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9300000034

第34章 反理性的沉重枷锁

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推崇“忠”的政治思想。“忠”往往与“贞”“信”并提,起初是指一种始终不渝的政治责任感。

晋献公宠爱丽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嗣,使荀息为奚齐师。献公有疾,托孤于荀息,并问荀息将何以事之。荀息稽首而对曰:

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献公又问:“何谓忠、贞?”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为了君主的利益,当竭力而为,就是“忠”;先君新君,都无从猜疑,就是“贞”。献公死后,里克等欲发动政变,迎立重耳。荀息以“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拒绝了里克的争取,终于以死相殉。

《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忠、信、贞三者兼备,就实现了所谓“义”。晋国的大臣叔向还说到“忠信”和“礼”的关系:“忠信,礼之器也。”他认为所谓“忠信”是理想政治形态“礼”的基础。楚人钟仪为郑国囚系,又献于晋,仍“南冠”,抚琴则“操南音”,言谈仍尊楚君。范文子评论说:“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信以守之,忠以成之”,兼以仁、敏等素质,则“事虽大,必济”。

“忠”既是伦理观念,又是政治思想。我们看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忠”的定义曾经是相对模糊的。

当时,“社稷”与“君主”往往被视为一体,尽力为其服务都称作“忠”。《左传·襄公十四年》: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在经济上克己以维护“公室”,也得到“忠”的美称。《左传·成公十六年》:“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季文子之死时,据说家无私积。《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忠”,大致还有公正、耿直、宽厚等多种含义。当时还有“远图者,忠也”的说法。君主“利于民”也可以称为“忠”。随国的大臣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鲁庄公将与齐师战,曹刿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似乎曾经被作为一切理想政治态度的共同标识。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不仅建立起各派政治哲学的基本构架,而且已经开始设计新的政治制度的蓝图。随着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的初步形成,“忠”这种政治规范于是有了新的确定的内涵。

我们可以试举《韩非子》中有关“忠”的部分内容:

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初见秦》)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奸劫弑臣》)

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三守》)

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解老》)下尽忠而少罪。(《用人》)

忠臣尽忠于公。(《难三》)

君明而严,则群臣忠。(《难四》)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内储说下六微》)

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忠孝》)

“忠”,成为专门针对臣子的政治道德标尺。为人臣者必须“忠于主”,必须“以忠信事上”,否则“当死”,至少“则刑法之爪角害之”。由多见“忠贞”“忠信”并提到出现“忠顺”一语的变化,似乎也可以说明人们对“忠”的理解,已经转而更重视其服从的一面。至于“忠孝”以及“孝悌忠顺之道”的提法以及将“忠臣之所以事君也”与“孝子所以养亲”并列,都如同《礼记·祭义》所谓“事君不忠,非孝也”一样,一方面反映出宗法政治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臣对于君主绝对依附与绝对驯从的关系。

《韩非子·十过》说:“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其主旨或许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远图者,忠也”相近。《韩非子·饰邪》也强调“小忠不可使主法”:“小忠,大忠之贼也。若使小忠主法,则必将赦罪以相爱,是与下安矣,然而妨害于治民者也。”这里所谓“忠”,残留有人际间相互诚爱的意义,然而“小忠”“大忠”之区分,说明“忠”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政治观念了。《荀子·臣道》还说到“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韩诗外传》卷四第三章中,也有大体相同的内容。“忠”,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帝国形成之后,君权之专断至于极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新的政治体制规定了新的君臣关系,“忠”于是有了无条件服从与无条件献身的新的含义。理想的政治格局,应当就如“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大小之臣,咸怀忠良”。

“忠”作为政治规范对臣民形成了更苛严的要求。儒学典籍中甚至开始提倡“杀身以成其忠”。

“忠”成为一种反理性的政治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对君主意志不经过思索、不需要理解的完全的盲从。《管子·七臣七主》说到所谓“愚忠谗贼”,当时形容为“谗贼”的“愚忠”,后来却长期受到普遍的欣赏。汉武帝时,博士狄山与御史大夫张汤在御前争辩,张汤斥狄山“愚儒无知”,狄山说:“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枚乘上书吴王,也说:“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都以“愚忠”为荣。臣下对于帝王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汉书·礼乐志》:“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而“君为臣纲”是所谓“三纲五常”中首要的政治教条。在这种纲纪的束缚下,臣下几乎没有思想的自由,特别是没有政治思想的自由。上层执政者“所在操纲领,举大体,能使群下自尽”而已,而“群下”仅仅是政治机器中无知无欲的冰冷的部件。《后汉书·马廖传》说,马廖“质诚畏慎”,“尽心纳忠”。由“畏慎”二字,可以看到“忠”这种政治道德规范中体现的奴性基因。

