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73500000001

第1章 悠悠千古三家村(代序)

我们说,一个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抹不去祖先打下的烙印。这烙印就是文化烙印。文化是民族之魂。

说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许多人的反应就是诗、词、戏、曲、琴、棋、书、画,或者拘于时地的民风习俗等等,那些只是传统文化的种种表现,是流而不是源。我们说,一个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抹不去祖先打下的烙印。这烙印就是文化的烙印。

文化是民族之魂。没有文化的凝聚,人再多也不可能成其为一个民族。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说:“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杂货店”——佛学,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杂货店这一称谓的首创,是禅宗六祖慧能下五世法孙仰山慧寂禅师。他说,他这里说禅,因人而宜,“一如有人将百种货物与金宝作一铺货卖。我这里只是杂货铺。有人来觅鼠粪,我亦拈与他。有人来觅真金,我亦拈与他。”

“药店”——道家,社会出了问题,按事物发展规律,顺其自然,予以解决。中国历史上历次改朝换代之初,都有一个无为而治的阶段,与民休养生息。

“粮油店”——儒家,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有了这三家店,人生和社会所需就全有了。这只是个比喻,其实三家店提供的,是同一类日用必需品:精神食粮。

我以为“三家店”不如“三家村”更为贴切。

因为说到“三家店”就容易想到买卖,想到竞争,想到许多的不如意。“三家村”就不一样了,它令人联想到的是和谐、宁静、朴实的劳动和子孙后代的衍续,是其乐融融的生命存在。

道家和儒家是本土文化,是夏、商、周三代三千年的精神结晶。儒家文化生发于黄河流域,道家文化生发于长江流域。而后一南渐,一北上,涵养中华九州。

正如人体缺什么补什么一样,文化也同此理。儒道两家缺乏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以及对种种生命现象的探究。说的准确些,是缺乏系统的关注。于是便外来了佛学。值得注意的是,你来了还得我需要。同时外来的文化还有好些,最终都没成气候,唯有佛学成了一家人。乃至后来,佛学在它的本土印度隐退后,世界上就只有中国和由中国传播的佛学了。

在中国大一统之前的春秋战国,学派蜂起,百家争鸣。而儒家和道家始终居主导地位。到后来,大致也就只有儒、道两家了。

佛教是在中国结束战乱,真正实现大一统的西汉末期进入中国的。来的正是时候。佛教到中国,至今已两千多年。

从西汉到唐,大约五百多年。这五百年间,外来的佛学与本土文化经历了不停顿的冲突、磨合、改造、融汇,直到成为地道的中国本土化了的佛学,被士大夫阶层所热衷的佛学——禅宗。除了必修的儒学和兼习老庄,士大夫们无不读禅。虽说还有其他如净土宗等等的存在,但几乎已是禅宗天下(中国佛教百分之九十是禅宗)。乃至野老妇孺动不动也会斗斗禅锋。

禅宗的出现,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先最突出的表现和贡献,是在文学艺术上。传统文化的三家,说儒、释、道三家,严格准确地说,应该是儒、禅、道三家。

援禅来入诗文书画,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唐朝的王维。他的诗、画,直指人心,旨在意境。沿着这一轨迹发展到后来,可说完全改变了中国诗画的走向。就诗歌而言,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

被改造接受的佛学,当然不可能取代儒、道,三家既互通有无,又各自独立,各有各的价值取向。还说唐诗。另两家的代表便是李白、杜甫了。李、杜不可能不读禅,这从他们为数不多的禅诗可知。只是人生自我的价值趋向,使他们不想成“佛”。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道家人物自许,诗歌大多飘飘欲仙的李白,被称为“诗仙”。而“儒冠多误身”,诗意多为忧国伤时的杜甫,被人称为“诗圣”。

李、杜、王是同时代人,前后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岁月沧桑。这三个人铸就了唐诗的三足巨鼎,展示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和辉煌。也许,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家村”格局,最早得以体现的当是这唐诗时代的诗坛“三家村”了。

传统文化熏染出来的知识分子,始终处于自相矛盾的人格冲突中。儒家给他们指出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之路”,而道家则告诉他们如何“无用”、“无为”,顺其自然。儒家“亚圣”孟子搞调和,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至于儒、道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的“粮店”、“药店”作用,那是帝王术,与我们无关,我们管不着。

儒、释、道,三家之“道”无处不在,天天都和我们在一起。春种秋收,吃饭穿衣,待人接物,社会伦理,都是道。道无所不在,而又不为人知。所以《易经》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禅宗给人的,是个人内心的自我完善,所谓“明心见性”。它的社会作用,便是净化心灵,进而净化社会。若说可见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学艺术上。

