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0100000005

第5章 重新定义的“文学”时代——现代中国文学总体特征(3)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所依托的“文化”

现代中国对“文学”的认定还与对“文化”的认定联系在一起。

“文化”一语是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术语。在20世纪初掀起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学浪潮,就被现行历史教科书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21世纪,现在中国文学界也到处都在谈论着文化的问题。现今,文化热、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文化研究等概念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也并不少见。因此,考究“文化”一语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文化”进入现代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结合最初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个“文化”的语言组合并不是一个词语、一个术语,而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动词性词语组合,是指中国从先秦儒家那里承继来的以传统规范思想来对人们进行教育感化、统一思想认识的教化作为。这来自《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化”是统治者所推行的“文治”,是与使用暴力压服被统治者的“武功”并行的另一种征服手段。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文化”一语基本上是表达以文教化这种行为的动词性组合。

而从19世纪末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引入中国以后,“文化”一语在新思潮的引进者和提倡者那里渐渐成为一个常用术语。刘禾说:“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kunka,‘文化’的日语‘汉字’对等词被汉语借来,‘文化’的新的民族志含义才进入汉语之中。”鲁迅发表于1908年的《文化偏至论》介绍并且希望在中国提倡“非物质”、“重个人”的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尊个性而张精神”,主张以西方的现代性文化思想改造中国。鲁迅对于文化一语的运用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这使得文化成为现代中国表达对人类精神现象及其成果的一个主要术语。从此,它成为体现20世纪中国现代性实际进程的一个重要术语。

“五四”的文学革命被当时的领袖人物视为“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当时中国现代性思想对文化的一种诠释和理解。1934年,光明书局出版了张若英选编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该书在“绪论”篇中收录了陈仲甫(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这篇文章。陈仲甫说:“要问‘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问‘文化’是什么。”这篇文章表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在理解和建构20世纪初开始的新的文学时,主要是从文化的立场来把握的。陈独秀对于“文化”的解说是这样的:“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归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在这里,陈独秀认为文化主要是指“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等精神文化活动。而科学则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论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的最大效用。”陈独秀对文化含义的解释,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从西方思潮中引进的观念。蔡元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的总序《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中指出:“欧洲文化不外乎科学和美术。自纯粹的科学:理、化、地质、生物等等以外,实业的发达,社会的组织,无一不以科学为基本,均得以广义的科学包括他们。自狭义的美术、建筑、雕刻、绘画等等以外,如音乐、文学及一切精制的物品,美化的都市,皆得以美术包括他们。”蔡元培毫不讳言,他们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这个概念是从欧洲来的。为什么要从欧洲引入文化概念呢?陈独秀和蔡元培一样,认为欧洲的文化观念里面具有科学精神。他说:“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以外没有别种应该输入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五四”精神是科学和民主精神,“五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自然科学精神。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要以西方的社会科学的观念来认识中国的精神文化现象,就引进了欧洲的文化这个概念。从学理上说,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划分新文化与旧文化界限的尺度就是是否为科学的文化。

