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官宦 有熊虎相
在唐朝灵州任职的百名镇将中,有一位文才武略兼备的大将、宰相。十多年间,他曾经四次来到宁夏,四次坐镇灵州,包括两次(714年、720年)到灵州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后又代张说出任第二任朔方节度使,两次(723年、726年)到灵州出任朔方节度使,他就是与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张仁愿等人齐名,被史家称为唐朝“文武兼才,出将入相”的大将、名相、中山郡公王睃。
王睃(653?~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后来,举家迁徙到洛阳,也就算是洛阳人。家庭世代为官。王睃的祖父王有方,曾任岷州(治溢乐,今甘肃岷县)刺史。父亲王行果,曾为京师长安县县尉,而且是很出名的一个县级武官。王睃自小父母双亡,他是由祖父王有方抚养长大。王睃刚生下来的时候,气貌伟特,人们都说他“有熊虎相”;而他本人的性格是“少孤而好学”。祖父王有方对小孙子王睃特别珍爱,指着小王睃预言说:“是子当兴吾宗。”后来,王睃长大成人,果然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成为唐朝的名将、名相。
§§§二、仗义执言 有古人风
进士并列的唐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唐高宗任命王睃为清苑县(今河北省清苑县,即南大冉)县尉,继承了父亲的县尉官职。以后,王睃调到京城升任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他仗义执言,《旧唐书》称赞王睃“有古人风”。武则天时候,朔方元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魏元忠“讨贼不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按唐律韩思忠当诛,欲杀韩顶罪。作为殿中侍御史的王睃认为,韩思忠是一个副将,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当时就上表给女皇:“思忠偏将,权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在王睃一再力争下,韩思忠竟然免死获释。后来,被王睃救命的韩思忠也成为唐朝一员大将,延载元年(694年),出任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守使的韩思忠大破突厥泥孰万余人,夺回没斯城。这次救韩事件之后,王睃也升任渭南县(今陕西渭南)县令。
§§§三、感慕节义 再救魏公
王睃为官,始终坚持公正,他“操下肃壹,吏人畏爱”。武则天时,上面提到的大唐宰相魏元忠,多次遭奸官陷害,曾三次遭流放,一次被判死罪。因为不满女皇男宠张易之兄弟,二张千方百计陷害魏元忠。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被贬至高要县(今广东肇庆)。王睃了解到魏元忠完全是冤枉的,就密奏女皇为魏元忠极力申辩。大唐宰相、时任凤阁舍人的宋璟劝他说,魏元忠已经得罪二张,你就不要因为魏元忠“再触逆鳞”,否则,你自己也会受牵连。王睃答道:“魏公忠而获罪,睃为义所激,苟得辩,虽死弗悔。”宋憬听了感慨地说:“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四、桂州都督 州人称颂
景龙末年(710年),唐中宗任命王睃为桂州(今广西)都督。桂州过去驻有军队,经常要运蘅州(治衡阳,今湖南衡阳)和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等地粮食,往返很费周折。王睃到任后,修筑城郭,提高桂州城的防御能力;上奏罢屯兵,解决了运粮问题。同时,王睃还利用江水,开屯田数千顷,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王睃上书请求回乡祭拜祖墓,百姓来到都督府请王睃留下。唐中宗下诏:“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才,乃令至此。卿处事强济,远弥宁静,筑城务农,利益已广,隐括绥辑,复业者多。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需来也。”于是,遵照皇帝的旨意,王睃在桂州再继续担任都督一年。桂州人,为歌颂、纪念都督王睃,特别“刻石立碑以颂其政”。
§§§五、顶风抗逆 力救幽求
先天元年(712年),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虽然唐玄宗已经是大唐天子,但是,朝政把持在太平公主的党羽崔湜等人手中。于是,唐玄宗就与尚书右仆射刘幽求商讨,准备将太平公主的党羽除掉。但计划败露,没有成功,唐玄宗只好将刘幽求交出来,判流放封州(治封川,今广东封川)。广州都督周利贞按照宰相崔湜等人的指示,对刘幽求“必欲杀之”。刘幽求流放路过桂州王睃治所,王睃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留住刘幽求不予遣送。周利贞立刻移书督促,刘幽求害怕对王睃不利,就对他说:“势且难全,正恐累君,奈何?”王睃说:“公之坐。非朋友所绝。睃在,终不忍公无罪就死。”在王睃一再保护下,刘幽求一直留在桂州,保全了性命。后来陷害刘幽求的崔湜等人被诛,刘幽求再次担任宰相执政,故皇帝下诏刘幽求“为刻石辞”。王睃在桂州又为大唐挽救了一个著名宰相。
