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73500000026

第26章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孔子教弟子“日三省乎己身”。目的是驱除内心的私欲杂念,也就是心魔。拥有一个清净而广阔的内心世界。

禅宗说:“心随境转则凡,心能转境则圣。”所谓“心随境转”,就是挡不住外来的诱惑或威胁利诱。所谓“心能转境”,就是始终保持一个纯净无染,不被诱惑的心。能如此,还有什么“魔”能侵入心灵深处吗?

在南北朝“佛门皇帝”梁武帝之前,汉字中无“魔”字。魔是佛教中的鬼神,最早翻译佛经,从梵文音译为“磨罗”,意思是“夺命者”、“杀者”、“力”、“障”。

梁武帝说:“磨能恼人,字宜从鬼。”于是汉字中便有了与“鬼”字组合的“魔”字和“魔鬼”一词。“魔”字的造字者,是梁武帝。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一成语,原是佛教用语。释迦牟尼最早说法,所说的“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就是佛门之“道”,用来对付“魔”。可这个“魔”实在厉害,尽管释迦牟尼再三对弟子们说正道,可“魔”总是比“道”高出一头。《楞严经》说,释迦牟尼的从弟,大弟子阿难,在城中乞食时,被魔登迦女以魔咒摄入淫室,若不是佛祖让文殊菩萨赶往救援,也差一点儿被魔女毁了“戒体”。

阿难心中无魔,魔女也奈何不了他。可见即便天天跟在佛祖身边,魔照样可以让你神魂颠倒。

六祖法孙百丈怀海制定禅门清规,多达三百多条,可谓戒律森严。这壁垒森严的清规,都是用来对付“魔”的“道”。可那么多出家修行的人,真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者,寥寥无几。正如古德所说“求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原因都是在与魔交锋时,功力不够,做了魔的俘虏。

据此可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并非虚言。

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大概是每时每刻都在和魔鬼打交道,能胜出的大概也是牛角和牛毛之比,或许更少。

世上根本没有魔鬼,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共识。

旧小说中,道士手挥桃木剑,念咒烧符,拿鬼捉魔,纯属装神弄鬼,绝不可信。否则,我如此诋毁装神弄鬼的道士,老道早就念咒烧符,命令魔鬼来捉拿我了。

禅宗说很明白,所谓魔,只是“心魔”。禅宗六祖慧能说,魔有十万八千,所以净土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若能将魔除净,当即就在净土。心净就是净土,魔只在心中。十万八千,是形容我们心魔之多。有多少颠倒梦想,有多少由种种欲望产生的烦恼,就有多少心魔。

当然,只要是活人,没有梦想,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烦恼即菩提。可别颠三倒四,胡思乱想,甚至邪念不断,那就是走火入魔了。一念既生,心魔即至。《红楼梦》中,许多处在说禅。比如那个出家修行的佳人妙玉,只因白天动了凡心,对宝玉有了那么一点想法,当晚就被山大王掳上山去,做了压寨夫人,她的修行也就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这就是一念既生,万劫不复。

法律是道,可还是眼看着有那么多人入了魔道。儒家之道,道家之道,那么多的道,可还是对付不了魔。只因为魔在人心,无法缉拿归案。

人人都会有心魔,能驱除心魔,就是圣人。释迦牟尼总算是圣人了,但也不是天生的。他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时,天魔率众作难,想让他放弃修行,回到王宫去。释迦牟尼端坐菩提树下,不为魔王诱惑,终于睹启明星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魔王其实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心魔。毕竟他是太子,有娇妻幼子,有世间最光辉灿烂的前程。尽管他放弃这一切前有过苦苦的思索,但真的放弃了,不可能没有丝毫的留恋。释迦牟尼不是没有感情的人,他创立佛教,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为的就是劝导人们脱离苦海。也就是这一信念的支撑,终至驱除心魔,彻底解脱。

禅宗北宗神秀大师弟子寿州道树禅师,到寿州三峰山,住山弘法。山深林密,荒无人烟,条件十分艰苦。据说,时常有野人幻化成形形色色的魔魅,在他的茅庵前后左右作怪,发出怪异的声响,长达十年之久。道树禅师不为所动,野人无可奈何,最后销声匿迹。弟子问他为什么野人不见了。他说:“野人伎俩有穷,老僧不见不闻无穷。”所谓不见不闻,也就是内心清净,野人无隙可入,自然就拿他没办法了。这“野人”其实就是心魔。荒山修行,苦不堪言,道树禅师有过动摇,也是很正常的。

野人作怪十年,正是道树禅师十年修行,终于将心魔驱除殆尽的十年。心魔除尽,怪物便无影无踪了。

孔子教弟子“吾日三省乎己”;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庄子教人“心斋”,教人“听乎心”。说法不一,目的都是驱除内心的私欲杂念,也就是心魔。拥有一个清净而广阔的内心世界,成为“圣人”、“真人”。

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走出魔境,超凡入圣的人还是有。释迦牟尼是,孔子是,老子是,庄子是,孟子是。纵观历史,一代又一代为信仰为民族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志士仁人,都是圣人真人。原因只有一个,驱除心魔。

禅宗说:“心随境转则凡,心能转境则圣。”所谓“心随境转”,就是挡不住外来的诱惑或威胁利诱。所谓“心能转境”,就是始终保持一个纯净无染,不被诱惑的心。能如此,还有什么“魔”能侵入心灵深处?