《白虎通义·三教》论圣王设三教之义,以为王者设立三教,是在继承前代衰乱之后,为了补救前代的弊病,使人民回到正道上来,三代圣王施行的“三教”,形成相互补救的连环关系:

王者设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王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继周尚黑,制与夏同。三者如顺连环,周而复始,穷则反本。

夏代之王以“忠”为教,其缺点是鄙野;矫正鄙野最好的方式莫如“敬”。殷代之王以“敬”为教,其缺点是迷信鬼神;矫正迷信最好的方式莫如“文”。周代之王以“文”为教,其缺点是浇薄;矫正浇薄最好的方式莫如“忠”。这样就构成了“三教”的连环:周季之后,又“周而复始”,回复到对“忠”的推重。

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也不过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只不过“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秦汉以后对“忠”的宣传,除了强调“忠不违君”的服从的一面而外,《吕氏春秋·权勋》中所谓“忠不可兼”即不能尽忠于二君的观点得到发扬。《诗·邶风·北风》郑玄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何哉,忠之至”。传东汉马融所著《忠经》中也说:“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郑玄注:“一则为忠,二则为僻。”“忠”则“不贰”的观念,显然是由于一统一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才凝定为一种政治法则的。而在此之前,“高层政治家可以自由地从效忠于这个王侯转向效忠于另一个王侯。”

《白虎通义·三教》还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可见“三教”的核心和基本点仍然是“忠”。这部汉代官定政治理论教程还提出“忠法人”的命题:

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为人教也。

人道的主旨是“忠”;用最完善的道理去教人,是“忠”的极致;人以“忠”相教,所以说“忠”是人教。

然而事实上人们却看到,“忠”的实质,严格来说是违背人道的,是反人性的。

《逸周书·谥法》:“危身奉上曰忠。”《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忠”的原则不仅要求臣下为君主临危赴险,而且还要求他们为君主无条件地献身。《礼记·文王世子》:“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这就是被称誉为“大忠”的周公为后世人臣树立的政治典范。东汉人任延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诸葛亮说:“忠志之士,忘身于外。”都强调忠臣应全心全意为帝王献身的责任。帝王对于臣民,有生杀予夺之权,而忠臣当然只能顺从。历史上以“忠”为谥的政治活动家,确实大多归于悲剧结局。清代官吏正式冠服均系所谓“忠孝带”,有一种说法,认为其作用在于皇帝赐死时,臣子用以自尽:“或曰如以获罪赐尽,仓猝无帛,则以此带代之,故曰忠孝。”

古来有所谓“许国养亲不两立”以及“忠孝不并”的说法,指出忠孝难以两全。尽管有“移孝作忠”之说,指出忠孝之间的联系,然而当二者确实相抵触时,传统道德更倾向于牺牲“孝”而成就“忠”。也就是说,“忠”的政治原则,是要求在必要时断然割断亲情的。在“忠”的政治框架内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还体现在它对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说苑·臣术》:

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

忠臣首先必须“卑身贱体”,也就是进行人格的自我贬抑,谦恭地跪拜在专制政治面前。无论“忠”的政治观念在历史上曾经表现出何等积极的作用,这种奴性精神都是必须明确加以指斥、批判的。韩非在谈到如何处理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时,提出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讲不同的假话,可以讲违心的话。《韩非子·说难》中就介绍了讲假话和违心的话的技巧,并且借伊尹与百里奚事辩解说: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汙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

“我的言论被看作教人们在君主面前做奴隶,低三下四地讲假话和违心的话,然而,只要这样做能够达到振世救弊的目的,那么也就算不得耻辱。”虚伪、汙漫以及其他种种人以为耻的行为,只要是在“忠”的旗号之下,似乎自然就具有了合理性。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本书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为治理新疆而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完整呈现出来,同时还与其他历史时期作对比,以大量史实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新疆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
  •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道路漫长而艰辛;作为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 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

    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曾经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本书是由两位欧洲当代著名汉学家德国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汉学系廉亚明博士(Dr.Ralph Kauz)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葡萄鬼博士 (Dr.Rodrich Ptak)撰写的关于元明时代中国与波斯湾口主要国家之一伊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的专著。作者以中国元、明两朝记载中国与“西洋”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的第一手文献,尤其是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西方历代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这段重要的国际关系史进行了精辟的考证和诠释。
  •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热门推荐
  • 冰冷的夏天

    冰冷的夏天

    被都市隔绝的青春少年,对原生自然界的无知,执拗与任性,叛逆与嫉妒,爱与耻,让一次原本婉约的户外旅行,变成了生离死别的冰冷、人性的荒芜。
  • 你是我心底深藏多年的秘密

