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61400000050

第50章 明思宗魂归煤山

魏若华

系列九篇交卷时,偶然想到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书》,进了一位,凑成整数。

余暇常想,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什么?

哲人告诉我:“它是与人类尊严密切相关的伟大的集体记忆,比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政党的一鳞半爪的记载,或梳理得整整齐齐的材料更加真实可靠。”

这阐释的关键是“伟大的集体记忆”!

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各自以不同的身份或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利益出发,持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在不断地解读着同一本断代史。但无论是谁,哪怕你是最富有权势的人,都将不会把历史拉回来,还原其本来面目;而缩短其最小的差距,当不失为史学家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某些作家的笔是靠不住的!

不在于他形象思维的功底,也不在于他积累生活的深厚,时代的烙印局限了他。使他不可能矗立着思考问题。比如,称作史诗般的19世纪的俄国文学和稍后的苏联文学,哪个经受了历史考验呢?恐怕还是前者。

历史也在经受着同样的考验:

苏联解体后,不符合真实的《联共党史》自然被淘汰了,但中学又不能擅自删去这门学科。何以解决?这问题延至一九九六年仍议而未决。俄教育部只好申报叶利钦批准,把法国人尼克拉·沃思在一九九二年印行的《苏联历史》的版权买过来,译成俄文印发给中学做课本了(且不含大中专)。该书也一度是中国高校试用教材。

“进口本国历史”岂不荒唐可笑?

就此而言,清政府还是做了件好事的。年仅二十六岁的康熙大帝下令编修《明史》时,曾单独召见了几位大历史学家,其中有“反清复明”思想家黄宗羲的儿子在内,再三叮嘱“独修史宜直书实事”,要依据《明实录》如实编写,务必仔细研究明末破败的教训,引以为戒,引以为鉴。

这是何等胸怀,何等雅量!

今天来看,《明史》仍不失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

面对卷帙浩繁的《明史》,我辈当正襟危坐而读之,至少是相对而言的信史。据说,直到《明史》问世后,袁崇焕冤案的真相方才披露出来。

明代正德以后的几个皇帝活得太不像人,大约只有崇祯的形象是好的。而且崇祯死得又确实可怜,连他的敌人李自成竟也为之喟叹;清入关进京谥为“怀宗”,后又晋称“庄烈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清世祖下令重新为他举行了安葬仪式,并着手营建地上陵园建筑;直到今天,在他魂归煤山之处,依然立着一块“思宗殉国处”的石碑供人凭吊。

崇祯真是为“大明”而“殉国”的!

崇祯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系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明熹宗朱由校的五弟。熹宗无子,病故后遵诏继位,年号崇祯,也即是历史上的明思宗。

作为“亡国之君”,明思宗也实在值得后人深思、沉思、幽思的:

崇祯真正的名字是“由检”,也无什么特别的含义,他们这一代必须按“由字辈、木宇旁”的玉牒命名。

崇祯五岁丧母。他的生母在宫中只是个无身份的“选侍”,即被选入宫中的淑女所养。生母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后来抚养他的李选侍的忧郁而死,使他懂得了许多不该懂得的事,心理影响当然是很大的。

——崇祯在“冰冷压抑”中养成了“任性自信”的性格!

他是皇父的第五子,当时立做太子继位是不可能的。他酷爱读书,能许久坐而不动,口中却朗诵不止;也常溜出宫去,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后来,同父异母的兄弟之中,只剩下他和天启帝朱由校。天启帝“爱做木匠”,刚登基不久,哥俩曾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你这官儿我能不能做?”崇祯问。

天启答道:“可以的。等我做几年以后,就轮着你来做了。”这不过是一句戏言罢了。

就在天启驾崩前夕崇祯奉诏进宫。回光返照的皇兄对他说:“由检,到我跟前来,你当为尧舜之君!”这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天启是诚心诚意地作为“遗诏”嘱托于崇祯,崇祯则是诚惶诚恐地视为“遗训”接了过来。

——做“尧舜之君”的心理负荷可想而知!

