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0700000003

第3章 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

这是个在地图上恐怕难以寻觅到的地方。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一个我曾经视为王国的村落,一个永世令我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

它叫彭家园,生我养我的故乡。

从赣西的小县城分宜西去,步行约四五十分钟,可以看见在一处三面被田野包围、一面枕着丘陵的坡地上,坐落着高高低低的一丛建筑,这便是彭家园。确切地说,彭家园不全是彭姓人家,还夹杂着袁姓、刘姓等少数姓氏。但这些似乎无关大碍,多年的血肉相连,彼此早已浑然一体。

彭家园的历史据说并不短,有资料说先祖自宋代辗转迁徙于此。之前,此地叫晏溪,只是不知何故,原来的人家荡然无存,自此,彭家子孙取而代之。对于我们的祖先从何处迁徙而来、为何选择了这里,所知者甚寡。有一点可以肯定,彭家园是一处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处所。听老人说,东面那片叫何家岭的坡地,原来也是一个村庄,后来在岁月的河流里湮没了。其对面的丁家坪,同样没有摆脱败落的命运。这些地方,在我年幼时,长满板栗树和灌木丛,春来可采野竹笋,秋来可捡落地的板栗。

一条许多年一直灰尘弥漫的马路穿村而过,一头是县城,一头连着西廊。整个村庄如同一个包子,中间隆起,四周散落着各式房屋。两百多号彭姓子孙,在这里生息、繁衍、耕作,平凡如尘,平淡如水,没有经天纬地的业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村东边过来,左侧是一口水井,直通池塘,那是我当年垂钓的好处所。马路两边都是菜园,扎着高高的篱笆,长着梨树,清晨经常有鸟在枝上散步。快到坡顶时,靠左侧,原来有一棵高大的树,枝丫间悬挂着半截铁块,村人出工前,值勤的老人须用力敲击它,声音响彻整个村庄。顺旁边的小道蜿蜒而下,可以通往村民小组办公的地方,一栋很结实的砖瓦房。它的旁边,便是村里最古老的宅院。隔着马路,遥相呼应的是一个叫“舍维里”的地方,聚集着十几户人家。

孩提时,马路的左侧一直是热闹地带,许多乐趣、轶闻都源于此。这里的房屋、巷弄东西绵延,南北相连,构成一个巨大的客家围屋一般的景观。其间,有美妙的桂花树、古朴的鹅卵石小径,也常可见到冷冷的苔藓爬满台阶,壁虎自由地贴在土墙上懒洋洋地作中场休息。最幽深的所在,自然是我一遍遍提及的祠堂。这座村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建筑,有森严的壁垒、青白相间的高墙、飞鸟一样的檐角,许多人家的住宅便众星捧月一般围绕着它,并组合成几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儿童们不知惧怕它们的幽暗,经常追逐在其中,闹得一片喧哗,或者两腿一跨,迅捷如猴地“叠罗汉”。这种情景,而今稀见了。随着岁月的更替,村人渐渐往马路的右侧搬迁,将一片好端端的山林夷为平地。

沿马路往西行,坡道平缓处,原来有几棵古樟树,在我七八岁时全部毁于钢锯和斧头之下,昔日的那种袭人芬芳,从此只能盘旋在梦乡。所幸还有一些果树,有梨树、枣树、柚子树,簇拥在几十平方米的场地上,每年开着花,结着果,给人们带来些许希望和安慰。靠马路边的土坎上,曾经生长着一棵虬枝盘绕的梨树,不高,却常常挂满累累果实,个大,汁浓,味甘,我喜欢坐在枝节间享受果实与舒服的阳光。有时,卡车奔驰而过,站在车架上的人们往往贪嘴,探手便从枝叶里偷摘了梨去,急得我狂追着漫天灰尘声讨不已。在这片可爱的果树边,坐落着一排土墙平房,这就是我童年时的家。很多年里,屋前的柚子树下,搁置着一方厚重的青石。入夏后,我们兄弟几人喜欢站在这儿冲冷水澡。阴历九月,在月色皎洁的夜晚,父亲将青石洗净,将蒸熟的糯米放在上面,然后抡起长柄的木锤子不断敲击,反复多次后,制作成糍粑。记得第一支圆珠笔被淘汰后,我痛心不已,曾经学林黛玉葬花,将它埋在柚子树下的泥土里,如今,它或许腐烂了吧。

