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2600000023

第23章 附 访谈、评论与著作目录

附一 访谈录

伟人的形象也要出彩

杨华方 些子

《毛泽东在1925》在《三湘都市报》连载、《中国作家》发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评论界关注,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第一个以人性化的视角描绘毛泽东。湖南作家网记者些子采访了杨华方,本刊特将访谈记录整理如下。

历史线索是条藤,故事是藤上的瓜

些子:杨老师,祝贺您获得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

杨华方:谢谢!

些子:《毛泽东在1925》在《中国作家》上发表时,我就觉得非常新颖,不仅仅是题材上的新颖,写作手法也与以往写毛泽东的迥然不同,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我还从来没见过谁这么描绘毛泽东的,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创作一部这样的作品呢?

杨华方: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很敬仰毛泽东。后来到湘潭工作,经常听到民间有关毛泽东的传说,传说中的毛泽东比一些传记中的毛泽东更生动,更有情趣。有一次,一个从解放后就守护毛主席故居的老干部对我说,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与毛主席前后握了5次手,到故居前坪,少年又挤到主席面前,便衣警卫欲拦住少年,主席却向少年伸出手,还笑着和少年聊天。这个老干部讲的故事让我对主席又增加了一份崇敬。十多年前,我在韶山滴水洞参加一个文学笔会,在一号楼看到主席打补丁的睡衣和鞋子,我被深深地震撼。我没想到一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生活却是这样俭朴。那时我就想写毛泽东,那时写毛泽东的传记作品很多,但我想写一个平常人心态的毛泽东,老百姓喜欢的、民间传说的风趣幽默动人的毛泽东。

些子: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前是不看毛泽东传记作品的,这次看您的《毛泽东在1925》,竟然一口气看完了。这是一部写伟人的主旋律作品,我在读这部作品时,确实得到了一种痛快流利的愉悦和快感,在愉悦和快感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幽默的毛泽东。您不仅尊重了客观事实,而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幽默、智慧、真实的、让我们更加喜爱的青年毛泽东。您怎么把毛泽东的故事写得那么好看呢?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想写成纯文学作品突出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偏向纪实追求它的客观性和历史文献性?

杨华方:我对历史的研究很外行,所以这部作品不可能是偏向纪实追求它的客观性,也不可能是历史研究的文献资料。但写这部作品,我又不能不了解历史,因为毛泽东离我们刚去不久,我们不能违背历史,必须尊重历史。关于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一些历史文献史料上有过记载,几百字,或千多字,都很简单,粗线条的,包括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办夜校等,都只有简略的记录。如果按史料上的记载去写,那就干瘪无趣。

一位教授通过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把这部作品中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与外国文学中安提戈涅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两个人物形象遭遇的选择是一样;两个人的目的不一样,安提戈涅为了自己的亲人而面临杀头的危险,毛泽东为了两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叫化子而面临生命的危险,最终安提戈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毛泽东以智慧战胜了对方,并唤起了农民的觉醒。”这样“使毛泽东的这一艺术形象更丰满,也更有力量。”这位教授也是把毛泽东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史实文献中所记录的毛泽东。

些子:您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叙述了毛泽东回韶山养病到离开韶山这两百多天里发生的一些事件,以毛泽东率领的农民与以团防局成胥生为首的土豪劣绅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精彩地描述了毛泽东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据我所知,毛泽东在1925年的活动现在留下的历史文献资料特别少,您是如何得到那些资料的?

杨华方:关于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史料上的记载是很简单。我有幸到湘潭工作,经常去毛泽东活动过的湘乡市、湘潭县,还在韶山参加过两次笔会,在滴水洞住了一个多月。在和当地群众,或者与一些老人交谈后,常听到毛泽东的传说故事,如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还有个堂客叫一秀;毛泽东带着杨开慧第一次是怎么回韶山的;成胥生怎样以联名状诬告毛泽东;为了让杨开慧进毛氏宗祠,韶山人特意在祠堂另开一侧门;遇灾农民向成胥生要求买粮度荒,成胥生说,你们找毛泽东去要饭吃吧;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派兵抓毛泽东,毛泽东却坐着轿子逃跑了等等。这些民间传奇,我很感兴趣,就记了下来。

些子:这部作品中人物众多,但个个性格鲜明,事件发生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最终达到高潮。这些故事很完整,很好看,其中客观和虚构的比例各占多少?您在构思的时候,对那些资料是如何取舍和加工的?