§§§六、抗击突厥 再建奇功
王睃在桂州两年,为民造福,政绩突出,因此,由桂州调到朝中,升任鸿胪大卿。以后,朝廷又派他出任朔方军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丰安,定远,三受降城以及侧近各军都受王睃节度。接着,他又被晋升为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
开元二年(714年)吐蕃相坌达延发兵精甲十万进犯临洮(今甘肃临洮),进攻兰州、渭州、鄯州都督杨矩正非常害怕,竟然“悔惧自尽”。唐玄宗命太仆卿王睃率所部与摄羽林将军兼陇右防御使薛讷军,在临洮汇合,并力迎击吐蕃,同时,调兵十余万人,马四万匹,准备御驾亲征,以为后应。王睃率所部两千人从陇右出发,途中得知吐蕃相屯驻大来谷,连营数里。王睃对部下说:“虏兵甚众,我兵甚寡,只应智取,不宜力敌。”于是,王睃选精兵七百人,让他们都改穿胡服,趁夜偷袭敌营,坌达延损兵上万。此时,薛讷率军也到,王睃与薛讷合力左右夹攻,大败吐蕃,斩首万余级,获牲畜二十万头。唐玄宗得到捷报,决定取消亲征,下诏嘉奖有功将军,拜王睃为银青光禄大夫,封清源县男爵,兼原州都督;拜薛讷为右羽林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睃奇计建奇功,大破吐蕃十万兵。从此,大唐将军王睃威名,远达塞外。
§§§七、征讨突厥 朔方总管
开元三年(715年),突厥可汗默啜被九姓所杀,其酋长多款塞投降,唐朝政府把降户安置在河曲之内。但是降户后来又渐渐反叛。熟悉边情的王睃特上奏疏给唐玄宗,他精辟地分析了突厥的内部情况,以及唐朔方军的情况,提出对应之策。主张:“盛陈兵马,散令分配,内获精兵之实,外虏之谋,暂劳永安,此上策也。”唐玄宗下敕王睃率军西渡河讨之,王睃夜以继日,卷甲舍幕进讨。夜间在山中忽然遇到大风雪,王睃害怕耽误战期,对天发誓:“睃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劳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王睃说罢,果然,风回而雪止。王睃大军奋力作战,杀一千五百多人,生擒一千四百多人,获很多驼马牛羊。王睃因功升任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接着,又升任御史大夫。开元八年(720年)秋,曜跌部落和仆固都督勺磨在受降城附近活动,并“潜引突厥内扰”,王睃密奏皇帝,“尽诱而诛之”。唐玄宗拜王睃为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
§§§八、平康待宾 封中山公
正是在王睃任朔方军大总管期间的开元九年(721年)四月,西北兰池州突厥族都督康待宾因族人苦于赋税反叛。康待宾煽动众突厥降户一起攻占夏州,并占领鲁、丽、含、塞、依、契等六胡州,还煽动党项人一起造反,进攻夏州。兰池州本地处陇西,在今甘肃山丹县地区,向为胡人出没之地。后来,其酋长康待宾率部落降唐内附,唐朝把他们安置在河套(今宁夏东北、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区),设兰池都督府,并在灵、夏州南设六胡州,安置降胡,以康待宾为兰池都督府都督。康待宾反叛,使得朔方形势危机,唐玄宗即派朔方军大总管王睃与陇右(今青海省乐都县)节度使郭知运、天德军节度使张说率军征讨。此后,于同月,唐玄宗又派毛王仲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王睃、张说等一起讨伐。七月,王睃的部将灵州人康植生擒康待宾,张说也打败叛军。康待宾被押到长安问斩。康待宾叛乱平息以后,唐玄宗特别召见康植,封他为左武威大将军,进爵天山县男。王睃也因功进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平康待宾,唐玄宗非常高兴,就破例将宫女赐给郭知运、王睃等人。但是,唯独王睃一人不肯接受,他说;“臣之事君,犹子事父,讵有常近围掖而臣子敢当乎?誓死以免。”表现出王睃对玄宗的无限忠诚。
因为事先王睃不想让郭知运参与,上书:“朔方兵力有余,愿罢知运,独当戍。”但是,他的书还没有报,知运已经发兵。因此,在战斗中,王睃与郭知运不相协,王睃召抚的降者,郭知运纵兵击之,突厥降户以为是王睃出卖他们,所以突厥降户相率复叛。王睃作为主帅应该负有责任,因此,他曾被贬为梓州(治所三台,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中江、盐亭、射洪等县地)刺史。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念旧功,王睃又被拜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九、张说之后 朔方大使
