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73300000014

第14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8)

九、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是帮助来访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帮助来访者在生活中做出往往是新的和困难的选择的疗法。它建立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Glasser,1925―)所开创的一个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1961年,格拉塞在《心理健康还是心理疾病》一书中首次谈到现实疗法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实践尝试。1965年,格拉塞的《现实疗法》一书问世,标志着现实疗法的正式推出。在这本书中,格拉塞对传统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作了批驳,系统阐述了现实疗法的理论和应用。自此以后,现实疗法就以其一些受欢迎的特色迅速受到咨询和治疗者的注重,并推广开来。

1.基本理论

(1)人格理论。现实疗法对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力求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以达到一种“成功的统合感”(success identity)。格拉塞认为,人有一些基本需要。在早期理论中,格拉塞提出两种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感需要。一个人需要爱人,也需要被人爱;需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是重要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80年代以后,格拉塞提到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存、归属、力量感、乐趣和自由。这些需要都得到较好的满足的人,就体验到了成功的统合感。与具有成功的统合感的人形成对照的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他们相信没有人爱自己,觉得自己卑微渺小,没有能力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的问题也无能为力。在格拉塞看来,有心理困难,需要咨询和治疗帮助的人就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

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要满足他(她)的基本需要,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就必须在现实环境中有合适的行为。只有他(她)做出合适的选择,合适的行为,他(她)才有可能从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他(她)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她)自己,必须由自己对自己负责。换一种说法,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时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这样的行为才是现实的,负责的行为。

(2)心理困难的实质。在现实治疗者看来,不存在什么心理疾病,所有的心理困难皆源于失败的统合感。正如前面提到的,只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才感到孤独,与他人疏离。他们的行为无益、无效,不能满足基本需要。他们自责、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且认为自己无能力改变自己,不能承担责任。他们倾向于让步、放弃、投降,习惯于接受失败。这些都是心理困难者在症状后面的共同特点。

(3)治疗的目标。现实治疗把这样一些东西作为治疗追求的目标: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做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因此,负责任的行为是现实治疗的核心目标。负责任的行为的含义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其行事方式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可能性”(格拉塞语)。

(4)治疗的重点。现实疗法认为行为,包括四种组成成分:行动、思维、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根据格拉塞的行为控制理论,从控制的有效性或容易程度来说,比较容易控制的是行动,其次是思维。因此,现实治疗把治疗过程的重点放在行动――可观察的行为上。它并非完全不理会情绪感受,但它总是从情感与行动和思维的关系、联系的角度来谈论情感。相信随着个人成功地控制其行动,情感体验也会随之改善。格拉塞说,“我们不能够命令自己感到好受些,但我们总能够命令自己做得更好些,而做得更好些会使我们感到好受些。”

更进一步说,现实治疗者关注的外显行为是当前的和今后的行为,而不是过去的行为。他们认为,人不能改变他的过去,关注过去的失败是浪费时间,关注现在和将来才是建设性的。因此,现实治疗者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来访者分析他(她)当前在做什么,他(她)的所作所为是否能有效地满足个人需要;帮助来访者设计新的行为,并随即付诸实践。

2.现实治疗法的特征

控制理论为现实治疗提供概念性架构,咨询员应用此理论所蕴涵的原理与实践来协助人们进行改变。以下将叙述本治疗法的特征。

(1)反对医疗模式。现实治疗法从一开始即摒弃传统心理疾病如神经症与精神病等概念,认为这些症状是对外界事件的反应。现实治疗者认为,神经症或精神病的行为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某件事,而是我们选择这些行为来作为一种企图控制自己内心世界的方法。即使某些行为(如神经症与药瘾或酒瘾)令人痛苦而且无效,但它们仍有某种程度的作用,否则我们不会再继续使用它们。格拉塞认为,我们选择这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来填补自己想要的与已有之间的不足,因此,我们所谓的外在“压力”因素,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它们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格拉塞主张,压力是一种主观感觉,某人认为是压力的事物,对其他人则未必。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是独特的,并且我们几乎能够控制所有的压力情境。

