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0100000015

第15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概念(10)

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指出:

话剧,戏剧性的基本要素正在于这个“话”字。仅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话剧看作是“语言”的艺术。但对于这种说话,必须加以补充,人们对于剧本中的台词,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诸如要“有生活气息”、要“性格化”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对头的,可以,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要有“动作性”,使“话”具有戏剧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此。

尽管谭先生从不同角度兜兜转转地补充说明,但明确了一个事实——“把话剧看做是‘语言’的艺术”,这无疑是洪深“对话”艺术确立后戏剧思维的延续。之后,为数众多的戏剧家分别从戏剧语言的角度强调了“对话,是戏剧的生命,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类观点。作为一种更倾向文学、诗歌的传统戏剧观念“剧”甚至“剧本”而言,的确,语言是戏剧的全部生命,这几乎成为中国戏剧界的定律。但是我们稍微限定一下,便不难发现这个命题的狭隘与偏颇。

20世纪20年代始,新剧编导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人们对剧本的依赖与重视。与各种戏剧活动相辉映的是20年代活跃的戏剧文学创作。戏剧家们在戏剧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剧本文学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欧阳予倩指出:“剧本文学为中国从来所无,故须为根本的创设。”陈大悲强调:“剧场中的生命之源就是剧本,没有剧本就没有舞台,没有戏剧。”他认为“要讨论剧场中的建设问题,第一问题是编剧”。洪深也曾经指出:“如果戏剧艺术应有‘中心,的话,’剧本中心论是一个比较妥当的说法;换言之,戏剧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剧作者(对于他在本剧中所记录描写的某些人事)的哲学、见解、态度和主张。”“导演者的义务,是指挥一切工作,以充分实现剧本的要求。”剧本及其创作起着主导作用,戏剧艺术便演变为剧本文学的艺术。中国话剧史几乎就是剧作家和戏剧文学的历史,曹禺、田汉、郭沫若、老舍、夏衍及描述了一代代人历史、情感、命运的《雷雨》、《获虎之夜》、《屈原》、《茶馆》、《上海屋檐下》,首先是作为文学家,其剧本经典而被广为传诵,然后才是戏剧艺术。戏剧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导演、表演、舞美设计与之相比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中国现代话剧以剧本为中心,剧本乃是一剧之本,剧作家在剧本创作中关注现实人生。以“剧本为中心”体现的是文学意义上狭义的戏剧内涵,即“剧本”,中国话剧便无形中等同于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文学式样。因此,它显著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特征,而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的其他艺术特征,反而被无意中忽略了。这是由戏剧家本身的艺术视野和社会现实需要所限定的。中国古典戏曲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表演形式,无“剧本”可言,而“五四”频频上演的幕表制文明戏,更是吃透了没剧本的苦。因此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创,首先,在形式上,必须跳出古典戏曲和文明戏的一套条条框框。

幕表戏的艺术,全是偶然的事。十有九次,是没有把握的。——剧本,遵守剧本,研究剧本,努力编写好的剧本。——剧本是戏剧的生命!没有剧本,其余什么艺术,主义,什么与人生的关系。一切都不必谈了。爱美剧与文明戏根本的不同,就是爱美剧尊重剧本,文明戏没有剧本,人们记住了这一点,就可以晓得其艺术上成绩甚大的区别,乃是当然之事了。

而“导演、剧本中心论”自然也是区别于古典戏曲和幕表戏的显著特征,或是另一开拓方向。尽管以洪深、张彭春等为代表的导演、戏剧家身体力行,创作出一定水平的作品。然而,他们的编排、导演,只局限于戏剧排演是否恰当,演员是否忠实于剧本;在舞台艺术创新、戏剧表达手段上难有出彩之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导演只不过是一辅助手段,即辅助演员如何表现、解释剧本,而并非是“再创作”意义上的诠释剧本。因此,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话剧,实质上还是“语言的艺术”。