彭家园多水。

水渠、小溪、江流绕村低吟,依庄浅唱,如密密的网,线条流畅,又如起舞的仕女,曲线玲珑。记忆中,那水丰富不竭,且清澈见底,绝少瑕疵,常可见鱼儿往来悠闲。渴时,放牛的、砍柴的、犁田的,往江水里弯腰一站,用手掬起一捧水来仰脖一灌,那甘甜的滋味岂是现今城市里的自来水所能比的?水彻夜不息,自上游顺势而下,灌溉出彭家园那一片片沃土良田,也孕育出一个村庄的妖娆、秀美、历史和希望。

祠堂前的两口大池塘,在我懂事前便存在了,它们相偎相依,像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岸边的青石、老藤、苔藓每日在诉说着其苍老的岁月。出水的芙蓉、漂浮的菱角、柔软的水藻摇曳出一个村庄的光影、音色、幽情。黄昏时,晚霞在池塘里抖落了满眼的碎金,晒坪上孩子们的嬉闹声洒成一圈圈波纹。我最爱此时的池塘,每每被其生动的情景所打动。我的游泳,也是从这里起步的,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些鱼触碰到身体引发的痒,还记得在淤泥里摸到蚌壳的兴奋。

池塘也会有遭遇劫难之时。二十多年前,几乎每到春季,洪水肆虐,毫不留情地将池塘完全吞没,一直蔓延到祠堂的台阶下,整个村前外围,变成了泽国。这时,村民便庆幸先祖的英明,村庄建在坡地上,免了这场浩劫。我们这些孩子坐在祠堂大门口的门槛和木墩上,好奇地看着那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偶尔,从远方划过来一只小船,渔人唱着歌,一边将网娴熟地抛撒出去,像极了水浒梁山的好汉。我不知道远方是何等景象,远方的世界有着怎样的精彩,心中只是企盼这场洪水赶快消失,否则,那些被淹没的禾苗、蔬菜将全部毁于一旦。这种洪灾每年不期而来,带给人们无尽的烦恼和忧愁。

给予我欢乐更多的是三角塘及其周围的小溪。

所谓三角塘,顾名思义,是因为池塘呈三角形状。它坐落于何家岭的坡下,紧挨着分宜通往西廊的公路,面积不大,不过七八十个平方米。假若将三角塘比喻为一个铁路枢纽站,那么,三进一出的几条小溪就是纵横四方的钢铁动脉了。由于水源丰富,因而,尽管塘并不深,却常常积聚着一池碧波,鸭戏鱼跃的情景更是寻常事了。凑巧得很,我家有一丘责任田便在塘的上游,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三角塘,在意其变化。农忙之余,我捡拾起碎瓦片或薄石片在塘边玩“抛水花”,看瓦片在水面灵快地滑翔,擦出悦耳的声响,心中默默数着水花,越多越密,显示出自己的技巧越是出类拔萃。当然,将溪流拦腰截断,用脸盆、竹器将水弄干,活捉那些鱼虾的时候,更令人鼓舞。即便在三角塘最不济、彻底干涸之时,其宝藏依然不可小觑,我们可以不慌不忙地扒开湿冷的淤泥,慢悠悠地抓获一尾又一尾的泥鳅和黄鳝。数不清的乐趣,数不清的纯真,仿佛滑落的珠子,遗失在那些日夜不息的记忆水花里。

天气晴和的日子,我喜欢悄悄地扛起自制的钓鱼竿,拎起一铁皮罐子蚯蚓,蹲守在通往孔家村或罗家的拱桥上,享受垂钓的欢愉。这两座石拱桥都很有些年纪,桥身上爬满苔藓和藤蔓,水流湍急,发出脆脆的声响。情景仿佛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江水清澈见底,游鱼往来倏忽,历历在目。我能清楚地看到鱼们欢快而带点狡黠地咬钩抢食的情景,它们像投火的飞蛾,无所畏惧,并经常成功地将蚯蚓夺取,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当然,也有不幸无法脱身的鱼,只有无可奈何地被我丢入脸盆里。我以足够的耐心静静地坐在桥头,任凭时光从鱼钩边流淌而去,任凭童年从渔竿上滑落在水面,与阳光化为一江的波光、一江的絮语。

