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9400000029

第29章 闭上眼睛读王晋

确切地说,当今艺术你看着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去试图理解它。对于我,它不再与眼睛有直接的关联,实质上是作品背后与眼睛以外所发生的关系。选择判定关系本身已经说明了具有一种造型能力,作品的气度风采将全部取决于把握这种关系的准确性。

——王晋一九九四年六月于北京

西城三里河卧游精舍

我们无法知道,王晋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之后的最初几年中,心里都在想些什么。看上去,他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在同画界的朋友们聚会时,大多数时间里他总是稳坐一角,据说要到了半夜十二点以后,才会突发其来地侃侃而谈。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一年期间,他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同时创作一些综合材料的丙烯画作,在那些注入了抽象因素的画面中,他对于现实的反叛其实已初露端倪。王晋的素描功底扎实,国画作品多以传统文化作为素材,用大写意的手笔,传递出现代的精神状态。他的架上绘画颇具个人风格。但他却从不参展。

进入一九九二年,恰是三十而立那个年纪,王晋终于从宣纸上脱颖而出,就像一只咬破蚕茧、蜕壳而出的蛾,跌跌撞撞地扑入了深浅莫测的世间。

他开始实践一种被称为行为艺术的现代艺术创作。

行为艺术,即是把思想变成行动。这种近年来在西方已十分流行、普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尚处于实验艺术阶段。勇气、创意、场地、还有大量的自筹资金投入。选择是一种挑战,不仅仅对于自己。

那是一个空白,也许是一个深渊。但把进行创作的实施过程,当成传统意义上展示作品的过程,对于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无疑是极富诱惑力的。

一九九二年三月

飞蛾扑火,也许是一种规律和定势。一九九二年的王晋,果然一出场便直奔火光而去。继二月在北京游乐园塑造了一百个草包头像之后,他紧接着又为自己制定了一次大型行动方案。这个被命名为“王晋九二、三作品”,是在北京城南一座废墟的残垣断壁下,以墙为背景进行的。

白墙、中国墨、音响、灯光、火堆、火叉以及人和人的行为演示。

断墙被蘸墨的巨笔涂抹着,墙上逐渐出现了一把中国式的椅子、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似乎复现着墙内曾经有过的日常生活场景,然而如今主人已退出或被驱逐出旧日的领地,只剩下蓝天和白墙孤寂为伴。

浓黑的墨汁继续耐心地侵蚀着墙面,这个不断重复的动作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将昔日的白墙彻底覆盖成一幅不规则的黑幕,就像大火燃烧之后焦黑的遗骸,黑墙与黑夜融为一体。那个时刻,废墟前的火堆正熊熊喷燃,金红色的烈焰开始舔卷着墙基,风助火势,发出呜呜的声响,空地一侧传来的空旷而悲凉的音乐,是火焰的伴奏,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意味。当作品开始自己行走时,作者已不再需要执笔,笔被一件古老的兵器置换,介入了这场火的战争。兵器的出现,抑或意味着破坏,抑或是一种打碎。它被人执掌着,舞刀弄枪的人,活生生的人,动作着的人,使得传统文化又重新燃烧起来,构成一种变幻不定的画面,难以终止和定格。作者已不再仅仅是造型者,而被解脱或强化为造型本身。

黑色的墙、黑色的天空;红色的火光、人。没有观众。

但是在那个变幻的时空中,自然的演示已与人的行为殊途同归。

天光放亮,火堆熄灭,音乐消遁。

作品消失了,但没有结束。

它也许只是曾经活跃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然后被短暂地显现成图像,又悄然隐没,继续作为一种想象而存在下去。或者,根本不再存在。

那可算作王晋最初一次成功的实验。在这个作品中,我们无须读解出作者的某种观念,我们只是接收到一种类似文化状态的暗示,以及对于这种状态的观赏趣味。

叩门

一九九三年的王晋,是否时常感觉着焦虑与不安。他似乎总是听见一种叩门的声音。夜半、清晨、或是阳光明媚的正午,那声音时而急迫时而细微。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寻寻觅觅的样子,他检查了每一扇房门的活页以及背后,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

