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45800000006

第6章 兵家鼻祖

孙武

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出身贵族,避隐着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他是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是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705年,陈国的国君陈厉公喜得一子,取名完。时逢周朝的太史路过陈国,见到公子完,预言公子完将来是要做国君的。不过这位太史说得并不清楚,他说公子完可能是在陈国做国君,也可能是在其他国家做国君;可能是公子完本人,也可能是他的子孙。这位被周太史预言前途辉煌的公子完,就是孙武的直系远祖。可是公子完本人并没有当上国君,当时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刚上台的时候,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可是没过多久,田、鲍、栾、高四大家族联合起来,又赶跑了庆封。内乱愈演愈烈,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之间以及四大家族内部为争权夺利,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寻他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东靠大海,西邻楚国,南接越国,北面与齐、晋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华和实现自己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从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十分注重人才,伍子胥等人就是很好的证明,而且他还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重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深得百姓的信赖,那时吴国呈现出一派繁华向荣的景象。阖闾又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向阖闾推荐自己。后来,他写成了一部十三篇的兵法。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能够得到吴王的重用,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能够辅佐吴王完成统一大业。

孙武的《孙子兵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也有不少学者为孙武隐居著书何处而探究。有的说:“孙武来到南方的吴国,在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过着一种隐居生活”。有的说:“孙武在吴都近郊……先隐后静观,以待时机”。有的说:“孙武为避乱奔吴后,在太湖附近的山林中隐居起来”。有的说:“孙武来到吴国后……隐居于今吴县西部山西”。还有的说:“孙武隐居在穹窿山的深处”等等。而这些说法与历史记载“辟隐深居”相符,但具体还不是那么精确。那么,孙武奔吴以后,到底隐居于何处呢?以下我们就从孙武避难奔吴说起。

当初,孙武之所以要奔吴,目的就是为了躲避田鲍四族谋乱。《孙武·兵法试说》载:“公元前523年,齐国发生‘四族谋乱’,孙武决定离开齐国,投奔……吴国。”如今我们可以确切地肯定孙武是奔过吴国,他奔向吴国何处呢?至今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在齐景公时代引发的“四族谋乱”,那时正是吴王僚时代。推测孙武应该奔向吴国都城的。当时吴国的都城在何处呢?当时吴国的都城是在南宫,而不是在姑苏(当时还没有姑苏城,姑苏城是阖闾即位后命伍子胥建筑的,原名阖闾城)。那时的南宫在何处呢?据许多专家调查,认为南宫遗址应该在今苏州市郊外的胥口镇下陈村。

孙武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到都城南宫的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两个客观的原因。齐景公时,齐国出现了“四族谋乱”的局势,这不仅使孙武在齐国无法安居,因为孙武也是四族的一支,也使孙武在齐国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孙武出身于齐国军事世家,由于受家庭影响,自小熟悉兵法,怀有抱负,因而孙武必须离开齐国。要离开齐国,到何处去呢?他把眼光投向了吴国。那时,吴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却正处于兴盛时期。所以,孙武决定要奔吴,自然要去吴国的都城南宫。

孙武来到吴国都城后,对南宫的地形进行了观察。南宫东有胥山,西有渔洋山,南临太湖,北靠穹窿山。而北面的穹窿山最高大,且森林茂密,离南宫又近,是隐居的好地方。所以,孙武很可能在穹窿山南麓的深山密林中隐居下来。孙武隐居后,便一面躬耕自给,研究兵法;一面静观局势,等待时机。

从以上叙述来看,孙武奔吴后,隐居在吴国都城南宫北部的穹窿山区。那里是一个山明水秀的人间仙境,至今仍有不少游人去到那里怀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军纪严明,练兵有方

今天我们读起孙子初次以吴王的妃子练兵的故事时,对其杀吴王两个爱妃的行为,很多人还是津津乐道,似乎很欣赏他的做法。以下我们来看一下史记中是如何记述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事件的详细缘由是:

公元前512年,也就是阖闾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早已经做好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就在这时,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这样才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肯定不会有多大的本事,于是就拒绝了。伍子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这才感动了吴王,答应见孙武一面。

孙武带着自己刚完成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看了孙武写的兵法书,十分欣赏他的军事才能,顿时,他又产生了另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于是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用起来是否可行,不如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只要君王愿意,无论什么样的都可以用。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又问孙武:“你能用兵法操练宫中女子吗?”孙武回答说可以。于是,吴王下令从宫里选出一百八十名女子,交给孙武指挥。