(2)成功的统合感与积极的嗜好。成功的统合感的概念对理解现实疗法具有重要作用,持有“成功的统合感”的人,视自己是个能够给予爱与接受爱的人,感觉到自己有力量,具有自我价值感,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重要,并能够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具有成功的统合感的人拥有力量,此力量能协助他们创造满足的生活。格拉塞另发展出“积极的嗜好”(positive addiction)观念,作为在生活中培养心理力量的主要来源。常见的做法是跑步与冥想。

第一,强调责任。现实治疗法一直都强调责任的重要性。格拉塞将负责界定为:凡为满足个人需求,但不妨碍他人满足其需求的行为谓之负责。负责的人具有自发性,知道自己从生活中需要什么,并会拟订计划来满足需求与目标。简言之,所谓负责是指个人已学会有效地控制其生活。格拉塞强调,不论治疗者或普通人,均应避免批评,因为如果我们学会过负责的生活,就不会苛求自己,寻找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批评对我们并无帮助。

第二,反对移情作法。现实治疗法拒绝采用移情作用。格拉塞认为,传统的治疗者通过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当事人。现实治疗法要求治疗者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不要将自己的角色想成是对方的父亲或母亲。格拉塞自创立现实疗法之后,即强调当事人在治疗中不会想要去探索过去不成功的生活,只想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愉快地相处。现实治疗者不重视当事人过去的失败,但是为了证明当事人有能力能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因此会去找对方过去的成功证据,并会协助当事人去处理与现时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情况。

3.治疗过程

(1)友好的关系。现实治疗的开始,就是治疗师认真地努力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继续这个努力。格拉塞(1972)认为必须显示出自己对来访者的关心,并且显示出自己愿意和来访者谈任何值得改变的事情。正如Bassin(1993)所说,“现实治疗家是温和的、友好的、人情味的、乐观的和诚实的”。这个态度使来访者可以信任咨询师,这样,来访者可以满足归属的基本需要(格拉塞,1981),巩固治疗关系。作为这一步的一部分,治疗师需要适当暴露一些自己的信息,用第一人称来鼓励来访者的投入(Bassin,1993),即使是在关系一开始,治疗师的重点就是在行为上而不是在感受上。不过治疗师也倾听来访者的感受,这是对来访者的关注。

在解释现实治疗的过程时,Wubbbolding(1988)讲述了建立友好和关注的关系的几个要点。他说,首先要注意行为,用一种开放的、接纳性的姿势坐着,眼神和来访者保持接触,偶尔意译来访者的话。对咨询关系很重要的还有礼貌、热情和真诚。为了现实治疗成功,为了积极的改变能够发生,必须要坚持纪律和责任。一方面要礼貌热情,另一方面要坚定地坚持纪律和规矩,Wubbbolding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当来访者违反纪律时,例如违反学校、医院和管教机构的制度,现实治疗家不判断和谴责这个行为,而把它看作来访者满足需要的方式。在咨询关系开始时,当有适当的机会时,治疗师会表明自己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也是脆弱的。

除了这些促进关系的行为,Wubbbolding还描述了以后咨询过程中的咨询行为。治疗师倾听并关注各个主题,如抑郁、自我挫败、人际矛盾等。治疗师也倾听那些隐喻性的语言如“我是个隐身人”。主题和隐喻是对下一步的计划和设计实施过程有用的资料。确定主题有助于确定咨询的重点和需要的改变。下面治疗师要关注来访者的需要和希望有的改变。“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多次问,让来访者和治疗师一样对咨询的目标有清楚的感觉。来访者会谈到他们对自己、家庭、朋友、工作治疗师的期望。对那些别人(家人、教师和法律机构)送来的人,要问他们自己的期望,这个期望和别人对他的期望往往是不同的。当来访者有了一个决定后,就可以开始做改变。

艾伦的例子,可以作为咨询中友好的接触和发展关系的例子。艾伦是一个20岁的华裔美国大学生,父母是台湾人。他现在是读大学2年级下学期。他的问题是不喜欢他的专业而且朋友很少。他的朋友都是以前中学的,大学里没有,他住在家里,到学校时往往课已经开始了。他希望有约会,但是他没有约谁。他说他很郁郁寡欢。咨询一开始,咨询师很认直地倾听艾伦的话。在倾听中,害怕和消极的主题多次出现。

艾伦:我好像什么也做不了。我陷在泥里,不能自拔。

咨询师:听起来你想摆脱。可能我们有一个拖车把你拖出来。我不是拖车,但是我可以帮助你出来。

艾伦:你说我能好?