正因为我们兄弟几个沉迷于捉鱼捕虾,家里的餐桌上经常能见到鱼,烟火缭绕的厨房里,常常飘出辣椒爆炒鱼儿的香味。这是童年里多么迷人的时刻。直到如今,尽管生态环境遭到了重创,依然能见着村民结伙捕鱼的身影。尤其是清明前后,雨水充沛,处处绽放新绿,村民几乎与鱼们同步出发,抖落了一个冬季的寂寞,将田野闹得一片欢腾。远的、近的,高的、低的,一切景物充满了活力和动感。这时候的村庄适宜诗人小居,且不说青青黛黛的那一派葱茏景象,连小巷里飘过的少女身影,也添了一分空灵,令人多了分想象。

彭家园多林。山势虽然不高,却植被丰富,林木遮天蔽日,尤其是以油茶树、松树为多,遍布村庄的周围。

我家的老屋,紧挨着一片杉树,它们心无旁骛地直插云霄,修长、挺拔、结实。树下匍匐着稀疏的灌木和野草,干净、单纯。而附近山包上的油茶林则是另一番光景。油茶树低矮,枝繁叶茂,开洁白的小花,香气馥郁,花落后便结出小圆果,有的还会在枝叶间长出一种翡翠色的叶状果实,可以直接食用,味极甘。油茶树的周围,簇拥着荆棘、野竹、蒿草,形成一个神秘的植物王国。以一条小径为界,对面便是松林了。村里有严令,对这些山是禁止随意砍伐的,因而,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禁山”。进入闲冬后,村庄上会对其中一座“禁山”按户头分成若干股,由各家派代表抽签。所抽到的那股,由自家人砍伐柴草,但对树木,却是绝对禁止侵犯的。那时,尽管家家烧柴草,却没有什么人会去揩集体的“油”,大家都是舍近求远,到那些荒山里砍茅草。

屋后的“禁山”,是我童年的花花世界。那儿,在我看来,漫山都是数不尽的浪漫。

清明前后,是山里最妖娆的日子。映山红开得纵情而热烈,仿佛触目皆是火焰,如洗的天空与这奔放的山景融合在一起,将村庄装扮成一个新鲜的童话。乡亲们穿梭在这个童话里,去祭奠先人,心情似乎也缓和了许多,仿佛只不过是去探望久违的故交。野草莓匍匐在灌木丛的一角,蕨条与小竹笋瘦瘦地站在林间,偶尔有松果在风中簌簌地落下。鸟儿们频繁欢叫,尤其是那白鹭,总喜欢起落在高大的枫树顶端,仪态高雅,令人充满种种幻想。黄昏里,我常常悄然藏身于林木间,目不转睛地看着长满漂亮羽毛的鸟在灌木上跳跃、休憩,仿佛欣赏一场少数民族姑娘的舞蹈。暑期,雨后,是野蘑菇疯长的好时机。彭家园人称蘑菇为“菌”,也喜欢进山去捡“菌”。我将这一嗜好保留到了参加工作初期。屈身于灌木丛中,聚精会神地一路搜寻过去,不断有惊喜,那种舒坦,迄今尚盘存在我的内心。秋天挂果时,野毛栗成为山里的主角,也为乡亲们添了一个经济增长点。大伙将毛栗子采回,煮熟后回锅再爆炒,回味无穷。雪里的山景怕是再妩媚不过了。三十年前的故乡多雪,一到深冬,檐角总挂着冰溜条,而山里更像盖了厚厚的雪被。那时照相是稀奇事,不像现今人人都可以拿着数码相机过瘾,所以,小时候的雪景再美,也只能存在记忆深处。整个冬季,山似乎乐意酣睡,守着仿佛总融化不尽的雪,听凭阳光摩挲、野兔滑过,宠辱不惊。深夜里,我经常能听到簌簌的声音,来自屋后山的深处。

山间也是逝者的归宿之地。彭家园的人们往往喜欢将离去的亲人安葬在山林里,那里多了份宁静,也多了份遮掩。我的祖父、祖母和大伯,便长眠于后山这片阴翳蔽日的林子里。更多的彭姓子孙,将永远不会离开这片山林。

彭家园多田地。这点,的确是村里人值得骄傲的事情,毕竟“民以食为天”。最大的那方水田位于去水东村的路上,号称“六亩丘”。上个世纪80年代初,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家八口人,分到了十几亩水田。我如今还记得年近八旬的祖父披着晚霞,精神抖擞地扛着锄头给责任田放水浇灌的情景。