西方传统中,亚里士多德把语言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格尔认为,对于戏剧而言,“语言才是唯一适宜展示精神的媒介”,“起自由统治作用中心点还是诗的语言(台词)”。然而到了20世纪,这种说法作为一种“传统”遭到了越来越强烈的质疑。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剧场艺术流派迭起。安托南·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这一概念来与“戏剧语言”相对立,认为“戏剧应以能在舞台上出现的东西为范畴,独立于剧本之外”,不是靠文学语言,而是通过“动作、声音、颜色、造型等等的表达潜力来构成”。它要求通过演员肢体的动作、舞台上布景灯光的视觉形象、声响的听觉效果直接冲击观众的感官,猛烈地袭击观众,要求演出要想瘟疫一样具有毁灭性力量,来引起观众肉体上、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剧变。单一的写实思维下的单一的戏剧表达手段,束缚了人们的创作思维,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便有了戏剧家要求突破传统,寻求表达创新的艰难探索阶段。无论是激烈反叛或是亦步亦趋的温和改革,仍固执传达了戏剧艺术自我生长的诉求。正如牟森所说,“戏剧有很多的可能性”。在先锋艺术家寻找各种手段触及中国戏剧本质的路上,其中一个孤独的声音不能忽视:探索者高行健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完全的戏剧”的概念,主张将歌舞、傀儡、武术、哑剧、朗诵、吟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熔为一炉,打破戏剧语言一统天下的局面。高行健想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完全迥异的戏剧形式:既不抛弃语言又非忽视舞台艺术,而是一种完美融合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和技艺的、不可被别样艺术所替代的艺术。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类戏剧最原始却被忽略的最完美的艺术形态——音乐、舞蹈、诗歌、武术、特技、舞美技术的混合体。可以讲,这样的思路是对20年代余上沅“国剧运动”筑建的中国古今同梦“完美戏剧”理论的具体化、深入化。无论此路是否行得通,其探索的本身即是“戏剧”内涵丰富多彩的诠释。

从“话剧”定名到30年代焦菊隐等戏剧家对戏剧语言的重视强调,发展到90年代先锋戏剧家对戏剧语言的漠视甚至抛弃,这一历程恰恰清晰展示了西方戏剧历经的重视语言——反叛语言的思潮痕迹。中国现代戏剧的生长无可避免地再次碰触暗礁。因为1928年话剧主流模式的确立,便束缚了戏剧无限性生成的可能。

风雨百年,中国戏剧在飘摇不定的政治风潮中徘徊。自20世纪20年代末,乃至以后的几十年,“写实话剧”被当之无愧地等同于“戏剧”,作为中国最主流的、最核心的戏剧形式存在于舞台。这在一个正常的、百花竞放的艺术王国中是不可思议的,亦是不正常的。

中国写实话剧,强调真实地模拟人生、演员体验角色,而观众则参与其中,从中感受刺激,得到启发。戏与人生相混淆。较之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类型,话剧根本要素之对白与动作,最容易与革命时代的热情与本能共鸣,成为宣传人生、教育民众、推动革命的工具。中国话剧自一诞生,便被赋予这一使命;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戏剧界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西方戏剧思潮落潮后,“话剧”进一步加以限定,可以模糊地将其等同于西方式写实剧;抗战时期“顺势而生”的“国防戏剧”,更是强悍地再次证明写实话剧“宣传人生,启发民智”的工具之用;三四十年代解放区“易卜生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确立,更是将这种“写实”主义发挥到极致。

“话剧”一“写实剧”一“戏剧”,中国现代“戏剧”概念的变迁便是在这样不为人觉察的状态下逐渐完成。“话剧”亦在批评语境的意义上最终成为主流文学史上中国“戏剧”的唯一代名词!当然,话剧这种被强加的功用性特征于戏剧艺术本身而言,展现的不仅是简单的“艺术”与“政治”之争,更提醒我们注意“戏剧”概念本身衍变、移挪背后引发的问题。