治疗师:能。你需要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一起找办法得到。

在艾伦谈话时,咨询师使用了一些轻度的幽默。他愿意帮助摆脱,这表明他关心艾伦。治疗师使用(第一人称)表明了这一点,治疗师支持了来访者使用的隐喻“我陷在泥里”。

在第一阶段末尾,艾伦把他的抱怨转化为愿望、需要和知觉。他希望找到满意的生活道路。他希望找到真朋友,而不是只是想搭车的人。他想约会而且在和女孩子一起时更自然。在关于需要上,他希望通过友谊和恋爱得到更多归属感。他希望在和人交往时更自信,更敢于开始和维持与男性或女性的关系。咨询师意识到在艾伦的生活中缺少快乐活动,比如体育运动。除了谈友谊和事业,他总是谈想要有台球、游泳和车上的工作。咨询师帮助艾伦检查自己的照片簿,看他的需要是否满足了,然后开始帮助艾伦满足自己的需要。

(2)探索整体行为。正如前面所说,整体行为包括做、想、感受和生理活动。现实治疗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控制一个人的生活靠的是做。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用个案讲现实治疗的第一本书的名字是《你在做什么?》(格拉塞,1980)。现实治疗要知道一个人在做什么,例如,如果来访者的父母是酗酒者,检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用的,但重要的是关注这个来访者面对酗酒的选择,而不是指责父母过去的酗酒行为。在决定“来访者做了什么?”时,最好问“发生了什么?”“谁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你说了这个后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界定来访者的“照片”和知觉。以后,治疗师重视和关心如何行动并满足来访者的需要。这些会引起来访者知觉的变化和感受的变化。

当艾伦谈了他所做的事情后,我们发现他一天的活动有一个模式。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

艾伦:8点半离开家去学校。

治疗师:自己开车去?

艾伦:不,昨天是我开车、波尔搭车。在周四一般是他开车、我搭车。

治疗师:在车上做了什么?

艾伦:我们听收音机。我们一般不说话。

治疗师:然后你做什么?

艾伦:停好车去社会学教室,然后去英语教室,以后吃午饭。

治疗师:吃什么?在吃午饭时做什么?

艾伦:我一般是在英语教室边的咖啡屋吃饭,我总是带饭盒,一般15分钟吃完,然后学习。下午1点上课。

治疗师倾听了艾伦做的事情,和谁一起做,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做。对艾伦来说,这是不满足的行为,因为它不能满足归属的需要、权利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咨询师继续问他的生活和其他部分,发现他所做的事情,孤独地做事情这个主题重复出现。

(3)评估行为。“评估”这个词压缩了就是评价,要让来访者对自己的行为做价值判断。通过有技巧的询问,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做自我评估。价值判断是由来访者做,不是由治疗师做。有时来访者会漫不经心地评估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和来访者认真评估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是很有意义的。

Wubbbolding建议提下面这些问题:

你的行为对你有帮助还是有害?例如,一个因早退而受罚的学生说:“我的行为对我有帮助,我想离开就离开学校这样就可以抽烟。”然后,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评估,为抽一支烟而受处罚是不是值得。这个问题帮助来访者在各种情境下评估自己行为的效果。你这样做,得到了你需要的东西了吗?这个问题帮助来访者评估行为,并看这个行为是否值得。这使前一个问题更明确化,并使行为的评估更容易。例如,离开学校去抽烟,这个学生只能在一小会儿时间中得到自己所要的。你违反纪律了吗?这个问题帮助来访者见到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的关系。这个问题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做了什么。

你的需要现实吗?评估需要的现实性,可以帮助来访者决定是否要坚持这样的行为。回到抽烟的例子上,他会发现自己要抽烟就离开教室,这是不现实的。

这样看这件事有什么好处?给出了来访者选择其他行为的方法。在我们的例子中,抽烟者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离开教室抽烟的行为,这也可以帮助他们关注他们和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关系。

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来访者评估他们现在的行为的效果。当一个关心你的治疗师问这些问题时,询问会引起深思熟虑的内在改变。这些问题帮助来访者更有责任。

艾伦的咨询师帮助他评估自己的行为,方法是问他一些问题。比如“你是否违反纪律?”这个问题没有问,其他问题都问了。

治疗师:你自己吃午饭有什么好处?