    你是我心底深藏多年的秘密

    韶依依8岁时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得知母亲死因的她想要向养了她6年的韶家求救却在途中发生车祸,生死垂危之际被她的养父乔洋所救,她从乔家遇见了那个给她温暖的言宁在她心里埋下喜欢的种子,用真心浇灌等着它发芽成长,宁言曾说如果可以他要一辈子护着她宠着她。依依喜欢宁言,将这份喜欢深藏心底成为她最宝贵的秘密,她等着宁言亲自揭开这个秘密
  • 孙真人海上方

    孙真人海上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罪妃不为后

    穿越之罪妃不为后

    无敌丑女,本来逍遥自在,一朝变为芙蓉仙子,倾国倾城倾人国的美貌,命运就此转变。她是罪妃,有罪,情之罪,她的罪伴随着她的美貌。问世间什么债最难还,情债。还能否笑颜如花,但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六欲仙缘

    六欲仙缘

    五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五把打开混沌封印的钥匙。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和秦东的一世情缘。九莲聚顶,奥妙无穷的境界,难道真是天道的极致。只有摒除七情六欲,才能修仙得道?哥们儿,你OUT了!
  • 网游之血魔无痕

    网游之血魔无痕

    77世纪,,网游《风云》横空出世,,全球超过20亿玩家进入游戏,,,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看在《风云》如何搅起万丈狂澜
  • 巨星老公太腹黑

    巨星老公太腹黑

    新文《男神前夫,我们不约》http://novel.hongxiu.com/a/1024538/第一次见面,她搞砸了他的新片推介会,为做赔偿,他要她饰演他的妈。第二次见面,他开着拉风的兰博基尼来到她的研究所,对她说:“妈,你就答应了儿子吧!”第三次见面,他直接将车停在她家楼下,大喊:“妈!儿子来接你啦!”她被他整得没辙,抖着手,将银行卡递过去给他:“儿子,这是妈这么多年的私房钱,你想要的话都给你,只求你别来烦妈了,好吗?”可谁知,他将卡推回来,一脸纯良的看着她:“妈,儿子不差钱,只差你!”禽兽!绝逼的禽兽!她被他拖进了片场,硬是被逼着演了一回他的妈。本以为演完了就没事了,可谁知他又来:“我的女主角被你气走了,为做赔偿,你得演一回我老婆。”天!他这是赖上她的节奏吗?“不行!我拒绝!”她斩钉截铁。可是,她的拒绝还没有到达他那里,游说团已经出场了。“男主可是第一美颜徐景晗啊!你不上我上啊!”“这次还有吻戏和激情戏,能和徐景晗拍吻戏,那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如果我能和徐景晗拍戏,就算是19禁我也上!!”她被这群损友如此倒戈的行为气得抽搐,没办法,她又只得硬着脖子再和他搭一次戏。于是,搭完戏后,他对她的称呼由“妈”变成了“老婆”。“老婆,我送你回家吧!”“老婆,我们结婚吧!”“老婆,我想和你生猴子!”尺度越来越大啦混蛋!莫名其妙跟他结了婚,就在她真的想要好好跟他过一辈子时,却意外撞见他将其他女人紧紧拥入怀中,声音哽咽:“小茜,你终于回来了。”她木讷地停在原地,手中攥着一张怀孕单,眼泪直流
  • 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

    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

    中国近代史是复杂和精彩的,有时又是颠覆的,这里的讲述,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一般历史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作者挖掘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故事再次拥有震撼人心的温度与力量。本书不仅彰显了历史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对于读者更有激发思考、助力当今的实际意义。
  • 异世之传承道祖

    异世之传承道祖

    现代最后一个修仙者——刘锋,带着异宝和一堆垃圾穿到异世一个领主身上。且看刘锋在异界怎么开创新的修炼体系,为夺修炼资源,斗异世强者。为解传承之谜,修炼自身......异世创世神委屈的说道“他就是个强盗,无耻败类,还我的世界”。冥界之主很无奈的说“他比我们更邪恶,更加无耻,我鄙视他”。原本世界的众仙欢呼道“刘锋,我们等你”。刘锋自己也感到非常愤怒,原本只想完成师门的遗愿,平平安安的将道法传承下去,没想到前辈们给自己挖出这么大的坑,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 韶华未央

    韶华未央

    传闻,自古美人出楼兰,尤为当代公主,安韶华。傅远之,你是不负众望,弑我王兄,终于也得到你想要的了,真不愧是汉朝忠良呢,可你负了我,我将年华赠你,你呢!你又是怎么对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