杨华方:我打个比方,如果把历史的线索比作一根藤,我收集到的一个个故事,就像是这藤上的瓜。这根藤上开的花结的果很多,不可能个个长得又大又圆,因此我就要考虑舍弃一些长不大或不好看的瓜,接着施肥,让这根藤上留下的瓜个个长得又大又圆,使人一看这根藤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想,这将一个个长不大的或不好看的瓜舍弃掉,就是你说的取舍过程,留下的瓜一定要能长大,并要使它们长得又圆又好看又甜。至于这瓜能长多大长多甜,或者从一个几两的小瓜长到几斤或十几斤的大瓜,中间增加了多少重量,这并不重要,只要长来长去,还是西瓜,而且是挂在这根藤上的瓜,而且看起来好看,吃起来香甜就行。毛泽东在1925年现在这根藤上所结的瓜,都是我认为很好的瓜。我第一眼看到它们时都不大,大都很小很小,有的可能还是一朵花蕾。我让这些花蕾开花,给这些花儿授粉,给这些小瓜施肥,让它们在1925年这根历史的藤上长大。这个长大的过程就是虚构。其中客观和虚构的比例各占多少,你想想就应该知道了。

些子:这部作品从动笔到《三湘都市报》连载,《中国作家》发表,出版社出版,经历了多长时间?

杨华方:从2000年元月开始动笔,到发表出版是7年多时间。

些子:您这是慢工出细活。

杨华方:我本来写东西就很少。其实在这此前我已写了3个长篇小说,至今都没拿出来。这也让我体会到一部作品要写好点,不能急,要沉淀,要打磨,要有十年铸一剑的耐心。

将人物放在矛盾的焦点上出彩

些子:何建明先生在评价您这部作品时曾说:“写毛泽东的书已经很多了,杨华方先生的这部作品则是众多毛泽东传记和纪实作品中难得少见的一部精美之作。”我读时感觉作品确实情节丰满,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毛泽东和成胥生塑造得很成功,杨开慧、三秀、“韶山五杰”、唐默斋、刘剃头,都写得很出彩。您是如何做到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个性彰显的?

杨华方:双胞胎在一起,细细分辩,也还是有不同的。如果一个作品中的人物相似,那就没味了。初学写作时,我大哥杨容方曾对我说,浩然喜欢看人吵架,以致他老婆听见有人吵架马上叫浩然去看。我想浩然喜欢看吵架,决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人在吵架时,处于极端的激动,个性表现也是相当充分,吵架的语言也是相当精彩生动。所以,我认为不管写什么人,能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件,这个人才能充分表现。我总是把人放在一种特别的环境或状态中,让人在一种特别的环境或状态中彰显个性。在成胥生拿叫化子试枪这个矛盾的焦点上,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表现。成胥生杀了人还不准收尸,还说谁收就以过激党论处,他的心性狠毒表露无遗;钟志申觉得出于人道,应该去收,他是个勇猛豪爽之人,没有复杂的想法,也不怕成胥生的淫威;刘剃刀劝钟志申不要去收,胆小怕事;毛福轩是个稳健之人,他当然要考虑即把事办好,又不出问题,故在没有好办法之前不同意冒险;当大家对去收还是不收举旗不定时,毛泽东提出不仅要收,还要为叫化子开会祭奠,毛泽东的惊人胆略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使人物个性出彩,能呈现人性的多面性,还有一种性格组合的方式,就是把不同的人物结合在一起。我们写一个人是某种个性,这比较容易,但如果把几种个性的人合写成一个人,这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将几种面孔的人捏合成一个人,这就很容易出彩。刘剃刀这个人物,在毛泽东面前是个好人,在成胥生面前是个坏人。他见毛泽东为叫化子收尸祭奠,从心底里敬佩毛泽东有胆识,但同时迫于成胥生的威慑,又悄悄为成胥生通风报信,在成胥生面前接受了暗杀毛泽东的密令……刘剃头似可爱又似可憎,充分暴露了他人性的脆弱易变。