于是他打开了房门,循着那叩门声走了出去。

他看见了一九九二年的那堵墙,横在他的窗前。那墙往胡同的尽头延伸下去,越来越高、越来越长。他抚着墙砖,最后一直走到了故宫的城墙底下。

他发现叩门的声音正是从这里传来。然而,没有手指,也没有巴掌,只有一些飞扬在空中的钱币,一下一下地拍打着故宫古老的墙砖,发出躁动的喧哗。

那是一些浅绿色的钞票,是比人民币值钱好多倍的那种,上面印着一个个卷头发高鼻子的老外。

故宫墙被它们肆无忌惮地叩击着,在春天的大风中摇摇欲坠。

墙基下塌落着一些巨大的故宫墙砖,厚重的砖面上,残留着千年帝国的荣光。

他将那些砖块小心地捡拾起来,那时他清楚地听见了从自己心里传来的雷鸣般的叩门声。

他把砖块请回了家中,开始用丙烯和油画色,在每一块砖的正反两面,一丝不苟地涂制手绘的美妙图像。这是他作画以来,几乎绝无仅有的一幅“油画”作品,精致的笔触竟然将一张张放大了的美钞、绘制得以假乱真。

后来就诞生了题为《叩门》的九三作品。

坚硬的故宫城墙砖,变成了一沓厚若墙砖的美钞。然后一溜摆开,安放在屋角一排年代久远、已辨不出颜色的军用弹药箱上——这些新实物体的组合场景,具有怎样一种反讽现实的意味呢。

第二年春天一个大风飞扬的日子,王晋将他亲手绘制的十六块美钞故宫城墙砖,重新镶嵌进北京故宫南墙。五月,再一次将二十块美钞城墙砖,镶嵌入故宫南墙。当斑驳而破旧的城墙剥落的墙缝和墙洞里,被重新嵌入一块块鲜艳而醒目的美钞墙砖时,昔日灰暗的墙面忽而充满了欲望和注解。从远处看去,那些横放着的浅绿色的砖块像一个个破折号,指向墙外和门外的世界……

传统又一次被解构。古老的故宫城门正在发出沉重的开启之声。与此同时,历史内核与和现代包装的杂糅、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冲突,却像安置在榴弹上一触即发的引信,以王晋独特的行为方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叩门》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获奖。这是行为艺术作品,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展览中获奖。《叩门》为王晋叩开了艺术宫墙之门,但遗憾的是,由于某种使王晋无法接受的原因,他最终退出了参展。

在他看来,门无处不在,而叩击过程中的快感,才是他真正期待的。

北京—九龙

门开启之后,门外的路延伸开去,处处是路、处处是门。

他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一九九四年四月,“北京一九龙”作品主创与拍摄人员,分乘三辆汽车,经复兴门至玉泉营环岛,由京开公路向南行驶一小时三十分钟,到达创作现场——北京大兴县黄村铁道部三局线桥一队京九铁路建设施工驻地。

