義無殊前始教下約詮有異義記中說者謂彼據展轉開合廣明其本末故也。

又十地經至二門別也。

釋曰廣顯上一心義同約詮之異也是故十地三界唯心之文攝論約權釋為賴耶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地論約實釋云三界唯一心者第一義諦心既云第一義諦則佛性中道也又如達磨經頌者具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此之一頌攝論約權釋界為因因成種子寶性據實釋界為性性為藏性此釋前半也其後半依此有諸趣等引勝鬘而類釋亦據終教也依如來藏有生死者迷之則生死無窮依如來藏有涅槃者解之則廓爾乃大悟乃至廣說者指勝鬘之餘句是故下總結二教之殊也。

若依頓教至不可說也。

釋曰此教唯顯絕待靈明故不明緣起識相故真如同云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故名真如。

如維摩經至是此門也。

釋曰三十二菩薩所說是終教者謂菩薩談不二者以無二形對相馳故屬染淨融通終教之旨淨名所顯是此門者謂儼然默住獨顯幽靈頓之謂歟。

以其一切至為不二也。

釋曰以其下出淨名離言之旨既不見一法何假言詮強會是故朗然若照而無念是真不二也。

若依圓經至主伴圓融。

釋曰即約性海下總明法體法界緣起下彰義用於義用中法界緣起帶因以明宗是大緣起故大疏云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亦隨心迴轉善成門也一即一切下略明二玄顯其相即諸法相即自在門主伴圓融具德門也。

故說十心至據別教言。

釋曰示義引經彰其德用也十心如離世間品者謂長養一切功德平等心一切語言法於一切眾生於一切眾生業報入一切法於一切淨穢佛剎於一切眾生性若好若醜於一切行無所選擇入一切如來力無所畏入一切如來智慧平等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平等心具足皆如初後有平等心言既言一切平等故顯無盡也及第九地者與此相類言亦具十德如性起品者彼文說性起正法不可思議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祗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何等為十一者發無量菩提之心不捨一切眾生二者過去無數劫修行諸善根正直深心三者無量慈悲救護眾生四者行無量行不退大願五者積無量功德心無厭足六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教化眾生七者出生無量方便智慧八者成就無量諸功德藏九者具足無量莊嚴智慧十者分別演說無量諸法實義故曰一法界性起具德。

若約同教至餘可準之。

釋曰初明該攝上何以故下徵釋所以是此方便者攝末歸本從此而流故者從本起末本末既以無礙故此攝屬以顯難思。

問云何一心至差別義耶。

釋曰既言其一不當有差若許有差一義焉在故成斯問。

答此有二義至攝化眾生。

釋曰由此下明法具五下明義言甚深緣起一心者謂稱性大緣心融萬有故五義以齊彰逐機宜而別化遂分彼教相之果也約義判教根蔕是此。

一攝義從名至如圓教說。

釋曰攝義從名者謂隱攝二義之體從假說一心之名判小乘教二攝理從事者亦隱攝實理從識緣起事判于始教有門若遣蕩此事即是空門故茲一教但明攝理從事三理事無礙者謂不變性而緣起不捨緣而即真是故染淨森然性恒不二依此之義判于終教四事盡理顯者相本自盡性本自顯據此之旨判于頓教五性海具德者謂大緣起宗德用斯備故海印圓詮憑茲以判是以五門為能判一代時教為所判故一經容有多教一教容有多經但是義象相應便為的判上不同諸師多從時部也。

是故不動本至一心轉也。

釋曰法義相收本末交映使其言教不離自心體解成觀即趣菩提方見大聖設教不徒然也。

二約機明至無盡如圓教。

釋曰教因機顯離機無言故此示之令知分齊得一分義如始者謂此教機但知真如不變不許隨緣故未解俱善或曰上云攝理從事何以此中得一分理耶答曰雖知一分但是不變亦不異前文隱攝理性從事緣起也或有得義而不存名者良以此教談真非安立故或有名義俱無盡者性起融通重重涉入故。