些子:我读这部作品后,有一种感觉,毛泽东和成胥生的对立,实际上是农民和土豪劣绅的矛盾冲突,在这个以毛泽东为主角的故事中,叙述的视角经常在其他人物身上。场景也是经常更换。即使是毛泽东出场,也是与其他人物在一起的,通过他那幽默生趣的语言,反映他的睿智、有勇有谋。这仍然还是一个政治的、社会性的毛泽东。我认为您用的是间接描写,以事写人的写法,您自己认为是这样的吗?

杨华方:我们写小说,主要是写人,而且主要是在人物关系当中来写。如果人物关系越复杂,我想这人就能表现得更加充分。比如写两个普通男女谈爱,也许你看多了,觉得没有多少看头,有篇小说叫《第四十一》,写一个女红军与一个白军恋爱。女红军打死了四十个白军,到第四十一个时枪卡壳了,她没打死这个白军军官,把这个白军军官押着过河,船翻了,只剩了她们两人在岛上,在一起生活还恋爱了。这个作品大家喜欢看,是因为人物关系的构思安排极有创造性。这种关系,这种激烈的冲突关系放在一起,让这样两个本是势不两立的人谈爱,这个作品中的人物还能不出彩?在安排人物的关系时,要出新出奇,要有创造性,要有别人没想到或想不到的招数,这样你笔下的人物会更有个性,更有特色,更有意思。写报告文学、写伟人的纪实文学作品,我想也应是这样。现在的读者不再满足阅读一个政治的毛泽东了,读者很需要一个人性化的毛泽东,一个生动的毛泽东,因此,毛泽东的文学形象一定要出彩。我在这部作品中,就常有不应在一起而安排在一起的人物。例毛泽东第一个妻子的妹妹三秀不接受杨开慧,对杨开慧有成见,作品中偏让杨开慧几次与杨开慧在一起;刘剃头接受了暗杀毛泽东的密令,毛泽东偏叫怀揣毒刀的刘剃头为他理发;毛泽东要坐轿子逃跑了,却还答应刘剃刀和他随行……我把有矛盾冲突关系的人放在一起,使人物的矛盾表现更尖锐,故事更激烈,人物的表现也会更充分,更有魅力。

至于是以事写人还是以人写事,我觉得都有。写任何人,我想都是为了衬托一个主要人物。其他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才可以使这个主要人物更加丰富生动。我写其他人物,实际上还是为了写毛泽东,就如《红楼梦》中写了宝钗、林黛玉、袭人、晴雯等人,还是为了写宝玉。如果光写宝玉一个人,哪还有什么《红楼梦》?光写宋江或孙悟空,哪还有《水浒传》和《西游记》?

逆境中的毛泽东更能彰显思想个性

些子:1925年的青年毛泽东,1927年后的毛泽东,建国后的毛泽东,他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在各个时期的形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区别对待,同样,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毛泽东的认识也会不同。您怎么想到要写这个时候的毛泽东?

杨华方: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的故事,在我之前是记述特别少的一段历史,更不用说采用长篇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反映。这部作品中描述的一些事件和人物,说到底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氛围,即毛泽东所处的氛围不是很顺的,尽管他在上海政治上失意回韶山,回韶山的境遇仍然坎坎坷坷。特别是这一年,毛泽东被挤出了党中央领导层,处于不得志的逆境中,毛泽东以养病为由,第一次带着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这段时期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认为能反映毛泽东丰富而生动的感情世界。在此之前,传记作品和影视作品多是在大的政治事件和战争中表现毛泽东,毛泽东在人们的眼中还是个伟人,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人们看毛泽东还是仰视。我选择写1925年的毛泽东,因为这时的毛泽东虽然年轻,却处于逆境中,逆境中能更好地彰显他的思想个性,呈现一个人性化的毛泽东。

些子:在新世纪,人们怎样认识毛泽东,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您的这部作品,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成功塑造了一个1925年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您对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是怎么看的?