孙武把一百八十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孙武说:“我叫前,你们就看前面;叫左就看左手;叫右就看右手;叫后就看背后。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后,孙武便击鼓发令,不过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根本没把号令当一回事。

孙武说:“你们对规定和军令不够清楚,是我的过错,现在我再讲一遍。”于是他又重新讲解了一遍。孙武第二次击鼓传令。宫女们还是觉得好玩,仍旧嘻嘻哈哈不以为然。孙武说:“号令不明是将帅的责任,号令已明而不服从,则是队长的过错。依照军令队长当斩。”于是派人搬来早已放置在一旁的铡刀,下令将两个队长处死。

吴王见孙武真的要杀自己两个心爱的妃子,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下令将两个妃子杀了,另外找了两名宫女当队长,继续练兵。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最后还拜孙武为将军,因为他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

司马迁通过“孙武斩美人”一事的记叙,使得孙武神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自然是司马迁选择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但是一句“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暴露孙武真实的面目。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读出来的情绪,有轻蔑,有骄傲,也有淡淡的失望,颇能显示孙武睥睨一世的神态。司马迁为何要借此来展现孙武的风采?以下一一为您揭晓。

孙子杀吴王的妃子,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其实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孙子是古代兵家代表人,兵家多征战厮杀,你死我活,生活过得血淋淋的,人的性格在这生活的锻炼下也变得残酷嗜血。兵家和法家十分相似,都是为专制统治王朝服务的,他们目的是驯服万民,为君王卖命,自己在这过程中谋取功名利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百姓只能用野蛮和残酷的手段。现代外国著名作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专制政体维护政权的办法是恐怖,民主政体维护政权靠的是荣誉。”

其实,孙子是个聪明人,从开始决定拿吴王的妃子练兵开始,他就想好了,自己一定要杀其中的几个,他一开始就知道这些女人其中的几个一定会死。但是,他没有因为仁慈和怜悯不这么做,而是一切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直到吴王的两个爱妃第二次没按他的号令排好队,他要杀吴王的两个妃子,直到吴王替妃子求情被他否决,直到那两个妃子人头落地,这一切都在孙子的预料之中,但孙子并没有因怜惜而对她们从轻处罚,他毅然决然地砍掉她们的脑袋,用她们的鲜血铺就其未来的功名之路。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孙武之所以能把一群养尊处优、拖沓懒散的宫女训练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执法如山,不畏权势,不留情面,不因权废法,坚决顶住了求情风,快刀斩乱麻,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他当时也来个“下不为例”,网开一面,那么训练必然依旧“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难以达到“阵形十分齐整”的效果。

第二,他严中有宽,宽严结合,这是训练最有效的策略。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军纪的三令五申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和阖闾的抗争艺术上。他斩吴王的两位爱妃,并不是贸然行事,而是在军纪无人遵守的情况下做出的慎重抉择!吴王两位爱妃被斩后,阖闾很生气,当孙子请他检阅队伍时,他竟拂袖而去。孙武说:“看来,大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阖闾自觉理亏,于是就只好拜其为大将!

总之,不管孙武这种作风多么不近人情,多么残酷和自私,但这种作法对于大局都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整顿吴国军威,使阖闾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

大破楚军,助吴称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暴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连连获胜的阖闾,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目前的形势不能低估楚军的能量,盲目攻楚军,于是就劝阻道:“楚军现在还不能轻视,况且我们现在灭掉两国之后已经很疲惫,应该收兵休整,待机再战。”阖闾听从了孙武的建议,就班师回国了。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孙武又运用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战法打败了楚军。当时,楚国围攻吴的属国,即一个小国———蔡国。孙武率领三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什么还要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贵在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样想要打败楚就难上加难了。”伍子胥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于是,孙武在三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三千五百人为前阵,迅速地穿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关,直插楚国纵深。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

此时楚昭王大惊,派出囊瓦、沈尹戍等人率兵抵抗吴军。左司马沈尹戍建议主将囊瓦率主力拖延吴军,自己率兵往方城迂回至吴军侧后,截其退路,封锁三个险隘,再前后夹击吴军,消灭他们。本来,这是楚军击败吴军的上策。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囊瓦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囊瓦一听,觉得有理,就改变策略,渡过汉水,不等沈尹戍包抄吴军侧后,就发动攻击。孙武见其渡过汉水攻击,佯装后退,退到大别山,楚军在吴军后退时连战数场,皆败,楚军士气不断下降,疲惫不堪。