大哥辍学耕作的时候,大约十三四岁的光景。很快,他学会了所有的农活,打理责任田的任务,像一根绳索,深深地勒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我从来没有与大哥真正静心交谈对土地的感情,但大哥用一头过早的霜发、一双老趼纵横的手诠释了一切,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彭家园人。

我喜欢田间的那些味道,泥土的芬芳、庄稼的气息以及田埂潮湿而温润的感觉。从春雨里出发,水田牵引着乡亲们的目光,播种、栽插、灌溉、施肥、收割,一年一个轮回。我有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农活,对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对现在的城里人来说,草帽、斗笠、蓑衣恐怕已经是十分陌生的东西;对于乡村而言,这些物品则是最真实、最朴素、最暖心的语言。在空调机使用频率极高的酷夏之夜,彭家园的人们正忍受着蚊虫的侵袭,精心为禾苗灌溉。原野里星星点点的灯火,使乡村充满了动感。即便我毕业后进了机关,遇到休假的日子,仍与兄长在田地里为伴,但随着工作岗位和地点的变更,我最终离泥土的气息远了。在不夜的繁华都市,我不止一次地守在高楼的窗口边,孤独地怀念着那些永远拂不去的意象。

家乡盛产红薯、花生、玉米。我的父母至今还热衷于种植这些特产,甚至不辞辛苦地从故乡背着上百斤的土特产送到省城,乐滋滋地看着我们埋头享用他们的劳动成果。那种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无以言表,我仿佛又见到他们精心剪插薯苗,在细雨斜织的帷幕里伛偻着腰身,一垄垄地种植下希望。童年的时光特别漫长,童年的记忆特别深刻。我常常如牛反刍一般,咀嚼着久违的故乡细节。它们仿佛就是田间地里的某株庄稼,一不留神便挂出令人惊喜的果实。我乐意想象坐在阴凉处摘花生的情景,似乎一切就在眼前。或许对土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我曾经是那样地沉迷于种植玉米、蓖麻,栽种棕榈、水柳,并小有成就。当然,趁着燃烧秕谷的火堆正烟雾弥漫之际煨烤红薯,更是一件美事,哪怕熏得眼泪纵横,弄得满脸开花,依然没有谁肯放弃这美味的诱惑。我熟悉彭家园的每一寸土地,那里留着我永远的根、永远的魂。遗憾的是,今日的彭家园,已是小楼林立,少了那些旧时乡村的乐趣。

村里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

以前,一进入冬季,村人有的便是无法消遣的时间,于是,如何谋划过个好年,成了头等大事。再窘迫的人家,也要凑些银钿细软,准备好猪肉、牛肉、鸡鸭,洗净,浇上少许盐巴,悬挂在灶台烟囱上端,用柴火熏染,制造成腊肉。逢大晴的日子,农妇们将桌椅板凳悉数搬到室外,一边拿毛刷细细清洗,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猫懒散地卧在不远处的树下晒太阳,狗则舔着舌头围着女主人转悠。男人利用着难得的光阴,将猪放风,把牛牵到哪棵树下溜达,然后用铁耙子将猪圈、牛圈里的稻草和排泄物拖到空地上,待冲洗干净猪圈、牛圈,便用竹畚箕装上清理物,挑到自家的田地里去。

更多的时间,则消耗在熬红薯糖、做豆腐上。

寒潮肆虐之际,是做豆腐的最佳时机。这时候,村妇们便搬出冷落了一年的石磨。石磨不大,恰好可以由一人或两人摇动。它由上下两方圆石盘组成,上面的石盘中间开凿了一眼小孔,供搁置豆子所用,一侧则设置着一个木柄。主人坐在长条凳上,左手握着木柄不断顺时针摇动石磨,右手拿勺子舀几颗已经用水浸泡透了的豆子倒往石眼里,很快,浆水流进缸里。间隔几分钟,须往石眼里舀些水灌进去,起润滑作用。待豆子全部磨碎,下一道工序,是磨石膏,少许即可。事毕,倒入沸水,混合后,再冲泻入缸里,与豆浆搅和一处。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主人便不慌不忙将豆浆舀在四角被高高吊起的苎麻包袱里,慢慢过滤,漏下的是纯正的豆浆,留下的是豆渣。又过了一段时间,该将已经开始凝固的豆浆小心地移到由两人牵着的包袱里,下面是固定的长方形木架。主人十分耐心,均衡地处理豆浆,终于忙完了,便将包袱的四角折叠,覆盖在上面,用一样干净的轻重适中的东西压着。浆里的水不断被挤压出来,而豆腐,不知不觉间成形了。故乡的妇女们,几乎人人有此等绝活。