在银亮的铁轨和灰色的枕木之间,出现了一个黑色的人影。

一点五十分,他开始调制红颜色。

红广告粉、红霉素片、红墨水、红线、红油漆、红鸟鞋油、红葡萄酒……

龙胆泻肝丸、大亨果茶、雀巢咖啡、飘柔洗发液、黑人牙膏、感冒逋、芬必得、新一代活力28、五星啤酒、七厘散、全国列车时刻表、青年地图、可口可乐……

还有一口咸菜缸和一只葫芦瓢。

调制过程一小时十分钟。然后登上“建设5400”机车头,经道叉上京九铁路。下午三点,开始用经咸菜缸搅拌过的红颜色,刷涂枕木及铁轨——

浓重粘稠的红颜料,被一层层涂在冰冷坚固的水泥枕木上。我们的眼前渐渐出现了一格一格变成红色的枕木,就像一排排刚被剔下肉的新鲜肋骨,赤裸裸地向着远方延伸。随后铁轨也被涂成了红色,像两根带血的骨架,支撑着即将呼啸重压的车轮。枕木与枕木之间的碎石,泛着一种冷漠的白光,如同密密麻麻的草芥,散落于骨骼的边缘地带。在视线可及的铁轨尽头,有两棵自然成长着的孱弱的绿树,像一丛仅存的头发,成为蔓延膨胀的红色道路上具有鲜明反差的点缀。红色的轨道在雄赳赳地扩张、推进,直逼南方海岸那个飘荡着香风迷雾的九龙半岛……

将一个黑色的道钉细心地染成红色,用去了整整一筒口红。

整个作品由西向东行涂二百米,涂刷过程历时二小时四十分钟。

将二百米铁道涂成红色,用去了整整一缸红颜料。

当作品完成时,褐色的咸菜缸也已变成了一只血淋淋的大染缸。

于是苍茫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条鲜红的大道,像一个红色的箭头,欲跃欲纵。它将长久地同土地和路基融为一体,直到岁月的风雨把它的颜色洗去。京九铁路通车的那天,也许红色的路轨已恢复了它先前的本色,但总会有一些红颜料的颗粒、红颜色的蛛丝马迹,被残存下来,闪过疾驰的车窗,让远行的旅客怵目惊心……

由于有关道路的种种歧义,读解这个作品是困难的。我相信其中必然蕴含着某种积极的含意,渗透到铁轨以下的土壤中去了。

行为艺术的奥秘和魅力,就在于它彻底地打破了观众与读者原有的欣赏习惯,提升供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让人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和体验世界。行为过程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使它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更具接受上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所以优秀的行为艺术作品应该是一种境界,或者说它龍够把欣赏者引向一种新的境界。

“北京—九龙”作品完成以后,王晋本人曾说:调红颜色真难!采用各种方式及手段调制红,都不能准确地反映红颜色的倾向。颜色会随时空变化,而呈现出的色彩也会变化无穷。我所选用的红,应该无论从纯度到明度,从粒质到神气,都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红色这一特定时期,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概念。

从京九回来后,王晋的衣裤鞋袜和手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血迹斑斑”。

抗洪—红旗渠

继“北京—九龙”作品之后,当年八月,王晋在北京火车站,完成《投资指南——末班车》作品,九月,以故宫墙为北京,实施《签署声明——气雾杀虫剂》作品。这一作品即用闯入者飞虫克星气雾杀虫剂,在故宫城墙上喷射“WE LOVE YOU”九个英文字母(中文:我们爱你们),连续喷写三遍。一转过身,字母迅速消失,只留下一股杀虫剂的气味。

闻到那气味的人,却已不见墙上的任何痕迹。

孰是孰非,任由人们自己去回味、琢磨了。

但王晋关于红色的表达似乎意犹未尽,气雾消失之后,他眼前又出现了那令人着魔与惶惑的红色。他认定一九九四年将成为他作品的红色时期。

到了那年夏末,八月十四日清晨,王晋再度出征。乘坐67次特快列车从北京出发,当日下午到达安阳,然后改乘长途汽车,于晚六时到达河南林县。

这一次,他选定的目标是高悬于太行山腰上的红旗渠。

八月十五日下午,他和几位朋友租车前往盘阳红旗渠总干渠。

正是夕阳西下时分,群山巍峨,雾霭苍莽。

巨石垒砌的水渠,在山谷间凌空飞架,从山腰盘旋蜿蜒而去。水色清澈,透出山里的宁静与质朴,像一条流淌着的大动脉,横贯太行。

干渠中心石砌的桥面上,忽然扬起了一道绚丽的飞虹,那虹的颜色有些诡谲,猩红中略带着生涩的感觉,瀑布一般向水渠倾泻。红色在沉降的过程中急速向四周弥散,如腾烟如飘雾,更似祥云缭绕,袅袅娜娜地落下去,那水面上已开满了一朵朵嫣红的玫瑰,转瞬又不见,化作一道红彤彤的长绸,贴着水波颤动……