艾伦:不,没有好处。我感到孤独。我不喜欢吃午饭的时候。

治疗师:你在你的时间中做了什么?

艾伦:读一些英语文章。我想,我可以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治疗师: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艾伦:没有,我更愿意和别人交谈。

(4)计划做得更好。评估完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怎么做。计划中包含做一些事情的细节,例如,如果我的计划是明天5点半起床,我的计划就要包括找一个闹钟,放在哪里,预设到什么时间,我醒后要叫醒谁等具体问题。计划应该能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归属、权利、自由、快乐)。在设计计划时,要简单具体。现实治疗建议来访者做很可能成功的计划。

完成计划的责任在来访者,而不是其他人。“如果我哥哥叫醒我,我就5点起床。”这属于差的计划。我必须有控制地在5点能起来,计划应该是积极的,是和做某件事情有关,而不是和不做某件事情有关。和“我明天不抽烟”相比,更好的计划是“我要做3个特别想做的事情,这样我就可以控制我对抽烟的渴望”。个体通常选择重复的计划,例如,选择一周锻炼4次就需要重复的计划。如果锻炼很有趣,而且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参加,这个计划就比较容易实现。同样,如果是计划明天做锻炼,和计划两周后做锻炼相比,这个计划比较容易实现。在选择能够满足他的归属需要的计划时,艾伦和治疗师拟定了几个计划,一个似乎是在周二、三、五和朋友一起吃午饭。他们讨论了邀请哪些朋友,在哪里和朋友会见,如果朋友不能参加怎么办等。另外,他们讨论了和朋友怎么说。当艾伦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他和治疗师做了角色扮演,扮演了怎么交流。他们讨论了和谁说足球,和谁说电影,和谁说选举。计划是每两天和别人一起吃一次饭。

(5)实施计划。在实施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计划是否可行。现实治疗使用口头和文字的合约保证实施。文字方式的好处是,它可以很明确地确定要做什么,附带确定如果没有按约定完成计划怎么办。

艾伦和他的咨询师有一个文字合约,确定艾伦要约乔和皮德吃午饭。对许多人来说,一个合约看起来像一个法律文件。艾伦和治疗师的合约不过是几句话,是咨询结束前写在一张纸上的。他们讨论了如果艾伦不完成计划应该怎么办。他们决定如果艾伦完不成,艾伦就得带波尔上学一周,而不是以前那样轮流开车带对方。

这个循环的其他3个方面不是程序化的,是和咨询环境和关系有关。咨询师指导他们如何克服在整体行为的探索、行为的评估、做计划和实施计划上的困难。这3个方面体现了现实治疗的现实性,改变需要努力,不工作是不会改变的。现实治疗中不接受借口,不批评也不和来访者辨论,当来访者没有完成计划时也不放弃。

(6)不接受借口。正如Wubbolding(1988)所说,问“为什么”就意味着接受借口。治疗师应该忽略借口,关注于实施其他计划。表达对来访者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改变,这是很有益的。讨论为什么没有完成计划不好,它会把注意力从控制上转移开,有时计划没有过错会成为合理的原因,有时是来访者不能控制的环境的原因,例如,艾伦的计划能不能实现和朋友的行为有关。如果是乔没有按约定做,治疗师还是要表扬艾伦按计划去做了;如果艾伦说,“我忘了叫乔了”,治疗师也不问“为什么你没有叫乔?”因为这样问就是询问借口。治疗师只是谈一个新的和朋友一起吃饭的计划。

(7)无处罚和批评。如果来访者没有完成计划,治疗师就接受这个结果;如果假释犯违背誓言,法律会处罚他。治疗师不适合对没有过错的现实治疗过程的来访者批评、处罚和辨论。在格拉塞的观念中,批评是对教育和治疗过程的破坏。有时需要批评,但是批评要尽量少用,而且要对事不对人。格拉塞要区分错误行为的结果和对人的处罚。

