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2500000020

第20章 书院教育

大办学校 力推新政

办洋务,最直接的方式是办工厂,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洋务人才。张之洞在山西萌生办洋务的想法时,就意识到洋务人才对于洋务的重要性。虽然可以引进外国的技术人员,但是,多数洋人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到中国的,聘请的这些洋技师往往不可靠,不能一心为中国效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洋务人才。所以,到了广东之后,张之洞就开始尝试办新式学堂,培养洋务人才。

不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积累是难以培养出可用的人才的,张之洞在广东的时间只有五年,人才培养还难见到成效。到湖北以后,张之洞办的洋务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因而办学堂培养人才也就越来越紧迫。于是,围绕在武汉的洋务事业,张之洞开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学校,这些学校在为张之洞的洋务事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敢于对封建统治说“不”的新人。从张之洞的学堂里走出的这些人,不论是对武汉的进步还是对中国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是,张之洞并没有放弃洋务,他依然坚信办实业可以救国。尤其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又颁布诏令实施新政,更进一步推动了张之洞的事业。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早期的书院多由私人创办,他们自己筹集经费,自己决定授课内容。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注重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行,而不是以应试获取功名为目的。明清以后,书院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书院的自由思想威胁到了封建集权统治,尤其是明末清初,书院成为重点打击对象。清朝雍正皇帝以后,书院得到了恢复,但是,所有的书院,无论官办还是私立,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再也没有早期的自由风气,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1889年底,张之洞来到了武汉。在忙于洋务之际,他心里还牵挂着他的一个“老朋友”——经心书院。1869年,张之洞到湖北担任学政一职,当时,他见到武汉原有的江汉书院规模太小,难以满足当地学子的需要,于是就向当时的湖广总督李鸿章申请为湖北的学子新建一个书院。李鸿章也想着为湖北的学子做些事,就同意了新建书院的请求。最终,湖北省官方出资两万两银子,张之洞又拿出自己的一万两银子,建成了这么一个书院。新建成的书院被命名为“经心书院”。

这个书院建成之后,不论是场地还是人员,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当然,这个书院也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的,教授解经、史论、辞赋。后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人才,其中不乏后来成为高官和学者的。当贺人驹、陈作辅、傅廷浩、范昌埭4名经心书院的高材生病故后,张之洞亲自作诗哭悼,称《四生哀》,足见其重视人才。

张之洞离开湖北学政一职后,经心书院又经过多次扩建,规模宏大。张之洞到湖北后,出于洋务的需要,开始对书院进行改造。

书院的负责人原本称为“山长”,这一称谓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乾隆皇帝在位时把“山长”改为了“院长”,不过,乾隆之后依旧称“山长”,一直到清末。张之洞对经心书院的改革首先就是把“山长”改为“监督”。在改变名称的同时,也明确了书院的管理体系。在监督之下,张之洞又设置“提调”一职,负责管理学生以及书院中的一切事物。同时,张之洞还给书院设置了三名监院,负责督促学生守规则、讲卫生,还要记录学生请假及旷课的情况,俨然就是今天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当然,除了管理人员之外,张之洞还给各个学科配备了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

在学生数量方面,经心书院招生的最高额度是80人,这80人都是秀才、廪生里的佼佼者,优中选优。凡是能进到这个书院的学生,都能享受很好的待遇。书院会给每个学生分配一间标准宿舍,同时,还会给每个学生发放生活费,学生在学校穿的服装也是书院统一提供,就连学习用品也是书院按需分配。书院每个月还会组织一次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给学生发奖金,最好的每次可以奖励8个银元,最次也能得到4个银元。学生们能够享受到这么好的待遇,而他们的任务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然后争取像张之洞那样金榜题名并进入官场。