那时节,崇祯不过是一个未成年的十七岁的“信王”,这一接便成了负重十七年的“帝王”,两个“十七年”沉重地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崇祯接过的“江山”,是他的列祖列宗们,包括他的皇祖、皇父、皇兄挥霍过的烂摊子:外部险恶是来自东北后金的侵犯和西北农民的暴乱,内部隐患则是财政危机、士风颓靡。尤其是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党同伐异,天不作美的自然灾害、饥荒瘟疫,使整个局势一步步走向深渊,无可扭转,无力回天。

他锐意求治,力图“中兴”,从登基那天起便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碌着,批阅奏章常常是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还曾专门下诏,征求仁人志士的意见与建议,并在会极门亲自召见上书进言者;在明代的皇帝中,唯有他生活节俭,不贪女色,也很少有什么个人享乐;想到社稷的安危、朝廷的腐败、皇族的奢侈、臣子的贪贿,禁不住失声痛哭,泣不成声。

在中国历史上,他的勤政与勤勉可与任何一个“亡国之君”相比,史家和史籍无不称赞为“慨然有为,沉机独断,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同时又批评他“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翻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不亦枉却此十七年之精励哉?”勤政而不善政,用人而又疑人,刚愎自用、缺乏内省、急于求治、猜忌多变是他酿成悲剧的主要因素。

崇祯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反对植党”,可朝野上下、党同伐异之争此起彼伏;他“根除阉党”,可又不放心辽、陕军事,只好加派宦官去监征、监阵、监营、监守;他“整饬兵备”,可火线长期欠饷,以致将不治兵、兵不杀敌;他“爱惜人才”,可科举选定之士,不谙政务,不熟吏事,难得经世栋梁,百无一用;他“严惩贪贿”,可贪贿之风久刹不止,导致国库空虚、民不堪负;他自以为“爱民如子”,可面对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却无力挽救,束手无策,使之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扭转辽东与西北的败局,他不得不在“新饷”、“助饷”的基础上重征“练饷”,百姓承受不了,怨声四起,把“崇祯”唤作“重征”,他何以不知、岂能不晓?边防重地延绥、宁夏、固原三镇欠饷已达三十六个月了,他一拖再拖,岂能不急?他也是无可奈何而为之!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十七年尽是亡国之事!”他无奈地哀叹自怜。

局势如此,朝廷如此,大明的心脏衰竭了,国脉已奄奄一息。

“庙堂不以人心为忧,政府不以人才为重,四海渐成土崩瓦解之形,诸臣有角户分门之念。”兵部员外郎华允诚上疏直言。

内外形势发展到这步天地,何以得了啊,何以了得!

崇祯变得迷信而不再自信。当李自成在西安自立“大顺王永昌帝”的消息传进宫时,正好是阴历大年初一。他不禁命人占了两卦:一是“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一是“星入月中,国破君亡”。也许是“闯王奸细”在宫内作祟,他却深信不疑,变得有点神经质起来。

在这之前,曾梦到有一神人在手掌中写了个“有”字,便问群臣是何征兆。多数都纷纷称贺,颂为“贼平”之兆。唯有王承恩大哭,说是“大明江山将失过半”之寓:

“这‘有’字,上半是‘大’字少一捺,下半是‘明’字少一‘日’。合起来看,大已不大,明不再明,乃‘大明’缺陷之意矣!”

听后暗自伤神,但又无可奈何。

崇祯的“中兴”之梦幻灭了,要来的也终于来到了: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八日(公元1644年4月24日)下午,李自成率军攻破彰义门,进入外城;当晚,进入内城,竟是守城心腹太监曹化淳引路而来。

崇祯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勿忘安排后事。

他先是逼周皇后上吊自杀,接着砍死了宠爱的袁贵妃,手刃了其他几位嫔妃,以及年幼的乐安公主、照仁公主;又令太子及永王、安王设法出宫,让两侧宫女也各自逃命。十五岁的长平公主被召来迟,只听他说了句:“孩儿,你何以生于帝王之家?”便挥剑砍去,断左臂,昏倒于地……

崇祯与老太监王承恩带领数十人妄图乘天黑突围。先至齐化门,不得出;再走安定门,又受阻,只得重返后宫。

据说,他还亲自跑到前殿,双手击钟,召集百官,半刻不见一臣。长叹道:“我平素待臣子不薄,今天至此,竟无一人随我而去!”