如果艾伦没有按计划和朋友吃饭,最好检验一下没有按计划做的后果是什么,治疗师和艾伦应该再开始评估和制订计划,也许计划在下课后和朋友接触比在午饭时接触要好。然后,在更成功的情况下,艾伦再做一个和朋友一起吃午饭的计划。

(8)不放弃。改变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让对于过程做无效选择的来访者获得有效的控制不容易。如果这个人因酒后开车被捕,他还有酗酒闹事、暴食等许多问题,治疗师不要放弃。探索行为、评估行为、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反复循环的。当一次成功了,治疗师要鼓励、奖励来访者。

艾伦在治疗师帮助下给自己布置任务是合理的。和那些被禁闭的人、酗酒者和吸毒者相比,他的问题是很简单的。他可以设计几个在大学中交新朋友的计划,他可以和这些新朋友一起打台球和玩车。另外,他可以由朋友介绍认识一些女性。他可以在约会时更自然。当他可以满足自己的归属、权利和快乐需要后,就不再需要做计划了。在一周一次的4个月的咨询后,他每两周见两次治疗师,和他谈自己的学业和社交。因为他的进步明显,所以咨询情景是轻松的,气氛是友好的,有时分享故事,有时由咨询师对他成功地完成计划给出奖励。

十、后现实疗法

“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1.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与理念

(1)叙事心理治疗导源于后现代主义。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了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对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的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3)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麦克?怀特认为,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力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到。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的过去,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通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简单地说,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透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想法,用“问题外化”(externalizing)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意义一体化的知识。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其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案例]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我不知道……

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

学生:(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

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

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我有办法让他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哪些天分?

学生:我……好像……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在想,我好像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象有办法让他们买……

学生: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展?

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事件叙述出来以后,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unpack),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十一、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施治者与求治者之间的良好关系,积极应用施治者的权威、知识与关心来支持求治者,使其发挥自己的潜力,面对现实处理问题,以渡过心理上的危机,避免精神崩溃。支持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比,并没有自己本身独特的理论依据,它主要运用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来操作,为求治者应付情感上的困难或心理上的问题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是最普通且最广泛运用的心理治疗方式。

支持疗法针对“分析性疗法”而产生,它不必对求治者进行“领悟分析”,不必用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求治者的早期经验,也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也就是说,当求治者面对严重的心理挫折或心理创伤,如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无法医治,或发觉自己的配偶有不忠行为,或面临亲人受伤或死亡等意外事件时心理难于承受,难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精神几乎崩溃,感到手足无措,需依靠别人的“支持”来应付心理上的难关时,由施治者提供支持,帮助其应付危机。支持疗法的另一含义,是指对求治者的人格不成熟、情感脆弱或患有慢性精神障碍、退化性障碍,需要施治者长期支持与照顾,以降低复发或恶化的可能性,增强应付现实的能力。

1.支持疗法的治疗原则

(1)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当一个人心理上受到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因此这一原则就在于提供所需的心理上的支持,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等等,以协助求治者渡过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但需注意的是:施治者的支持要适度,且有选择性,就像父母不宜盲目疼爱或袒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通常说来,“支持”不是“包办”,施治者要考虑求治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的严重性、自身的性格及自我的成熟性,应根据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应付困难的经过而做适当的支持。此外,支持并非仅口中说说,而应在态度上有真切表示,让求治者体会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糟。

(2)调整对“挫折”的看法。协助求治者端正对困难或挫折的看法,借此来调节并改善其心理问题。例如:做父母的常因子女顶撞或不听话而气愤难平,施治者可帮助父母了解子女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子女向自己的父母表示意见,甚至提出相反的见解,是可喜的事情,这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非完全是不敬长辈的表现。假如能以此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用特别生气,也就能以稳重的心态去对待年轻人的言行了。总之,检讨自己对问题和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己对困难的态度,使自己用恰当的方式去面对困难,走出困境。

(3)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此原则是帮助求治者,对可利用的内外资源进行分析,看是否最大限度运用了资源,来对付面临的心理困难和挫折。所谓“资源”,其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家人与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家庭的财源与背景、四周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可供给的支持条件等等。当一个人面临心理上的挫折时,往往会忘掉可用的资源,而不去充分利用,经常低估自己的潜力,忽略别人可以提供的帮助。心理医生应在这方面予以指导,助其渡过难关。