更妙的是制作霉豆腐。农妇们特意挑出干净干燥的稻草,掀去叶片,捆成小把,用刀切去尾部;然后找出一个箩筐,先铺一层稻秆;再将豆腐麻利而均匀地切割成小块,装好一层,再铺一层稻秆,依此循环。等待一段时日后,豆腐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霉香味,农妇便准备好红辣椒,一把一把往铁制凹形工具里丢,两只脚踩着重重的滚轮不断前后移动,辣椒被碾碎成粉末了。下面,该是炒辣椒粉了。红红的铁锅里热气腾腾,盐巴在辣椒粉里痛快地融化,发出呛人的味道。一切就绪后,将箩筐里的霉豆腐一层层倒入锅里,不停地翻动,不过几分钟光景,豆腐已“披红挂彩”。这时,农妇用竹筷将豆腐逐块夹入陶瓷罐里,如果家里有足够的山茶油,便免不了奢侈地往里灌上一些,其味更加醇厚。

熬红薯糖同样是件费神的事。秋收刚过,村人便将红薯一筐一筐藏进地窖,待到大寒,又一筐一筐运回家中,此时,红薯变得更加甘甜可口。他们大约估计好数量,再挑到村西头的池塘里洗刷掉泥土。遇上酷寒时,还要打破冰面。洗净的红薯被煮熟后,捣碎,倒入沸水,用木柴熊熊燃烧,反复续几次水。男人的烟卷快吸光了,女人的耐心快要崩溃了,从一早到黄昏日落,终于,艳若罂粟的红薯糖呈现在锅里。男人停止了加柴火,眼睛里闪现着惊喜。女人如抱起襁褓里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舀入瓷缸里,充满了劳动的幸福。红薯糖是为制作冻米糖而备的,临过年前,人们要将炒好的糯米花、请人做好的爆米花与加热的红薯糖搅拌在一起,置入固定的木架里,用毛巾抚平,双手按住粗大的木滚筒,来回使劲滚、压、碾。弄平整后,均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薄片,存放在预先放有石灰的瓮里。

过年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这使得乡村的年味浓厚而悠长。

2009年5月23日夜

同类推荐
  • 东鳞西爪集

    东鳞西爪集

    本书分三辑:风俗人情、禽兽鱼虫、草木花果。作者从历代画家常撷之入画的某一种题材入手,阐述其文史渊源、民俗特征、审美导向,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同时细说画境、画意、画法、画理,既具有宏观上的认识性,又具有操作上的实用性。
  • 星河·雪原

    星河·雪原

    诗集收录作者自1979年以来发表和未发表的诗歌68篇,作者自称“有关手法、技巧之类,谈不上。但至少,全是‘真馒头’,感情是真挚的。”
  • 你是我今生流浪的地方

    你是我今生流浪的地方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要做一些事,想念一些人,让自己的心还有片干净的地方。仅此而已。你是我今生流浪的地方。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愿我们能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细水长流,愿我们的明天有阳光和早餐,有河流和音乐。
  • 战犯末日

    战犯末日

    姜照远编写的《战犯末日》以全景纪实的方法,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罪犯由垂死挣扎到彻底覆灭的历史画面。《战犯末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大历史实事件,如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克柏林、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覆灭、日本投降、纽伦堡、东京、伯力大审判的内幕,均有详尽生动的记述。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
热门推荐
  • 邪王宠妻无限:逆天三小姐

    邪王宠妻无限:逆天三小姐

    现代金牌杀手洛霞被好姐妹与男友设计冤死,眸眼再次睁开变成洛府草包三小姐,被家族欺辱,被旁人看扁,她云淡风轻,论手段,论心计,谁能比得过她?很快,这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伙被她整得吓破胆。当腹黑轻狂的她遇到风华绝代的他,几番较量却把自己给卖了,谁来告诉他,这个视女人如粪土的家伙为何偏偏要缠上她啊?
  • 穿越成傻子公主:家有妖夫

    穿越成傻子公主:家有妖夫

    这年头,做梦也能穿越?还成了一个傻子公主。好吧,嫁了一个霸道的男人,这没什么。他娶了小妾这也没什么。只是为什么不许她喜欢任何东西,只许喜欢他啊!这也太霸道了吧!她要逃!额,这一逃,才知道,他是一个不懂爱的半妖……而且,还是一个和她有三世情缘的半妖……
  • 神妖恋:曼珠沙华之诅咒