首先,20年代定型的话剧,作为一种文学性意义上的“语言的艺术”,以人物对话与人物动作,搬演人生的故事。在戏剧本体性上,无形中挤压了其他戏剧类型的生长空间。健康而生机勃勃的艺术王国,本身有一种文化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能力。当一种艺术样式走到极端,文化机体便自我否定,自我批判。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佐临等知识分子对布莱希特打破“第四堵墙”戏剧观的重新重视,正是试图打破僵化戏剧观的一种尝试。布莱希特倡导“叙事性戏剧”,不是“扮演”,而是“叙述”,通过种种暗示、提示、叙述来阐明一种观念、一个道理,让观众保持“间离效果”后得以思考。但是紧接而来的残酷政治文化环境迫使新的戏剧观夭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政治文化解禁的同时,西方各种观念、思潮大量涌人国门,无论是新时期黄佐临“写意戏剧”、高行健“完全戏剧”的探索;还是孟京辉、林兆华等人对实验剧、先锋剧的追求,都是在一种反叛状态下对中国传统以“对话”为生命的写实剧的冲击。与传统理论把戏剧主要看做文学、诗不同,这一类的后现代戏剧强调的是非文学性特征。戏剧更多是演出艺术,偏重到舞台演剧中去探寻戏剧的本质。语言不再是剧场交流的主要方式,形体、影像、装置、音乐、舞蹈等被作为赋予意义的重要手段。而与这种强调演剧的感性直接相关的,是牟森、孟京辉他们不重视文字语言或废弃文字语言,而借鉴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训练方法,寻求戏剧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装置艺术等的相通。因此,舞台上呈现的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以“对话”为表现手段的演剧。反而是对“越界”——“越过各种艺术门类的界限”舞台特色的追求。当然,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为思想理论支撑的中国先锋戏剧的探索,其断然否定戏剧的文学性特征,偏好在舞台艺术中探寻戏剧本质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忧虑:与先锋戏剧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流于表面化、标语化相伴的,是人文精神与独特生命体验的严重丧失,抹杀了艺术寻求精神共鸣的本意。细心考察,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种先锋探索剧固然众声喧哗,然而我们的目光却追寻不到如20世纪初激荡人心、滋养了一代代人精神的《雷雨》、《北京人》、《茶馆》等舞台经典的身影。戏剧作为一种人类艺术,与雕塑、绘画、音乐一样,无论如何从“旧我”中创新,如何强调非文学性特征,其根本基点在于储存足够强大的感动人生的力量和魅力。中国现代戏剧在不断地探索摸爬中获取新的力量,源于戏剧本体发展的要求。然而,如何在创造、展示、实验的激情和冲动中,寻找“偏激”与“恰当”的临界点上的平衡?我们“戏剧的创造者”和戏剧的爱好学习者,在纷纷攘攘的后现代戏剧思潮中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根”——戏剧之为戏剧的那些元素,那些主要构成,那些形与神的艺术约定力,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在主流文学史的叙述中,“话剧”变成了现代中国戏剧的核心形式,以至于今天,造成中国戏剧艺术学科编制上子母概念的混淆不清。问题在于,历经百年,究竟是这样的混乱无关痛痒,还是我们冷漠后的顺应?同样值得深思。

今天,对“戏剧”、“话剧”这两个纠缠了近百年的相关概念的梳理,目的不是追究近百年来中国戏剧艺术历程的种种偏颇。中西方戏剧历史和实践一直证明:戏剧观念不断更新变化,“戏剧”内涵自然随之扩大丰富。我们难以为“戏剧”做一个明确界定——尽管这并不重要。我们仅希望借此梳理,作为一个契机,一个窗口,一个提醒,使现代戏剧学与现代戏剧获得一个反省自身的视角,来审视它自己的合理、合法性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历史建构上的,比如,“话剧”是否一定要包含叙事性因素?我们应如何把握戏剧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特征间的区别?如何在强调戏剧非文学性特征中寻找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特质等等,从而重获自我生长的力量。