在课程设置上,书院早期主要是教授学生中国传统学问。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深刻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自强,就必须做出变革。于是,在1897年,张之洞对书院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一方面,他加强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删减了一些传统科目。张之洞要求,经心书院要设立外政、天文、格致、制造4门学科,重点学习国外的政治、天文、传统儒学以及制造。各个学科都要配备教员,学员必须同时掌握这些科目。学员在学习这些科目的同时,必须学习数学。教员里一定要有精通外语的,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学外语应该准许他们去学。作为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在教授西学的同时,张之洞也强调传统儒家教育,他还设置人员专门给学生讲授四书义理、中国政治。为了能够确保培养出青年才俊,张之洞要求入学的学生年龄不超过25岁。

为了配合书院设置的天文学课程,张之洞还特意给书院设置了一个天文台,方便学生观测天文。此外,张之洞还派人购进了一批新的科学书籍,给书院的师生阅读,以此开阔他们的眼界。书院授课时施行班级教学统一授课,这与传统书院自行学习的做法有很大不同。为了做到劳逸结合,张之洞还给学生们安排了假期,规定每上10天课可以休息一天,与今天上5天休息2天相比,那个时候的学生确实要辛苦很多。对于旷课行为,张之洞严厉打击。经过张之洞的一番改革,经心书院逐渐由一个传统的教育机构,发展成为一个新式学堂。也正是在张之洞的严格督促下,书院的学生才能够在学问上取得很大进步。

张之洞在改革经心书院的同时,又着手创建了一个两湖书院。当地商人对于办书院是很支持的,他们不仅为张之洞捐赠了地皮,就连书院的经费都是当地商人赞助的。这个书院的规模非常大,包括今天的武汉音乐学院、实验小学、45中和原医大“附一”的住院部所在地,这样的规模即便在今天也令人震惊。

当时,两湖书院里有一个大讲堂(相当于主教学楼),堂前有两个书库(相当于图书馆),中间是用于祭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的楚学祠。另外书院里还有240间宿舍,布局类似现在一室一厅的小套间,其中200间是供普通学生使用,另外40间则是给商人的子弟使用。因为书院的经费主要是来自商人,张之洞就给了商人40个保送入学的名额。

书院前后有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环境十分雅静优美。书院虽然设在武汉,但是招收的学生却来自湖南湖北,而且两省各招100名。至于挑选生源一事,则由各省的学政去具体实施。张之洞要求,入学的学生必须在学问上有所特长: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这一要求一来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二来也可以最大范围地招揽人才。虽然因为商人出资助学,张之洞给了他们40个保送名额,但是,对于这些商人的子弟并非来了就要,这些保送名额也需要经过审核。由此可见张之洞对于这个书院的重视。

书院开设的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算学、经济学5门,分由5位资深教员执教。和经心书院一样,住校生都能得到书院的补贴,另外,每个月考试时基本上也都有奖励,除非是故意不用心的学生。除了每个月的小考之外,每个学期还会大考一次,每当大考时,张之洞要亲临考场,由他来主持考试。湖广总督坐镇考场,学子们不敢不用心,学校也不可能教不出优秀的学生。

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书院的课程设置后来又改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军训)等科。出任教员的不少还是当时的学界名人,如地理学家杨守敬、数学兼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曾植等均应聘执教。同时,教师开始有“主讲”(相当于教授)、“助教”之分。后来,为了保证生源质量,招生方式由学政挑选改为招考录取制。书院学制定为5年,学完之后,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官方择优录用,不合格的学生只能回家自谋出路。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能得到官费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清末维新派领袖、“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的学生。

张之洞热心教育,且身体力行,尊师重教,吸引了各方名流来书院任教,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使书院在短短12年里发展迅速,影响极大。先后在此执教过的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史学教习姚晋圻(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长);冶金专家李维格(后任汉阳铁厂总办);地理教习邹代均(曾任湖北舆图(地图)总局总纂);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学家、翻译家,帮曾国藩建造轮船并被鄂人奉为泰斗的华蘅芳;著名教育家、两湖书院监督黄绍箕(后被延聘为京师大学堂总办);等等。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