第二明種至舍利弗等。

釋曰言種者標總章也謂諸菩薩等任持一切佛性種子各成性故若依下就教別明故有頌云阿羅漢有六種謂退至不動且第一退法者因遇違緣退失所得之法故二思法者常自思所惟得之法恐有退失故三護法者常自防護所得法恐退失故四安住法者常自安住所得之法此羅漢無勝退緣自不防護亦不退失故五堪達法者其性有勝堪能常好練根堪達法故即昇進也六不動法者不被煩惱之所退動故言不動性中有三品者謂雖依一種隨根勝進趣求別故也。

雖於此中至起大用等故。

釋曰此教陿劣故獨許一人有佛種性此性非大菩提者謂不能發悲智願三心故知於進修但經四時而成覺道也。

是故當知至如小論說。

釋曰五性一成太不及故良田熏種不明致茲陿劣耳。

若依三乘至略有三說。

釋曰漸頓雖分優劣若對圓融具德之宗並屬三乘故作此判。

一約始教至無性眾生。

釋曰謂此教就生滅緣起識種法爾熏習以分種性致處不拘故有有性無性五種之殊耳。

故顯揚論至乃至廣說。

釋曰云何下徵釋五性之殊乃至下明無性眾生言現在世非般涅槃者謂無有種性但在世間不能證入圓寂既不能證非順菩提故不應理也。

是故當知至無有斷盡。

釋曰結指上論文五性之殊也出其第五無性之理是以約已則無有入寂之期對佛則成佛利他之德何以故長守眾生界故。

其有種性者至法爾所得。

釋曰本性者標謂上諸下釋言六處殊勝者第六意處能攝賴耶名言熏習之種故曰殊勝有此殊勝故無始傳習耳。

習所成者至為性種性。

釋曰習所成下牒釋言此中本性即內六處者揀非外六塵處也得殊勝者為攝八識故本覺解性謂本來佛種表義名言以此為成佛種性故也。

故梁攝論至聖人以此為因。

釋曰聞熏習者新熏也與阿賴耶解性者脚下也新熏本有具足為佛性故曰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然瑜伽既至說為習種。

釋曰既云下克彼瑜伽性習相資方為種性言具種性者指上本性住方能發心者指習所成即知下攬二成一種性是故下言其相須斥其偏失前後之過也但可下約位分性習之二相言堪任者賢位之前也謂成就菩薩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故。

然有二義至故得知也。

釋曰結義引論但成種性之一因耳。

問此二種性至何差別耶。

釋曰由前二性相資同成緣起不分前後之殊故成斯問也言六種者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玅覺性。

答彼經大都至不名種姓。

釋曰約三賢位次而分前後故不同瑜伽也。

瑜伽中久習至非初非中後。

釋曰觀其論意則依種起修修以成性為一種因竝皆無始故前云意處殊勝等若乃據位則性先習後也。

是故經說至義方備足。

釋曰此顯經論及覆相成始彰緣起之備具耳。

又經論說至義意融通。

釋曰此文約依起與功能以會經論談其種性在于位前并登賢之異也要由下出其相須之旨亦是下明其彰略也。

問又以何義至堪任位說耶。

釋曰此問因前瑜伽明其種性具二後至堪任位中却分性習之二未見所以故此徵之。

答以論說至是第二住故。

釋曰言論說種性必具性習者明種性雙含然後展轉必至登賢何者謂依性起習習久成修修成涉位故至堪任若不下約凡賢楷定種性位故文云中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言何位者是其種性位修也言第二住者勝解行住也。