那个时候,桥上的王晋便是舞绸人。

他站在桥上,往八米宽的水渠中,一口气投下了二十五公斤浓缩的红色矿物粉。

红粉扬起的烟气,将他笼罩在一片粉红色的纱幕之中。青山绿永间,只见一个小小的红人,腾云驾雾地在一叶舟槎上作画。

红色汇入碧水,如同凝重的血浆缓缓移动,又不断地溶解、延长、流淌——一百米、一千米、二千米、三千米……就像勃勃跳动的红色血脉,庄严地通往太行山的心脏。

这条几乎与王晋同年龄的红旗渠,在三十华诞的某一个瞬间,曾被改写为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河流。不再膜拜红旗的日子,红旗渠却真的红了。

这一次,红得很彻底,红透了每一个水分子。似乎把王晋心里的“红色情结”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去了。这个千辛万苦的作品过程,像一次没有麻醉的手术,一刀便切开了动脉,将他自己的鲜血,毫不吝啬地输入了进去。

据王晋事先了解,矿物粉溶解于水,对农作物无害。

当晚七点二十分,王晋一行人安全通过太行山隧道。大山重又沉寂。

红旗渠其实没有变红。天下的水是什么颜色,红旗渠就永远是什么颜色。红旗渠仍将以它固有的功能,造福于太行山区的百姓。对于王晋来说,红旗渠只是一种媒介,以使他有机会以更为直接的感受,去表现经验中那些不可复归的因素。他认为一门新的艺术是一部不断向其媒介的抵制让步的历史。它的抵制主要体现在力求“穿透”画面的意图。

而这需要作者对自然的独特领悟。

娶头骡子

人说近朱者赤。从红旗渠回来以后,王晋在艺术圈内一时很有些走红的迹象。

但王晋却有些发蔫。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还缺少一点什么。

单身的王晋,终于恍然大悟地想起来要娶媳妇了。

他决定娶一头骡子做新娘。

一九九五年七月,破天荒穿上一身黑西装的王晋,喜气洋洋地走进了京郊朝阳区来广营乡的一所牲口围栏。那里有许多头骡子、驴和牛马在等待他的到来。对于即将被选择的牲口来说,这种包办婚姻当然很不公平。但它们还是用一阵阵此起彼落的高亢呼叫,热烈地欢迎了他。

那天上午,王晋一眼就看中了一头白色的母骡。它浑身洁白,只有嘴唇和蹄子是灰黑色的,它慢慢地朝王晋走来,抬起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温柔地叫了一声。

后来的情形,很像如今村子里婚事新办的样子——王晋把他的新娘领到了乡里的照相馆(那屋子还算宽敞,门楣也挺高,骡子不用弯腰低头就大大方方地走进去了)。照相馆早已布置好了,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粉红色的巨幅幔幛,是王晋前一天买了两丈白布,自己用红颜料“蜡染”后,再精心连缀的。房子里显得很有喜事的气氛。然后他开始亲自为新娘化妆,在骡脸上抹了红脸蛋,画了红眼圈,为它戴上了一顶白色的网眼蓓蕾帽,帽檐上别着一圈精致的花环,每朵花都晶莹闪亮。还有早已准备好的一双镂空的黑丝袜,套在骡子的两条前腿上,竟然十分合身合体。粉红色的婚纱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骡子的脖子上披挂下来,一直拖到地上,如同城里人婚纱照的曳地长裙一模一样,决不会因为那是头骡子就怠慢了人家的。

最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王晋捧起了一束鲜花,慢慢靠近了骡子,轻轻抚摸着它的脊背。闪光灯一亮,与骡子结婚的仪式,就正式完成了。

当然,由于人和骡子的食物不同,婚宴和酒席只好免了。

我们事后见到了那张结婚照。照片上的王晋显得严肃而虔诚。

婚礼结束以后,新郎与新娘便各奔东西,各忙各的事情去了。

据说王晋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那头可爱的骡子新娘。

那么王晋究竟为何要“娶头骡子”呢?

