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9400000038

第38章 故事以外的故事

去年早春的一日,我收到了一封从《小说月报》转来的信件。

信是从济南发出的,一个陌生的地址。看样子是一封读者来信。

信中的大意是这样的:我是济南一所大学的退休教师。最近刚读了《小说月报》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上选载的您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系列之一《非梦》。我发现您小说中的某一段故事,与我失踪多年的二哥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冒昧地给您写信,希望能与您联系,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信尾还有一些感谢的话,感谢我写了这部小说,等等。

写信的人叫做贾民卿。与我作品中在抗战时期牺牲的那位青年人贾起同姓。他说他的二哥原名贾汉卿,出生在青岛,三十年代末离家参加抗战,后辗转到江浙一带,曾在金华地区加入过抗日组织朝鲜义勇队,一九四一年左右与家里失去联系,从此音信全无。据说贾汉卿后来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在天日山地区英勇牺牲。但至今几十年过去,没有接到过有关方面的任何书面通知,更无法得知贾汉卿遇害的详细原由和经过,贾汉卿最后的下落便成为一段无人知晓的历史疑案。最近,他和他的家人偶尔读到了我的《非梦》,深感小说中那位牺牲在天目山的爱国志士贾起,无论年龄、籍贯、身份和经历,还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都同真实的贾汉卿一一重合。那么,小说中的贾起,是否就是他失踪多年的二哥贾汉卿呢?

他在信中急切地表示,若是小说中曾与贾起相恋的朱小玲,也就是作者的母亲,至今依然健在,他很希望我母亲能告诉他贾汉卿牺牲前后的真实情况,至少,他和他的妹妹贾子义,还有可能知道汉卿最后的埋骨之地,也许有生之年,还能为死去五十多年的亲人,祭扫荒坟……

我的手微微颤抖起来。信纸上的字迹一片模糊。

还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那个山东人贾起了。他是作为一个真实的烈士和活着的英雄,进入我的生活和记忆的。

那是很多年中一直被妈妈不断重复叙述着的故事。叙述多半发生在夏日的某个夜晚,四周闷热无风,溽湿窒息,树叶静止不动,像一幅阴森而狰狞的剪影。年轻的贾起背着行李向我走来,只是那么一个飘渺的瞬间,我甚至从来没有看清过他的容貌,他便消失在天目山苍莽的丛林之中了。唯有那一声凄厉的枪响,每一次都尖锐无情地穿透贾起高大的身躯,然后重重地坠落在我的心上。

那是真的,是真的么?

这样的问题虽已重复多次,妈妈的回答也毋容置疑。但多年前牺牲在浙西大山里的贾起,对于我仍是一个疑虑重重、神秘而虚无的谜。

那个被妈妈以悲壮的敬意和至爱的情怀,无数次讲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萦绕着徘徊不去的悲恸和忏悔。妈妈坦言的悔恨和内疚,使我深感贾起之死在她一生中留下的伤痕和阴影。由于那种错失之无法挽回,她的伤痛确是无以排解和无从解脱。于是除了父亲之外,一遍遍地向她尚未成年的女儿复述这个故事,诉说她在贾起死后的若干年中,由于一直无法找到贾起家人的歉疚和不安,便成为她赎罪和寄情的某种方式。

多年以后,终于有一天,我恍然明白,在我离家北上前那些少女和青年的岁月里,妈妈无法忘却的贾起,每一次从夏夜里若隐若现、飘忽走来的那些日子,恰恰是贾起牺牲的祭日前后。

故事其实并不十分复杂,一九四三年,朝鲜义勇队在江西上饶被迫解散时,妈妈决定跟着贾起一同到东北去寻找抗日联军。北上遥远的路途需要一笔盘缠,妈妈说可以回德清老家去筹集。而去德清的唯一路线,必须经过国民党势力盘踞的浙西天目山。对此贾起曾表示过犹豫,但他最后仍是陪同妈妈去了浙西。到达于潜后,被相识的熟人认出告密,两人突然同时被捕关押。妈妈的家人闻讯赶来,欲用重金将妈妈保释出狱,但遭妈妈拒绝,坚持要家人将贾起同时保释。就在家人回去筹钱的几天中,风云突变,日军扬言进攻天目山,国民党中统特务机构调查室奉命将犯人分别转移至深山。由于途中行动不便,遂匆促将一份黑名单上的人,秘密枪杀于深山之中。待母亲的家人携款前来,妈妈方知贾起已从容就义,遗体无踪。她哀恸诀绝,却已无法挽救贾起的生命。直至贾起死后,妈妈才知道贾起原来是浙西行署早已通缉在案的中共党员。