是故當知至以為種性。

釋曰結成種性定至堪任以酬前問也。

問若要待習至論不說故。

釋曰躡前堪任串習方成故有斯問故就愚位開有無兩關而難也。

答此二既至此亦不然。

釋曰約緣起相須雙拂前問故無習下拂前有關先無下拂前無關故云此亦不然。

以習成處至本有彼性。

釋曰依性起習已性成故云習成處定先有性愚位下斥愚者無習即無性故後起下明有習即有性故不成愚便顯諸乘之性若爾前就愚位之問於斯墮也。

問若爾是則至種性差別耶。

釋曰因前隨於諸乘串習成性故茲問也。

答即由此義安立五性。

釋曰即他成己諸性極成故次辨云。

何者謂修至菩薩種性。

釋曰權乘六度修至堪任其性方成故性離麤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就此成性也。

若習小乘至成聲聞性。

釋曰行著功成位登種性地也。

故智論云至有涅槃法。

釋曰引證種性位唯俱舍說位不同彼順解脫分者却在資糧位中謂隨涅槃解脫故也與夫智論善戒之殊者但約初習修成之別亦不相違也。

獨覺準知至三乘種性。

釋曰獨覺者梵語辟支伽羅此云緣覺亦云獨覺有麟喻部行之異今既例聲聞即是部行稟教之類也由此下總結。

若於三行至不定種性。

釋曰三行者諦緣諸度也未至本位者堪任善根既未臻行位則進退未云故屬不定性耳。

若於三行至無有種性。

釋曰既無行解乃悠悠之徒斷善根之類也。

由此當知至皆就習說。

釋曰以上無性之無習驗彼有性之有習也。

問若愚位至何得為有。

釋曰性習相從決不可以一有而一無也。

答有習非是至分位差別故。

釋曰答有下明性習有無謂有則齊有無則雙無以分位差別故者出其有無之相也。

云涅槃經至斷善根故。

釋曰斷善根者為無行性既無行性縱逢善友亦不發心。

一闡提輩至闡提性也。

釋曰三心既發即非闡提驗知闡提定無心也。

善男子以何至乃至廣說。

釋曰雙徵上二皆由行性有無使之然矣。

當知此中至不相由也。

釋曰當知下據位結三乘有無兼之五性言不相由者斥前愚位前後相由之難也。

二約終教至皆悉有性。

釋曰此教就真如立種性者良以真如不守自性隨緣動轉之處便為物性故經云真如一法界一泯未甞存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

故智論云至自真性故。

釋曰引證也於中白石下是能喻物之別性一切眾生下是所喻法眾生之本性也言黃白石者金銀之鑛也一切妄識者本識之生滅也。

如經說言至皆有佛性。

釋曰如經者大涅槃也言悉皆有心者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攬智海以為源是以凡有心者必當作佛故云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問如有難至亦非當得。