在这个作品中,王晋究竟是想表达他对于人(或是女人)的极度失望,还是试图寻求人与动物之间本来存在的亲和关系?有人说,王晋这个作品揭示了人类潜意识中兽性部分的某种真实;有人说,王晋具有反女性主义的倾向;也有人说,这个作品体现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拯救方式;还有人说,这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

甚至,有人读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王晋却说他不为什么。只要这个作品能让人们去问什么,他就达到了目的。

至少,面对着“娶头骡子”,我们也许会想一想——至今为止人类的一切行为规范,真是那么合理的么?我们是否还能够改变什么?

曾在一九九四年四月,王晋就说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反映或解决现代文明复杂困境的行动方式。凡是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始终都逃脱不了社会秩序、社会利益及生存状态的大网。

这也正是王晋区别于其他一些青年行为艺术家之处。当行为艺术走出个人化的狭窄小圈,将人类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关系,作为自己关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时,艺术才会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对人的思想、行为有所启示。

冰·九六中原

一九九六年的王晋,越过了墙的黑色,走过了铁道与水渠的红色,来到了更为坚实和广袤的艺术地界。他的眼前终日晃动着一片灼目的白色,像钱塘江口海潮汹涌袭来时,远处那道银亮的水线。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早上八点三十分,一道长三十米、高二点五米、厚一米的半透明冰墙,横空出世,矗立于郑州二七广场“天然商厦”前的空地上。

这一件被命名为《冰·九六中原》的艺术作品,是王晋策划实施,并联手河南两位青年艺术家姜波、郭景涵共同制作的。

这一天,是“天然商厦”复业的喜庆日子。当这座冷峻、厚重的冰墙静悄悄地出现在冬天的寒风中,猛然吸引了所有购物者的目光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行为艺术已经开始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参与了商业企业的发展竞争。

“天然商厦”在一年前的一场大火中损失惨重,经过一年的装修整合,终又重新开业。“新天然”在复业典礼中,除去各种商业媒介的促销策略外,决定独辟蹊径,借用艺术的形式为其鸣锣开道。经河南艺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引荐,王晋得以在一个新的空间里出奇制胜。

很久以来,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这样一个机会,企图通过一种直接与公众交流的方式,使得公众参与评论自己的原有经验。那些日子他兴奋地奔波于北京和郑州之间,种种奇思怪想如同呼啸的冷风在脑子里袭过来又刮过去。很快,他把自己和朋友们一天天“冰封”在郑州郊外零下十几度的冷冻车间里,亲自用清水灌制成六百余块巨大的冰体,同时在每一块冰砖中都预先冻上了各种各样时尚的消费品。他似乎希望借助冰这一媒体,为硝烟弥漫的商业混战中的盲目、浮躁和过热冲动,注入一些冰的冷静和理性。冰墙制作的漫长过程,被王晋理解为一次心灵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是精神对物质材料的驾驭和超越。

在郑州老百姓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很特别也很来劲的日子。冰墙揭幕时,从白色的冰块中,隐隐显露出颜色各异的商品:钟表、汽车模型、童鞋、电视、玩具、麦克风、奶粉、饮料……以及去年救助天然大火时的历史图片和消防器材。千余件暗含象征意味的实物,把一连串问号打入了数万嘉宾和顾客的头脑中。

冰,突然以新奇而又新鲜的面目,踏入了消费者的生活。冰清玉洁,冰水克火。冰体的凝冻和开凿的过程,自然地表达出了神圣、爱心、超越和洗礼,还有突破和再生。而对于艺术家来说,纯艺术的形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众接受呢?这件艺术品究竟能否折射出全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使商业文化中艺术的含量得以加大呢?