妈妈不能原谅自己。贾起从此是她心里永远的痛。

当我成年以后,我想我曾对妈妈说过人死不能复生之类的话。况且贾起之死,妈妈只是一个因素,而不是后果和责任。

但妈妈固执地摇头。后来她说你难道不懂得贾起之死,与你生命的某种联系么?如果贾起不死,我也许会嫁给他。那么你就不是现在的你了。

我无言。

贾起之死,就这样成为我生命的一种原由。并且是后果和责任。

贾起的亡灵从此不仅在他每年的祭日来访,而开始突袭式地降临、时时刻刻与我同处。他一次次闯入我的思维,与我娓娓交谈、向我切切发问。

于是有一天,我决定要写出这个故事。为妈妈也为我自己。

那时我没有想到这个故事之外还有故事。我只是觉得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潜藏着一些尚未被人透视的更深层的意思。历史已成为过去,但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与感受,却常省常新。

我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第三章结尾处(曾作为中篇小说《非梦》的一节发表于《收获》杂志),关于贾起之死,曾有这样一段感慨:

然而对于这场悲剧,我却持有与我妈妈很不相同的看法……我心里的答案很清楚:因为他爱她。是爱情促使他敢以生命去冒险。他把他的生命同时献给了革命和爱情。而死神却比爱神抢先了一步到达。事实上,我们所无限景仰的爱情和革命,彼此从没有和睦相处过。革命摧残着爱情,而爱情又折磨着革命。这个爱与死的话题,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个永远的困惑。

我把那封济南的来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首先想到的是杭州的妈妈。我拿起电话,却又放下。我不敢立即在电话中向妈妈报告这件奇事。我担心这位乘坐着白色信封,来自长空天际的贾民卿先生,会让妈妈脆弱的心脏一时无法承受。

于是把贾老先生的信,郑重其事地装入信封转去杭州家中。再给妹妹打了电话,让她婉言向妈妈陈述。我无法想象妈妈收到信会是什么样子。当泪水湿透了信纸的时候,五十年的沧桑人生已是一片空白。半个世纪之后历史余音微弱的回响,会在妈妈心里激起何等强烈的震撼呢?那是一个痛楚又欣喜的时刻——真实的故事变成了小说之后,小说竟又繁衍出真实的新故事。

那以后的事情,作为小说的作者已无所作为。我只知道贾民卿先生已被妈妈绝对地肯定为贾起的哥哥。想必贾起当年活着的时候,是曾经详细地向他的女友介绍过自己的家人的。妈妈很快给贾民卿老先生回了信。据妹妹报告,妈妈写那封信时,一边写一边哭,信纸撕了一页又一页,从早上一直写到夜里,忧喜交加。令她欣慰的当然是贾起的家人至今依然健在;忧的是当年贾起被秘密杀害以后,她始终未曾得知贾起遗体真实的埋葬地,几十年来,连她都无法为贾起祭扫墓冢,如今更到何处寻觅莽莽大山之中的孤魂呢?

但故事外的故事,却开始在我小说以外真实的人世间延续和发展。

济南的贾民卿先生收到我妈妈的复信之后,将原信转到青岛老家,那里有他们的小妹贾子义。贾家兄妹关于追认贾起为革命烈士的申请报告,很快送呈青岛市民政部门。报告被批准立案以后,查证小组的三位同志即赴杭州取证。小说中依然活着的人物,变成了贾起一案的证人。历史事实证明,贾起于一九四〇年在浙江遂昌参加中国共产党。牺牲前,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进步文化活动。他的入党介绍人,一位在南京、一位在北京;他当年从事进步活动中的五六位战友和狱中难友至今健居杭州。他们都义不容辞地对贾起的革命历史作出了证明。一九四三年贾起牺牲前后,与他同关一处牢房的杭州大学关非蒙教授,对前来查证的青岛同志说:“我就是一位死里逃生的见证人。当时我在牢房里目送贾起被枪兵押走,过了一阵,听到间断的枪声从山里传来,我明白敌人对贾起下了毒手。”还有一位知情者俞某作证说:“当年,贾起上了国民党党部的黑名单。解放以后,国民党于潜县党部书记长曹某被镇压时,人民法院贴出判决书,上头列举的第一条罪名,就是杀害共产党员贾起……”