悠悠千古三家村,不只是白云深处的墟落。说不完的中华风采,尽在“三家村”。三家合流,才有中华大文化。

有人问马祖道一的弟子大珠禅师:“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

大珠禅师答:

“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则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从宏观把握,三教是相同的,讲的都是人性,自性真心;从细微处着眼,或具体运用,就会有很大差异。角度不同,着眼处不同,则一分为三。只有人自己的迷悟不同,不在于儒、释、道有什么不同。

毋用讳言,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正如某些糟粕,某些劣根性。只不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永远不可能是个人的意志,只能是历史的取舍。

多年来,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读了不少儒家道家的经典。近年则对佛学和禅宗兴趣大增。人称佛学为“义海”,言其广博深湛。果然,一进入就出不来了。读读写写,就有了几十篇。

此前,也看过几部他人读禅读佛的文章,大多说佛门和禅宗的历史故事,或是读禅感悟。所以我在读读写写时,尽可能地有点自己的味道,也就是文化味,儒、释、道三家聚会,诗、文、书、画混为一谈。

写这些文字,本意是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后有一家报纸专栏约稿,这里的文字陆续发表了一些。因为是给报纸写,不能说太多的佛禅。后来想到出版,动机,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略尽绵薄。哪怕只有一个人读,也算是文化普及了。出版前,将为报纸写的文字又作了修改和补充,话也说得明白了一些。

没有儒家和道家,就不会有中国化了的佛学,更不可能有禅宗。对传统文化必须兼容并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把握,才谈得上发扬光大。否则就会有失偏颇,支离破碎,大文化就面目全非,不成其为大文化了。

现在有个现象,说到传统文化,只说孔子,很少说老子、庄子,对佛禅更是几近不提,似乎稍一涉足就有迷信之嫌。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对道家和佛学的一无所知,于是对什么是迷信也一无所知。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能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剥离的内容,自有其深刻的民族心理因素。正如我们民族的创世纪者是女娲,是盘古,而基督教民族的创世纪者是上帝。

我们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有孔子一个人,绝对是谈不上博大,也谈不上精深的。倘若如此,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的巍巍大中华,还有什么可谈?

我们常说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儒文化圈”。许多人都以为,儒文化圈里只有儒学一家。其实,这个圈内的各国各民族,对道和禅同样信奉。“儒文化圈”只是代名,总体来说,还是“三家村”文化圈。

禅宗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很大,这是有目共睹的。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求之本性,得之真心,也可说就是艺术的宗旨。源于心地,印于心田,才有文学艺术对人心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不是直白的说教。至于为实现这一宗旨的许多方法和原则,更是早就直接被运用于文艺创作实践。如含蓄、空灵、直指人心、非理性、非逻辑等等。而要理解这宗旨和方法,不能不了解基本的佛理禅风。

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锻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调鼐出我们独有的文化艺术。正因为是民族的,才成为世界的。了解艺术化了的禅宗,有助于了解儒家、道家的艺术观,有助于了解民族文化的整体,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如果说对儒家、道家精神一无所知,而能深入禅庭的,则纯属无稽之谈,无有是处。

读禅,读来读去说来说去,永远说不清的是“悟”,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悟,什么是明心见性?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对此概念没有解释过,六祖慧能也没有给弟子们解释过。但是,那个境界如如不动的存在着,是毫无疑问的。只有到达那个境界的人自己知道,但也说不出。就像梦里捡到一颗明珠,醒来想拿给人看,那明珠根本就不存在一样。所以禅宗有言:悟了还同没悟。只是这“还同没悟”与“没悟”有天壤之别。

都说禅宗是智慧,而什么是智慧呢?说得清吗?去问智者,智者也无言以对。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什么是智慧,只有神才说得清。

儒、释、道三家,释、道都有其本体,唯独儒家没有。所谓本体,简单的说,就是对天地万象源头的思考。

佛学的本体是“心”,所以又把佛学称为“心学”。“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禅宗“非宗教第一义”,一切源于心,归于心。离开“心”这一本体,佛教和禅宗便无从谈起。

道家的本体是“道”,道生一,一生二,累之至于无穷。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之又玄,变化无穷,能产生和统摄万物的,就是“道”。

儒学无本体论,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它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虽说儒学“五经”中包含了《易经》,《易经》可作哲学书来读,易经的本体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无穷无尽。这“太极”和道家的“道”,好像是一回事。但《易经》并非孔子的著作,儒家的思想也并非由“太极”产生,所以不能视为儒学的本体。