我们都是做世间事,行世间法的人。禅宗从来没有要求人一定出世修行,世出世间不二,在家出家一样,这也是中国禅宗的一大特色。

《维摩诘经》里的那个维摩诘居士,就是个不出世而得佛法的高人。经中说他前世及前世的前世都是佛,之所以现世长住世间,是为了帮佛祖在世间弘法。

《维摩诘经》到中国后,成为禅宗经典,只为说明不出世间,一样可以参禅悟道。《五灯会元》记录了历代禅师的禅话,大禅师们说到维摩诘,从不提维摩诘前世是个什么。

“诗佛”王维,名维字摩诘。一看便知,他的名和字就是维摩诘。可见禅宗对王维影响之大,也可知他对佛禅信仰之深。毫无疑问,父母给他取的名字不是王维,这名字是禅悟后自己改的。

禅宗几乎不谈前生来世,佛教被改造成中国的禅宗,被中国化,由此可见一斑。

倒是“佛法在世间”,“行世间法即是行佛法”,强调社会和谐和伦理道德,常被禅宗用来教化众生。“即心即佛”,只求一个清净心。直截了当,简单扼要,生动活泼,文采飞扬。所以士大夫趋之若骛,禅宗成了士大夫的佛教。

修行不在乎形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修行。遵纪守法是修行。敬老爱幼,是修行。帮助一个孩子过马路,也是大修行。行住坐卧,都在可修行处。

苏东坡是个典型,无论是与禅僧交往的广泛,还是对禅的妙悟,盛唐以后,首屈一指。读他的诗文,了解他的一生,尤其是临终的洒脱,算得上是个明心见性,心魔荡尽的人物。

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大通禅师经常来往。有一次他带着营伎操琴拜访,大通和尚一见,眉头就皱起来了。那时的州府都有营伎,相当于歌舞班子,接待过往官员。苏东坡带着伎女,大通禅师不满,可以理解。在品茶时,苏东坡作了首诗,让操琴唱给大通和尚听: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却嫌弥勒下生迟,未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禅师你出自哪个宗师的门庭?传承谁的禅法?大约都是逢场作戏吧?借你的法器敲打,我也是逢场作戏,和你一样,你不要有什么想法。这美女才看了你一眼,你不要皱眉头嘛。你老和尚是弥勒佛,天天看见老太太来进香拜佛。只怪你生下来太迟了,没见到老太太们的青春年华。

东坡先生是在说禅。是在说大通禅师未入不二法门,还有分别心。虽住在寺庙里,但未入不二,也只不过是在逢场作戏。若已入不二法门,老太太小姑娘没有区别。若你自己心里什么想法也没有,你皱什么眉头?

大通禅师毕竟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眉头舒展开来笑了。不出世的苏东坡,比出世的大和尚高出了许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永远高出于道。就像大通禅师,念念不忘“道”,不忘以“道”制“魔”,“道”也成了“魔”。凡有所住,即便是佛是法,也成了“魔”。

临济义玄说:“若佛魔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未得名为真出家人”;“处处清净,即无佛魔”。可见,内心不净,念佛时,佛也就是魔。执着于佛,佛也就是魔。

几个年轻子弟,请一个假道学先生喝酒,还叫来几个歌女。席间,子弟们和歌女们闹得不亦乐乎。那位道学先生低头吃喝,闭目不语。结束时,歌女们向大家收钱。道学先生说,我闭着眼,连看都没看你们一眼,凭什么要我给钱?歌女说,看看算什么,闭着眼想的才更厉害呢!

心如明镜,能映现万物,但又没有一物可以滞留在明镜里。不迎不拒,顺其自然,魔来魔去,道来道去,都不影响心灵的清净。不用以道制魔,魔也无隙可入。

禅宗有句话头,叫“贼不打贫儿家”。贼就是魔,家中一无所有,贼自然不会来。心中清净,一尘不染,还会有心魔吗?