经过多方面的核查,从有关人员的回忆、公安部门档案、地方党史的资料记载,对贾起一九四三年牺牲前后的情况基本查清。一个活生生的青年革命者贾起的形象,五十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

至今年五月,贾起的妹妹贾子义女士,为贾起一事专程来到杭州,就住在我父母家中。贾起牺牲的半个世纪以后,两位从未谋面的老人,被一部小说牵引着互相走近,在贾起付出了生命的旧地重续前缘,共同凭吊和纪念她们的亲人和友人贾起。至此,我妈妈才知道,贾家在革命胜利前和革命胜利后,先后献出两个儿子:贾子义的二哥贾起,牺牲于白色恐怖时期;而三哥贾超,一九五七年反右时,因为一幅漫画而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崂山月子口水库工地劳动改造,在六十年代初期,不幸“失踪”。究竟是“自行失足落水”还是别有原因,现已无从查考。到宣布右派“摘帽”时,根本已找不到贾超其人。家属向有关方面要人,最终仍是不了了之。

贾家老母为盼两个儿子归来,从四十年代等到六十年代末,眼泪流尽,郁郁而终。

曾经收到过贾民卿先生寄来的一张贾起年轻时的照片,委托我转寄给妈妈。

照片上的贾起,面膛宽阔,五官端正,眼神凝重而深沉,嘴唇的棱角线很是分明,有一种英气逼人的感觉。一头浓密的黑发,用清晰的中线分开,留下了四十年代的标记。

我很惊讶,这个贾起,就像我们无数次在电影中看到过的那些英雄人物,或是领袖形象——真的是一脸正气。

我与他默默相视。他那坚毅而悲壮的眼神,飞过荒郊野岭,穿过时间隧道,在路上整整走了五十年。

妈妈几十年遥望默念的贾起,就在这一瞬间里簌然复活了。

贾起的复活,是因为他从未在他的亲友们心中真正死去过。

妈妈把一个消失的贾起交给了我。于是我用文字盖了一座永久的房子,用以供奉他飘泊无踪的亡魂,以使他在天之灵安息。但我没有想到,贾起真的会在那些无声的文字中苏醒。

在小说中苏醒的贾起,记起了他五十年前被猛然折断的生命,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

或者说,贾起就是为那些未能了断的亲情而苏醒的。

事后想起来,这个故事外的故事,确有些不可思议的奇妙和蹊跷之处——

为什么他的小妹贾子义的大女婿赵传康先生,去日本出差回国,在上海机场候机厅等候转机飞回青岛时,想找一本杂志消磨时间,偏偏就读到了一九九五年第二期《小说月报》呢?

赵传康怎么就恰恰注意到了书中人物贾起,与他妻子姜盈的二舅舅经历相似,回到青岛以后,便急急禀告给岳母大人了呢?

就好像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诱导着、牵拉着他们,将他们悄悄领到了那本杂志面前。

是谁呢?还会有谁?

唯有贾起的幽灵,知道自从自己失踪之后,父母兄妹的焦虑和渴盼。

唯有贾起本人,九泉之下仍然放不下尘世间的亲缘。

但已成为浙西天目山孤魂的贾起,又能如何向远在山东的家人,准确地传递自己最后的噩耗和信息呢?

这一等便是五十年。

贾起一定曾无数次向妈妈托梦。期待他信赖的女友,去完成这庄严的嘱托。贾起的托付是有前提的,他希望有朝一日,让朱小玲的女儿用笔来写下他们以鲜血奉献的真诚与抗争,也藉此能给予他的家人一份文字的凭据。

那是一份没有契约的协议。而我签了字,却对此一无所知。

这便是后来刊登在《收获》杂志,又经《小说月报》转载的《赤彤丹朱》系列之一《非梦》。

于是他的游魂从天日山的某个地穴里悠荡出来,飞过崇山峻岭,越过长江黄河,徘徊在西子湖畔,降落在青年时代求学的大上海,把那本刊载着他下落的杂志,借风藉雨,最后辗转交到了自己家族的后人手里。

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对自己曾经献身的理想,作出一个理性的交待。

冥冥之中,其实贾起一直在试图引领着我。只是我的彻悟来得太晚。

那不是神灵也不是信仰,而是一种长存于世的生命信息。

有时候,我凝视着《赤彤丹朱》赭红色的封面,觉得那其中也有贾起的鲜血,一直渗入到华夏大地的深处。可惜,它残留在地表的颜色,已经同红色革命的主题无关,只沉淀下来种种有关人性本质的思考了。