进步的,保守的与观念形态的

Culture这个欧洲的文化概念,最初指农作物的栽培、牲畜的喂养等,后来引申于指人类心灵的培育,从19世纪开始就把它扩展到指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文化人类学的著作中把文化等同于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上取得的文明成果。在各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影响较大的是牛津大学的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定义。他说:“文化或文明,按照它人种学的广泛含义来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人类各个社会中的文化状况,都能按照一般原则进行研究,是研究人类思想与行动规律的适当主题。”而且文化可以分为发展、进化的一些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前历史的结果,并将在形成未来的历史中起到适当的作用”。英国学者汤普森说,泰勒的“这些设想把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探讨的对象;它们产生了我们可以描述为文化概念的科学化。而早先的文化的古典概念则主要有关通过学术与艺术作品培育人类才能的一种人文观念”。泰勒受当时欧洲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影响,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文化及其发展。在《新青年》1915年创刊号中,编者敬告青年,新文化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进步的而非退守的”等。我认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当时引入中国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研究方法,主要是泰勒的科学化的文化概念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中国旧有文化不是科学的和进步的,因此非来一次科学和民主的洗礼不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其中坚份子批判封建腐朽文化有不灭之功,但扫荡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的做法受到一些批评和抵制。行严(章士钊)在《评文化运动》中从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立场考察了文化概念。章士钊说:“文化二字。作何诂乎。此吾人第一欲知之事也。以愚所思。文化者非飘然而无倚。或泛应而俱当者也。盖不脱乎人地时之三要素。凡一民族。善守其历代相传之特性。适应与接之环境。曲迎时代之精神。各本其性情之所近。嗜好之所安。力能之所至。孜孜为之。大小精粗。俱得一体。而于典章文物。内学外艺。为其代表任务所树立布达者。悉呈一种欢乐雍容情文并茂之观。斯为文化。惟如斯也。言文化者。不得不冠以东洋西洋。或今与古之状物词。”章士钊等在新旧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断然反对新文化运动,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有违时代潮流之走向。而他从文化的民族特性出发,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处身的“人地时之三要素”体现的整体,“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者也”,因而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全盘否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刻的思考。现代英国文化研究的开拓者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的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威廉斯对文化概念在流变过程中各种含义做过深入研究,他所概括的文化的三种定义包含的意义得到学术界的肯定。从这三种定义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所遵循的是第一种定义,他们把西方现代性文化作为中国这种后发国家所应当遵循和追求的理想文化来推崇,在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文化革命。而“学衡”派等文化保守主义者依然是采取着西学中威廉斯概括的文化的另外两种定义,把中国传统的“典章文物、内学外艺,为其代表任务所树立布达者”的文献,作为文化来固守。同时认为中国民众固有的生活状态,“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者也”,体现了文化的真谛。从这里可以看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学衡”派等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在吸收西方现代性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进程中,对于文化的整体认识,特别是对于文化的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在激进、革命的文化运动中往往追求理想的文化价值,而在相对保守和提倡稳定的文化思潮里则致力于发扬传统典章文献中的价值。从20世纪初开始,从激进的和保守的这两种立场来理解文化含义,产生的分歧层出不穷,进行着许多论争,这些论争贯穿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始终。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观念形态”是ideology在当时的中文译法,现在翻译为意识形态。毛泽东这个说法不同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文化的定义,而是把一切文化都看成对客观现实反映、特别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对于文化的这种诠释,成为此后中国延安革命文学和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文学认识文化特性的指导思想。文学的文化性质就是其意识形态特性,这就要求文学成为一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特别是按照引领时代前进的党的指导思想来揭示生活本质,体现预见生活未来走向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从文化反思到文化研究

在中国20世纪文学中重提文化问题,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作家阿城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中说:“我们的文学常常只包含社会学的内容”,“社会学当然是小说应该观照的层面,但社会学不能涵盖文化,相反文化却能涵盖社会学以及其他”,“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文学不认真对待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所谓只包含社会学的内容,是说把文学只看成意识形态,就只是从社会学来观察和理解文学,这样就会失去文学当中更为重要的文化内容。阿城对文学中文化缺失的反思,并不限于没有从文化上来把握文学,而是认为“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文化的断裂带”,现在的文学中断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联系。郑万隆说:“如果把小说在内涵构成上一般分为三层的话,一层是社会的形态,再一层是人物的人生意识和历史意识,更深的一层是则是文化背景,或日文化结构。所以,我想,每一个作家都应该开凿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既要使文学回归于文化的怀抱,又要追寻文学的文化之根,这就是文化寻根小说的主旨。他们要求文学要有深厚的文化开掘,特别是要着力于开凿脚底下的文化岩层,即发掘民间生活形态中的文化意蕴。李杭育认为,“总而言之,我以为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的传统的‘根’大都枯死了。五四以来我们不断在清除这些枯根,决不让它复活。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根’,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深植在民间沃土”。这是中国在重新思考和探索现代化道路时,文学对自身从文化角度进行的反省。

这种反省的发生在文学上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上成功的影响。1982年,阿根廷作家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百年孤独》这部被称为用民族地域文化对人类现实处境作了深刻注解的小说即刻被介绍到中国,在文学界引发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大爆炸。在哲学上,新康德主义者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在中国流传甚广。卡西尔提出“人是文化的动物”的文化哲学,把文化作为文学艺术的根基,重新开拓了文学的文化视野。在文学理论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莱的“文化原型批评理论”,都把文化人类学的许多观念引入文学之中。而中国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结果外在化为工艺世界,内在化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心理积淀说等,在文学界影响也很大。正是这些强劲的文学、文化思潮影响了许多青年作家,使他们在文学界重新提出文化问题,形成文化寻根小说创作的风潮。卡西尔在《人论》中的结论部分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正是出于对文化的自我解放力量的信任,尽管对文化寻根小说的创作,评论界褒贬不一,而它所留下的影响却是深沉的。此后,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观念,的确重新灌注于文学的生命之中。从文化寻根小说开始,文学界对文化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在作品中表达人的生存的文化意义;第二,注重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固有特色;第三,关注幅员广阔的中国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文化自身具有的产业性质凸现出来,现代文化正在走向传媒化和市场化,在外来和本土的大众文化流行的趋势面前,文学在新一轮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热的压力面前,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原有文学阵营发生分化,一些文学作家投身于大众文化的制作,一些文学研究者也开始进行大众文化的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趋复杂化。这一新的状况应该在“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这个关键词中讨论。