釋曰有心相涉難也若諸下將眾生有心當得難佛有心亦然若言下將佛有心非得難眾生有心亦然。

答經中已至不同佛也。

釋曰此之料揀意謂佛心成道更不再成但論眾生有心使其修成焉得混佛而伸難歟。

問若竝有至無性者耶。

釋曰躡前一心眾生皆有佛性而難五性之殊也。

答論自有釋至清淨佛性故。

釋曰向說下難無性為欲下答無性此明下徵所以為欲下釋成正意以彼實有清淨佛性者結答上文未乖有性也。

又佛性論至般涅槃耶。

釋曰此問但是躡前實有清淨佛性而起若爾者牒前云何下難前可知。

答云若憎至離有離無故。

釋曰若曾下示謗法之過乃貶斥之談也御物之意若依下顯了之說稱實同歸言離有離無者謂佛性中道體離過非相非生滅耳。

解云又此論至乃至廣說。

釋曰言三者失同外道等者謂彼外道計屬斷常有無之二若汝確執闡提無性即同外道斷見之無若執餘眾生定有性即同外道常見之有故次云此等過失由汝邪執無性義生也。

問前始教中至云何會通。

釋曰權實有無極相違故成斯問也。

答亦論自至故不相違。

釋曰何故下尚同前問一了下方是答辭言復有經說者深密等經備分五性第五決無佛性也有乖涅槃皆有故云二經自相違究其答意了則稱性故皆有心不了則熏成種性故或有或無。

解云若小乘至不了說也。

釋曰解論中不了之所以故形對小乘明其益物漸次言一人有性則屬於小許多人有性則當於權權故不了了則齊成豈有二經之相違耶。

問若依終教至亦有終盡。

釋曰躡前皆成佛道以疑生界盡期。

若如是者至即無所化。

釋曰躡前問中終盡之辭便疑後佛無機故云即無所化也。

所化無故至不應道理。

釋曰躡無所化疑之悲門既乏大悲豈成佛道縱爾言成亦非其理也何以故佛心者大慈悲故。

又令諸佛至有斷盡故。

釋曰大聖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成菩提今既無生故利他之德有其斷盡。

如其一切至永不成佛故。

釋曰牒前盡成結屬相違是故若言眾生畢竟無盡者則違一切眾生盡成之語若但眾生界無終盡者又永不成佛故。

又如一佛度至不應理故。

釋曰諸佛度生損與不損非理難也又如下總標度生若有下開有無兩關而難初難有損非理若無下難無損滅度非理。

依如是等至此義云何。

釋曰依如是等道理者指上六重難端是以論主欲遣斯過故立一無性有情長守生界未知此義還契教宗否故云此義云何。

答若謂眾生至非是正見。

釋曰答前初難生界有盡也良以眾生成佛性離有無若乃情生增減非為正難故結云非正見也故圓覺云以輪迴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輪轉故非正見。

是故不增至乃至廣說。

釋曰證成非是正見何以增減却屬大邪見耶良由此解不異斷常故云大邪見也。

設避此見至為不增減者。

釋曰此下三科皆答損與不損非理難設避下縱寶性論立無性有情以離增減之見既無增減即遣有損無損非理之難。

彼終不能離至眾生界故。

釋曰彼終下奪破寶性據實返答何以故者徵其寶性權立之因以彼下釋成過失以彼不了眾生界故者正出稱實返答之義乃了則離見也。

是故經云至眾生界減。

釋曰引證返答準知。

文殊般若經至亦不增減。

釋曰答前後佛無化難也初舉一佛經時復有下例餘佛經時說法下明諸佛以法度生然雖動經時劫說法度生令諸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未甞增減何以故了眾生相即寂滅相故也。

乃至十方至亦不增減。

釋曰上是舉一佛例多佛此是舉多佛例一切義不異前也。

何以故眾生至說眾生界。

釋曰此下三科答自語相違難也既言眾生無有定實之相則盡與無盡體無有二何相違之有乎。

猶如虗空至令其得際。

釋曰約喻以明也虗空喻眾生勝神通者喻諸佛飛空空不可盡喻度盡眾生而眾生界莫減非以下遣離二相也。

當知此中至無不通也。

釋曰法合可知也。

又為成諸佛至無性眾生者。

釋曰此下答前佛德有盡難先縱寶性離過後奪返答云。

是即令彼至利他功德。

釋曰是即者指上寶性立無性有情承受佛化資成佛德雖權化之德未圓真實之德耳故次顯云。

亦即斷彼至證諸地故。

釋曰言以無菩薩證諸地故者出其無實德之義也。

又化他中至二乘無漏故。

釋曰非謂獨無實德抑亦據彼變化利他之德尚不極成故云斷滅彼細何以故以無一人得小乘果故。

又今已後至同體大悲也。

釋曰若立無性有情要離增減者即無證聖之機無機叩聖聖即無譚同體大悲自茲而廢或曰上但問無生界則佛德有盡今既答斯難何以但廣破佛性權立無性有情耶答若無性有情纔破實義方彰便見生界之無盡成彼佛德之無窮也思之。