开元十年(722年),王睃“属车驾北巡”,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唐玄宗考虑到王睃在朔方的确是有建树的,因此,在四月三十日,又下诏让王睃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且,“追平虏之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十五日,唐玄宗再任命王睃“仍充朔方军节度大使”,并命王睃“巡河西、陇西、陇右、河东、河北诸军”。也就是说,王睃是在开元十年(722年)张说任第一任朔方节度大使一年之后,开元十一年(723年)五月十五日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的,因此,他是第二任“灵州大军区司令”——朔方节度使。
第二任的王睃与第一任的张说一样,也是以兵部尚书和宰相的身份,出任朔方节度使的。可见,最初,唐玄宗对灵州、对朔方节度使王睃是特别重视的,还专门下了《命王晙检阅朔方诸军敕》,全文如下:
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将以怀柔服叛,非欲黩武穷兵。犯令凌政则杜之,贼贤害人则伐之,维其封疆,辨其旗物,此皆夏官之政也。咨尔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上柱国中山郡开国公王晙,寅亮天地,弼予一人,频总元戎,克清河朔,师徒效力,武威远振。遗甿怀仁以思顺,殊类望声而款服,勋载王室,朕甚嘉焉。盖《六月》、《出车》,周美仲甫,古训是式,俾修我戎。宜以来月巡朔方,兼往河西、陇右、河东、河北等诸军,简校兵马,点阅器械,各与所管节度处置,务令得所。备预之道,其在兹乎。
唐玄宗也像对待张说一样赋诗《贱王睃巡边》:
饯王睃巡边
李隆基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余。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王睃出任第二任朔方节度大使,是朝廷一件大事。首任朔方节度大使、宰相、兵部尚书、张说也奉玄宗旨赋诗相送:
奉和圣制送王睃巡边应制
张说
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
礼乐知谋帅,春秋识用兵。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
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
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
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当年冬天,唐玄宗亲自进行“郊祀”,“追睃赴京,以会大礼”。王睃认为当时是冬季,黄河冻冰,“恐虏骑趁隙入寇”,上表推辞不赴,皇帝特“手敕慰勉,仍赐衣一副”。但是,却遇上会州刺史王乔的家奴状告王乔与王睃“潜谋构逆”,唐玄宗就让两位宰相:侍中源乾曜和中书令张说,审理此状。审查结果为王睃反状,唐玄宗只好以“违诏追不到”,而贬王睃出任靳州刺史。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再次召王睃进京任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到开元二十(732年)年,王睃逝世,享年七十余,玄宗赠王睃尚书左丞相,也就是王睃死后,仍然为大唐宰相,同时,谥曰“忠烈”。
§§§十、大将王睃 死后留名
大唐兵部尚书、宰相、第二任朔方节度使、四次坐镇灵州的王睃,仗义执言,品德高尚,曾经为一个将军、两个宰相向皇帝上表申冤,而且他领军作战往往出奇制胜,累立战功,因此在朝廷大臣和军队中都留下美名。在平息康待宾叛乱之后,唐玄宗曾经将宫女赐给他和郭知运等人,唯独王睃不肯接受,他说:“臣之事君,犹子事父,讵有常近围掖而臣子敢当乎?誓死以免。”表现出王睃的忠于皇帝,品德高尚。《新唐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段关于王睃神话般的传奇:王睃死后,曾经在开元十七年(729年)继王睃担任朔方节度使的信安王李炜,奉命征讨奚人。奚族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居住在饶乐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游牧为生,其首领李大辅被唐朝封为“饶乐郡主”,并且把国安公主嫁给他为妻,与契丹并称为“两蕃”。信安王统帅的各路大军都大获全胜,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信安王上奏唐玄宗说,在战场上,军士们都看见了大将王睃与部将高昭指挥兵马与敌作战。唐玄宗“闻而诧异久之”。户部郎中杨伯诚上疏请为王睃坟墓“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异,优其子孙”。唐玄宗乃派使臣祭祀王睃的家庙,进封王睃诸子的官职。《旧唐书》也称赞“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睃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真是无巧不成书,《旧唐书》赞颂的这五位“皆韬武干,亟立边功”的大将,正巧又都曾经是灵州的镇将,他们都曾经为保卫西北朔方之地而立有大功。其中,四镇灵州的王睃的文治武功,在开元诸将中,是很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