也许王晋和他的朋友们,最初是期待着由冬日和煦的阳光来完成这个作品的——随着时光流逝,冰体逐渐深化,溶化便成为一种升华。冰自然溶化,物品显现。当冰体消融时,呈现给大众的是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冰砖形状与冰质的非工艺化、原始化的处理,以及创作者在冰墙艰苦的诞生过程中,复杂、强烈的内心感受,都是冰墙艺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好奇而性急的顾客,已经等不及阳光的参与。他们似乎更渴望用自己的手和脚来直接介入。冰墙一旦成为大众关注的视点,后来情况的发展便远远超出了艺术家们的预料——人们热烈地包围了冰墙,试探性地从破冰探宝,连探带凿,把浮雕般显露在外的物品,千方百计地抠出来带走。有人仅取一截绳头,也是兴高采烈。就连那些被毁坏的物品,也被顾客当作避邪的镇物拿走。郑州一时全城轰动,争说冰墙之妙……

六天以后,王晋独自面对着广场上剩下的那条白蟒般的残冰断垣。

他惊讶、愕然、沉思,但更多的是,是欣慰。

在他几年的艺术活动中,这还是第一次正式将作品面向公共大众。他忽然觉得,大众以这样的方式介入了他的创作,恰恰正是他久已期待的。他不认为大众对冰墙的“毁坏”,是出于对物质的贪欲。他欣喜地发现,人们正是经由对物质的探索而达到对冰墙意义的探求,手与脚的介入必然导致心灵与观念的介入。在艰难的凿冰取物的过程中,人们对商品的认识会逐渐冷静。无论拿到实物与否,人们都把参与中的感受和话题带走了。在这个作品的实施过程中,商家、市民、政府和艺术家,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沟通。看来只要能找到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艺术语言,行为艺术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喜的前景。

所以,重要的不是冰存在的世间长短,而是被冰凝冻后的社会消费物质品性,重新呈现出来的那一时刻。完成自身使命后的冰墙已是次要的,而冰墙所提供的新的艺术思维和运作方式,将会为大众留下更多回味与思考的余地。

白色的冰墙在空气中化作了无色透明的水,升腾入云,浮游在城市的上空。当春风吹起来的时候,它将以雨的方式重访大地,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再次实施新的行为艺术作品。

王晋在北上的车轮声中酣然入睡,在他的梦中,冰墙同火焰焚烧中的那堵黑墙实现了一次水火相融的对接。他已不再是蛾,而是一条展翼的蛟龙,卧游腾飞,大气磅礴。天地都是艺术的舞台,重要的是辐射出创作主体——人的精神。

闭上眼睛读王晋,每一幅画面均历历在目,只是必须用更多时间去想。

同类推荐
  • 毛泽东的字条

    毛泽东的字条

    本书收录作者在大陆出版的《文艺报》、《中国电视报》、《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人民网、楚汉文学网等及香港出版的《文艺报》、《中国文学》等76个单位刊载的作品。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杂文、随笔、评论等共165篇,有26篇获奖。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本书评述了古典爱情诗歌,包括项羽与虞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王献之与桃叶、元稹与红拂、崔郊与女婢、李煜与小周后等。
  • 与火车有关的事