又若定意謂至定無性者。

釋曰又若下且按定權立無性後奪破云。

然彼後佛至有情得聖果故。

釋曰然彼下彈權立無功何者原其利他之為他也令其造詣終趣菩提以此功熏莊嚴化主今既生無勝進故利他之行全虧也。

但佛菩薩至得成佛耶。

釋曰雖雙修二行況悲行為先豈有無益物究竟之心而成己之道果是為不可也。

又本皆發至不應理故。

釋曰又本下約本願總標是故下約度生不盡而順釋若不下返質非理言弘願者四願之一耳。

是故雖欲至究竟了義也。

釋曰避失成非也謂雖防六失無性功翻落權乘却為不了故云還墮此宗然此問答既返覆答亦盤迴有不次者葢隨義便故也。

問夫論種性至為種性耶。

釋曰若云種性必藉熏修克彼真如畢竟離相步焉得此宗以離相之真為種性之有。

答以真如隨緣至得為有種性。

釋曰良以真如具有隨緣不變二義不變故體離起滅隨緣故內熏眾生為還源之本故為佛種。

梁攝論說至諸法為體故。

釋曰攝論解性起信本覺與如來藏寶性真如六根聚經畢竟法者皆是真熏佛種之義故此教中就真如譚于種性也或曰攝論解性前始教中亦攬此為成聖之因豈不權實相混耶答前據無始種子此論本覺真熏文同而義異也。

解云以真如至以為種性也。

釋曰處通十二情與非情今論種性故局有情揀退色境之處也其內六處以真理為體故云約六處眾生數中取彼畢竟耳。

此與瑜伽所說至此之謂也。

釋曰此與下指濫為彼瑜伽亦明六處殊勝等但彼下據教義揀可準知也。

寶性論中至名為智慧。

釋曰寶性下定教以事下顯義佛性下證成言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者正是以真如為佛種性也何以故道是出世因故此是無作四諦之道也涅槃亦然為第一義空是中道理名為智慧是成佛種性何以故智慧有修發之相故即同佛境界智也。

此等竝就至說為性種。

釋曰總結上義故理為性種其義極成矣。

其習種亦從真如所成。

釋曰明習種亦真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證真無有飾真行不從真起故此習種攬彼真成。

故攝論云至法界所流等。

釋曰多聞熏習者具足三慧謂聞思修也此三慧由真熏有力方發慈行故云清淨法界所流等首楞嚴云從聞慧修入三摩地依而證入也。

又起信論至一真如也。

釋曰真如體相二大為內熏因者謂如來藏無漏性德眾生本具故得內熏真如用大為外熏緣者謂諸佛菩薩善知識等師教之緣亦不離真故得外熏也此之三大既熏染識心故云以與無明染法合故言無明盡時謂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已遠離微細念故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故云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亦始覺合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唯一究竟覺也以習種性義寬通故作此釋無謂初心即成究竟。

三約頓教至由無二相故。

釋曰此教唯明絕待幽靈眾生諸佛同一本際本是離言寧分性習之別也一切下出所以。

是故諸法至約三乘說竟。

釋曰云何下徵文殊師利下答準前可解上來下通結始終與頓教竝屬三乘耳。

第三約一乘至攝方便故。

釋曰前之四教阿含施設雖異若究終歸畢竟融通性海故云攝前諸教竝皆具足主伴言具主伴者謂一乘同教也若是三乘之同猶未明主伴。

二據別教至已成就訖。

釋曰二據下略標難思因果下廣示其相言因果無二者謂因門攝法與果門攝法無餘具有四句通依及正下明三乘世間融通言收下彰緣起十對此等法門法爾圓具故云本來滿足已成就說也。

故大經云至等此之謂也。

釋曰證成種性與法界而融同指虗空而顯相也。

若隨門顯現至餘可準知。

釋曰若隨門顯現者明大緣起因果圓融行布無礙行布故五位不亂圓融故位位內修六決定所言六者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二望所證決定須證三定能斷惑四決能信不疑五決能度生六定成佛果此六行相前五自分後一勝進五中前四自利後一利他四中前三明行體周圓後一行德具備二中初一明行自體後一顯行離過是故自體離過攝德為因二利行圓成就佛果故云亦即此法名為果相。