同类推荐
  •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

    梁金豹编著的《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是大师随笔之一,《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训练。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质,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技巧

    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技巧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班级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班级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班级规范管理,就要重视班级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班级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阳光的轨迹

    阳光的轨迹

    本书收录了44篇文章,记录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包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汗水洒绿了校园》、《六位中学校长搭建起来的数学系》、《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等。
热门推荐
  • 鬼祭人

    鬼祭人

    东家神秘死亡的四位女朋友都和骷髅血咒这句咒语脱不了干系,在侦破此案时,一份诡异奇特的快递却引导着东家慢慢地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知的阴谋恐惧当中?在这一切的幕后,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 轻轻松松坐月子

    轻轻松松坐月子

    《轻轻松松坐月子》作者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产褥期护理、饮食调养、产褥期起居、母乳喂养、产后健身养颜、产妇心理保健及产后疾病防治中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和指导。《轻轻松松坐月子》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适合产褥期女性及家人阅读。
  • 心颤

    心颤

    那个男人让她害怕。一年前,灰姑娘成韵高调嫁入豪门。一年后,成韵默默被豪门扫地出门。豪门对外宣称,因为成韵不自爱。听了这话成韵冷笑:我呸!呼风唤雨的孟青和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和死敌的前妻有所牵扯。他明明不是爱吃窝边草的那种人啊!
  • 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

    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图书。适合2~6岁的孩子的父母阅读。幼儿园,是孩子人格养成、习惯培养的黄金期。上幼儿园是为上小学打基础,上幼儿园是进入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父母怎么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生。最让家长困惑的教养问题,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用自己的家教故事帮您找到答案。这是一本让父母不再为孩子的幼儿园教育而发愁的绝佳读本。
  • 评诗格

    评诗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废材腹黑女绝世修仙才

    废材腹黑女绝世修仙才

    我来自异世界,某日强势回归,当我踩着世俗之人的骸骨,一步步登上世界之巅,与爱之人携手共度余生!
  • 万古灵猴

    万古灵猴

    当五百年的岁月渐行渐远,悟空的心里仍然是寂寞的,那狼狈不堪的失去自由的生活,更加磨练了他如深渊般无法琢磨的性格。跟随唐僧取经不是他的本意,头上的金箍圈锁住了他的脑袋,却锁不住他的灵魂。某天,悟空突然明白了这个可笑的骗局,他再也无法压制心中的怒火……
  • 驱魔师

    驱魔师

    年轻的见习驱魔师高小乐,从小跟着师傅长大,当一件又一件离奇事件发生在他的身边时,高小乐从此踏上了一条驱魔之路,他游走天下,降妖鬼,驱邪魔,断生死,道天机,下阴曹,除阴煞,救人度命,消灾免祸......当传说中的妖魔鬼怪,真实的出现在世间,当人性出现纠葛,当善与恶难以分清......高小乐仗剑高歌:我不是什么救星,我只是这世间的一块补丁!
  • 金银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金银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金银岛》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描写背叛行为的故事,反映了善与恶之间的尖锐斗争。为争夺财宝而展开你死我活争斗的双方,其实谁也不是财宝的真正主人。只不过在作者看来,既然是乡绅雇佣了包括西尔弗在内的那批水手,那么全体船员就都该像斯莫利特船长那样,对乡绅忠心耿耿,而不该有非分之想。不过,从行为动机来看,乡绅及忠于乡绅的那些人都是诚实、本分、善良的,而西尔弗及他手下的那帮海盗基本上都是虚伪、非分、邪恶的。这场斗争围绕着反派角色西尔弗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海盗头子来展开,经过激烈的较量,“善”最终战胜了“恶”。
  • 兰香园之恋

    兰香园之恋

    兰香是个孤儿,被一户家庭背景不错的人家收养,用她名字所取的兰香园,陪伴她成长,在她18岁那年,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佚名,至于他的真名,到了最后,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