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44400000010

第10章 专题八 科学技术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1)

科学与技术起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需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科学与技术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则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以及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开始的。尤其是近代史上两次震撼世界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现在进入了全面科技化的时代。

一、科学技术的基本含义

“科学”一词的英文是Science,它源于拉丁语Scientia,意思是学问、知识,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技术”的英文是Technology,它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是指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按照狭义的理解,习惯上技术指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主旨的生产技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科学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手段。整个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历史。

1.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这是西方科学哲学一百多年来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英国科学学家贝尔纳认为,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但是,人们总是力图理解科学,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它。有人认为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的总和,有人认为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过程,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还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智力游戏。我们认为,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过程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科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学(含数学),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之外,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各类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主张采用广义概念。

科学就其核心知识体系来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指的是这个知识体系最终得出的一系列具体结论(各种陈述),应该可与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比较,给出相符(证实)或不相符(证伪)的判断。这里所谓的可检验性,并不要求已被检验,而是要求可能被检验,至少能指出检验的途径和方法。检验必须用公共的经验事实来检验(即科学共同体能重复),而不能以个人的经验或体验为根据。

而对于广义的科学来说,同样要求可检验性。只不过检验的方式、标准、时间间隔(如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予以检验)与自然科学可能有所不同。

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基本的标准。凡是回避和拒绝检验的则是非科学。如果回避或拒绝检验又自称是“科学的”,则是伪科学。

(2)可预见性

可预见性指的是可从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推导出或预测出未知的各种现象或行为,这些预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可以用经验来检验。可预见性表明作为科学知识体系反映着认识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包含着知识的增值机制,能不断提供新的知识。科学正是凭借这种可预见性,使其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例如,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实现了电磁波通信,开辟了无线电技术的新时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预见性是科学的生命及力量所在。一种理论,如果不具有预见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力量。同时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运动规律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复杂性,科学的可预见性也将会有多种形态。

(3)逻辑和谐性

逻辑和谐性指的是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其内部结构应该满足逻辑的一致性及逻辑简单性。逻辑的一致性指的是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联系不存在逻辑矛盾,遵守逻辑法则。逻辑的简单性指的是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尽可能少的、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所组成,在这种理论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可推导出一系列具体结论(可与经验事实比较的陈述),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可检验性属于科学的外在可靠性的话,那么逻辑和谐性则属于科学内在的完美性。这是一种比外在可靠性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只有少数成熟形态的知识体系能达到这种水平。所以,可检验性是科学的基本条件,而逻辑和谐性则是科学的美学要求。

2.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包括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之总和。所谓物质手段,包括工具、机器、仪器、仪表、设备等;所谓方式方法,包括实践型的知识(做什么?怎么做)、软件、经验、技能、技巧等。

同科学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手工劳动时代,技术被看做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它是以经验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的技术。这应该属于经验性技术。经验性技术指的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而创造或发明的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技巧等。例如,没有与泥土打交道(泥土和水、泥土被烧、泥土晾干等)的经验,就不可能产生与形成陶瓷技术。所以,经验性技术是一种“后生技术”。

产业革命以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质、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相应地,技术被理解成反映实践经验、科学理论和物质设备三方面的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和。这被称为科学性技术。所谓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依据科学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的实践经验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等。科学性技术一般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与发明而产生及形成的。有了相关的科学“预见”,就会有相应的科学性技术。例如,有了原子物理的理论,就会有原子能技术;有了基因理论,就会有基因重组技术。所以,科学性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正因为科学性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它对实践活动有预见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后,科学性技术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日益超过经验性技术而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人们把技术概括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技术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技术的产生,都依赖于社会需要的推动;任何技术目的的规定和实现,都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这些因素不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模式,也影响技术的风格和形式。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工具、设备等)和主观的精神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紧密结合的。既不能把技术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手段,而忽视技术中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不能把技术看做纯粹的精神因素,而忽视物质因素。它是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是其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结果。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其基本的物质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等。因此,技术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力。它的状况如何,对生产力总是发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本质,就在于它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科学、技术和生产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类从必然王国不断提升到自由王国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天赐”的,而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力量。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经常联系起来用,简称“科技”。但是,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不能漠视二者的区别,否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失误。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关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所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感性材料、假说、逻辑推理、验证等;技术活动,是在已有理论指导下实践性的活动,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设计、模拟、类比、试验、放大、制作、标准化、程序化、试用(验收)等。