(4)进行“适应”方法指导。其重点之一就是跟求治者一起分析,寻求应付困难或处理问题的恰当的方式方法,并指导求治者正确选用。例如:因害怕父母生气而不敢给父母看成绩平平或糟糕的成绩通知单,是躲避问题的适应方式;自己没信心而怀疑自己的配偶不贞,因而常常吵架,破坏夫妻感情。这些都是不明智、不健康的处理方式。因此指导求治者面对自己功课不好的现实,向父母保证将会迎头赶上,才是积极的适应方法;尽量与配偶和好,保持良好感情,不但可维持夫妻关系,还可提高信心。支持疗法的重点可放在分析、指导求治者采用何种方式去处理心理上的困难,并考虑如何使用科学而有效的适应方法。

2.适宜支持疗法的病症

支持疗法是一种基本的心理疗法,不管施行何种模式的心理治疗,支持疗法的原则都宜采用。然而,更确切地说,支持疗法特别适宜下列诸种情况:

(1)求治者遭遇严重的事故或心理创伤。面临精神的崩溃,急需他人的支持来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2)求治者的自我能力脆弱或未成熟,需他人给予长期心理支持,以免精神状态恶化。或者,刚从严重的精神疾患恢复,面临应付现实环境、需要适应现实的康复期。

(3)在开始心理分析性治疗或其他特殊模式治疗之前。宜使用一段支持性心理疗法,建立求治者与施治者的良好关系,稳定求治者的情绪,为特殊性的治疗作准备。

(4)不适合尝试分析性或其他特殊性心理治疗的病人,宜采用基本的稳定性支持疗法。

(5)施治者未接受特殊的心理治疗训练,或临床经验不足时,宜使用基本的支持疗法。

在使用支持疗法时,施治者同时应注意,对求治者的过分关心、同情与长期支持,可能会使求治者丧失自行适应、康复及成长的机会;或者造成求治者对施治者动机的误会,产生非治疗性的关系。因此,即使是最基本最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也得经历适当的训练和经验,并接受督导。

十二、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1.理论基础

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身心疾病。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产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质所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换句话说,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症、焦虑发作、各种恐怖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希望健康、幸福、努力向上,但内省力也强,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安全的精神安宁担心。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悸等误认为是病而恐惧、紧张。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感觉越敏锐,“症状”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响下,患者陷入内心冲突状态,形成神经质症状。森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有明显的神经质症状。他12岁时还尿床;16岁以后时常头疼、心跳快、容易疲劳,还有其他神经衰弱症状;中学时曾患肠伤寒病,虽多方求医,坚持治疗,但收效甚微,老是对自己的健康担心;直至他上大学一年级时,因受其症状的折磨,学业都难以坚持,考试将至,感觉难以应付,抑郁气愤之下,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遂放弃一切治疗,彻夜不眠地拼命学习。结果却出乎意料: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年缠身的各种症状竟不治自愈。

森田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着一种类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拮抗的调节作用。例如: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观念、情感和意向,同时也会产生与此相反的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调节人的行为。森田称之为精神拮抗作用。比如恐惧时出现的不要怕心理;受表扬时反而涌现内疚的感情;出现对某人不敬的念头的同时会想到,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而加以否定。这种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证人的精神安定和恒定的安全感。因此,与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的,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且拮抗作用过强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反复控制,形成拮抗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症。另外,森田认为,有疑病素质的人是“完善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那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主观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严重。

森田正马将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由上述反应引起的各种恶性循环状态统称为神经质,并把神经质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善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3)发作性神经质。它有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发作等。

森田疗法专家高良武久认为,森田疗法不可能治愈所有神经症,只有神经质症才是森田疗法的真正适应证。

由此可见,森田疗法关于神经质症状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由于疑病素质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影响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事实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

同类推荐
  • 自我的实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自我的实现(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心理保健:公务员的精神大餐;重构你的认知;做情绪的主人;管理你的意志;驾驭自我意识;轻轻松松与人相处;应对压力等。
  • 和希望一起飞