无奈之中,遣散了身边最后的侍从,携着跟随多年的王承恩,穿过后花园,一步步登上景山,面对着面,双双吊死于寿皇亭旁的海棠树下。

三天后,遗体方才被李自成的人马发现。死况极惨:长发覆面,衣衫凌乱,左脚光赤。衣襟中留有血书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诸臣误朕,毋伤百姓一人”……

三月二十三日,崇祯、王承恩的尸体被入殓。开始无准备,用的是普通棺木,后改为朱漆棺而移入佛寺。

延至四月初三,崇祯与周皇后的遗体,匆匆被塞入田贵妃之墓,草草地安葬了。

据说,李自成也曾动了恻隐之心,很想当回事办一下的,但忙于“登基”大典,山海关方面又出了问题,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亦据说,就在崇祯被陈尸禁门外期间,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制将军李岩正好散步,唯见二僧人在为他诵经礼忏,又见几名降将轻装纵马叱道而过,唯恐避之不及,哪有故臣之怜?

李岩大惑不解:“旧臣何以不如和尚?”

“此等乌纱(官)原本就是陋品!”宋献策答道。

李岩依然不解:“国家多事之秋,何以不见报效之人?”

宋献策只好多说了几句实情:“国破君亡之时,鲜见忠义之臣啊!这些臣子,哪个不享受朝廷厚禄?一旦社稷坍塌,他们各思自保之策。孝悌尚且不能,何以顾得忠义?指望他们报效朝廷,岂不是痴人说梦哉?”

其实也不尽然。

崇祯的臣子中当也不乏临危不惧、忠义爱民之士的!

北舞渡副将刘国能,在叶城被围攻七昼夜后,粮尽弹绝、岌岌可危之时,他从城墙只身缒下来见李自成:“叶城之防守皆我一人所为,与城中父老百姓无关。而今我已竭力,不忍看到破城之灾,所以特来请死!”李自成令其投降,他厉言拒绝:“我奉母命归顺大明,母虽亡故,岂能违背?我的官乃天子所赐,当以命相报了!”说罢,拔剑自刎,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感其言行,叶城破而未开杀戒。

李自成破北京后,城防外守卫襄阳伯李国桢,被押解至大营时仍昂首背面而立。

李自成呵问:“败将何以不跪?”

“我乃大明臣子,岂有下跪之理!”李国桢慷然而答。

李自成喝胁:“不跪?把你全家凌迟处死!”回答是:“随你的便!”

李自成大怒:“不跪就把全城百姓凌迟处死!”

李国桢这才跪下,但却是反面而跪。

接着大呼:“我李国桢并非向你而跪,而是为全城百姓而跪!”

——北京,终未敢再开杀戒!

这两位名带“国”字的武将,在国家危难、百姓受难之时,在国之不存、何以有家之际,终归以国家与百姓为重,弃家而为国与民受难,在当时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李国桢全家的结局呢?

李自成感其“大义凛然”,当时确未处死他,而是暂关大牢发审。数天后,在刘宗敏索银追饷时,不堪其虐,自杀身亡。

就在李国桢关押受刑期间,他的夫人被农民军所掠,剥光衣服,抱于马上,大呼:“此乃襄阳伯夫人也!”

勋臣夫人被辱者尚且如此,黎民百姓之妇当然比比皆是,史无所载了。

与刘国能、李国桢相比,崇祯的叔父福王朱常洵,作为皇帝之长辈却是出尽了丑。在洛阳攻破后,拖着自己三百余斤的身子逃出皇宫,躲入迎恩寺后被抓获。儿子朱由崧身着华丽,途中被趁火打劫者剥得精光,因是裸体,反倒逃脱了。福王被带上来,一见李自成便跪下磕头告饶。

威风凛凛的闯王,哪会饶过这瑟瑟发抖的福王?

李自成先是令手下打他四十大板,然后斩首示众。孩儿军看上他这三百余斤的肥大躯体,竟“剥皮”后砍作碎片,与他宫中所养的鹿杀后同煮,便成了“福禄宴”的清炖美食。

福王乃万历皇帝与其宠妃郑贵妃所生,而福王府是明末最富有、最显赫的藩王府。

在李自成大军压境、洛阳失陷之前,原兵部尚书李维棋曾苦苦相求,请福王捐助些银两,解决粮饷、激励将士,但他一毛不拔、惜财如命。将士忍饥挨饿,一个个骨瘦如柴,最后发展到吃死马死尸的地步,哪有心思为他鏖战!