对于科学成果评价的标准是其符合性(理论的最终成果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符合的程度)、创新性(在理论上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造)、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否严谨、自洽);对于技术成果评价的标准是其效用性(是否有用、效用之大小)、可行性(可否实施、需要之条件是否苛刻)、经济性(投入产出比如何、市场前景如何)。

科学成果与经济只有间接之关系,对经济可能有长远的影响,但短期一般无关;技术成果与经济有直接之关系,对经济可能立即产生效应,也可能影响长远,有些是保密的,特别是技术发明初期,可申请专利保护。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往往表现或发生在多个方面及不同层次。试列举(不作论述)如下:

①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并为科学性技术发展不断提供知识源泉。

②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技术为科学研究及其进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及条件。

④经验性技术中包含科学因素,它的提炼与升华是科学创造的一类源泉。

⑤科学可以改进或提升经验性技术。

⑥在技术中存在科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形成技术科学。

⑦在科学中存在技术问题(“做什么”、“怎么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科学发展或产生新的技术。

⑧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3)科学与技术的转化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转化,包括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及技术向科学的转化两个方面。历史上,技术向科学转化曾经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以后(20世纪以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当然,也仍然存在着技术向科学转化的现象。

由于科学与技术分属不同范畴(科学属认识范畴,技术属实践范畴),还由于科学存在不同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产科学),技术也存在不同等级(实验技术、专业技术、生产技术等),因此,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必然经过一系列环节并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4)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荷

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负荷,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主张把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开,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不否认科学技术应用有积极的及消极的两种可能后果。

科学技术价值负荷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隐含着人类的价值追求,反对把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开来评价。

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思想由来已久,而且深入人心。科学的价值中性论随着机械论自然图景和近代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立而兴起。近代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世界的真正本质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及支配它们的规律给予的。至于价值、解释、理论不是对世界的客观的描述,所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除非它们能被还原为“客观”的项目。近代机械论世界观把精神世界彻底从物质世界分离出去。一些哲学家,如英国培根甚至认为,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必须把伦理价值的考虑排除在自然科学之外,因为道德知识会玷污或扭曲自然知识,使它们失去客观性。英国学者休谟还主张要把“应该”和“是”截然分开。许多人认为,既然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科学家在认识过程中又应排除价值观念的干扰,那么,自然科学当然就不反映人类的价值。

对这种价值中立的“纯科学”理想最著名的辩护者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认为:“今天还有谁会相信,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能教给我们一些有关世界意义的知识呢?”(1)韦伯相信,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动,科学是通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人们通过服从理性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当是“为科学而科学”,他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识上的诚实……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和数学关系。”(2)正是从这种“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出发,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把公有性、无私利性作为科学家的重要行为规范,认为它们是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的重要成分。

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似乎可以成立,至今在学术界仍很有影响并常常被用来作为拒绝考虑科学家的伦理责任的挡箭牌。但是,如果从认识角度、从整体上来历史地考察科学产生及其发展的社会背景,考察科学对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中性论”看做一种神话或一种理想。

科学技术是蕴含价值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是蕴含价值的;其次,科学知识、技术产品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再次,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

科学技术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长期在各个领域认识——实践——认识——实践活动的积淀结果。为了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特征,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作出考察和分析。