    和希望一起飞

    中考时,因没考上重点高中,我不禁感到心灰意冷。父亲的斥责在我眼里成了唾弃,母亲的鼓励也被我视为唠叨。一种难于道明的青春年春年少时期的叛逆使我开始憎恨这个世界,开始与父母、老师甚至自己作对。班主任曾私下不止一次对我的同学断言,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会有出息的话,那一定是上天瞎了眼。对此,我从来深信不疑。那时候的我是学校最鲜活热辣的反而教材,老师可随时毫无顾忌地当着同学的面将我贬得一文不值。
  •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度去分析了二十四位文学大师们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特征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与多样,对心理咨询工作将起到不可估量非常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青少年人格塑造:马加爵案件的心理学思考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从案发,抓捕凶犯到法院宣判马加爵死型,引发了们诜我猜测、分析、评论、和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加爵的非逻辑性作案动机更成为人们尖注的集点,本书作者深入马加爵曾经生活过的家乡、学校及其相关部门,收集、采访了大理马加爵及其与之相关的原始资料,从心理学视野入手,通过其成长历程,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其杀人动机形成的非偶然性做了客观、理性的解答。同时对马加爵的作案动机提出了新观点并进一步对马加爵杀人动面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人格缺陷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解读。 本书不仅仅对马加爵,而是通过对马加爵一案的分析,提出了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热门推荐
  • 天光乍破到暮雪白头的距离

    天光乍破到暮雪白头的距离

    “一个喜欢你的人,他愿意花上一个下午时间戴上耳机仔细地听你歌单里的音乐,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你儿时写的日记,他愿意去研究你说过一句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想了解你没有他的过往,了解你的全部,这样一来,他拥有的你就更多了一些。只要你一转身伸出手,已经走出九十九步累的精疲力竭的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踏出最后一步,对你说:‘我来了。’”我看着他泛着夕阳余晖般温暖潮涌的眼眸,深深浅浅一一扫过,那里承载了太多的过往。所有的爱恨纠葛,所有的执念,又或者是依恋和不舍,他都一声不吭地全盘接受。我迟疑着伸出手,有些颤抖,有些期待还有些惧怕,他猛地拉过我的手,把我的脑袋按在怀中,轻声道:“我来了。”
  • 乾坤剑天

    乾坤剑天

    热情于考古研究的大学生叶云,正在夜间整理文物,被天上突发的流星雨砸中,之后便开始了一段异界玄幻之旅……
  • 音乐教父

    音乐教父

    ………………觉醒未来巨星的记忆……
  • 嗜血公主的蔷薇复仇之恋
  • 勤劳节俭(中华美德)

    勤劳节俭(中华美德)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本书收录了很多民间关于勤劳节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本书去温习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 农药知识(中)

    农药知识(中)

    《农药知识》系列丛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农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田间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书中内容详细介绍了农药的基本知识、常用农药品种的基本特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等。
  • 极品游戏者

    极品游戏者

    好吧,当一个人从小一事无成,突然有一天,就是因为一枚游戏币他就做了一件十分扯淡的事情,结果让他进入了一个扯淡的世界,开始了一段扯淡的辉煌,这件事情绝对很扯淡,但是确实发生了,而且就在现在!当然虽然这个故事里有无数的美女和无数的兄弟,但是主教用自己扯淡的人生发誓,他绝对没有yy,或者传说中的王霸之气!********************************************************************建了两个群苹果园VIP群:167864514,vip用户可进苹果园1群:167864479,起点注册用户入
  • 魂斗士完全版

    魂斗士完全版

    万年前,一个强大到足以毁天灭地的人被封印了起来,而万年之後,这个封印被一个天性懒散的少年解了开来。於是这个名叫风飞扬的少年成为可以召唤史上最强魔神的人,可惜这个魔神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力量,而且也长得搞笑无比。这两者的搭配会在这个世界掀起什麽样的风波呢?
  • 礼舍利塔仪式

    礼舍利塔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年余泪

    千年余泪

    孤舟一片,激起千年泪。一场灭世的阴谋,一场跨越千年的斗智斗勇,一个个惨烈牺牲的人与神,终究如尘埃般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