城破后,李自成为笼络人心,首先是开仓济民,大造声势。很快,中原便流传开这样一首歌谣:

朝求升,暮求合,

自古贫民难过活。

及早开门迎闯王,

管保大小都欢悦。

“开仓放粮、接济贫民”百姓当然是欢迎的。可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屠城,甚至淹城,百姓自然反目相视了。后来,开封攻不下,竟然决了黄河大堤,于是满城尽成泽国,除周王乘舟逃脱外,数十万百姓尽葬鱼腹:所俘总兵及其守将,不跪降而叫骂者,往往是先割舌、后活剐,决不宽饶。

北京,毕竟是明代京都,李自成的“大顺皇帝”也将在这里登基,所以终不敢开杀戒。但却默许牛金星”捐资录吏”、刘宗敏“索银追饷”,把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弄了个乌烟瘴气。

据有关史料,新的“剥皮”标准是: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至于勋戚之家,则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已。”(参见《明帝国的衰亡》)

刘宗敏的“索银”战绩更是辉煌:他制作带棱铁钉夹棍五百副,以此拷索搜刮各库存银可达三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之多。与当时全国的财政状况相比:朝廷全年正常收入不过一万五千万两,而作为财赋之枢的户部其时仅存外解银四十万两、捐助银二十万两而已。

就在这十几天内,仅此两项,李自成即获得了七千万两白银。这些银两,本该用于支撑军事、挽救危局,反而被敌对一方掠走了。据《历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六载:“所拷索银及宫中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

崇祯的岳父嘉定伯周奎,破城前十余日,崇祯要他捐饷,起初不肯,后勉强捐出一万。但在刘宗敏的夹棍下,一下子就交出五十万两银子与价值数十万的珍珠币物。这老儿真不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一旦国家沦亡,你的特权与财富岂能保住?连自己起码的尊严都将丧失殆尽!

文武大臣中,有不少是清廉一生、以死殉国的勋威者,大多满门赴死、宁死不屈,或上吊,或投井,或自刎,或焚身,十分惨烈。未死而遭刑逼者甚多,据《明季北略》卷二十载:“辅牛金星,将残酷状,入言于闯。闯驰入宗敏第,见被夹数百人,庭不能容,致充塞街衢。”由此可见一斑。

败类中的典型当数王德化。他原为崇祯信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自成入京时率内员三百人迎接,因之留用仍掌大印;后李自成溃退、清兵入北京时,他灵机一动又投降大清,自然再次更换花翎,变成了顺治的掌印太监。

王德化式的“三朝元老”,三个朝代都在掌握大印!

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与缺憾太多了:

——“大明”亡于“大顺”,难道仅仅是崇祯之过失,福王之类的皇族没有责任?

——“大顺”又亡于“大清”,难道仅仅是李自成之过失,刘宗敏之类的权臣没有责任?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京由“大明”易为“大顺”,又由“大顺”换作“大清”,作为国家的主人翁,老百姓正是“伟大的集体记忆”:

自成不成,福王无福,

两下皆非真主;

北人用牛,南人用马,

一般俱是畜生。

这民谣引自阿英《李闯王》附录,至于典出何处,原著未予注明,当也不知。该剧目,当年曾配合解放区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初的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列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毛泽东研读《明史》后曾感而慨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明史昭示我们的,恐怕不仅仅是现在而是将来。我想起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结尾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说明人类历史总是循环重演,而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是何等重要,但又何其艰难?就反腐倡廉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

广而言之,“甲申三百年”的教训对古今中外都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比如本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导致“亡党亡国”的原因很多,腐败的癌扩散不失为一个重要因素,即官僚集团所攫取的特权与财富,使联共党的招牌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外衣,已经成为他们物质与精神上的束缚。就是说,搞垮苏共与东欧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国外的颠覆势力,也不是党外的反共分子,而是党内的腐败分子。套一句中国的老话:“祸在萧墙之内!”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引自《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没有民众舆论,只有皇帝诏诰”的时代过去了,让我们在“温故知新”中促进社会进步!

1999年5月26日卫寓

(选自《明史笔记》,获宁夏第六届文艺评奖三等奖)

同类推荐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 翻书偶记(《花园丛书》)

    翻书偶记(《花园丛书》)

    书话一词的历史不能算长久,人们写作书话的历史却不能说不长久。手边有两篇宋人关于《陶渊明集》的,第一篇的作者是苏东坡: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正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 西中黄村志

    西中黄村志

    盛世修志,志载沧桑,自古皆然。值此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之际,西中黄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破天荒的面世了,可喜可贺!村党政领导班子的有识之举,可歌可颂!众多有志乡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敬可佩!西中黄村,地处三晋“丁陶”、千年古镇汾城腹地。这里地灵人杰,世代耕读;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素有文化村、文明村、古建村、富庶村等盛名,堪称“金襄陵、银太平”版图上一株靓丽的奇葩。
  • 赤诚