有个很穷的人,晚上睡觉只虚掩着门。有天夜里,来了个贼。那个穷人躺在床上看着贼四处搜寻,一声不响。贼一无所获,要出门时,那穷人说:“嘿!兄弟,别忘了把门给我带上。”

因为穷,所以潇洒。因为心无所住,所以挥洒自如。

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是要人有个清净心。但凡有个清净心,道也好魔也好,都与我无关。否则,与魔相比之下,道永远也无法高出魔半寸。无须以道制魔,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魔。本来无一物,和谁去比高低上下。

六祖慧能说: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这里所说的“在舍”“在堂”,就是“在心”。降魔之道,就是把魔变成佛。降魔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

《论语》说“吾日三省乎己”,庄子说“圣人无己”,说的也都是战胜自己,荡涤内心世界的过程。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不二。同样,心外无魔,魔外无心。道高还是魔高,只在迷悟一念之间。

《五灯会元》有则障蔽魔王的禅话,所谓“障蔽”魔王,显而易见就是障蔽心灵的魔王,即心魔。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追随者),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

金刚齐菩萨答:“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

内心世界廓然荡然,纤尘不住,清净不染。别说一千年,就是一万年,障蔽魔王也无隙可入,自然无可障蔽。

同类推荐
  •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

    本书系国内实力派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的评论自选集。书中所收文字及所评对象,显示了作者诸体兼擅的能力和评论多面手的风采。全书好处说好,坏处说坏,高屋建瓴,激浊扬清,既具美文路数,亦富思辨色彩,整体上堪称剑与歌的合鸣。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风俗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虽然知道见面握手是一种礼貌,结婚时要遵守种种礼仪,以及全国各地的风俗迥然有别,不懂地方风俗的人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人情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形成的,那么谁又是这些风俗的创始者呢?不要着急,谜底就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揭晓。
  •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

    本书以历史为经,风俗事象为纬,详尽描述了汉民族风格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本卷记述的是秦汉魏晋时代的汉族风俗史,包括汉民族的形成、发展、汉族风俗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汉族的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告诉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告诉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儿女,这是母鸡也会的,可是教育他们,却是我们伟大国家的事业。”在儿女教育问题上,我们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向父母们建议: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使他们具有独立性,这是对孩子一生负责,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对独立精神的最好总结,是一句饱含智慧的名言。读者将读到的数十个教子故事,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谨以此书献给那些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们。
  • Dota战记之剑圣传奇

    Dota战记之剑圣传奇

    巫妖王即将苏醒,艾泽拉斯大陆将再度陷入黑暗,落日余晖下一道瘦弱的身影蹒跚前行,成为圣者是他永恒的宿命。
  • 新时期青少年人文与思想读本

    新时期青少年人文与思想读本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新时期青少年人文与思想读本》精选表现人文素质、展现人文精神及情怀的优美篇章,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积淀健康的人文思想。
  •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生死夺命剑

    生死夺命剑

    一剑在手,天下我有。神挡杀神,魔挡杀魔,神魔不近。我的道路我来抉择,挡我者——死!
  • BigBang之坏男人

    BigBang之坏男人

    TG文改编自韩剧《善良的男人》不喜勿进本小说是一部恶搞BIGBANG的小说作者是VIP没听过爱到深处自然黑吗不懂得你们别瞎比比谢谢!
  • 作家与俏犬

    作家与俏犬

    一位善良毒舌的奇葩女作家(鱼西西)带着一只聪明英俊的金毛寻回犬(球公子),从北京闹市来到世外桃源的静谧乡村,在她和它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所发生的众多幽默感人,叫人发人深省又拍案叫绝的神奇故事。
  • 嚣张影后:重生之逆袭之旅

    嚣张影后:重生之逆袭之旅

    暮曦重生了,不为复仇,只是哭昏在了影后颁奖典礼上。哼哼,既然重生了,那岂有再次不做影后的道理?只是为啥有个捣乱的。记者:“咳咳,曦曦你为什么会选择言故做男朋友呢。”暮曦:“大概是因为他对我用情深吧。”言某人:“曦曦别瞎说,明明是你把我吃抹干净要对我负责的。”暮曦:滚!
  • 大反派之小丑

    大反派之小丑

    航海纪200年圣经中所言的大洪水爆发。洪水席卷整个地球。世界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汪洋大海。秩序。信仰。政府。人性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人类为了食物。淡水。生存空间。资源互相残杀。人。妖。魔。神话中的人物相继出世。乱世之中有九人的崛起最为迅速。相继形成了以九人为首的九大势力。天庭帝释天。阿布辛贝勒神庙埃蒙。圣域加百利。十二隐修院圣本笃。精灵王弗雷。拜占庭弥迦勒。炼狱路西法。泰坦神俄刻阿洛斯。婆罗门教阿育王。亚特兰蒂斯国王亚特兰斯。
  • 穿越之俏妃来袭

    穿越之俏妃来袭

    一块玉佩吸引着女主来到异时空,从此开始了一场漫漫的追爱之旅,她遇到他是无心的邂逅,还是上天的安排?---田梅深呼吸,这次她就豁出去了,把脸凑到皇甫羽的面前,小心地挪到他的耳边轻吹着热气:“等会,我会占你便宜,你别介意啊!”在犯罪之前必须打个预防针,何况这也是他愿意配合,可不是自己强迫的,以后要真算起账来,也可赖一赖。眼角余光扫视周围的人们,投射过来嫉妒的眼神简直要把自己湮灭。谁怕谁啊,不是要看吗?她就让他们看个够,惊喜可是在后头等着他们呢?双手突然勾住他的脖子就亲了上去。。。。。。。------其实爱情本就不是选择题,一旦明确,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