1.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远古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学会区分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在学会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试图对各种现象作出有联系性的描述并猜测它们彼此之关系或现象相互联系的原因。那个时代,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猜测只能以人的感性经验为基础,那些人们感觉到又比较确定的现象联系作为知识积累就逐渐发展为科学;那些人们感觉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化不定的现象(如雷鸣、闪光、干旱、洪水等)则被神秘化(设想为拟人化的神等)而发展成为宗教。在那个时期,宗教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则在充斥着神秘的、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中逐渐积累、成长。

古代科学的典范是在古希腊产生的,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进入希腊文化的鼎盛时期,成为后来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文化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古代科学也在希腊得以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摇篮”,此时的科学多数以自然哲学形态的面貌出现。它的特点在于:

(1)经验的直观性。古希腊科学的基础主要是直观的经验,这些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直接感受所取得的经验事实不是在纯化的、可控条件下取得的,因此,比较表面、肤浅、模糊、不准确。

(2)理论的思辨性。古希腊科学由于其经验基础的直观性,所用概念及语言一般未经分解或分析,理论依靠猜测及思辨来编织,并受到各种宗教、神话、巫术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其理论体系多数显得笼统、朦胧、粗糙、含混,未能从哲学形态中分离出来。

(3)逻辑的渗透性。古希腊科学因受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数学重要性及亚里士多德逻辑法则的影响,因此,在希腊各种科学中都包含着理性成分及逻辑形式。这是古希腊科学能成为近代科学摇篮的重要原因之一。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3)

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神权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统治思想。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释并论证《圣经》的绝对真理性,批驳各种异端邪说。5—12世纪,西欧各国的科学研究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中世纪后期,大约12世纪开始,才有了复苏。而这种科学研究的复苏,为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作了一定的准备。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要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恰好使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武器,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当然也更有利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举起了科学“反叛”基督教神学的旗帜,从此逐渐摆脱神学统治,使自然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近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产阶级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产生和兴起近代科学。经过16—17世纪摆脱神学统治的斗争,自然科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经过16—19世纪近400年的努力,才初步建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体系。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把被托勒密“地心说”颠倒了一千多年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宣告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的解放。18世纪末以前的自然科学,除力学、数学得到较大发展、光学取得重大成就外,其他科学尚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当时自然科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并力图用机械力学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人们所获得的科学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不能说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过程性。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出与古代科学技术不同的特点。与主要建立在直接观察基础上的古代科学不同,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突破经院哲学的桎梏,提倡实验的方法,并建立起实证科学方法论的传统。作为认识自然的研究方法,实验在许多方面优越于观察和生产实践,所以,以科学实验为认识基础的自然知识就获得了新的科学形态,即实验科学,实验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形态。首次引入“实验科学”一词的是英国科学家、哲学家罗吉尔·培根,他强调真理的获得应依靠经验和实验,而不是引经据典。伽利略是最早自觉地、系统地把科学实验方法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因而被爱因斯坦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事实上也是整个近代科学之父。”(4)而对实证科学方法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另一个伟大人物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在其《新工具》一书中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从哲学方面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倡导,对实证科学方法传统的确立也作了卓越贡献。所以马克思把培根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5)。

实证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控实验,指的是实验应该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2)建构逻辑体系,一门成熟的科学,其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从科学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与判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由这些基本原理与基本定律为基础而推演出的逻辑结论。

(3)严格的实验检验,一个理论体系的建构,最初都只是一种假说,要使这种假说提升到理论,必须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只有经过了整体性的检验的理论才能被确认,否则将被淘汰。在实证科学方法中判定一个学说或理论的是非标准,是看其与实验事实是否相符,当发现理论体系的逻辑结论与实验事实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就说明在某些环节中存在着错误。

实证科学的方法因为强调实验的受控性及实验检验的严格性,使之任何一个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实验都可以广泛重复,不同理论的孰是孰非较易作出判断。正因为如此,不同科学家一般都有共同的语言;科学共同体对于某项科研成果容易取得共识。再加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各国可以共享,自然科学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财富,这也就保证了自然科学能够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性力量。