老、庄思想和“易(变化)”结合,就是两晋南北朝的“玄学”。在士大夫阶层,谈玄之风盛极一时。所以同样玄之又玄的佛学一进国门,就与士大夫们一拍即合。而士大夫们都是儒家弟子,儒学的参与,与道家一起,便给完全中国化的佛学——禅宗的生发、发展、开花、结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悠悠千古“三家村”,是高山仰止的文化殿堂,是发掘不尽的艺术宝库。禅宗汲取了儒家、道家精神的精髓,是完完全全中国化的佛学。从禅门入“三家村”,大概不失为一览“三家村”宝库的捷径。

同类推荐
  • 文水民俗

    文水民俗

    本书以文水县县城民俗活动为基础,汇编的一部有关于地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民间活动的文字记录,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用文字再现了当时民间民俗活动的场景。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本书从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乐舞戏剧、古玩收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著作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采用设问方式,介绍丰富多彩而又震撼人心的历史,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丰满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 从“物化”到“异质性”

    从“物化”到“异质性”

    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立项,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本书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过近80年发展中经历的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出发点,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和启蒙批判和在60年代经历的分化而形成的消费主义的历史,探讨其中经过物化观念到异质性的消费主义时代逻辑转换的内在机制。
热门推荐
  •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enry V

    Henry V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抑郁的离

    抑郁的离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已经失去了自我的感觉,我是那样子渴望有人能帮我走出这世界,这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我实在是太孤单了!
  • 贵门赌约:冰冷贤妻

    贵门赌约:冰冷贤妻

    一道圣旨,她成了风流公子幽云觞的妻子。无情的抛弃,气恼之下踏行江湖路。江湖凶险,一路走来,众多美男纷纷青眯,本有伤情的她,有些迷茫了,面对从多痴情男人,她应该选浪子回头的夫君呢,还是选男女难辩的儿时玩伴展紫虚;或者神秘诡异的男孩幽云羽;又又或者妖艳城府的十三王爷轩辕灏。可是,这些人的面具藏的很深,他们到底是自己的敌人,还是友人,她摸不清楚,真的摸不清楚。
  • 我的温柔坏女孩

    我的温柔坏女孩

    她,为了他,改变了自己,可是最后,还没有得到属于她的爱,就这样走了。他,就因为喜欢坏坏的女友,刺激的感受,伤了她的心,到了最后,爱上她,想与她相守此生,可是佳人已逝,无法相守。只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后悔……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克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克隆

    克隆是科学界的“历史性事件”,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创举”,对人类来说克隆是把双刃剑,是悲是喜?是祸是福? 但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或许造福人类,或许带来灾难?我们希望克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是福音。本书主要介绍克隆的发明、特征、应用(医学和人类)以及各国在这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等,这是一本关于克隆的科技小百科,是为了满足青少年了解克隆知识的需要而编写的,旨在培养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克隆的科普知识。
  • 天守阁

    天守阁

    天地不仁,百姓生如刍狗。天守阁立,复还朗朗乾坤。如草芥,如飞絮,如蝼蚁,如沧海一粟,如九牛一毛。生如“草民”事事哀,但求平地一声雷,敢把乾坤来颠倒。本文主人公:苏哲,梅岭人,永定候苏仁耀之子,聪慧,性仁厚。于少年时突遭变故,险命丧,机缘之下得入天守阁,年十三岁。刻苦经年,终有所成。承天守阁,继济世业,守天下人。
  • 暖婚盛爱

    暖婚盛爱

    他们曾是结为连理的夫妻,但后来却分道扬镳。三年后,他强势回归,成为了云锦市的商业巨子。他的残忍、阴狠、暴戾,以及偶尔的温柔、温情都被她目睹。他为了再度得到她而不择手段,也为了保护她而不顾自身生死,他到底是爱自己?还是不爱自己?她怀着孩子,被人设计陷害命悬一线,他却只冷冷说了两个字“不救。”“萧璟!我只愿我们死生不复相见!”
  • 宋人轶事汇编

    宋人轶事汇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门婚宠

    名门婚宠

    本是集万千宠爱的的大家闺秀,无奈奉父母之命嫁入尔虞我诈的黑暗豪门。亲眼目睹好友死亡,将她卷入一场明争暗斗的纷争之中。”林雅彤,我要你为小薇的死付出惨痛代价,我要你生不如死。“新婚之夜,在一片喜庆之中,丈夫鹰隼般的眼眸让她浑身发寒。原来,这场婚姻是建立在他不情她不愿的报复基础上。一入豪门愁似海,丈夫不疼,婆婆不爱,还要被嫂嫂伤害。两情相悦的情人一次失约,让她陷入这豪门恩怨之中。当情人带着失约的真相再次归来,她却移了心淡了爱。【有些爱,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有些恨,也会变成最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