    赤诚

    30年如一日,他怀着对党的感恩和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扎根基层,带领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励精图治,不断超越,谱写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传奇:当初一个不足15人,人心不定的小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员工、60余名党员、人才辈出的大集体;当初一个怪石嶙峋、茅草丛生的乱石岗,如今已发展成为曲径通幽、花香鸟语的园林式单位;当初一个年税收不足30万元的基层税务所,如今已发展成为年税收逾2亿元的县级征收局;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首届全国文明单位、首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成为湖北省国税系统连获三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唯一单位。
  •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本书收录了著名文学家冯至先生的近百篇散文随笔作品,内容涵盖了从自然散文到杂文、文艺杂论等多种不同风格却又各具特色的文章。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当代读者全面了解冯至的散文随笔创作及其一生的文艺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由著名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作序。
热门推荐
  • 佛说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

    佛说萨钵多酥哩踰捺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拒婚老婆,么么哒

    拒婚老婆,么么哒

    传说,简家是受到诅咒的家庭,所以,她是简何,也是简媛。因为姐姐的离世,她不得不一人分饰两角来生活,订婚之日她被他强行夺走。从此虐身虐心,当整个身心交付出去时,一切却变了样子,让她生不如死。只是,说好的不谈情,既然他睡了她却不要她,为何还要一朵一朵的掐掉她的桃花?
  • 过妻不侯:腹黑BOSS蓄谋已久

    过妻不侯:腹黑BOSS蓄谋已久

    她是孤儿,他是跺一脚都会令桐城震三下的厉家大少爷。原本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被一纸婚约绑到了一起。她含笑,声音柔软,却透着绝决与坚定:“签了,便能够拿到我的血做药引。”他目光微凛,冰冷的神情透着危险:“你的血,我有一万种方法能够拿到。”一纸婚姻,没有婚礼,没有宾客,也没有祝福。她成了他的妻子,他给了她一切,却惟独没有爱!等到契约到期她微笑祝福,转身那一刻,她忍不住泪如雨下。也许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其实她爱了他那么多年……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 镇国长公主

    镇国长公主

    现代女警穿越成十岁萝莉长公主。太子未婚夫,惯用谈笑间令人灰飞烟灭的杀招,危险级数五。嚣张霸王四哥,惯会干些损人不利己的蠢事儿,危险级数三。美丽端庄的皇姐,惯会在她背后耍阴谋使奸计,危险级数四。上述为宫里的大神级人物,须得小心应对。至于那个卑微到连名字也没有的七哥,鉴于此人无心无言无表情,还是个瞎的,苏紫将他判定为危险级数……零。熟料,那个卑微的瞎眼皇子有一天会竟成为人中龙凤,风华绝代,闪瞎了一众人的狗眼,登上皇位后的终极目标——得到女主,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二货公主与鬼畜病娇双重属性的瞎子曲折离奇的恋爱旅程,轻松微虐,坑品保证,集青春治愈、恋爱、宫斗于一身,欢迎入坑。
  • 两面车少的傲娇妻

    两面车少的傲娇妻

    车烻在没遇到洛冰时是个冷冰冰的男人,但遇到她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都················
  • 顺着面具空洞的眼神

    顺着面具空洞的眼神

    有个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冰冷惊艳的女孩。可,就是因为这一切,使他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探险。迷惘的前方是不是他的归宿,等看清了以后果然恍然但未必大悟。如果当男孩被命运踏于足下的那刻,他的天空将会是永远的黯淡、
  • 电竞天王

    电竞天王

    云响,一名现实中卑微的高中生,因为英雄联盟一款游戏而改变了人生!谁说屌丝不能逆袭,寒门没有未来?不管你是金牌代练还是职业选手,只要不服,一概吊打!不管是小小的意气单挑还是世界的巅峰对决,恐怖的技术都将带给对手不寒而栗!在英雄联盟火遍全球的游戏竞技时代,一代骄子云响横空出世,用梦想和实力告诉世人:我就是最强的天王!
  • 名妓世子妃

    名妓世子妃

    魂穿成妓女?低贱还是清贵?不顾世人眼光接受世子情还是奋力自强发扬事业女精神?
  • 星月轮回

    星月轮回

    在我们挣扎追求我们的欲望的同时,获得的报酬往往是得到真实的自我;而且只有在这样一段心碎的旅程,我们才能明了自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