問云何種性至差別不同耶。

釋曰意謂成佛須同何故有茲別異。

答此亦有至得法分齊。

釋曰標章總答法隨機異也。

初義者由此至義不相違。

釋曰義依法現機藉義成故此五門稱根差別此中緣起亦法界大緣耳。

何者為五至如圓教說。

釋曰徵而釋之也言隨執非有者謂隨小乘之部執佛性皆無如小乘說者指教下四皆然隨事虧盈者三無二有故隨理徧情者齊成佛道故也。

義雖有五至隱顯齊致也。

釋曰義雖有五者分相也然種性圓通者該攝也是以分相則前四為方便後一為真實該攝則法本融通本末交徹耳。

二明得法至餘可準知。

釋曰法雖平等得之由人故分分齊也五教皆上句明得法下句指教言一切皆有唯除草木者謂此教中明五性眾生悉皆成佛故上云一切眾生有涅槃性既論熏修種性故揀去無情若云色性即智性故說無情成佛者斯乃以緣就性融即之譚非此所要覺者須知勿亂分齊也。

同类推荐
  • 佛说盂兰盆经疏

    佛说盂兰盆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洞众戒文

    三洞众戒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istory Of The Britons

    History Of The Brit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摩诃止观记中异义

    摩诃止观记中异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一本书读懂微表情心理学

    一本书读懂微表情心理学

    本书正是教给你这样一种洞悉人内心的方法。无论是面对同事还是朋友、男人还是女人、上司还是下属、陌生人还是老熟人,你都能具备一双慧眼,衡量话语探索的尺度,从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捕获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从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了解他们的气质秉性、所思所想,达到可以透析他们的目的。
  • 文学欣赏基础

    文学欣赏基础

    本书分为诗歌欣赏、散文欣赏、戏剧欣赏和小说欣赏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又按照常识、发展脉络、欣赏方法、欣赏例文和欣赏篇目的顺序进行相应的介绍。
  • 武御星穹

    武御星穹

    璀璨星宇,三千大道。古族林立,门派称雄。天骄辈出,英杰绝世。身附星穹之印,手握九幽天图的少年,动九天,战天骄,踏古族,耀星宇,至尊争雄路,妖孽辉煌世,武动九重天,星宇神话传。
  • 上一站的故事

    上一站的故事

    这就是季安,安安。一双大大的眼睛,甜甜糯糯的声线,犹如漫画美少女般梦幻而精灵,弯弯的嘴角笑起来没心没肺,有如四月天的阳光,仿佛能够融化世间所有阴霾。可爱,是美少女和美笑女的兼容版。小绵羊一样人畜无害的外表,实际上性格豪爽做事果断。
  • 废柴六小姐

    废柴六小姐

    他的爱,叫强取豪夺;她的逃,叫亡命天崖。她是他的劫,也是他的缘。一场浮世俗梦,她的到来,究竟是好是坏。是顺从心的指引,还是命运的安排?其实,不过都是如来的一场大梦.....“这位公子,我见过你么?”尽数过往,最终,不过化为,一句离别......
  • 《光下的影子》

    《光下的影子》

    刺客本无情,但却不可避免地进入红尘。这是一个刺客的恩怨情仇,也是一个全新的异世界。
  • 李渔文学思想的审美文化论

    李渔文学思想的审美文化论

    本书以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剧作家、出版家、戏曲导演李渔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学思想中的审美文化做了9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揭示了李渔在中国审美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将转换研究视角,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全面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李渔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在中国审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价值,从而作一种崭新的揭示、剖析与阐述,以期更加纵深而全面地把握李渔的文学思想。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致命罂粟:错付的爱情

    致命罂粟:错付的爱情

    高中到大学,她遇到了自己愿意以生命交付的他,也遇到了真心待自己的朋友,可是友情出演的她们一个个离开了。背叛、离异……当黎苡昕发现她渴望的爱情是一场阴谋,她仍然不离开?承诺的一辈子能不能兑现,荒唐的誓言,演绎着“不离不弃”!她发现自己错付了信任,一切还回得去吗?黎苡昕和沈熙宁能一辈子吗?顾莜涵和陈子轩会在一起吗?
  • 大宋阴谋家

    大宋阴谋家

    迷雾层层笼罩,阴谋重重相连,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条件,就是冷血,残忍,无情,算计,利用!我早已将良知摒弃,融化进阴冷的黑暗里!慢热文,请慢慢看下去,倩女幽魂系列可以直接跳过,只是开始的尝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