同类推荐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问题首富黄光裕

    问题首富黄光裕

    1985年,黄光裕怀揣4000元离开潮汕,北上创业。2004年,他以105亿元财富首次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在以430亿身家再次戴上“中国首富”的皇冠之后仅仅一个月,黄光裕被警方带走拘查。
  •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传说:民间美丽故事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部分民间传说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民间历史传说、民间风物传说、民间幻想故事、民间鬼怪故事、民间动物故事、民间生活故事、民间机智故事、民间幽默故事、民间寓言故事、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内容。
  • 邓肯

    邓肯

    本书主要以伊莎朵拉·邓肯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内容包括走出旧金山、不懈地追求、艰难中行进、红色的邓肯等部分。
  • 明四家传(上下册)

    明四家传(上下册)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全方位地介绍了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彼此间的交往以及各自的生平和创作。
热门推荐
  • 美女总裁的风水顾问

    美女总裁的风水顾问

    刘洋,一个不爱风水的风水世家后代,他沉迷花丛,却被屡屡扎手,最后竟惹来同行迫害。于是他改过自新,发奋图强,苦练家中宝典,从此御姐萝莉左拥右抱,更把想都不敢想的美女总裁收入囊中……
  • 核仙记

    核仙记

    在修真界打不过你又如何,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给我一枚核弹轰死你。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牢笼,请允许我用核弹轰开。本书讲述一个废柴少爷在行房时被害,遇害之际,融入了一个和尚与一个核武器专家之子的灵魂,死而复生。一边修行,一边寻找核武器的秘密。
  • 辰龙

    辰龙

    这时代乱了,英雄辈出,总要出来一个整顿这世间。以整片星空镇压乱世,一方时空阻万敌。周天星辰为吾战,神龙真身破万敌。
  • 冷帝的倾城哑后

    冷帝的倾城哑后

    “商子冉,告诉朕,你到底是怎样的女人?她笑的花枝乱颤,纤手抬着抵在男人的胸膛,痴痴道,“红颜祸水。”她是犯官之女,为他甘心为奴,为他怀有子嗣,为他领兵挥师北下,身先士卒。只因他许她一生一世的爱,然而当繁华落定,那人才露出他冷漠的面孔,她宁做祸水,不为后!
  • 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如歌年华

    如歌年华

    青春,是一个美好而又沉重的字眼,美好在于你想起时会有一个面孔盘旋,沉重是因为,那时的你,没有想过未来。
  • 尼姑皇后的春天

    尼姑皇后的春天

    作为一个小尼姑,自然不能忍受平白被人轻薄,她种果可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管他是谁,定要叫他好看。可对方怎么是个皇帝呢,她暗恋的对象又什么时候变成了前朝太子?这世界变化太快,实在是消受不起,她还是赶紧逃回净心庵吧。
  • 闪婚萌娇妻

    闪婚萌娇妻

    她是落魄千金,他是名门少校。一次邂逅,他将她吃干抹净。本来就无情,又何来谈爱?在床上,你情我愿。在床下,互不相识。一纸婚约,将两个人死死牵在一起。“你爱我?”他冷笑。她不语。“你认真了。”转眼就见他拥着前任出现在各大媒体面前。她捂着受伤的心,冷笑。她约前任,传绯闻。他将她压在床上,说,你和他们是什么关系?她笑。OK,不说是吧,做到她说。喂……你……混蛋!
  • 神鬼武装

    神鬼武装

    乾元大陆一个双生子的故事,为战神而成就战神,为成仙而成就魔王的故事...修行境界划分——化凡:修行之始,凡胎感悟天地元气,受天地元气洗涤!轮海:元力之储,寻找开辟肉身储元之地!天命:感知天地,天地元力变换,御敌先机!化魂:移魂夺魄,苏醒前世,三魂七魄之始!···
  • 陇东革命斗争史

    陇东革命斗争史

    《陇东革命斗争史》是一本较为系统完整地反映陇东革命斗争的地方史。它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着眼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大背景,真实全面地再现了陇东革命根据地从初创到成熟、最后全境获得解放的历史进程,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均作了实事求是的记述和评价,并将共产党培育形成的宝贵的革命精神贯穿始终。