同类推荐
  •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常用的命令、指令、议案、决案、布告、通知、指示、请示;条例、制度;计划、总结;函电、传真;会议文书;社交文书;涉外工作文书。介绍了各文书的概念及写作要点,并附有大量的例文。特在第十一章对公文的处理作了全面的介绍,在第十三章介绍了新兴的各行业岗位职责写作,全书涉及面广,因而具有全面性、指导性、借鉴和实用性,实是公务员必备之工具书。
  • 初中数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近几年来,说课活动已成为被教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普遍关注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展示、考核的重要形式,也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新的练兵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 年提出来的。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自己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可以说,说课是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的展示。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吕不韦的教育思想;《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吕氏春秋》选编。内容涵盖吕不韦简介;吕不韦的教育思想;重农思想;安贫守道重用贤能;推崇教育;主张知士、爱士与举贤等。
  •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为了帮助所有女性始终做出真实的选择,”艾德丽安·里奇写道,“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父权文化中母性所表现出的力量和无力。”在这本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书中,里奇的研究对象涉及体验与成规。体验是她自己的――作为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以及母亲――但这是受制于成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不同形式加诸于不同地域的女性。里奇以个人的材料、经历、研究成果和文献为素材,创作了这本具有普遍重要性的著作。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毒后诛妃计

    重生之毒后诛妃计

    她是孙家嫡系唯一的女儿,皇上娶她只为她身后的势力,遭陷害而亡,一睁眼重生回到五年前,老天有眼,立下毒誓,她要让害她之人生不如死;他一身红衣,妖冶至极,他们一个是毒后,一个是反王,同病相怜,他们在一起碰撞出的力量可不容小视,江山都岌岌可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给思维一对翅膀

    给思维一对翅膀

    《给思维一对翅膀》精心选取了 100个精彩的智慧故事,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谓滴水藏海,小中见大,这些小故事同样折射出人类智慧的灵光。浓厚的文学气息、寓意深远的人生哲理、精美典雅的插图,有助 于开启青少年朋友们的心灵和智慧大门,为读者朋友 营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的阅读氛围。
  • 奇迹的终焉

    奇迹的终焉

    背刻封印的魔法师,性格并没有那么美好的精灵,神秘的修士,残破的机甲少年,被正义与邪恶缠身的骑士以及喜欢神出鬼没的忍者,看这些本就不搭的一群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第一次写作,求指点一番
  • 出尘行

    出尘行

    这是一个少年提刀,斩破人在江湖,斩破身不由己,一刀出尘的故事。末了把刀轻放,问一句,我有快哉风,谁请浩然酒?
  • 吃吃喝喝说健康

    吃吃喝喝说健康

    “饮食是健康的基础”,既然如此,了解饮食中是否含有保持身体平衡与健康,以及预防各种健康问题所需的营养物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吃吃喝喝说健康》一书从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常见食品的营养及功效、饮食的科学设计、饮食中的不宜、常见疾病的饮食调理、健康食谱等六篇内容来讲解饮食中的健康,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们更健康的吃吃喝喝。
  • 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Lamplighter

    The Lampligh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才崛起之墨清雨

    天才崛起之墨清雨

    她,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天赋不错,相貌绝色,但被掩埋,从小到大,本来属于她的荣誉却被一个天赋极差,容貌一般的女孩通通夺去,她不怨,可是,她的母亲活活被气死,这就不能忍了,这一切的一切就因为她姓墨,这究竟是为什么?偶然一次比赛中,得知真相的她,又该如何做?
  • Condensed Novels

    Condensed Nove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驱魔录:夜夜夜惊魂

    驱魔录:夜夜夜惊魂

    (本书因为一些情节问题,现在正在修改中,给各位造成的不便秋雨深感抱歉!)一个世代的驱鬼世家,一场场惊心诡异的故事,当驱鬼传人走入那一个个的故事中,是该感叹人心的变换还是故事的曲折,一场针对驱鬼传人展开的阴谋,是否最后都能够迎刃而解,现在就带你走进我经历过的一个个精彩却又惊愫的故事中去,嘘,小心它就在你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