    神妖恋:曼珠沙华之诅咒

    碧水生红莲,泪尽前缘灭,转世轮回生,未能偿心愿,这天地之间,再不会有她那般的女子,生在碧水之巅死于烈火炎炎,痴情不悔换半生姻缘,终难逃天帝之血立下的残酷誓言.....黄泉之岸的千年花妖沙华,被九重天天帝之血诅咒,落入轮回于现代社会转世重生,在十八岁生日时被九大妖族之一玉鼠族的王族庶子苏莯所害,失去了全身的鲜血,幸得羽灵族的七彩云雀芊芊所救,才保住了精魄不死,凤凰浴火重生,花妖遇水复生,为了寻回残破不全的前世记忆,为了向那些贪婪阴毒的神、妖、人复仇,重生的沙华开始了她新的人生。
  • 诛神

    诛神

    本书是以封神榜为背景开始的故事,原本应该按历史发展的商朝灭亡,却被神秘之人所拯救,导致西岐打败,闻太师大胜回朝,纣王继续宠幸妲己。百万年后一个少年在梦中惊醒,继续着百万年前的谜团。
  • 决定女人一生的50个好心态

    决定女人一生的50个好心态

    本书从熟女的魅力容颜、熟女的健康保养、熟女的心灵鸡汤、熟女的气质修养、熟女的完美婚姻、熟女的职场舞台、熟女的从容社交七大主题细细讲述在平日的生活中如何打造属于自己年龄的魅力。从外而内,从内而外地讲述一个女人成熟过程中需要做的功课。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你能感受到女人成熟的过程,不是美人迟暮的惋唱,而是从鲜花到果实,从浓烈的易逝到淡定的细水长流的优美篇章,将会学会怎样完美地完成从天真浪漫的女生到成熟优雅的女人的转型。
  • 超能剑客

    超能剑客

    惨遭神秘组织杀害,季寒竟然重生成为豪门弃少!为向组织报仇,他开始了一段逆袭之路!可突然,两名异界美女落到了他的身边……家中古树链接异界?他是千年难遇的剑灵圣体?但为何剑灵圣体不能修炼?!好吧,既然老天不让他成为一名普通的剑客,那他只好成为一名超能剑客了!可为何,周围妹纸越来越多?**********************************************************新书粉嫩求呵护~一收一票都是对红酒莫大的鼓励,谢谢大家!!**一日两更,基本都是在晚上更新,不定时加更,欢迎跳坑!**上架当月日更万字,后续更新依情况而定,求收藏,求支持!*
  • 青岛亚美国际医学美容抗衰中心

    青岛亚美国际医学美容抗衰中心

    青岛亚美国际医学美容抗衰中心的一生,由他自己决定
  • 日向雏田

    日向雏田

    【原名附身在雏田,首发欢乐书客】华佗叫做华佗并不是因为华佗是那个传说中的华佗。应该只是因为父母的某种恶趣味,丝毫没有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华佗却被安上了这个如传说一般的名字。不过,这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华佗穿越了,穿越到了传说中的火影忍者的世界。悲剧的是,原本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华佗竟然穿越到了这个名为日向雏田的小姑娘身上。不过更悲剧的是,雏田的灵魂并未消失,甚至这具身体的主导权,也不在华佗身上。不幸中的万幸,这个时候的雏田,只有四岁……于是乎,各种忽悠调教小萝莉的日子,开始了。
  • 奇葩格格

    奇葩格格

    殊心,林紫凝,玉,凌紫玉,为寻找一个谜底,相续穿越到一个异世大陆,开始寻找谜底之旅,双双遇到了今生的真命天子,为好友寻找身世之谜,当一切谜底揭开,他们又当何去何从?
  •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中国国家地理》“十周年文章贡献奖”得主聂作平,用文字引领你,一起领略大地的细节,一起一路钟情。全分为名川秀水、雄山奇峰、旧物新缘、古迹重寻、优雅之旅、边城风光六个部分,讲述了聂作平10年以来游历祖国山河大地的钟情之旅。聂作平在钟情的路上,横跨古今,纵览历史,于祖国之风光,既能从大处欣赏其雄奇壮丽,又能从小处领略其优雅灵秀;既能从古迹中挖掘出尘封故事,又能从新城中发现些生活奇趣……领略大地细节之美,自然一路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