杨华方: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在共产党和国民党高层中都担任过领导职务,并有开展农民运动的思想,在个人生活方面,已和杨开慧结婚生子。毛泽东虽已为人父,但身体欠佳,他带着杨开慧和两个小孩第一次回韶山,心中却仍是装着天下。他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失意,被挤出了党中央领导层。但政治上失意的毛泽东并没有失去他的个性,他想的仍然是如何唤醒民众,他做的是怎样为受压迫的苦难人争取起码的人身自由。他在与成胥生的多次较量中,感觉到农民组织起来的力量,同时在有几十条枪的成胥生面前,他也感觉到没有武装的被动,为后来萌生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和实践埋下了伏笔。这时的毛泽东处于逆境,在革命探索和实践的道路上,处处展现令人称赏的个性气质和超人的智慧,无论在思想或个性上,应该是趋向成熟的青年毛泽东。

文学的语言要让人轻松、愉悦

些子:这部作品语言风格比较简朴、精练,非常好读,几乎不见大段的景物、场景、肖像和心理描写,人物对话也非常本色,套用一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声口”,如毛泽东的幽默智慧、杨开慧的聪明机智、钟志申的勇敢冲动,都在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当中凸现出来,这部作品的语言没有欧式语言和翻译体的痕迹,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白话小说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语言。杨老师,请您谈谈您的小说观念和对小说语言的看法。

杨华方:我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特别是四大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我曾想将毛泽东一生的传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但一直不敢动笔,除了这项工程太浩大,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外,还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难以完成这个使命。但我相信,若干年后,在我国的文学殿堂里,一定会诞生一部像《三国演义》、《西游记》一样有关毛泽东传奇的长篇巨著,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国的读者中流传。而我现在这部拙作,不过是尝试通向那部巨著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一是人物对话的语言。因为我是中国人,当然要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讲故事。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很丰富、很生动。在今天再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讲故事,当然不是完全照搬,要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根据今人的阅读习惯有所变化,尽量使语言变得更好阅读,更能平白、风趣、幽默,但又不失内涵,让人阅读时想象到语言后面的东西。关于人物对话的语言,我想尽量个性化,根据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学识等来描述人物的对话。例毛泽东与庞叔侃、毛霞轩关于书是宝贝的那段对白,在上屋场打纸叶子牌时与成胥生的那场对白等,表现毛泽东语言的幽默风趣,猛子钟志申因是毛泽东的同窗好友,有时说话语气冲,不客气,在做对联时,自知学识不如毛泽东,这时在毛泽东面前就显得很自谦,表现了他的粗鲁和憨直。还有杨开慧、慢性子郎中毛新梅等韶山五杰,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因而说出的话也就不一样了。前面我说了,我从小就喜欢读中国传统小说,大概是七八岁那年,我患哮喘病,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父亲给我讲《西游记》里的故事,我听着听着竟然不喘了。我可能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作品中不自觉地有传统白话小说语言那种明快的风格。

许多外国文学中那种欧式语言或翻译体语言,不仅拗口,并很呆滞,没有中国小说语言那么丰富、生动的表现力,所以许多翻译小说我看得很费劲,常常记不住外国作品中有五六个字以上的人名,感觉翻译小说没有中国传统语言叙述的小说读来痛快淋漓。这也许是我传统,或者是我愚钝。但不管怎样,我喜爱本民族的语言,喜欢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讲故事。我不希望人家读作品读得费劲,也许因此我的作品中没有你说的那种欧式语言或翻译体语言的痕迹。

些子:您这部作品中的语言不仅有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语言明快的风格,而且很风趣很幽默,人物中语言最风趣幽默的是毛泽东。

杨华方:那是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人,而且还是一个幽默的伟人。

些子: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您最喜欢哪位作家的语言?只说一位。

杨华方:我喜欢的语言是在中国传统语言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语言。那种欧式或翻译体语言的小说我只翻一翻。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很多著名作家的语言我都喜欢,如果说最喜欢的只说一位,我最喜欢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语言,平白晓畅,风趣幽默,读来轻松愉悦,文字背后还有令人回味的东西。

些子:您认为这样传统的语言能走上世界吗?