孙武见楚军陷于被动,于柏举与楚军决战,阖闾之弟夫概进谏:“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但阖闾谨慎,不敢用此计。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五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楚军果然溃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囊瓦逃奔郑国。吴军发动战略追击,于柏举西南的清发水重创楚军残部。再追,于雍澨再大破囊瓦军残部。吴军再与由息与回救的沈尹戍部队交战,激烈战斗后楚军大败,沈尹戍伤重而死。其后吴楚于麦城之战再大败楚军,至此吴军五战五胜,成功消灭楚国,吴军于柏举之战十日后攻陷郢都。吴军攻陷郢都后屠城,楚国军民死伤十万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随国。孙武以三万吴军大败二十万楚军,攻灭了强楚,于是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其后楚大夫申包胥求救于秦,秦哀公派出五百乘兵车攻打吴军,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吴国本土又发生内乱,吴军就被逼返回吴国,楚国才免于灭国之难。

吴国后来因秦国干预及越国偷袭,而被逼由楚国撤军,但是已使楚国元气大伤,不能威胁吴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被其打败,并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而其后夫差北上称霸,于黄池大会诸侯,亦是因为孙武令士兵训练有素的成果。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孙武见状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辅佐吴王统一南北的大志已无法实现,为免遭杀身之祸,便隐居深山,修订他的兵书去了。

春秋晚期,吴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强大的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六十余年时间里,曾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以至于彻底地消灭了楚国。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自从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就在这个时候,西方的楚国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可见,吴楚之间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了。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助”,当时楚国与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而且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这为吴国提供良好的灭楚机会。所以说,当时楚国虽然表面上看势力强大,余威尚存,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了,经不得任何的风雨飘摇,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已经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了。

不过,从整体的实力来说,楚要比吴更具优势。否则在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孙武就不会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了。当然这并不代表吴国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所以,他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扫除伐楚前进路上的障碍。其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其方针就是将吴为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对方。这种做法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警惕,造成士兵逃走的下场。

在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时刻向吴国求救。此外,唐国也因痛恨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帮助吴国抗楚。唐、蔡两国虽然都是蕞尔小国,但他们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这个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吴国与他们联盟,那么就可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歼灭了强胜多年的楚国,进而为吴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军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有以几个原因:

第一,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

第二,善于“伐交”,争取得到晋国的支持,争取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

第三,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战略指导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这样可以使楚军疲于奔命,松懈对吴军的戒备;二是选择正确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进行一举歼灭的战略,不给对方留下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强大的楚国曾多次打过胜仗,怎么可能这样轻而易举地战败呢?他的失败,主要在于其政治腐败、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招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孙武在吴楚柏举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华,令他成为古今历史上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军事家,他的军事生涯在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也于此时达到了顶峰,其军事指挥艺术也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

同类推荐
  • 愿你的青春永不散场

    愿你的青春永不散场

    奔跑在这条路上,你觉得孤独就对了,这是一条需要一个人静心走下去的道路。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这是一个让你独立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疲惫就对了,这是一段重新遇见世界、感动世界的过程。是一本同龄人之间的心灵对话书,写给徘徊在而立之年既青春又迷茫的年轻一代。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心路历程,从多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部80后的成长和奋斗史,带给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诸多思考和启示。这本书旨在让假装很好、心中有伤的年轻人感动并改变。给迷茫的年轻人提供正能量,安抚处于高度压力、迷茫中的年轻人。
  • 格局决定命运

    格局决定命运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相同的将士象,因为下棋者的布局不同而大不相同。本书精选名人新锐的精彩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解读格局内涵,帮助你我打开人生大格局!
  • 修养:提升自我价值的精神法则

    修养:提升自我价值的精神法则

    一个人的修养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更是一种优质的自我投资。本书从培养沟通能力、鉴赏能力、社交能力、个性与智慧、选择和阅读、内在与仪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讲解了如何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对提升个人能力修养有着诸多启发和指导。语言朴实,富含哲理。如果你想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妨阅读本书,定会有很多收获。
  • 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二十几岁最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二十几岁是最美好,也是最宝贵的日子,事业、健康、爱情、友情、亲情……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这段日子里整理、努力,只要在这段日子里,把所有需要去做的做好,你的未来就会一马平川,如果你虚度了这段光阴,那你的未来会成为你的包袱。本书主要告诉那些正处在二十几岁青春年华的读者,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你应该从事业选择、工作经验、爱情观、健康理念等诸多方面着手,去完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为未来的日子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 能力+行动=成功

