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田效文同志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穿过时空的隧道,把我带回20世纪60年代初的峥嵘岁月。
那时,由于中国经济严重受损,全国基本建设大量压缩。一些城镇干部、工人、居民高呼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大批精简返乡支援农业。中宁县亦响应号召,责令年龄较大的中小学生回村参加生产,中宁初师撤销,中师并入吴忠师范,高中、中专、大学压缩招生名额,一时间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跌入了最低谷。
1962年至1965年,中宁县招生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延龄担任。因他主管的工作多,每期招生都只听安排和总结汇报,其他工作则由文教卫生科副科长陆永盛(未配正职)、中宁中学校长田效文、鸣沙中学校长唐德荣、枣园中学校长祁生华四位副组长负责。陆永盛兼任招生办公室主任。招生工作的安排、总结、试卷和分数册保管、保密、录取档案、选送等事务工作由我负责。另外还抽调中宁中学杜通老师,县教研室周春海同志帮助组织考试。有时中宁中学的张万仓同志帮助打字。
全县初中招生由县招办负责。考题由我和周春海提出,经我们二人研究后,交由领导小组审批。全县实行统一考试,分片阅卷和录取。中宁中学录取恩和大队以西考生,以东考生由鸣沙中学录取,枣园中学录取河北各社队考生。个别考生也有因情况特殊而交叉录取的。
中专和高中考卷,由自治区教育厅的招办统一命题和印刷,由各县组织考试和录取。考试前两天,我一人乘班车前往银川领取考卷。区招办按照上报的考生人数及考场分配试卷,然后分科目和数量包扎,盖章保密。我便用一个大提包装好,外加一把小锁,背到住地银川饭店,交服务台保管。第二天早晨再背到南门汽车站,乘第一趟班车返回中宁。晚上我们三人加班,做好分配考场、试卷、编号等工作,待第二天考试结束后,再把卷子角上的考号折叠粘贴起来,以使阅卷保密。阅卷结束后分组登分,逐人核实,凡有疑问,立即拆封试卷复查。领导小组的同志开玩笑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敢有半点差错,别把将来的处长厅长甚至总理人才给埋没了!”
据说后来领取考卷,必须是专车专人(一个小组),还要武警多人押送和守卫,这与当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倘若那时出现麻烦,定会大受处分。
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信任他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并随时给予指导。由于杜通和周春海二人工作严谨认真,能力很强,那三年的招生工作从未出过差错。虽然那时他们二人都背着严重的政治处分,但其对人民的忠诚却感人至深。打倒“四人帮”后,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他们焕发了革命青春,为中宁县的教育作出了更多贡献,无憾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他们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
有人说,一个校长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命运。他们三位校长和一位教育科长,决定着每年数百名莘莘学子的命运,不可谓权力不大。然而无私者无畏,他们为了更好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更多地为中宁选拔人才,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既具远见又可操控的录取办法:
中专和高中的录取工作,由县招生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在中专录取中,选择那些出身好、思想好、人品好、学习努力、工作认真的学生干部、共青团员和好学生,优先录入中等师范学校。他们认为,天下万事,教育为本。只有首先为中宁县选拔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教师队伍,才能为中宁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将那些出身不错,年龄较小,聪明好学,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录入高中,为将来大学招生输送人才。对那些喜爱科技,并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录入卫生学校、农校、交通和电影技校,既照顾了他们的兴趣,又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建设人才。这种因材选才的原则,是中华儒家文化教育的精髓,2000多年来它早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这个录取办法,广泛地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0世纪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已成为基本国策。县上招生工作也必须突出这一思想。领导小组首先录取了大量出身好分数合格的学生。同时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还照顾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一些出身好但分数差一至两个分数段,而本人家庭困难却学习努力的考生,将他们录入中专学校,为其改变命运提供了一条希望大道。
搞教育的人莫不爱才。在高中中专的录取以及大学录取前的政审推荐中,对那些出身差,但本人确实表现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也在低于上级限定的录取比例之内进行了合理处置。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中宁县的招生工作,对于当时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扩大中宁的招生名额,领导小组还采取了另外两个办法。一是向教育厅索要扩大名额。教育厅的一位干部笑着说:“每年都给你们分配得多,该知足吧!”有一年,还是额外又追加了5名军工中专招生名额(那时是计划经济,招生计划控制很严,市县无权改变)。二是打听到有的县因条件所限,完不成招生任务,我们就给相关的中专学校多报几份档案,并告知对方说,县招办已发了录取通知,实际上是想方设法让这个学校多招中宁学生。中宁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往届学生在校都表现很好,学校也就乐于申请调整指标,采取“狸猫换太子”的办法,收留这些中宁籍的考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由于中宁的民风淳朴,道德、文化等素质普遍较好,所以培养和送出的人才较多出类拔萃者。改革开放后,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成了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总工程师、高级教师和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行政部门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以为,能“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件好事。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美丽了别人,灿烂了世界,况且又愉悦了自己的内心,岂不是大善之举?尤其是为别人做了好事而从不夸耀,这才是一种高尚境界。至今有许多人乃至一些成功人士,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曾是被人架了云梯扩招进去的。中宁招生领导小组的人们深知一个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显示了这代人的高风亮节。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挑战。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四人帮”大放厥词,说什么“解放17年来培养的学生都是修正主义的苗子!”这完全否定了中宁招生领导小组为之奋斗的一切功绩,并且反过来变成罪行。许多人暗自反问(如果公开问,那将会被打成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更加严厉迫害):“几十年来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共和国和大搞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成了修正主义的苗子?那又如何解释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该否定呢?还是否定之否定?!”无奈,迷茫的人们只能按照当时林彪副统帅的指示:“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真是荒谬至极。
天生我才必有用。落实干部政策后,众望所归,当年中宁招生领导小组的陆永盛、田效文、唐德荣、祁生华等四人,都重新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用,因而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这代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心甘情愿地愿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这是一种完美的奉献精神。
我客居京华,常遥望西北。祝福健在的曾经为中宁培养选拔人才的陆永盛、祁生华、唐德荣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搞了一辈子教育的人,定然桃李满天下。其正确思想,也一定会在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中,继续不断地传承,即便他已离开了世界。几年前,我和一位熟人谈起田效文,他充满深情地说:“田校长曾教导我们要勤勤恳恳地工作,清清白白地做人,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我想,就凭这句话,田效文同志足可以永远活在中宁人的心中!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