杨华方:我认为能。有句老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湘潭有个齐白石,他没有出国留过学,生活在艺术尚不开放的时代,他的艺术经历可以说没受外国艺术的影响,他的五出五归,广交艺友拜师求技,交的都是中国文化界人士,他的多次变法,特别是衰年变法,都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提高,他最后的艺术风格是传统的风格,他的绘画语言越变越是简洁明了,越是简洁明了越贴近传统。结果他成功了,虽然他的绘画语言是简洁明了的传统,他代表中国艺术的中国画走上了世界,他因此也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我觉得文学的语言若能如此,是完全可以走上世界的。我喜欢有故事的小说,更喜欢有深度情节的小说。

些子:您在《毛泽东在1925》的创作中,对如何塑造伟人的艺术形象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一些成功。我注意到,您在这部作品里可能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如果您来写其他题材的小说,会不会更偏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呢?

杨华方:你说得对,我在这部作品里是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趣味性。何建明先生说的,这部作品是第一个以小说的手法来写毛泽东。小说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虽然这部作品有人并不把它当小说,或当作传记文学,或者认为是报告文学,但我确实是作小说写的。我喜欢读有故事的小说,更喜欢读有深度情节的小说,假如一篇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我想不会有几个人喜欢的。英国写过《印度之行》等小说的E·M·福斯特,曾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小说面面观》,他认为小说的故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而情节则是指“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前提下,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常说,这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深刻且耐人寻味。亨利·詹姆斯曾在他的《小说的未来》中说:“一个醉心于思考并且喜欢思想的社会群体,人们会试着用‘故事’作为试验,而在另一个人们主要地只是热衷于旅行、射击、大搞交易和玩足球的社会群体,对于这样的试验却不会尝试。”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试验,即是指小说家在心灵自由的前提下,对小说艺术本身所作的创新和探索。实际上,我用小说的手法写毛泽东,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

如果我来写其他题材的小说,我仍然会注重小说的故事情节,至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我会根据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需要来考虑是否加重笔墨。

些子:啊,期待您的新作早日问世。去年有一部热播红色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述了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最近我听几个看了您这部作品的人认为,如将《毛泽东在1925》改拍成电视剧,会比《恰同学少年》还要好看。您怎么看?

杨华方:反映毛泽东的影视作品我都比较关注。《恰同学少年》我看了,拍得有特色,很好看。1925年的毛泽东,比较《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年纪要大,也更成熟,这时他是有妇之夫,初为人父,又经历了政治人生上的坎坎坷坷。有人认为如果将这部作品拍成电视剧,是不是更好看,我不好怎么说。但我可以肯定,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处于政治和人生的逆境中,处于逆境更能彰显他的个性。毛泽东回韶山,是一个平民百姓,就如成胥生所说,是虎落平阳,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的,身处逆境中的毛泽东能斗过地头蛇吗?他又是怎样与地头蛇较量的?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还处于没有谈情说爱的时候,1925年的毛泽东已和杨开慧结婚生子,带着杨开慧第一次回韶山又遇上毛泽东第一个妻子的妹妹,这与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感情故事大不一样,在处理儿女情长的问题上,毛泽东是怎样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稳健、智慧和幽默?这里面自然有他的看头。

些子:想问您一个与作品无关的问题。有人说,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在网上写作和发表,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您对全民写作有什么看法?您是怎样看待网络文学的?

杨华方:现在写作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我认为还没有进入“全民写作”时代。喜欢文学的人,通过网络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但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进入到写作队伍中来。你到茶馆里看看,就会发现,每天在麻将桌前摸麻将的不少,这是消闲队伍中最多的一支群体。还有喝茶聊天的,看电影电视的等等。现在投入写作的人虽然比从前多了,但还是少数,我们来大概估计一下,如果5个人中有1个人在写,在农村,也许10个人中还没一个人,就算5比1吧,全中国13亿人,投入写作的也不过两三亿人。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文学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我认为网络文学一方面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学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文学的繁荣。

(原载湖南作家网、中国作家网)