16—19世纪建立起来的近代自然科学,其科学思想的内核是一种机械的自然图景。认为原子是宇宙的基石、绝对的时空观,整个自然是一架巨大的机器,拉普拉斯决定论,运动连续性原理,等等。

3.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起点,是19世纪末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三大发现。这些发现,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突破了原子基石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拉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帷幕。强烈冲击着原子作为宇宙基石的传统观念,揭开了人类对于原子内部世界研究的序幕,开辟了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基本内容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1905年,爱因斯坦以自然科学大革新家的精神,提出了根本不同于牛顿的空间、时间理论,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0年以后,他又把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产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关于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根本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就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宏观物体运动现象,而且得以进一步去研究微观高速过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用量子概念解释了经典理论无能为力的光电效应,创立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物理学界逐步认识到量子现象的客观存在。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提出物质波理论。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把德布罗依物质波思想加以发展,建立起波动力学。与薛定谔差不多同时,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另一方面开拓了原子结构理论的新局面,建立了矩阵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人们通称它们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客体的基本运动规律,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决定论的经典观念,论证了连续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除物理学革命外,20世纪以来,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各领域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基础科学一系列新突破的基础上,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跃进,开始了一次新的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到达高潮,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并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理论成果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93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从实验上证明了原子能利用的实际可能性。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原子能最初用于军事部门,50年代开始和平利用。原子能是人类过去所不知道的一种全新能源。它的发现和利用,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人类征服自然力的又一次伟大的动力革命。如果受控热核聚变技术能够突破,则人类将获取几乎永不枯竭的新能源。

人类的探空活动,大致经历了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几个阶段。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到来。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空间技术的兴起,使几千年来人类邀游太空的梦想变成现实,开拓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途径,进而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它不仅对人类征服地球外空间,而且对人类遥远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创造是电子计算机。它从1946年问世到今天,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五次换代更新。现代电子计算机不仅具有计算精度高尤其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一些逻辑思维功能,并向高度模拟人脑思维活动的方向发展,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自己大脑内部自然的一场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明显地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1)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

(2)学科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涌现了大量所谓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往往成为最活跃的生长点。

(3)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学科,所综合的范围越来越大,即所谓科学整体化的趋向。

(4)产生了一些横断学科,它们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即所谓科学的横向整体化。

(5)科学的数学化。应当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的知识领域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提高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反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基础上,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整体,出现了科学整体化的趋势;科学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科学已经形成一个重要而又庞大的社会建制,出现了科学事业社会化的趋势;科学与技术更加密切地结合和技术科学的兴起,使科学通过技术越来越迅速地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也使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出现的主要新技术,基本上都是科学的自觉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彻底突破了以分析为主的传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所提供的整体性、综合性新方法,正获得广泛应用。

同类推荐
  • 常怀感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

    本书精选以感谢父爱、母爱等为主题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精品美文。情动你我,爱让天地广阔如许;美在瞬间,乐得人生感动多多。赏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本书中精选的美文,让你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 当代中国经济学

    当代中国经济学

    本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并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当代重大的基础经济理论。
  •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学文学读本(二)

    中学文学读本(二)

    文学阅读是综合素质与能力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继《新语文读本》畅销十多年之后,著名人文学者陈思和教授、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黄玉峰先生带领以大学教授和中学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从语文能力的快速提高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途径上,探究中学文学教育的新思路,历经数年精心打造成一套最具魅力的“中学文学读本”,献给广大中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中学文学读本2》内容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宋词,含义精深的宋元诗,盛极一时的宋元古文,异军突起的元曲,流派各异的明清诗文,日趋成熟的明清戏曲,集大成的明清小说七章。
  • 民国模范作文(第2季)

    民国模范作文(第2季)

    本书共分为五辑,主要内容包括:江山如画;生活映像;风物变迁;彼时心情;激昂文字。
热门推荐
  • 恋恋魔王

    恋恋魔王

    什么?!她老爹和名义上的未婚夫为了自己生意上的利益想把她倒贴给那个传说中三头六臂恐怖致极的冷血魔王当“贡品”?!才不要哩!!……原来魔王也没有那么可怕啊,而且她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喜欢上他了,但、但,当他们正情浓爱浓时,她那前未婚夫又来添什么乱啊,害她差点一命呜呼。。。
  • 超级强少