同类推荐
  •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害怕下雨;害怕日晒;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失业;害怕经济不景气;害怕房价涨太快;害怕改变;害怕一成不变……为何社会越发达,人们怕得反而越多?香港三大词人之一周耀辉,凭借对社会现实的精准观察,用诙谐幽默的文笔,将人们内心不敢面对的东西轻松揭破。从A到Z的128种恐惧症,每个症状,每个“病人”,原来都与你我息息相通。如果“害怕”是种病,这本书就是最全病理分析手册;有句话叫“久病成医”,所以:读完这本书,(但愿)你可以什么都不怕。
  • 搬光阴

    搬光阴

    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触的用心写作的人。他的诗歌简洁朴素,用词谨慎、节制,不夸饰,不故作惊人之语,这让我猜测他的性情。如果说“人诗合一”的状况果真存在,他的文字就是他的经历,就是他的人生感受。
  •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本书由数篇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组成,内容生动感人,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都是对生活的感恩,都足以让我们洒下一捧感动之泪。
  •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心灵的印记

    心灵的印记

    回忆,真是很奇妙!久留心底的往事,可以在回忆里让其情景再现。消逝的故乡、远去的童年,甚至是自己至亲至爱的故人,都能在回忆中一一找回来。本书再现作者走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历经作者精心打磨,跃然纸上,读来温馨、雅趣,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至尊冥狱

    至尊冥狱

    世人皆知地狱十八层,却不知晓除此之外还有九层,统称----冥狱
  • 真实的幻想空间

    真实的幻想空间

    死亡很恐怖,会失去意识陷入永久的沉睡。但死亡也许不是结束,也许某种存在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真实的幻想世界里继续存在,获得以往无法想象的东西。
  • 邂逅神秘BOSS

    邂逅神秘BOSS

    听说,聂家富可敌国,聂少年轻俊逸,却喜欢玩神秘。听话,聂少女人无数,身边女人从不超过一月的保鲜期,且变态到只喜欢沾染干净的女人……“报告夫人,检查完毕,她完璧无暇,是个干净的女孩!”“就她吧!给我们聂家冲冲喜!”可聂家大少对这冲喜丫头诸多嫌弃:胸部32A的女人,脑袋智商是0的女人,没资格伺候他,还嫌她不讨喜?MD,她不招人喜欢?去死!她年初晨虽不是倾国倾城的美女,但也算进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的全能型青春美少女,就算你是鼎鼎大名难伺候的聂家大少,也能把你给迷得晕头转向,心甘情愿说爱我!
  • 蛋碎乌托邦

    蛋碎乌托邦

    余一被主编封杀,又被女友分手。落魄的余一决定倾其所能写出一本大作以一炮走红,给主编和女友一个响亮的嘴巴。为此,他颠沛流离,一时落魄潦倒,买下了蛋形蜗居,开始了在京城的滚“蛋”生活。之后,他结识了神奇的绿化工徐阿姨、来京治病的李定夫妇、混迹演艺圈的书冉等。他们一起弄来了更多的蛋形蜗居,打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蛋形乌托邦。
  • 掌心的灵动

    掌心的灵动

    在神界中,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可是他却背负着家族神秘的诅咒。她倍受嘲笑,却有着乐天派的性格,她的灵力是最差的,但是在她的身体中蕴含着一股不知来源的强大灵力。他们一起来到了人界,生活却没有轻松起来,在他们的身后有虎视眈眈的邪恶之势,真的是神界预测到了什么,才会让他们来么……
  • 入定不定印经

    入定不定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悔过自新说

    悔过自新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莫付君心:人生何处是江湖

    莫付君心:人生何处是江湖

    繁华落尽,他说:好好活着......风起云涌,她泪流不止:既相逢,何必相识?既相识,何必相知?既相知,何必相恋?既相恋,何必相忘?……剑指天下,刺尽了繁华,血洗过的天空,你的笑颜依旧那么无暇。真相大白,荒唐之至,她冷笑,心如死灰……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孪生球王

    孪生球王

    一对从小分开的双胞胎兄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篮球梦想。各种爱恨情仇,热血沸腾,一路走来,皆成传奇!
  • TFBOYS之公主Emily

    TFBOYS之公主Emily

    Emily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主殿下,在某一次到重庆当插班生时,意外见到TFBOYS,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