附二 报刊评论及报道目录

何建明/展现伟人的智慧与幽默

(原载《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

聂茂刘朝勋/领袖形象的奇与正

——简析杨华方笔下毛泽东艺术形象塑造的剑走偏锋

(原载《解放日报》、中国作家网等)

傅异星胡良桂/透视伟大人格的窗口

——论《毛泽东在1925》的语言艺术

(原载《文学界》、中国作家网等)

吴投文颜小芳/逆境中更见伟人风范

——品味长篇传记小说《毛泽东在1925》

(原载《湖南日报》、中国作家网等)

宋德发/神圣的罪业

——简析面对强权的毛泽东与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安提戈涅

(原载《作家天地》、中国作家网等)

吴大平/伟人塑造的另类策略

——读杨华方长篇纪实小说《毛泽东在1925》

(原载《湘潭日报》、中国作家网等)

彭代英/来一次出位创作

——记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获得者杨华方

(载《湖南日报》等)

附三 杨华方著作目录

中篇小说集《松叶和他女人》

—1992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撒花人》

—1997年海天出版社出版。

小说散文选集《杨华方作品选》

—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

—2005年《三湘都市报》连载,

2007年《中国作家》发表,

2007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5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再版。

散文选《闲牛集》

—2009年8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红色第一家》

—中国作协2010年重点扶持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电视连续剧《月有阴晴圆缺》

—1998年由我国和马来西亚合拍,VCD由北京电视音像出版社出版。

电视连续剧《难忘1925》

—2001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央电视台等播放。

广播连续剧《韶山红杜鹃》

—2001年中央广播电台等播放。

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

—2010年由中央重大题材办审批立项,湖南电视台等选拍。

同类推荐
  • 丘吉尔大传

    丘吉尔大传

    没人怀疑丘吉尔是20世纪英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超群的政治家、雄辩的演说家、杰出的外交家、天才的画家、“现代坦克”的发明家、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费油传奇色彩的战争英雄。一生傲视群雄的斯大林由衷地这样评价他的盟友兼对手丘吉尔:“他是人类一百年才会诞生的一位大人物!”美国总统肯尼迪更是把丘吉尔视为心中的英雄,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效仿丘吉尔。本书不仅介绍了丘吉尔一生的传奇经历,更有他为人处世、领军治国的技巧和谋略,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评价客观,值得一读。
  •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这是一本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励志传记。朱之文一唱成名天下知,进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并成功登上春晚,红遍全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和追求,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上都有他练习唱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
  •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首席执行官之书”,并不以时时抛出格言隽语的俗套来左右读者,也不试图以模具演示的方式来整合读者的思维。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是商界内部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炽热的激情,有西部好汉的粗话,也有上流豪门的恶谑,甚至不乏街舞式的鄙俚。这里一部权谋书,推进一步说,也是一部商界政治法则书,艾伦·纽哈斯毫不讳言——必要的敌意是获胜的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回到新闻观上时,作者又提倡着一种可敬的“保守主义”。他的经历,对广大的新闻工作也是不无教益。《手段》不仅是媒体策划人、执行总编和栏目制作人的职业必读书,而且是一切行为经理人——特别是那些处在事业关键阶段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的必读之书。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史迪威日记

    史迪威日记

    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热门推荐
  • 湮桜没花

    湮桜没花

    那时春季,春季花正开的繁盛。她上山拜师学艺,初遇君时,他是一位惬意地坐在樱花树上饮酒作乐的美人。他的容貌极其美艳妩媚,头饰上五支暗绿的雀羽更是为他增添了几分妖娆。他此时终于注意到了树下痴望着的她,似笑非笑地看着她呆滞的目光。她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好美的人……”他不语。“那个……我能知道你叫什么吗?”她有些迫切。朱唇轻启:“要是我不想告诉你呢?”一阵微风抚过她的脸庞,频繁落下的樱花扰乱了她的视线,隐隐约约见他淡淡地望着酒杯里的樱花,深邃的双眸无不透露出妖冶的美色……
  • 夜月离殇之残妃天下