    能力+行动=成功

    成功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成功管理学把传统行为科学由纯描述性的实证科学提升为实证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现代科学,从而为现代管理学、领导学与企业家理论奠定了现代行为科学基础。它既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综合学科,也是成功学与管理学的边缘学科。成功管理模式是成功的系统工程学。在成功管理模式中,人的整体素质是成功的本质、规律、要害、关键。成功管理模式是把所有成功的必要条件按逻辑和历史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成功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成功本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成功哲学指导下的成功路线图,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热门推荐
  • 美女军团:虎啸天澜

    美女军团:虎啸天澜

    慕清扬在神咒草原经过一年的锻炼回到家乡,发现郎千寻竟然在自己家门前摆起了擂台。没有成为天兽战士的慕清扬击败郎千寻,并顺势打败郎千寻的母亲——四级的天兽战士,震惊了整个雪原城。慕清扬的爷爷舍弃了家族最后的爵位,为慕清扬换来了皇家学院的入学通知书,而雪原城另外两大家族也打着这个主意。在皇家学院,慕清扬帮助了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少女明月心,在明月心的帮助下慕清扬终于感应到了自己的兽魂,并开始了绝地反击!
  • 谈判要读心理学

    谈判要读心理学

    本书是心理学与你的生活系列第二辑,是为从事营销、管理及谈判工作的读者准备的心理学普及性读物,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市场营销与商务谈判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心理学视野中的营销策略方法及谈判谋略技巧。
  • 百炼魔帝

    百炼魔帝

    数十万年前,魔族大举进攻万州大陆,无数大能纷纷陨落。致使当年强大无比的万洲大陆从高等世界降到低等世界。原先的万州只剩下四座小州。
  • 真武至尊世界

    真武至尊世界

    无论这是上天对我的折磨也好,考验也罢,我都已经觉悟了。那些与我为敌,向我挥舞兵刃的敌人,我会一个不留!那些伸出援手,帮助我前行的朋友和恩人,我会涌泉相报。我此生既然已经注定孤独,那么也不妨赌上我的性命,杀了这个天!
  • 运道封神

    运道封神

    乾坤大陆,道武并行,叶辰自穿越而来,天运在身,势要武道逆苍穹,道法破霄汉!
  • 大唐忍者秘史:百部忍法

    大唐忍者秘史:百部忍法

    安史之乱,密教非空大师传授百人秘密之术,成为最初之“忍者”,帮助唐肃宗平定天下。多年后,唐王朝危机复起,僖宗皇帝欲再次借助忍者之力平乱。然时隔多年,忍者组织内部谜团重重,忠奸莫辨。僖宗派出两位钦差秘密出访,一路上历经重重险阻与奇遇,终于查明真相。四道忍者,百部忍法,重出江湖。 当年最强忍者之子光波翼初出茅庐便大显身手,深受僖宗赏识与重用,助朝廷平乱屡建奇功。在寻访神秘百典族忍者的途中,却陷入了爱与被爱的奇异漩涡。西湖红舟上的一曲莲歌成了光波翼心中挥之不去的旋律。
  • 奶爸经

    奶爸经

    《奶爸经》简介 本书是80后亲子教育专家勇赫的又一力作,贴近百姓生活,从了解低龄儿童的气质类型入手,进而分析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以及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作者用专业的视角、真实的体验,幽默讲述奶爸如何成为育儿明星,给人全新的育儿观。
  • 皇甫持正集

    皇甫持正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念为魔

    一念为魔

    神与魔,相生相克,一念神魔他绝世天才遭天妒
  • 一遇成劫

    一遇成劫

    两个女人,一个是黑色单翼恶魔,一个是笑面杀手;相似的断眉伤痕,若隐若现的记忆串联......两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两个男人,一个是背叛父亲和胞弟的黑道罗刹,一个是善良的普通大学生。影响的思绪,他们又是对方的谁?为何背叛?谁的记忆?恶魔和人类,交错千年的记忆和情感......如果没有了记忆,他还是不是你在等待的那个人......用生命去兑现的爱情,究竟有没有意义?纠缠千年的缘,原来不过是月老,牵错了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