    与火车有关的事

    《与火车有关的事》收入宋烈毅近年来创作发表的62篇散文,精短的散文笼罩着诗意的光芒,同时这些文字浸透了一个诗人对生存的观察、沉思和内省。沉郁冷静、思辩而不失热烈的叙述风格使得这些散文更像是漫长岁月深处的一支深沉的歌。
  •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本书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之专题研究。就一些有争议或被忽视的问题试作探索。如胡适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发展;鲁迅小说是否“蔽于‘疗救病苦’的信条”;“萧红体”的内涵和渊源;庐隐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写作;凌叔华小说在现代视野和委婉谨慎之间的微妙平衡;曹禺话剧的民族化;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理想建构;张爱玲小说的本意在俗,其质却雅等。偏重于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或有争议之名家。注重通过自叙类文献及代表性作品。
热门推荐
  • 刘殿学微型小说95精选本

    刘殿学微型小说95精选本

    是刘殿学在新疆时期的一些作品,选自1995年左右发表在各家刊物的集子,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获奖作品,读起来颇有似曾相识的真实感,他有本事挖掘出这些主题。
  • The Master of Mrs. Chilvers

    The Master of Mrs. Chilv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间谍:历史阴影下的神秘职业与“幕后”文化

    间谍:历史阴影下的神秘职业与“幕后”文化

    本书将为您回顾数千年的人类间谍秘史,揭示英雄们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更为您解密独具魅力的间谍职业,阐释博大精深的谍海文化。
  • 绝世王女:腹黑神女戏天下

    绝世王女:腹黑神女戏天下

    本想认认真真的当个杀手,顺便再当个’普通‘的高中生,可是那片空白的记忆却渐渐回归,她再次被卷入纷争之中。抱着必死的心态自爆,只为不再背负那血海深仇。只是再次睁眼,灵魂虚弱,她寄居在他人体内。在所谓的血海深仇之下,真相渐渐浮起。前世今生,恩怨纠葛,他们是否,能跨过一切,再次相拥……
  • 公主反穿越:黑帝独爱野蛮妻

    公主反穿越:黑帝独爱野蛮妻

    【小古董VS腹黑先生】(全文结,放心阅读)斗丞相,戏女子,闹的前朝后宫鸡飞狗跳墙,王宫里人人见退避三舍的公主,无赖加难缠,圣殿之上突然消失,巧合还是阴谋?落入异世,她既来之则安之,吃喝玩乐,逍遥快活,自由自在。只不过,人倒霉不止喝水塞牙那么简单……他,盛氏的掌权人,神秘低调,从来没有想过会爱上一个人,爱她入骨!打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甚至,精心编织温柔陷阱,引她入局……繁华之后,为了心中的执念,必然要放弃些什么,该如何抉择!“盛世,你爱我么?!”“嗯!”“爱我为什么要偷吃我的冰激凌!”某女怒问。“……”
  • 美人吟(飞花弄影+陌生花开·两册装)

    美人吟(飞花弄影+陌生花开·两册装)

    第一世,她冷漠,他强势,棋逢对手。可是当她的珠钗刺穿他的心脏,她冰冷的心终于体会到,那比血更灼热的,其实是感情;第二世,她聪颖,他勇猛,英雄美人。当千军万马隐遁而去,她在他身侧抚琴而歌,终还是换来了他一句痛彻心扉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第三世,她善变,他纯粹,天壤之别。虽入了深宫,地位尊贵殊荣都不在她的眼底,她要的,仅仅是他的爱情,可唯独这一项,竟是奢望。第四世,她是入选的良家子,他是花心不专的帝王,这一次,他们能否得偿心愿?
  • 皇明典故纪闻

    皇明典故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之无敌魔法师

    异界之无敌魔法师

    我本平凡,奈何游戏系统撑场,杀人若能升级,定然一生无敌,我本光棍,奈何异界美女无数,主动投怀送抱,想挡都挡不住。都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谁动我手足,我扒谁衣服,谁碰我衣服,我断谁手足,男人可以没有手指甲,不能不穿衣服带着游戏系统穿越异界,无敌的土系魔法师,一路横扫,一路推到【千山万水总是情,点击收藏行不行】【我自横刀向天笑,跪求收藏推荐票】。
  •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谈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隋、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
  •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灵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黄缯章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