    夜月离殇之残妃天下

    这一世,浅月告别曾经让她痛彻心扉的过去,拥有了上一世她不敢奢望的家人,虽然不是那么完美,她却视为珍宝。她用尽所有努力去呵护,她以为老天为了弥补,定会让她有个完美的结局。然而即使付出了双腿的代价,可老天注定不会让她平凡。宝物现世,风起云涌,她以为的爱情却是贪婪和欲*望下的可笑手段。她看着他,绝望嘶吼:“你不爱我,我不怪你,可为什么却要赔上我的家人,毁了我的一切!”死而复生后,她站在高山之巅,蔑视苍生:如果宝物是你伤害我的源泉,那么,我不仅会毁了你,也会毁了它!——他以为这是他站在顶端的绝佳机会,所以接受了父皇的考验。他接近那个京城的笑话,剥下她疏离的面具,一步一步走进的她的心里。可到了后来,他已经不知道到底是谁陷入谁的网。他想要停手时,已经晚了,她痛恨的目光比她插进自己身体的匕首还有痛。他嫉恨她和别的男人成双成对,用尽一切手段逼她回到自己身边,可最后,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悲凉的笑:“宝物宝物,到底什么才是宝物?我曾经轻易拥有过,可却愚蠢的放手了......”红尘一场,到底谁爱了谁?谁又负了谁?......且看一缕异世魂魄在苍邛大陆的爱恨情仇.———————————————————————吼吼吼*****各位看客,来看文吧,来推荐吧,来收藏吧,来说说吧,我每天每天等着的吼******
  • 玖玖

    玖玖

    渣男劈腿,她一跤摔回解放前,君府二小姐,帝都第一美人。假戏真做,没料想真的在古代爱上了人!老天爷要不要这样对待她!她还想一身轻的死掉然后回家!一夜之间丧失至亲,跳崖后居然华丽丽的双穿?好的,那她就安安稳稳的做个傻子公主好了!六年后她挥兵沙场,战无不胜。两人再见却是在敌营,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且看她如何将那些他扎在她心里的刺一根根的拱手还回!
  • 重生之魔女GUILAI

    重生之魔女GUILAI

    遭遇表妹陷害,父母毒骂,老师厌恶,为世人所不齿.......在心灰意冷之际,想要一死了之。却不想被一个天神般的男子相救。“我曾以为他是上天派来给我的天使,却没想到只是把我拉进了地狱而已”重生归来,异能榜身,她,慕清狂,绝对会让那些欺辱过我的人,生不如死!
  • 真假淑女恋人

    真假淑女恋人

    林阳和穆希白可所谓一吻相识。第一次见面,林阳就把希白的初吻夺取。第二次见面,又来了个火辣辣的吻害希白不得不原谅她。第三次见面,是在寝室里一不小心看光了希白...“我怎么觉得一见你准没好事?”希白看着林阳,照这么下去,真淑女都快磨成女汉子。“彼此彼此。”林阳看着希白满是戏虐的说着。“你......”
  • 一生一死宿命牵

    一生一死宿命牵

    彼岸双生,她们一生一死。她是她的姐姐,她是她的妹妹。她喜欢看着妹妹笑,她喜欢看着姐姐开心。十八年的朝夕相处,她们早已无法离开彼此。十八年的相依为命,她们早已无法舍弃彼此。情之深,无法想象。直到天道出现——那一杯毒酒,了却了她的一生。那声声呼唤,带走了她的灵魂。箫儿,没有了你,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 莫名的穿越

    莫名的穿越

    一个祖国的花朵,就这样莫名的穿越了,来自异时空的她,将在这里活出她的一片天地,。她叫唐一一,一个活泼可爱的18岁美女,是学校的校花,自认为自己长得很美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学校里追她的男生有很多,可她却觉得没一个人配得上她。
  • 江湖宠妃

    江湖宠妃

    最惨烈的厮杀,最温柔的感动。都在这江湖的腥风血雨当中上演,身世曲折、性格特立独行的侠女,意外成为皇上心头的人。她来自江湖,第一宠妃。
  • 无界猎杀

    无界猎杀

    当他睁开眼之后,他就知道自己还是逃不掉。既然逃不了,那就变得更强。撕碎这遮住的天,扯烂这挡住的地。
  •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