    超级强少

    他、一个来自隐世门派的土包子、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各路美女芳心暗许?当众人纷纷向他表示心底暗藏的爱意,浩天要疯了、双手捂住耳朵、大声喊道“让我一人静静好不好?”
  • 仙艮

    仙艮

    老天若是不给,我就自己拿!师傅死后,萧晨终于明白了这一句至理名言,从此,他踏上了一条逆仙的不归之路。
  • 终焉时区

    终焉时区

    2036年,夏。一颗流星闯入大气层。地球人收到了外星人的来信。自那以后……被绝对零度边界包围的高次元地区——终焉时区降临大地。超能力者遍布全球。超能力时代全面开启。想要生存下去,唯有超越自己的基因极限。——但,再怎么说,作为麻瓜,寻找一位超能力者妹子安静地培养下一代应该也算是有价值了吧?“说什么呢!我可是一只有理想有抱负的天才麻瓜啊!超能力界我来了!”“是啊,蚂蚁,快来啊,我们需要你!隔壁的智能马桶又堵了!”“喂喂喂!居然让我做这种事!我有可是觉醒了秀则的风能力和当麻的右手啊!你怕了吗!”
  • 恶魔师兄

    恶魔师兄

    什么?五百年前大举进攻人类并把魔法带到人类世界的魔族居然同意和人类和平相处?什么?是因为双方答应把竞争的舞台放在共同创造的第三方世界-“魔界”中,而这个世界中能够做到避免伤亡?什么?为了培养“竞赛”中代表人类的“种子选手”,将从学都-波伦亚中近百万的年轻魔法学生中选拔50名组成特殊班级“未来”?不不不!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这五十名人类未来的佼佼者们最终来到这个班级中时,那十位以学生助理导师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神秘人们,到底会将他们的未来引领到何方?
  • 薄凉领主浅浅爱

    薄凉领主浅浅爱

    前世被亲人抛弃的文弱少女,重生后的领主女王,此生注定要闪耀一生!
  • 数字风暴

    数字风暴

    战争是大时代最辉煌富丽的舞台,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成为主角。一脚被踹进了战争漩涡的林闻方,坚信自己能活下去,坚信自己能收获更多。最大的依仗就是:他不是一个人。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就在他的电脑里。他能够掌控网络、掌控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数字世界。他能够拨开战争的阴云,去为自己和战友夺取胜利。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各种奇思妙想兑现成现实。他能够洞察人心,让朋友温暖,让情人安然,让敌人胆寒……他是林闻方,一个工程师,一个战士,一个坚决不做看客的勇者!
  • 绝世倾城:溺宠七小姐

    绝世倾城:溺宠七小姐

    【宠文当道,小虐大温馨】当她再次醒来,就不再是从前那个人人喊打的废柴七小姐了,而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神枪手,代号007。原本打算替原主报仇之后,就找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度过一生,可是,偏偏是还有一些人要来招惹她,没关系,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为嘛,这个半路突然多出来的男人为何紧紧纠缠于她,还叫她………“娘子,请求带回家!”她瞥了一眼脸皮厚厚的男人:“路有多长你滚多远!”“娘子,表要酱紫嘛……”
  • 血案凶影

    血案凶影

    风雪夜路,步步杀机!孤傲、冷酷、睿智、武功卓绝的独行剑客,遭江湖同道、故交旧友合力追杀,处处深陷险境!究竟为何?白云山庄,灭门血案!究竟何人所为?精妙绝伦的推理,细致入微的观察,出人意料的结局!真相大白于天下!饮血魔剑再度饮血!阴霾散去,本该云淡风轻,然而,凄风冷雨夜,血案再起,江湖再次陷入恐慌......
  •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